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教育(1949—1989)

1949年6月1日,國民黨統治在陜北的最后營壘——榆林城和平解放了。從1949年到1989年的40年中,榆林地區的教育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一節 教育機構沿革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榆林地區劃歸榆林分區和綏德分區兩個專員公署管轄。兩個專署下設的文化、教育事業管理機構為文教科(習稱“三科”)。榆林專署文教科分管榆林、神木、府谷、橫山、靖邊、定邊六縣的文化教育工作;綏德專署文教科分管綏德、米脂、子洲、佳縣、吳堡、清澗,以及子長、延川(后劃歸延安地區管轄)八縣的文化教育工作。

1956年10月,榆綏兩署合并,榆林專署文教科與綏德專署文教科合并后改名為“榆林專署第二辦公室(簡稱“二辦”),統管榆林地區12個縣的文化教育工作。

1959年10月,榆林專署改“二辦”為“文化教育局”,仍負責全區文化教育的行政管理工作。1960年地區教研室在榆中成立。

1961年10月,根據精簡機構的精神,榆林專署文教局與衛生局合并,改稱“文教衛生局”,管理全區的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等項工作。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文教衛生局基本上處于癱瘓狀態。1968年4月“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后,原屬文教衛生局管理的工作,都由“革委會政工組”管理;同年11月,“政工組”又下設幾個組,其中“文教組”專門負責文化教育等工作。1971年1月,撤銷“文教組”,重新成立文教局,原文教局下設的教學研究室,一度改名為“教育革命辦公室”。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以后,教育行政與事業機構的名稱又逐步恢復正常。地區文教局下設教學研究室(1980年附設榆林地區電化教育站)、招生辦(榆林地區招生委員會辦公室,1977年成立)、函授部(榆林地區成人函授教育工作部,1979年成立)和工農教育辦公室(榆林地區工農教育委員會辦公室,1980年成立)。

1980年12月,文教局又分設為文化局、教育局。教育局成了管理全區教育事業的專門機構,除原來下設的“三室一部”外,內部分設政秘、計財、教育三科,1985年成立勤工儉學服務公司,1986年增設教育志辦公室,在招生辦公室增設成人自學考試辦公室,1987年增設職業教育科,1989年增設督導室。

1983年機構改革,從1984起,教育局成立黨組,1985年9月建立了地區教育工會,以后又成立起紀律檢查組,組織機構基本健全。

截至1989年,地區教育局直屬的教育事業單位有榆林中學、榆林師范、綏德師范、榆林地區教師進修學校(在綏德),米脂中學、榆師附小、綏師附小,以及地區函授教育部、勤工儉學辦公室等。這一年,榆林地區招生辦和教研室都升格為副處級單位,榆林地區電化教育館單設。1989年1月,榆林教育電視臺成立,暫設在地區函授部院內。

附表

榆林地區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及領導人更迭表

續表

附錄

1.榆林地區招生辦公室簡介

1976年,經榆林地區革委會批準,榆林地區招生辦正式成立,與教研室合署辦公。1985年開始,招生辦的事業費由地區教育局直撥,同年10月招生辦單設。

經過恢復高考以來13年的招生考試,全區已建立起一支懂政策、會組織管理各類招生考試工作的隊伍。這些考試包括高等院校招生考試、中等專業學校招生考試、成人考試、自學考試、招收研究生考試等。各縣(市)招生辦還與教研室分管著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等招生考試工作。

1988年9月,根據中共榆林地委、地區行署《關于加強教育工作的決定》,地區招生辦升格為副縣級事業單位。截至1989年底,招生辦工作人員達15人,主任高樹堂。全區72個縣(市)均建立了招生辦公室(其中9個縣單獨設置,3個縣與教育局或教研室合署辦公),地縣招生辦工作人員已達61人。

從1977年至1989年,全區共完成為普通高等院校招生7242人,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招生14298人的任務。從1983年至1989年,經過自學考試,全區獲得大專畢業證書的有164人;從1986年至1989年,全區獲得中等專業證書者有10人;從1986年至1989年,經過國家統一的成人考試,成人高校(包括電大,夜大、函大、職大、教育學院、管理干部學院、干部專修科等)共招生近4000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校招生600多人。

2.榆林地區勤工儉學辦公室簡介

1983年,榆林地區教育局決定成立勤工儉學辦公室,指導榆林地區的學校勤工儉學工作。主要職能是:一、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和國家的有關政策,制定全區中小學勤工儉學和校辦產業發展的政策、規章和實施細則,并組織實施。二、制定和實施中小學勤工儉學和校辦產業發展的長遠規劃,組織、指導學校勤工儉學工作,充分發揮規劃、協調、指導、服務和監督的職能作用,引導中小學校開展各種勤工儉學活動。三、負責中小學勞動實踐基地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對實踐基地設施、活動項目、活動教材、師資加強勤工儉學的理論研究和宣傳,不斷探索勤工儉學發展的等建設進行引導、協調和評價。四、負責指導、協調勤工儉學的日常工作,方式方法。

1983年全區61%的中小學開展勤工儉學活動,總收入28.85萬元,生均0.84元,居陜西省第10位。1988年95.5%的中小學開展勤工儉學活動,總收入211.2萬元,生均5.72元,居陜西省第5位。同年,榆林市牛家梁中學、橫山縣朱家溝中學、府谷縣職業中學和清澗縣的李宗義出席了全國勤工儉學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會議。1989年10月,陜西省教育廳在綏德縣召開了全省勤工儉學陜北片現場會。至1990年,全區共有農林漁基地32311畝,校辦工廠37個,第三產業79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盘水市| 宣城市| 响水县| 西青区| 云霄县| 宾川县| 合山市| 科技| 东阿县| 星座| 海淀区| 镇康县| 桑日县| 杭锦后旗| 柘荣县| 响水县| 吴桥县| 玉田县| 调兵山市| 桐乡市| 玉田县| 宝兴县| 长宁县| 平顶山市| 五原县| 宣武区| 宁强县| 安福县| 漳州市| 鄯善县| 新野县| 瑞安市| 宁南县| 和顺县| 兴业县| 张家港市| 八宿县| 丰县| 太谷县| 钦州市| 玛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