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節 吳堡縣教育概述

吳堡教育源遠流長,自元代起即有教育機構,明代至清代道光前,中科舉者屢見不鮮。據舊志載,截至道光前,吳堡先后中進士3人,舉人18人,貢生228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至清末,由于朝政腐敗,財力維艱,教育事業江河日下,此期間僅考取貢生20余名。光緒三十二年(1906)引新學,原“興文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次年又立9處初等小學堂。到民國十年(1921),吳堡有國民學校20所,學生245人;高級小學2所,學生40人。民國十七年(1928)全縣有初級小學27所,學生346人;高級小學3所,學生58人。這一年僅有大學畢業生1人,師范畢業生12人,中學畢業生5人。

1940年人民政府成立后,重視發展教育,創辦40余所初級小學。高初級小學學生增加到1256人。在發展小學教育的同時,還開展了農民識字運動。在整個40年代至50年代初,農民識字運動卓有成效,倡導者、組織者、兼教師任逢華先生,曾被陜甘寧邊區政府譽為“社教英雄”,當時的《解放日報》和中央電臺分別以專題“吳堡千余名農民的教師“報道過他的事跡。

上世紀50年代至“文革”前,教育事業蓬勃發展。1953年,一次性將所有民辦小學轉為公辦小學,鼓舞了群眾辦學的熱情,在這期間又創辦了任家溝、宋家川兩所中學。

“文革”十年,吳堡教育受到嚴重摧殘。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情況得以好轉。隨著辦學思想的轉變,調整了教育結構和學校布點,壓縮了一大批盲目發展起來的中學,從師資和經費上,保證了學校需要。1985年,經省、地檢查驗收,達到了普及初等教育的部頒標準。1989年,全縣有電大1所,學員32人;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4所,9個高中班,40個初中班,學生2939人,教師244人,有職業中學1所,有教職工28人,但學生只有16人。有小學192所,842個教學班,學生6924人,教職工663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7%。

附錄

1.吳堡縣宋家川完全小學簡介

首創于民國八年(1919),始名“宋家川高等小學”,校址在河神廟,第一任校長宋發祥。民國十四年(1925)有學生40多名。民國十七年(1928)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因日寇從山西隔河向宋家川發炮,學校又搬到西車家塔。

1940年吳堡縣人民政府建立后,在任家溝重新辦學,取名“吳堡縣第二完全小學”,校長林青(女)。1941年9月,吳堡縣第一屆參議會選舉第一完全小學(太平寺小學)校長高云卿任副議長后,學校隨縣政府遷入宋家川鎮,故改稱宋家川完小,校址先在倉房院,后搬到旗桿院,1950年才遷入現址。1958年“大躍進”中,該校曾辦過生產粉筆、墨水和糨糊的工廠,勤工儉學成績顯著,被列為榆林地區和陜西省的重點小學。“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被打亂。1976年以來,學校抓校風、教風和學風的整頓,教學質量逐年提高,升學率列全縣前茅。1986年以來,辦起了“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班,堅持三年成績顯著。1987年宋家川辦起二完小以后,校名改為“吳堡縣宋家川第一完全小學”。

到1989年,學校基建面積達2048平方米,有教學班14個,學生618人,教工44人;有教學儀器.82件,圖書1710冊。

2.吳堡縣宋家川中學簡介

宋家川中學位于吳堡縣城東北角,創辦于1958年,始稱“吳堡縣第二初級中學”,招收二個初中班。1962年時發展到八個初中班,但因國民經濟困難而停辦,師生全部并入任家溝中學(曾是吳堡縣第一初級中學)。校址一度被縣委黨校占用。1970年恢復辦學,改名為“吳堡縣宋家川中學”。

“文化大革命”后期,該校曾辦過“五七文具廠”能生產墨水、墨汁、糨糊等。1989年,宋中有22個教學班,學生7253人,教工91人,其中專任教師74人。學校占地38畝,基建面積6480平方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庆县| 阜康市| 罗源县| 河北省| 若尔盖县| 濮阳市| 师宗县| 民乐县| 东港市| 南城县| 嘉祥县| 重庆市| 保亭| 灵璧县| 上饶市| 霍邱县| 东阿县| 舒兰市| 宜兴市| 唐海县| 甘肃省| 济南市| 故城县| 涞水县| 揭阳市| 牡丹江市| 南汇区| 富民县| 五大连池市| 江源县| 扶绥县| 青阳县| 天祝| 湟源县| 梅州市| 天镇县| 南平市| 天峻县| 民县| 无极县| 茂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