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西安唐代歷史文化研究作者名: 王雙懷本章字數: 1781字更新時間: 2020-09-30 10:43:46
二、佛寺出土遺物
有遺物出土但沒有開展考古發掘工作的佛寺數量較多,其中可以確定寺院名稱的有正覺寺、靜法寺、慈悲寺、懿德寺、先天寺、定水寺等。在此,對這6座寺院出土遺物的情況加以介紹:
1.隋正覺寺出土佛教造像
1985年9月,在西安市大南門外冉家村南的基建工地,出土石造像。西安市文管處聞訊趕赴現場。石佛像系出自一直徑3.8米的圓形坑內,已被土填實。在距今地表約4米深處,挖出石造像。繼續向下清理,在淤泥中陸續清理出佛像、佛座等,共計11件。
關于這批造像的年代,除有隋大業五年(609)紀年的一軀造像外,尚有一軀青石觀音像底座銘刻“□和二年□月”等字樣。從這軀像的造型特征看,應是北周時期的作品,故推斷當是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所造。而同時出土的沒有紀年的其他造像,從其造型特征判斷,也都應是北周或隋這一時期的作品,而絕無隋以后的。
這批造像的出土地點,在今西安大南門外的冉家村南,正值唐長安城朱雀大街街東第二街的從北向南第二坊崇義坊之內,且從出土位置看,當在崇義坊內橫街之北。據宋敏求著《長安志》卷七崇義坊條下載:“坊內橫街之北招福寺。”下又注曰:“乾封二年睿宗在藩立,本隋正覺寺。”據此推測,應出土于隋正覺寺中。
2.唐代夾纻大鐵佛與靜法寺
1994年11月24日,陜西省水文水資源勘探局建樓房,于一井中出土唐代夾纻大鐵佛(圖二二)、鐵佛的銅右手、銅火焰狀背光以及石井欄構件、漢白玉槽形構件、白瓷碗等其他唐代文物。后送交小雁塔市文物庫房,現藏西安博物院。

圖二二 唐代夾纻大鐵佛(筆者攝自西安博物院展品)
王長啟、高曼先生認為,唐代夾纻大鐵佛出土于唐代興化坊內的西南隅,屬于唐空觀寺遺址。李恭先生考察分析唐代城市道路遺跡,結合史籍記載進行考證,認為夾纻大鐵佛出土地點在唐安化門大街以西,延康坊東南隅的靜法寺。
3.慈悲寺唐代建筑構件
1994年12月,西安市友誼西路631所生活區建造第10號住宅樓。在開挖的東西80米、南北30米的地基中出土大量唐代建筑物構件:有數十塊蓮花紋方磚、式樣繁多的蓮花紋瓦當;素面方磚和長磚;還有一件珍稀的四葉紋殘方磚。
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光德坊十字街東之北,慈悲寺。武德元年,高祖為沙門曇獻立。屬隋末饑饉,常賑給貧乏為事,故寺亦慈悲為名。根據隋唐長安城里坊道路等資料分析,此處屬于慈悲寺的范圍。遺址出土的唐代建筑構件與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出土的相類似,與慈悲寺在唐代的政治和宗教地位、建造的緣起以及佛殿規模之輝煌有關。
4.懿德寺智藏禪師舍利塔基與慈門寺
1997年3月22日,在西北工業大學內附屬小學教學樓基建工地發現智藏禪師舍利塔基、石函、銅函、銀瓶和舍利塔銘。智藏禪師收藏的銀瓶內的兩粒舍利子出土后遭破壞而遺失。根據智藏禪師舍利塔銘文記載,該塔在慈門寺內。
據唐韋述《兩京新記》記載:慈門寺在延壽坊,“南門之西,懿德寺。隋開皇六年刑部尚書萬安公李圓通所立。神龍元年(705),中宗為懿德太子追福,重加飾為禪院”。可見唐中宗神龍元年以前的懿德寺,就是慈門寺。
5.《大唐康居士之銘》殘石與先天寺
1998年12月24日,陜西廣廈工程5號樓379#樁(樁直徑60厘米)在地下5米深處出土7塊殘石,1999年1月28日有人發現一塊石板上有字。殘存15行,行最多存11字,首題《大唐康居士之銘》。青白石質。此石應為僧人塔葬的墓志。根據記載,康居士應為來自中亞的粟特人康姓僧侶,開元六年(718)到達長安。志文對于研究唐代粟特人的佛教信仰、密宗信仰以及僧人與唐代皇室的關系、僧人的醫療活動都有一定價值。據說在5號樓132#樁地下6米亦有石塊。推測這里還可能存在別的塔葬墓志。
此地位于今西安桃園北路之西,豐慶路之北。推測位于居德坊東南隅的先天寺。據記載:“先天寺。本寶國(為寶昌之誤)寺。隋開皇三年,敕大興、長安兩縣各置一寺,因立寶昌、禪林二寺,東西相對,時人謂之縣寺。其地本漢之圓丘。先天元年,改為先天寺。”
6.定水寺遺址與出土文物
定水寺在太平坊西門之北,其位置大致在西北大學化學樓、化工樓及附近。隋開皇十年(590),荊州總管上明公楊紀舍宅為慧能禪師立定水寺。其規模雖不算宏大,但壁畫相當有名。這些壁畫多出自隋和初唐以及以前的名家之手,如南朝梁畫家張僧繇、隋代畫家孫尚子等。1974年建造化工樓時,于地面之下大約1米發現大量唐代建筑構件,還有瓷碗、瓷壺等,后收藏歷史系文物陳列室。從出土位置來看,這里應處于定水寺一帶。但出土文物因缺乏詳細記錄,未能看出與佛寺明確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