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榆林地區各縣(市)教育概況

第一節 榆林市教育概述

榆林地處長城沿線,自古為戍邊之地,民俗尚武。官辦的榆林衛儒學,于明成化八年(1472)由戍邊大臣余子俊奏請朝廷批準倡辦為始,其教授廨在官井灘(原府城隍廟西,今鴛鴦湖公園)。后于弘治八年(1495)在今一完小舊址創建“榆陽書院”。清雍正九年(1731)榆林撤道改府,遂將衛學改為府學。乾隆十六年(1751)設督學行署,為地方教育行政機構之發端。光緒三十一年(1905)知縣李炳麟在縣治內買南街民房建立“高等小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勸學所。光緒三十三年(1907)于府學東側(今北大街派出所附近)興建縣學,同年地方紳士于城內白姓園子組辦“公立兩等小學堂”。其間,私塾教育遍及城鄉。

民國伊始,倡興教育。民國元年(1912)在原中學堂內創設“榆林女子國民小學”,后遷校址于東山土神廟,改稱“榆林縣立女子模范小學校”(即原榆師附小前身)。民國二年(1913)縣府將“榆陽書院”改建“榆林高等小學堂”(今一完小前身)。其時,中等教育亦有發展,民國六年(1917)道尹王卓亭在高等小學堂東院創立“榆林道立單級師范學校”。此后于民國十四年(1925)景巖徵在香云寺重建“榆林道立單級師范學校”。民國十六年(1927)春,“榆林道立女子師范學校”在原土神廟南側新址正式招生(即今榆林師范學校前身)。

今榆林中學,早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即創立,以榆林知府光昭將“榆陽書院”改建成“中學堂”為始,初名“榆陽中學堂”,后遷址東山忠義祠,改稱“陜北各縣聯合榆林中學”。民國十七年(1928)創建“陜北共立職業學校”(地址在原地區文聯,即今榆林農校前身)。在此前后30多年中,城內辦起中等學校3所,各類小學8所。農村學校也在發展,據民國三十三年統計:鎮川、鹽灣、魚河、仁德、三隍、清泉、金明、報恩、雙建、河東、河西11個鄉有國民小學88所,在校學生8041人,其教學人員處在朝不保夕的生活之中,工作更換頻繁,即使薪米計酬,往往要上門討索。40年代戰爭困擾,所以截至新中國成立前夕,榆中、榆師、農校3所中等專業學校學生只有448人,是1989年“市一中”在校學生的五分之一多一點。三校教職員只有59人,不及1989年榆林中學教工數的二分之一。1949年6月榆林解放,全市有簡師班3個,職業初中班5個,普通初中班2個,高中班2個,中師班2個,職業高中班4個,三校總計開班18個。小學只殘存5處,總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所有小學的教室不到40間;在校生約1500人,教職工不過百人。且校舍多借古祠寺廟舊址改善而成,辦學經費往往不能保證。1989年全市開班1806個,是解放初期的百倍還多。

新中國成立后的40年(1949—1989),教育發展盛況空前,學校迅猛增加,經費投入宏大,在榆林市整個沿革史上是一個豐碑。從1956年興建“市一中”以來,不到20年,城內新增中學5所,職業中學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農村辦起中學25所。到1989年,全市有初中班181個,在校中學生12473人(不含榆中1439人),小學校數為601所,教學班1806個,在校生39032人(不含附小1119人)。公辦專任教師總數1475人(其中中學教師696人,不含榆中專任教師82人)全市有民辦教師2444人,教職工總數達3682人。

教育經費1979年投入184.2萬元,人頭費為89.308萬元,公用費為94.892萬元;到1989年總投入為533.966萬元,人頭費達430.466萬元,公用費為103.529萬元,十年經費增長了三倍,教師工資總額增長近五倍。1989年,群眾、機關干部、廠礦職工一年集資43萬元,各校勤工儉學收入22.328萬元(其中中學為7.82萬元)。

教師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到1989年,中學專任教師中大專學歷的有318人,小學專任教師具有中專以上學歷的1535人,占公辦教師總數2182人的70%。省、地辦的學校,在市內有師專、農專、榆師、農校、林校、技工學校、財貿學校、工業學校、體校、黨校、電大和函授部等,每年招收大量學生入學。

1988年,身居香港的胡星元先生,支援家鄉文教建設,繼捐資興建圖書樓之后,又捐90萬元人民幣新建小學一所。這種愛國懷鄉、澤惠桑梓之舉,受到榆林人民的贊譽。

附錄

1.榆林中學簡介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榆林知府光昭捐置白銀4萬兩,將“榆陽書院”改建成“榆陽中學堂”,這就是榆林中學的前身。辛亥革命后,榆林道尹公署將中學堂改建為殖邊學堂,民國二年(1913)因經費不足而停辦。民國三年(1914)榆林道尹委托楊翀宣先生重辦榆林中學,取名“陜北各縣聯合榆林中學”,第二年又改名為“陜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校”。

民國六年(1917)杜斌丞先生從北京高等師范學堂畢業后回陜北任榆林中學教務主任,次年任校長。杜銳意改革,在榆林道尹王健的協助下,不斷擴建校舍,開辟操場,購置圖書儀器;先后從京津一帶聘請了魏野疇、李子洲、王森然、呼震東、李可亭、夏家駒、朱橫秋、馬云程、周家干、張蘇(更生)等一批思想進步、學識淵博的人士來榆執教,一時新思想、新文化在榆中廣泛傳播,打破了過去尊孔讀經不問世事的沉悶空氣。民國十二年(1923)成立了以劉志丹為主席的學生會。第二年秋,劉志丹、王子宜、曹力如等22人參加了青年團。民國十四年(1925)建立了中國共產黨支部,原團員均轉為黨員。民國十六年(1927)春,在黨的領導下,榆中學生會組織學生深入陜北各縣宣傳革命,幫助農民組織農會,開展抗租抗捐斗爭,聲援榆林惠記地毯廠工人的罷工運動;上街宣傳無神論,搗毀三處天主教堂。同年5月,由榆中學生發起,榆林各界召開李大釗在北京蒙難的追悼大會,并舉行了游行示威。這一年,榆林中學更名為“三民一中”,到民國十七年(1928)又恢復原名。民國十八年(1929)陜北特委由米脂遷到榆林,特委成員劉瀾濤、蘇醒民、紀鳳洲以榆中職員身份做掩護,從事地下工作。民國十七年(1928)榆中改為省立,更名為“陜西省立第六中學”。民國二十四年(1935)楊爾琮任校長時,更名為“陜西省立榆林中學”。

1949年6月,榆林和平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榆中。新中國成立后17年,先后由霍仲年、崔煥九、李飄萍、葉應榮、姚春華等任校長、副校長。1953年,為紀念杜斌丞烈士,經省政府批準榆中圖書樓改名為斌丞圖書樓。1959年以后,榆中總結推廣了宗秀槐同志提出的“一化三點”(即適應系統化、分散難點、突出重點、區分混點)的教學法,教育質量逐年提高。1962年被列為陜西省十所重點中學之一。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榆中學生分派,教師挨整。1968年,工宣隊、軍宣隊進駐榆中,學校秩序逐漸恢復正常,教學活動在艱難中進行。“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榆中在端正辦學思想方面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從1977年到1979年的“三年應急”階段,從1980到1981年的“二年探索”階段,和從1981年到1985年的“五年轉變”階段。1978年至1983年,由黨的十二大代表、陜西省特級教師宗秀槐同志任校長,師生勵精圖治,不斷端正校風、教風、學風,積極開展“雙基”引路,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學改革,學校工作迅速轉入正軌。1980年被陜西省教育廳列為全省首批辦好的16所重點中學之一。1983年,榆中舉行了建校80周年校慶活動,建立了校史展覽室。1984年由黃振國繼任校長,建立健全了各級管理機構和各種群眾組織。在教學的管理上提出“向45分鐘要質量”, “嚴把兩道關”(招生轉學關、教學人員素質關);試行“一縮四增”(即縮短課堂教學時間為40分鐘,增加體育課、勞動課、課外活動以及電子計算機課);同時開展思想系列化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1984年以來,先后有13名學生在全國數、理、化競賽中獲獎。學生崔濤被評為陜西省1987年至1988年度“見義勇為好青年”,并于1989年5月出席了北京“中國小英雄”表彰大會。崔濤的事跡是兩次下水搶救落水兒童。地理教師于海河,數學教師張安宇,語文教師李玉芳從1983年起先后在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五篇。學生劉小英的生物小論文“銀耳廢料養蚯蚓”獲1985年陜西科技小論文一等獎,全國二等獎;萬正平的政治小論文“糧食系統運行機制”獲全國二等獎。1989年,學校有教學班23個,學生1400人,教工130人(其中高級教師25人,一級教師41人,館員3人),任課教師83人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68人,占87%。學校占地面積為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0700平方米,有教學樓和實驗樓各1座,有價值30多萬元的教學儀器、文化活動器材;有教師資料和學生閱覽室、電化教育室。圖書室藏書7萬多冊,根據老校友王森然先生的遺愿,學校設立了王森然獎學金。

解放前,榆中曾培養了一批教育家、外交家、軍事家和作家,如劉志丹、謝子長、郭洪濤、高崗、馬師恭、高吉人、楊爾瑛、張德生、曹力如、劉瀾濤、閻揆要、張秀山、高仰云、王子宜、安致遠、杜聿明、高景德、馬佩文、柳青、馬健翎等。解放后至“文革”前,榆中給高等院校輸送了1200名學生,他們中有159名具有大學講師以上的職稱。1984年至1989年考入大專院校的有665人,升學率穩定在50%左右。1986年以來,考入清華、北大、復旦大學的學生有24人,基本上年年屆屆有。1988年崔濤被南京政治學院破格錄取。1985年2月,榆林中學校友聯誼會在榆成立,有理事22人,由高景德(清華大學校長)任名譽會長。到1989年,北京、西安等地先后成立了榆中校友分會。各地校友紛紛為母校出謀劃策,為振興榆林教育獻上赤子之心。

2.榆林師范學校簡介

陜西省榆林師范學校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她的前身是“榆林縣立女子模范小學”(校址在今榆師附小所在地),創建于1924年,當時得到杜斌丞先生的贊助。1926年,在女子小學南院開始籌建女子師范,同年10月開始招生。名為“榆林道立女子師范學校”。1928年7月,經省教育廳批準,改為“榆林女子師范學校”,開始設中師班。1940年奉命改為“榆林師范學校”,男女皆收。原女子小學校長暨師范籌建人李楷(正齋)一直任校長,直至全國解放。

1926年至1927年間,共產黨員吳碧云(女,河北人),王佩珊(女,湖南人)等來校任教,于1927年建立了地下黨組織,后發展為黨支部。黨支部組織學生開展了反封建禮教的斗爭,遭到了反動統治者的迫害。1929年,在黨團組織的領導下,由杜煥卿(女,南京雨花臺犧牲的革命烈士之一)、杜芳銘(女,現名杜嵐,澳門濠江中學校長)、張玉如(女,為當時女師黨支部書記,后病故)等進步學生繼續組織學潮。反動軍閥鎮壓學生運動,大部分學生遭開除或被迫離去。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后,共產黨員馮一航(新中國成立后曾任陜西省教育廳副廳長)來榆師任教,宣傳革命,動員學生去延安。1938年,八路軍駐榆辦事處主任龔逢春秘密領導榆師等三校學生進行革命活動,組織了民族抗日先鋒隊,戰場慰問團,積極配合抗日支前工作。

新中國成立前,榆林師范畢業生近千人。該校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婦女干部。曾任甘肅省副省長和陜西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的杜瑞蘭(杜斌丞烈士之女),全國政協原委員北京中醫研究院黨委書記尤香齋(謝子長之妻),以及李登岳、高舍之、申國藩、高向明、劉德杰、劉德植、郭敘秋、雷云祥等都曾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做過貢獻。該校也曾輸送過部分留學生,他們當中有些定居國外,成為學者教授;有的定居港澳,如杜嵐等;有的先居國外后回國定居,如杜聿明之妻曹秀清等。他們都為祖國的統一和文化教育交流做出了一定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除“文革”時期停辦六年外,榆林師范一直肩負著為榆林地區培養小學教師的重任,截至1989年,已培養出畢業生9922人,向高等師范學校輸送人才近300人。為榆林地區中小學教育事業的普及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近幾年來,榆林師范學校得到黨和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在榆林市東郊新建校園,占地面積約為150畝。學校具有較齊全的圖書、儀器、電教設備等。1989年在校學生980名,開辦專業有普師、幼師、體育等。有正式教職工115人,校長耿廣文。為了進一步辦出師范特點、學校努力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邁出新的步伐。

3.陜西省榆林農校簡介

陜西省榆林農校的前身,清末孝廉方正郭瑞西創辦的榆林府中等農業學堂和榆中職業科后來稱“陜北共立職業中學”,由高宗山任校長。開設毛紡、應用化學兩個專業,在校學生300多人,學制四年。后專業改為毛紡、制革、學制改為三年。1934年8月收歸陜西省教育廳管理,改名為“陜西省立榆林工業職業學校”。普通課開設國語、數學、物理、化學、史地、英文、公民。專業課,毛紡專業開設毛紡學、機械學、織物組織、織物分析、織物整理、染色學、圖案和機織;制革專業開設制革化學、制革整理、制革分析、機械學、毛皮鞣制與整理。辦學目的是為社會培養一批發展自辦工業的人才,以達到實業救國的目的。新中國成立前,共培養學生1500多人,強永珍、劉紹祖、盛振華、黨世英、郝鑒如等著名教授,均先后畢業于該校。新中國成立后,改為工業性質的中等技術學校,姬伯勛任校長。1952年改為農業性質,更名為“陜西省榆林農業學校”,由陜西省農業廳管理,學制三年,招收初中畢業生,設農作物、果樹、蔬菜、畜牧獸醫四個專業。“文化大革命”期間,改辦農機、農技、獸醫短訓班。1973年開始招收二年制“社來社去”班,開設農作、林果、畜牧獸醫、農機、水利五個專業。1977年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三年,設農學、果樹、獸醫三個專業。1979年,學校遷至榆林縣西郊。從1984年起改收初中畢業生,學制四年,專業設置不變。新中國成立以來共培養農牧各種人才3783人,其中不少已成為省地農林系統技術骨干力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學校積極進行教育改革,實行多層次辦學,調整課程,建立學生實踐技術考試考核制度,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1983、1984兩年在陜西省中等農業學校畢業生統考中,成績分別獲第一、第二名。學校以教學、實驗與推廣三結合的方針,開展了“蕎面四倍體新品種選育”、“水地谷子高產優質品種選育”、“果樹壓條繁殖”等項專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績。

1989年,榆林農校校舍面積為16082平方米;在校學生413人,有教職工766人,其中專任教師58人,校辦工廠職工17人。

4.榆林市第一小學簡介

一完小創建于民國二年(1913),校址在榆林城內新樓巷原“榆陽書院”舊址,始名為“榆林高等小學堂”,校長楊福慶(字青山),教員5人,學生50多人。民國四年(1915)更名為“榆林縣立高等小學校”,班級增至四個,為吸引求學子弟,凡入學就讀的,均發給制服一身,布鞋一雙,夏季發草帽一頂,考試時免費供給膳食。民國六年(1917)學生增至700余名,校長謝濟將學制改為四、二分段制(初級四年,高級二年)。民國十年(1921)前后,榆林縣城鄉推行四年制義務教育,該校以一個新型的完全模范小學,帶動了全縣的小學教育。此后又更名為“榆林縣立高級小學校”,米脂、佳縣、橫山等地也有慕名前來上學的,群眾稱之為“陜北(高級小學)的最高學府”。民國二十年(1937)改校名為“榆林縣第一完全小學校”,民國二十四年(1935)又以學校所在地命名為“榆林縣立新明樓巷小學”。

抗日戰爭爆發后,為躲避日機轟炸,1938年至1943年將校址暫遷城內東山關帝廟內,白天防空,午后上課;另在城外鐘家溝設教學點一處,附近農家子弟也能就讀。民國三十年(1941)學校易名為“榆林縣立忠勇鎮中心小學校”,民國三十一年,國民黨加強黨化教育,又改校名為“榆林縣忠勇鎮中山中心小學校”,增設民教部,辦起成人班。民國三十二年(1943)學校遷回原址。民國三十三年(1943)學校有高年級4個班,初年級9個班,男女生共841人;另外,榆林城萬佛樓巷小學和四方臺巷小學,分別為該校所屬的兩個分校,共有初年級9個班,學生387人。民國三十五年(1946)學生入學率開始下降,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5月底,教員只有17人,學生9個班,約500人。

1949年6月榆林和平解放后,改校名為“榆林市第一完全小學”。1950年,縣市合并后,又更名為“榆林縣第一完全小學”,教師增至50人,教學班近20個,學生近千人,為地級重點小學。另設婦女班,分甲、乙、丙三級,二年達高小水平,到1955年停辦。1956年設一至六年級,每年級四個班,學生有1500多人,同年陜北片觀摩教學在榆林召開,由尤瑞坤同志主講,成效顯著,同年被列為陜西省重點小學之一。1959年后,增至28個教學班,學生1700人。1964年,該校被評為陜西省體育先進單位。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學校改名為“榆林縣城關鎮第一小學”,此后正常教學秩序被打亂,但沒有完全停課。1971年秋普及初中教育,開設初中班二個,每班60人,學制二年;1972年擴大招生面,學制改為三年,初中部增至四至六個班,到1982年8月結束。

1982年,該校在四年級一個班進行改革課堂教學結構試驗,在縣內交流推廣。1983年,參加西北五省冰運會兒童女子組比賽,有一人獲獎。1984年該校獲得陜西省“雛鷹起飛”田徑通訊賽團體總分第十名;1985年在一年級一班進行“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有三名學生代表陜西省參加西北五省冰運會獲兒童丙級全能總分第四名。1986年,該校在陜西省武術比賽上獲男子乙組全能第一,女子甲組全能第六,單器械第二、第三、劍術第一。總計該校學生先后參加省、地運動會,男生獲金牌11枚,女生獲金牌8枚,銀牌4枚。在1987年的全國兩報(《中國少年報》《兒童報》)讀報比賽中,有三名學生獲獎;1988年陜西省重點小學書畫對抗賽中有三名學生分別獲得一等獎、二等獎和鼓勵獎;在北方七省小學生作文競賽中,該校獲集體一等獎,中、高年級各組獲一等獎4人,二等獎14人,三等獎32人,有10位教師獲優秀指導獎和組織獎。

從1949年到1988年的40年中,該校培養出高小畢業生8500多人,初中畢業1560人。原陜西省委第一書記張德生、原蘭州醫學院院長趙建雄,解放前后都曾在該校就讀。1980年以來,郝春英被評為陜西省“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先進個人、陜西省和全國模范班主任、陜西省山區模范教師。

1988年,榆林縣改市后,該校遂改名為“榆林市第一小學”。有教學班30個,學生1507名,教工83名,是榆林地區教工數、學生人數最多的小學。有教室36個,圖書10080冊,教學儀器224件,教具104件,彩電1臺,收錄機7臺,幻燈機13臺。

5.
榆林師范附屬小學簡介

榆師附小的前身是榆林女子國民小學,民國九年(1920)附設在榆林縣立高等小學校的東小院內。民國十三年(1924)單設在東山土地廟,改名為“榆林縣立女子模范學校”,校長李正齋,名譽校長趙雁云、張羅蘭,設初小四個班,高小一個班,有學生86名。民國十五年(1926)高小第一屆學生畢業。民國十七年(1928)榆林道立女子師范學校改名為省立,該校遂改名為“陜西省立第三女子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并開設了幼稚園:到民國二十年(1931)高小畢業六屆共74人。當年有小學八個班(高小三個,初小五個),學生269人,教工12人。民國二十五年(1936)擴建校舍,興建磚窯八孔,改土地廟正殿為禮堂,樂樓為圖書館,由杜斌丞先生等捐資購書,藏書達500多冊。抗日戰爭時期,學校正常秩序難以維持,舉步維艱,增設職業班計劃落空。民國三十五年(1946)至三十八年(1949)學校校長由李正齋兼任,副校長楊志銘,教導主任劉如愚,學校工作開始恢復正常并有所發展,同時實行男女合校,入學人數也有增加。

1949年榆林和平解放后,由樊嵩山任校長,時有教職工31人,教學班14個,學生550名。1951年,附小下放榆林縣管轄,取名為榆林縣第三完全小學,教職工精編至24人。1953年,三小又重新歸榆林師范,恢復原稱,校長由榆師校長賀象祖兼任,原教導主任宋自祖為代校長,教職工又添充至30人,教學班14個,學生620人。1957年初,附小再次下放到榆林縣辦,同年秋又歸榆林師范。1958年校長由劉竹梅擔任,有教職工28人,教學班15個,學生620名。

1959年,劉錦武調任附小校長,地區文教局從榆師畢業生中擇優分配給附小一批教師,加強了師資力量,出現了附小教育史上的黃金時代。時有24個教學班,1000多名學生,60名教職工,在德、智、體諸方面成績突出,名列榆林城內各小學之首。1961年以后,袁順興任校長,盡管處于困難時期,但教學工作仍然蒸蒸日上。

1962年2月,附小同榆師一并下放榆林縣管理,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榆師不招生,附小停課鬧革命,1968年以后開始復課,1970年以后,榆師將8個初中班及18名教師下放給附小,附小辦成了七年制戴帽學校(小學五年初中二年)。1972年8月,附小又隨榆師收歸地區管理,從這一年起,工人宣傳隊進駐附小,直到1978年全部撤出。在此期間,曾于1973年和1975年兩次投資117000元,改建北樓和西樓。

1978年,取消革委會,由賀明堂任副校長,1979年王秀萍任校長。1979年到1985年,該校年年獲地區冰上運動會團體冠軍。體育教師葛丕德榮獲榆林地區、陜西省、全國學校體育傳統項目(田徑)優秀教練員獎。從1980年起,三年級以上學生達標率逐年上升:1980年為30%,1981年為35%,1982年為40%,1983年為90%,1984年和1985年為91%,名列全區第一。在此期間,1980年到1983年,共投資144000元,改建東樓,興建家屬院。1984年的少年科技作品創作發明比賽中,附小被評為先進單位,榮獲地區一、二等獎,陜西省三等獎。

1985年張榮任校長,學校有24個教學班(其中2個學前班),學生近1400人,教職工70人,擁有各種教學儀器158件,電化教學設備6件,各種圖書2300冊。到1989年,在校學生1384人,教職工67人(其中專任教師62人),校舍面積為1977平方米。

6.榆林市第一中學簡介

榆林市一中創建于1956年,校址在西城門內桑園子(今人民西路)。建校時定名為“榆林縣城關鎮初級中學”。從1959年起,招收高中生,改名為“榆林縣第一中學”。“文革”前教學班保持在10個左右。1966年6月2日,榆林縣一中貼出第一張大字報,工作組進校,停課鬧革命。1968年增設一個簡易師范班。1974年,曾在牛家粱公社謝家坬大隊辦分校。

1983年,教師趙恩波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先進個人。從1984年起,學校集資38.5萬元,興建教師辦公樓兼宿舍樓、窯洞、小房、購置教學設備、汽車等,并綠化校園,改變了校容校貌。學校制定了一系列條例、措施、標準、職責和規范等,加強管理。在初中開展了“三級作文訓練體系”試驗,高中政治自創“雙六步課堂教學法”。1985年,塞上草文學社獲語文報社“春芽獎”。1985年至1989年,有三名學生獲全國物理、數學競賽優勝獎、一等獎和三等獎。有四名學生獲西北五省和三北地區中學生作文競賽優勝獎;有三名學生獲陜西省中學生數學、英語競賽優勝獎;高86級(6)班獲全國最佳團員活動集體三等獎。1987年至1989年,常秀蘭被評為全國中小學德育先進工作者,靳懷光和韋俊峰被全國中語研究會評為“三級作文訓練先進指導教師”,校長田樹生被評為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1988年更名為“榆林市第一中學”。

80年代,學校年年進行“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模范共青團員”、“先進教育工作者”、“模范班主任”等項評比活動;并注意從教師中提拔學校領導,校風校紀明顯好轉。從1987年起,廣泛開展第二課堂教學,除塞上草文學社外,還有政治、物理、化學、歷史、天文、集郵、書法、美術、舞蹈、田徑、籃球、排球等活動小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參加活動。從1959年到1985年,累計培養初中畢業生8369人,高中畢業生3347人。從1961年到1989年,累計向大專院校輸送新生約700名,向中等專業學校輸送新生約400名。據不完全統計,80年代,有17名升入大學的學生考取了研究生,有4名學生赴日本、美國和聯邦德國留學。

1989年,全校有35個教學班,2049名學生,145名教職工(其中任課教師105名)。學校占地約40畝,建筑面積12648平方米,擁有理化實驗樓、圖書館和電化教室,教學設備與條件得到改善。

7.榆林市第一幼兒園簡介

1974年,榆林縣和地區有關部門聯合投資5萬元,決定修建。1975年邊施工、邊辦學,招收30多名幼兒入托,定名為“榆林縣托兒所”。1977年第一期工程(624平方米)竣工,改稱“榆林縣幼兒園”,入園兒童增至80多名,教工9人。此后,入園全托或半托的兒童逐年增加,1982年以后,在園幼兒常年保持在400名左右,共編8個班,教工增至40多人。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1983年,榆林北關又建起一所幼兒園,遂將“榆林縣幼兒園”更名為“榆林縣第一幼兒園”。1985年又修建三層教學樓一座,占地287平方米,1986年秋季投入使用。

1988年,榆林縣改市以后,更名為“榆林市第一幼兒園”。園內設有滑梯、攀登架、轉椅、平衡木、小籃球架等活動器械,備有各種兒童樂器187件,圖書7200冊,玩具780件;教學用風琴10架,教具500件。還有收錄機、電視機、血壓計、身高體重器、洗衣機、壓面機等用于教育、醫療保健和后勤服務的機具。園內下設伙食管理室,建立健全了各種規章制度,不斷提高教育兒童的質量,解除城市干部職工的后顧之憂。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 深水埗区| 桑日县| 宜良县| 讷河市| 上杭县| 临漳县| 黎川县| 澄迈县| 洞头县| 宁武县| 乳山市| 句容市| 常山县| 麻城市| 武穴市| 南召县| 临清市| 大连市| 开鲁县| 贵港市| 阜平县| 河津市| 新郑市| 阿鲁科尔沁旗| 新营市| 怀远县| 资源县| 孝感市| 澳门| 海安县| 凤阳县| 中宁县| 唐河县| 沁阳市| 丽水市| 南部县| 铜陵市| 边坝县| 应城市| 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