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佳縣教育概述
佳縣,古為邊疆關寨,正式建學,從北宋開始。明、清兩代,學校教育有了發展。明洪武十五年(1383)開設講堂,官府開始興辦儒學。清乾隆四十一年(1777)創立“真鄉書院”,農村設立私塾。由于教育得到發展,參加科舉的人數相應增加。據統計:明、清兩代有文進士3人,武進士3人,文舉人43人,武舉人22人,貢生242人。
民國初期,先進思想傳入,興學辦校之風崛起,城鎮建立高級小學,農村初級小學不斷增多。民國十三年(1924)有初級小學42所,高級小學5所,專業學校1所,學生747入。1940年本縣解放,教育事業得到一定的發展。三十一年(1942)有中心小學18所,國民學校48所,并設立各種半日制、冬學等,學生人數2433人,教職員115人。40年代后期,由于戰事頻繁,部分學校停辦,學生人數減少,一些有知識的青年學生、教師參軍、參政,為新中國的誕生奉獻了力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黨和人民政府重視教育工作,貫徹公辦和民辦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學校倍增,學生猛增。1956年至1958年小學達306所,學生近20000人,并先后在烏鎮、申家灣、通鎮、坑鎮、王家砭、金明寺辦起了初級中學,白云山開辦職業中學。1959年烏鎮初級中學改為完全中學,佳蘆鎮創辦初級師范學校,中學生達3000人。1960年后,由于自然災害,國家經濟暫時困難,王家砭、金明寺中學下馬,白云山職業中學停辦,佳蘆師范并入米脂師范,并動員在校學生參加農業生產,學生人數銳減。經過幾年的調整,教育又出現了生機。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知識分子和廣大教職員工受到沖擊和迫害,教學質量嚴重下降,教育史上出現了一場大劫難。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撥亂反正,教育工作日趨穩定,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校風、校貌大為改觀。1984年,全縣干部、群眾集資200余萬元(包括群眾投工、投料),改善了辦學條件。1987年,經省、地驗收,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1989年至1990年,本縣籌集教育基金50余萬元。截至1990年,本縣累計有留學生9人,研究生35人,大學生1784人,高中和中專生42751人。
附錄
1.佳縣城關中心小學簡介
清宣統元年(1909)在原真鄉書院舊址創建,始名為南關高初兩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改為南關高初兩等小學校。民國六年(1917)在南關中山街辦起的高初兩等女子小學校,于民國九年(1920)前后并入南關學校。
民國二十九年(1940)佳縣縣城及南區解放。南關小學在中共佳縣縣委民運股領導下,一掃舊學腐氣,畢業生多赴綏德、米脂、延安等地深造。1950年以后,學校擴建,學生增多,教研教改工作活躍。1950年的全縣高小學生會考,推廣普通話教學,1957年的公開教學,1959年的出校刊等,縣教育行政部門都在該校試行。“文化大革命”期間,先由“造反派”掌權,接著“武斗隊”進占學校;后有工人宣傳隊和貧下中農管理委員會進駐,學校正常秩序和各項制度均遭破壞,財產損失嚴重。粉碎“四人幫”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將這所重點小學改為十年制學校(包括初中高中)。1980年至1983年,又將學校一分為三,小學分設南關、北關小學,高中班并入申家灣中學,另設初級中學。
佳縣北關小學是一所新建的五年制學校,有6個教學班,238名學生,教職工18名。80年代以來,該校的入學率、普及率、鞏固率都達到100%。升學率在80%以上。1984年,學校被縣上命名為文明單位,1985年被地區評為先進單位,少隊工作受到團中央和教育部的表彰獎勵。教師馮九余獲西北五省幻燈教學成果獎,姬夙如被評為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1986年,學校由于充分利用12臺幻燈機和7臺錄音機教學,被陜西省電教館定為電化教學實驗學校。1987年,學校被地區命名為文明單位。1988年,學校被縣上評為雙文明先進集體。
佳縣南關小學堅持和發揚原有的辦學方針,在教師中開展“六比”活動,即比吃虧,也比便宜;比痛苦,也比幸運;比生活,也比工作;比成績,也比過失;比順利,也比困難;比敬重,也比誤解。五年級班主任苗雨,1983年先后被評為陜西省和全國模范班主任;1984年她所帶的班級榮獲地區先進集體;學校少先隊一中隊被團省委授予“全省優秀少先隊小隊”的光榮稱號。
2.佳縣烏鎮中學簡介
烏鎮中學位于佳縣烏鎮與古稱村之間的平塌上,創建于1952年,1953年秋季開始招生。1957年秋,烏鎮民辦中學并入烏中(一套班子兩種制度)。1959年開設高中,成為佳縣第一所完全中學。1962年曾被陜西省教育廳定為重點中學。除佳縣外,米脂、綏德、吳堡、山西臨縣學生也紛紛來就讀。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一片混亂,先有“造反派”奪權,后有軍宣隊、貧管會管理學校,學校黨組織癱瘓,干部、教師受到沖擊,部分教職工下放到農村小學任教,接受再教育。學校設備殘缺不全,損失嚴重。
1976年后,學校日趨穩定,1987年被確定為縣辦重點中學。1986年,高中學生王彥獲“全國中學生數學聯賽優勝獎”。這一年,學校有78名學生考上大學。1987年,教師張振華獲國家體委“優秀教練員”稱號。
建校38年來,烏中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據不完全統計,為高等學校輸送新生400余名,有高傳福、符毓秦等15人上大學后考取研究生,高保福、張繼明、杜有林等獲得博士或碩士學位。
1989年,烏中有2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284人,教職工107人,其中專任教師71人。學校占地面積60畝,校舍面積1058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