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唐代歷史文化研究
- 王雙懷
- 7628字
- 2020-09-30 10:43:45
一、佛寺的勘探和發掘
隋唐長安城經勘探、發掘的佛寺很少,僅有積善尼寺、青龍寺、西明寺、實際寺、慈恩寺、清禪寺、醴泉寺、薦福寺、大莊嚴寺、大總持寺等,且僅為局部發掘,大多沒有公布詳細的發掘資料。在此,對上述發掘資料加以綜述介紹:
1.積善尼寺遺址
1956年8月14日,在西安土門村南清理了一處遺址,出土有泥塑的佛、菩薩像。坍塌之壁畫殘堆中能看出壁畫多為佛像,還出土石雕佛、菩薩、武士像380多個。其中還有“大唐善業泥”等字樣。
按土門村即唐代的開遠門,開遠門內南即義寧坊,按《兩京新記》所載,義寧坊西北隅為積善尼寺。上述出土唐代寺廟遺物應為積善尼寺所有。
2.青龍寺遺址
位于西安雁塔區鐵爐廟村北高地,在唐長安城內新昌坊東南隅的樂游原上。原名靈感寺,創建于隋開皇二年(582),唐武德四年(621)被廢;龍朔二年(662)復立為觀音寺;景云二年(711)改名青龍寺;會昌五年(845)又被廢,收為“內園”;次年修復,改名護國寺,但人們仍習慣稱青龍寺。盛唐以后的青龍寺為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場,日本、新羅等國留學長安的僧人多來此學習,是東亞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地點。日本“入唐八家”中的6人(空海、圓行、圓仁、惠運、圓珍、宗睿)都曾在青龍寺受法。空海得惠果嫡傳,回國后建立真言宗,成為“東密”的開山祖師。新羅僧人慧日師從惠果,學成歸國,廣弘密宗。明萬歷時廢毀無存。1973—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發掘。
原寺址占新昌坊面積的四分之一,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260米。現寺址僅存北部東西長500米、南北寬120—170米的一段高地(圖二)。寺周圍尚殘存部分圍墻遺跡。北墻中部有山門基址一座,有少許墻基和車軌遺跡。寺東部地勢最高,當為園林部分;西部應集中寺院大部分建筑,現已發現二座并列的院落遺址,其中有塔、殿和回廊等建筑。出土大量磚瓦,有長方形磚、蓮花紋磚、板瓦和筒瓦、獸面紋及蓮花紋瓦當、鴟尾等,還出土有鎏金小銅佛、三彩佛像、小陶塔、石經幢和壁畫殘片及刻有佛經的大和五年(831)杜文秀所立的石燈臺等(圖三)。

圖二 唐青龍寺遺址位置實測圖(采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西安唐城隊《唐長安青龍寺遺址》)

圖三唐青龍寺遺址出土大和五年燈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龔國強研究員提供)
1992年在青龍寺遺址修建仿唐建筑,在距地表約1.2米左右的唐代文化層中,發現了一個長約9.1、寬約4.5、深約2—2.5米的不規則形狀的唐代灰坑。其中出土了大量唐中晚期瓷片(有珍貴的“盈”字款白瓷器殘片)、陶片,還有少量的殘磚、瓦塊等建筑構件。
3.西明寺遺址
位于西安碑林區白廟村一帶,在唐長安城延康坊西南隅(圖四)。始建于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唐大中六年(852),改稱福壽寺,武宗會昌滅佛時,西明寺是敕令保護的四座寺院之一。唐末戰亂廢毀。據文獻記載系仿印度祇洹精舍而造,以綺麗豪華著稱于世。寺廣350步,其周圍數里,左右通衢,凡10院,內有大殿13所,樓臺廊廡4000區。西明寺規模宏大,殿宇莊嚴,是唐代著名的皇家佛寺。西明寺在中國佛教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一些有影響的高僧,比如律宗的創始人道宣、法相宗的創始人玄奘、東塔宗創始人懷素都曾在此弘法,中天竺高僧善無畏、漢傳密宗祖師不空在此傳播密宗法門,新羅圓測、日本空海等入唐僧人亦曾在該寺求法。日本都城奈良大安寺,即仿西明寺圖樣而建造。1985年及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城工作隊發掘(圖五)。

圖四 唐西明寺遺址發掘位置示意圖(采自安家瑤《唐長安西明寺遺址的考古發現》)

圖五 唐西明寺遺址1985年發掘區鳥瞰(采自安家瑤《唐長安西明寺遺址的考古發現》)
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約250米。西明寺遺址僅揭露出最東面的一組院落遺址,分為主要院落和西南、東南院,發掘面積近萬平方米(圖六)。主要院落中間偏北是中心建筑的殿址。殿址臺基夯筑,平面呈長方形,南側有東、西踏步。主要院落東、南、西三面有回廊。廊和殿堂之間為庭院。殿址以南為前院,院內有石燈、滲井、排水道等遺跡。南回廊南側有中央夾道,中央夾道兩側為東南、西南兩院。東南院有夯土地基的房址一座和磚砌圓形水井一口;西南院內有一座建筑的夯土臺基,殘留壁磚、散水、踏步等遺跡。

圖六 唐西明寺遺跡總平面圖(采自安家瑤《唐長安西明寺遺址的考古發現》)
出土建筑材料有繩紋、蓮花紋、素面紋長或方磚,光面布紋里的青板瓦、極小的筒瓦,蓮花紋灰、漆黑色瓦當及少量綠色琉璃瓦當,獸面裝飾的脊頭磚和鴟尾;佛教遺物有鎏金銅佛、鎏金銅菩薩(圖七)、石佛(圖八)、陶佛像;日常用品為刻有“西明寺”字樣的石茶碾及白瓷碗、殘陶硯、玻璃魚飾等。

圖七西明寺遺址出土的鎏金銅菩薩像

圖八西明寺遺址出土的石佛像頭(采自安家瑤《唐長安西明寺遺址的考古發現》)
4.實際寺遺址
位于西北大學校內圖書館、賓館以西(圖九)。1980年及1982年,興建西北大學賓館及賓館餐廳時發現一批隋唐佛寺遺物,如蓮花紋瓦當、帶字長磚、板瓦、石經幢殘片、善業泥佛像、束腰佛座殘石、貼金菩薩像殘石等。在地表1米以下及滲井中有許多石灰墻皮碎片,色澤鮮艷,有綠、紅等色。1987年10月,西北大學拆去原二層行政辦公樓(稱紅樓),于原址上新建逸夫圖書館。于該樓東部地下1米左右,發現大的房屋室內地面、土臺階、石門坎等遺跡、遺物,惜未進行勘測、發掘,致使遺址遭到破壞。1987年興建留學生樓,在地下和滲坑、滲井中亦發現大量唐代遺物,有蓮花紋瓦當、蓮花紋方磚等建筑構件,還有漢白玉石經幢頂、黃釉碗、白瓷碗、長頸瓶、陶盆等殘片。根據出土文物和遺跡判斷,此處應為隋唐實際寺,即唐溫國寺遺址所在。

圖九 太平坊實際寺遺址位置示意圖(采自李健超《增訂唐兩京城坊考》)
根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太平坊西南隅為溫國寺。本實際寺。隋太保、薛國公長孫覽妻鄭氏舍宅所立。景龍元年(707),殤帝為溫王,改溫國寺。大中六年(832),改崇圣寺。實際寺是一座凈土宗寺院,在中國佛教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寺內凈土院為京城之最妙,院有尹琳、吳道玄畫。
5.慈恩寺磚瓦窯址
慈恩寺是唐長安城最著名的佛寺之一,是漢傳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祖庭,大雁塔坐落于寺內。慈恩寺建于唐貞觀二十二年(648),是太子李治(后來的唐高宗)為其母文德皇后追薦冥福所立,故名“慈恩”。寺占據唐長安城晉昌坊的東半部,為隋無漏寺舊址。寺選林泉形勝之所,其內“重樓復殿,云閣洞房”,由10余個院落構成,殿堂房舍總計1897間,規模十分宏大,且極其堂皇富麗。寺院落成后,太子李治請玄奘法師首任住持。玄奘在此翻譯佛經長達11年之久,慈恩寺因此成為長安城三大佛經譯場之一。玄奘在此創立漢傳佛教法相宗(或稱唯識宗),慈恩寺因此成為法相宗的祖庭。永徽三年(652),玄奘法師為保護由印度帶回的經籍,請旨在寺內西院修建了5層磚表土心的佛塔。長安年間(701—704),改修成方形樓閣式的七層磚塔,即今天所見的大雁塔。塔高64米。塔南底層券門兩側鑲嵌有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述三藏圣教序記》碑二通,皆為唐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唐代新進士曲江宴后盛行到慈恩塔下題名,以夸耀功名。殿宇多飾佛教題材的壁畫,有名師閻立本、吳道子、尉遲乙僧、鄭虔、王維等人的真跡。元果院和太真院以所植牡丹聞名長安。寺內大殿前有南池,所植蓮花亦譽滿京城。寺內有長安城最大的百戲表演戲場,“長安戲場多集于慈恩”,使人流連忘返。
1983年5月,在慈恩寺整修工程中,發現一處唐代磚瓦窯址,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聞訊派員進行了清理。該窯址位于慈恩寺大殿北道西側,北距大雁塔基座20米。
窯室共有三座,呈品字形排列,位于一個長3、寬2米的長方形豎坑內(圖一〇)。在豎坑的三個角,各開窯門,另一拐角則為一斜坡坑道。除出土有唐代一般繩紋條磚、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外,還出土有蓮花紋瓦當陶范和瓦當、鳳凰紋刻磚、磨光筒瓦、鐵輨等。

圖一〇 慈恩寺窯室分布平面圖(采自韓保全《西安慈恩寺內的唐代磚瓦窯址》)
這幾座磚瓦窯與西安過去發現的唐代磚瓦窯址基本相似。所出土的筒瓦、蓮花紋瓦當等建筑材料也是唐代遺物,故推斷是唐代的磚瓦窯址。推測是高宗永徽三年(652)建塔之前所立。據宋敏求《長安志》卷八晉昌坊條記載:“半以東大慈恩寺,寺西浮圖六級,崇三百尺。”可見大雁塔的位置在慈恩寺的西院,而慈恩寺則建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故可能在修建慈恩寺時,在寺址西院處設立磚瓦窯場,就地取材,燒造磚瓦,以供建造殿宇所需。
6.清禪寺舍利塔基
1987年,西安市長樂路40號榆林地區駐西安辦事處內基建施工中,發現隋代舍利塔基一座。
舍利塔基為一南北向的長方形磚室,南北長89厘米、東西寬37厘米、高36.4厘米(圖一一)。隨葬器物很豐富,除陶、瓷器物外,還有大宗的玻璃、瑪瑙、水晶石、琥珀等珠玉寶器,全部裝在米黃色瓷瓶內。出土灰陶罐兩件,其一裝有舍利骨灰,其一有朽谷痕跡。瓷器有四系瓷罐1、瓷瓶2(一為米黃色釉,一為醬色釉),玻璃瓶1,玻璃珠、瑪瑙珠、水晶、玉石、玉印章、玉琮、玉豬、琥珀、鑲嵌寶石的金餅、銀戒指、銅五銖錢等。墨書磚志一方,記載了隋代清禪寺高僧曇崇于開皇九年(589)至開皇十四年(594)所進行的一次舍利掩埋。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清禪寺位于興寧坊南門之東,隋開皇三年(583),文帝為沙門曇崇所立。

圖一一 清禪寺塔基地宮平面圖(采自鄭洪春《西安東郊隋舍利墓清理簡報》)
容器有灰陶罐和玻璃瓶,直接安置于長方形磚室中,為北魏時期模式的繼承,反映了從東魏北齊時期至隋開皇年間,雖然地宮從無到有,但舍利容器的組合卻未發生什么重大變化。
7.醴泉寺醴泉遺址
位于今蓮湖區原西關飛機場北部、延光機械廠南墻外,在唐長安醴泉坊(本名承明坊,因掘得甘泉浪井七口,飲者疾愈,故改名)十字街西北。隋文帝于此置醴泉監,取甘泉水供御廚,開皇十二年(592)改為醴泉寺,唐會昌五年(845)武宗滅佛時被毀。1987年西安市文物局發掘。
醴泉遺址為一磚砌方坑,開口于地表以下約1.2米處的隋唐地面上。方坑邊長3.8、深2.5米。坑底鋪砌石板,南部正中有磚鋪坡道可上達地面,坑底共有7個泉眼。正中的泉眼最大,砌做海棠形,東西最長1.1米、南北最寬0.8米,其正北有一半深入到坑北壁的直徑0.6米的圓形豎井之下,井下有東西并列、直徑各為0.17米的兩個泉眼。此外,貼近方坑東、西壁處也各有兩個泉眼。這7個泉眼之上水深均為0.8米。
方坑內發現的北魏、西魏、北周、隋到唐中期近20件殘破的青石、沙石、漢白玉造像,應為唐武宗毀佛時被砸毀投入方坑填埋的。
8.薦福寺遺址
薦福寺是唐長安城最著名的佛寺之一,小雁塔坐落于寺內。唐睿宗文明元年(684),武則天為薨亡百日的唐高宗追福,將唐中宗在藩時于開化坊南部(今朱雀大街以東、友誼西路北側一帶)的英王宅改建為寺,初名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690),敕賜薦福寺,并以飛白書親題寺額。中宗復辟后,又大加營飾,并于景龍年間(707—709),在寺南隔橫街相對的安仁坊西北隅大薦福寺別院內,修筑薦福寺塔。薦福寺高僧大德云集,除義凈之外,華嚴宗“五祖”之一法藏、于闐國高僧實叉難陀、南山道宣律師的嫡傳法裔道岸、“開元三大士”之一的天竺高僧金剛智、日本求法僧圓仁等都曾在此寺弘揚佛法。薦福寺是長安城中著名的皇家寺院,內有吳道子等名家繪制的壁畫。中宗曾多次率群臣巡幸薦福寺。文人雅士常進寺游覽、住宿,“壁上曾題盡古人”,留下不少題記。薦福寺的佛經俗講和佛牙舍利供養吸引了大量信眾和百姓,也很熱鬧和隆重。晚唐時期,薦福寺還是長安城4個戲場之一,表演散樂百戲,成為長安城重要的民間文化場所。會昌五年(845)武宗滅佛時,薦福寺是長安城中敕令保護的4座佛寺之一。唐末薦福寺毀于兵火,北宋以后該寺在塔院的基礎上形成寺塔合一的格局。
2003年,配合西安博物院的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隊、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對薦福寺塔基進行了勘探和考察,并對一處灰坑進行了發掘。
小雁塔地基夯土平面略呈方形,東西長89.7米、南北長88.5米。初步推測小雁塔地基為臺階形夯土地基,由外圍向中心逐層加深增厚。從塔基西側的勘探結果來看,基臺外圍大致可分為5個臺階,相對于塔心由遠及近的夯土厚度分別為1.2米、1.3米、1.4米、1.55米、1.8米不等。基臺下方夯土深度超過3.8米,推測開挖成豎穴方坑形狀。地宮夯土底部有人為鋪墊的碎石,十分堅硬,難以穿透。總體來說夯土致密堅實,土質純凈。中心區域夯土非常堅硬,邊緣地帶夯土不及中心區域堅硬。小雁塔地基寬廣且深厚,這在中國古塔中尚不多見,由此可見小雁塔在地基處理方面的用心和用功之深。
基臺為甃磚方臺,底邊鋪設青石條,坐落于塔身之下。按照唐代基臺的位置包砌磚石外壁進行復原保護,該邊距塔身6米,加上小雁塔塔身底邊邊長11.38米,整修后邊長23.38米,高3.2米。基臺內包砌的應為夯筑的夯土。唐代以前,塔基普遍比較低矮。與以高峻挺拔而聞名的北魏皇家寺院永寧寺木塔相比,小雁塔基臺還要高出一些,這反映了唐代塔基增高的趨勢,也使塔身顯得更加雄偉壯觀,同時也使小雁塔更加堅固。
據說小雁塔地宮最晚在清末已經發現,依據是日本學者常盤大定、關野貞《中國文化史跡》的記載。但是查閱該書解說第九卷:塔于明治三十九年[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閉塞,各層樓板已坍塌無存,唯第一層尚可看到有棹緣天井,內部在正面佛壇上的龕內安置著菩薩像,并列左右安放著五尊小佛像。在高處木臺上放著三尊釋迦佛,在其左、右又置八件羅漢像。有中國人將第一層的頂棚——棹緣天井誤以為是地宮口,于是造成發現小雁塔地宮的誤解。
地宮位于小雁塔臺基中部,為青磚砌筑而成。由前室、甬道和后室三部分組成。坐北朝南,方向178°(圖一二)。前室位于南部,為長方形豎穴,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3米,上距塔地坪3.65米。甬道位于前后室之間,南接前室,北接后室。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0.7米、東西寬0.9米。拱頂,高1.2米。后室位于甬道北側,平面呈方形,南北長2.7米、東西寬2.7米。穹隆頂,從1.35米開始起頂,頂距底2.82米。其底面略高于現在塔基四周散水地面,為青磚鋪砌而成。地宮未見唐代瘞埋之物,從形制以及使用的青磚來看,推測為唐代所建,具體年份不詳。砌筑堅固的地宮是小雁塔塔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為研究唐塔地宮的形制結構與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實例。

圖一二 小雁塔地宮結構示意圖(采自張全民、龔國強《關于小雁塔塔基考古的收獲》)
2003年,在薦福寺東院發掘唐代灰坑一座(圖一三)。坑口平面呈不規則形狀,可分三部分:西部為橢圓形坑,中部為向東伸出的圓形小坑,東部為長方形淺坑,坑口東西通長5.2米、南北最寬2.15米,距唐地表最淺0.75米,最深2.12米。出土遺物71件,按質地分為陶、瓷、石、骨、銅、鐵器和貝等。這里大致位于唐代薦福寺浮圖院的范圍,此灰坑屬唐代中晚期,其內出土獸面磚(圖一四)、陶凈瓶(圖一五)、澄泥金砂硯(圖一六),邢窯或定窯、鞏縣窯、黃堡窯、長沙窯、越窯的白瓷碗、青瓷碗、執壺(圖一七)、絞胎瓷枕(圖一八),長沙窯的褐綠彩瓷罐(圖一九)、藍彩盒等,為了解唐薦福寺的物質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圖一三西安小雁塔東院H 1平剖面圖

圖一四西安小雁塔東院出土的獸面磚

圖一五西安小雁塔東院出土的陶凈瓶

圖一六西安小雁塔東院出土的澄泥金砂硯

圖一七西安小雁塔東院出土的白瓷執壺

圖一八西安小雁塔東院出土的絞胎瓷枕

圖一九西安小雁塔東院出土的褐綠彩瓷罐
2010年1月,為配合小雁塔北部小廣場的建設,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對工地范圍內進行了文物勘探和考古發掘。在地面大約1米之下,發現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唐代道路遺跡,東西寬約2.10米,長度在30米以上,因地面障礙無法確知其總長。該道路為一土路,有因常年踩踏而形成的踩踏面。這條道路大致位于唐代薦福寺塔院的南北中軸線上,是當時人們登臨小雁塔而形成的道路。
9.隋禪定寺、唐大莊嚴寺遺址
位于原木塔寺苗圃一帶,屬于隋禪定寺、唐大莊嚴寺的范圍,地處隋唐長安城永陽坊與和平坊的東側,與兩坊之西的隋大禪定寺、唐大總持寺隔南北街相對而設。史載,隋仁壽三年(603),建立禪定寺。宇文愷因為京城之西有昆明池,地勢低下,乃奏請在此寺建立木塔,高330尺,周長120步。唐武德元年(618)改為大莊嚴寺。
關于隋禪定寺、唐大莊嚴寺塔基的位置目前尚難以判定。2004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對唐長安城西南隅進行勘探、調查。在隋大禪定寺、唐大總持寺木塔塔基東400米處,為臨時建筑所疊壓。這里位于木塔寺現存清代南山門的東南,當地故老稱此處原有一夯土高臺,1958年大煉鋼鐵時,將臺基石條挖出使用,臺基已遭破壞,推測此夯土臺基為大莊嚴寺木塔塔基。
2009年夏,木塔寺遺址公園建設中,在南山門外修建噴水池時發現20余塊規整的長方形青石。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隨后進行考古勘探,在此發現隋唐時期夯土,南北長48米,因噴泉建設地下遺存遭到破壞,東西寬度不確定。在現地表下0.5米有保存較完整的青石塊,1.0米至2.7米見夯土,土質堅硬,夯層致密,夯層下見鋪石,未穿透。此處夯土與大總持寺塔基東西大致位于同一條直線上,推測為方形,邊長48米,可能為大莊嚴寺木塔塔基。
2007年3—10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配合天地源公司蘭亭坊房產項目對此處寺院遺址進行了發掘工作,發掘面積2000余平方米。
在該工地一建筑基槽內,采集到一方隋代舍利石函蓋,其上篆書“禪定道場舍利塔下銘”,提供了這里就是隋禪定寺的重要證據。
在該工地中部橫貫著一條東西方向的墻址,長約200米、寬約2.2米,推測是永陽坊與和平坊之間的隔墻。
本次發掘的區域位于和平坊之內,位于墻址之北,主要分兩個部分。西部遺址由四個南北相對獨立的院落和東西廂房連接構成(圖二〇)。院落由房子和長廊相隔而成,東西寬7.2—7.4米、南北長7.3—9.3米。東西廂房基礎內皆有四道南北向條夯。外側有磚砌的散水。這處建筑主體為唐代,局部經重建,發現清代遺跡。出土有開元通寶、蓮花紋瓦當、獸面紋瓦當、獸面瓦、陀羅尼經幢殘石等。東部發現一處唐代殿堂遺址,周邊繞以長廊(圖二一)。出土有蓮花紋瓦當和瓷器殘片,其中一件白瓷殘器的底部刻畫有“盈”字款。東側發掘出一處約35米×45米的大殿基址,出土銅帶扣、陶瓷器殘片和建筑構件。此外,還發掘出幾口隋唐時期的水井遺址。

圖二〇 隋禪定寺、唐大莊嚴寺院落與廂房遺址考古探方俯視圖

圖二一 隋禪定寺、唐大莊嚴寺大殿遺址一角
10.隋大禪定寺、唐大總持寺
位于木塔寺遺址公園西部,地處隋唐長安城永陽坊及和平坊的西半部,屬于隋大禪定寺、唐大總持寺的范圍。史載,隋大業三年(607),立大禪定寺。唐武德元年(618),改為大總持寺。寺內制度與大莊嚴寺相同,亦有木浮圖,高下與大莊嚴寺不異。
2004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對唐長安城西南隅進行勘探、調查。在唐城西墻以東280米、唐城南墻以北440米,發現一處45米見方的夯土基址,為隋大禪定寺、唐大總持寺木塔塔基。
2010年春季,配合木塔寺遺址公園二期工程,陜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對該遺址重新進行勘探。結果發現邊長52米、厚2.2米不底的夯土基座,內有石條、磚塊,應為隋大禪定寺、唐大總持寺木塔塔基。在塔基西側與踩踏道路之間有南北長17米、東西寬4.5米的連接臺,推測為登塔的踏步。連接臺西側有東西走向的踩踏路面,長超過180米、寬4.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