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卷舒開合任天真:八圣人傳作者名: 騎桶人本章字數: 3568字更新時間: 2020-08-25 09:43:25
“牛心炙”和“東床快婿”
在這樣悲傷的童年時光中,唯有兩件事能讓王羲之感到快樂。第一件事是練習書法。王家本來就有善書的傳統,王羲之從小就對書法甚感興趣,十二歲時,他從父親遺留下來的枕頭里,發現了一本關于書法的論著《筆論》,由此書法大進。當時的書法名家衛夫人看到了王羲之寫的字之后,大加贊賞,說道:“此小兒必見用筆訣也。近觀其書便有老成之智。”又說:“此子必蔽吾書名矣。”(《筆勢傳》)對當時的王羲之而言,書法或許就像桃花源一樣,可以讓他忘記一切的不快樂。
另一件事,則是伯父王廙來看他。王廙擅長繪畫和書法,王僧虔《論書》中說道:“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明帝師,書為右軍法。”“右軍”就是指王羲之,因為他曾當過右軍將軍,所以這樣稱呼他。王僧虔的意思就是在王羲之之前書法最好的人,就是王廙了,連王羲之也曾經向他學習。王廙也很喜歡王羲之,他曾將索靖的草書妙品《七月二十六日帖》贈送給王羲之,在王曠失蹤之后,這位伯伯對王羲之而言無異于父親。
灰暗而絕望的童年生活漸漸過去了,到王羲之十三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對他的未來起了決定性作用的事情。當時有一個聲望很高的大官兒,名叫周,315年的時候,他在建康當禮部尚書,當時的很多人都希望能夠得到這個老爺子的夸贊,因為得到他的一句夸獎,就無異于魚躍龍門,從此就會名聲大振,前途光明。有一次周老爺子宴客,王羲之不知道為什么也參加了,以他的年齡,只有敬陪末座的份,但是周老爺子看到他之后,卻十分欣賞。大概是因為剛從中原地區過來的緣故,當時的物資還不是十分豐富,有一道名為“牛心炙”的菜,是每次宴會必備的,最受人重視。如果哪位客人得到了主人親手割下的第一道“牛心炙”,就說明他是這次宴會里排名第一的貴賓,周顗當時就把那第一道的“牛心炙”給了王羲之。
在這樣名流云集的宴會上得到德高望重的前輩的欣賞,應該會使王羲之的自信心有極大的提升,這或許會大大地改變他的少年生活的底色,更重要的是,王導和王敦也因此而注意到了家族里這個沉默寡言的患有癲癇的少年。之前他們或許以為王羲之只是在書法方面有些才能罷了,但是現在連周也夸贊他了,那就完全不同了,于是連王敦也稱贊起王羲之來,說他是“吾家佳子弟”,將他與當時享有重名的阮裕相提并論,之后,王羲之的名氣越來越大,終于與王承和王悅一起,被譽為“王氏三少”,成為瑯邪王家的希望。
但是之后災難卻接踵而至,先是族伯王敦舉兵,以“清君側”之名,攻占了建康。王敦起兵的時候,王導和王氏一族都住在京城,王導作為族長,戰戰兢兢,帶著子弟們到臺城待罪。王羲之作為王家的一員,應該也在其中。就在他們都跪在那里的時候,周來了,王導可憐巴巴地對周
喊道:“伯仁,以百口委卿!”伯仁是周
的字,王導的意思是我家里這一百多口人都靠你了。周
進去見晉元帝司馬睿,苦勸司馬睿不要殺王導,司馬睿終于答應。周
很高興,喝了不少酒出來,看見王導他們還跪在那里。周
這個人喝了酒之后,本來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的,據說他以前在別人家里喝酒發酒瘋,居然還想要強奸人家的妾,后來有人提起這件事,他還說:“吾若萬里長江,何能不千里一曲?”這回他大概也是喝酒喝多了,不僅沒有告訴王導自己已經救了他們,反倒說道:“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意思是我今年要把你們這些賊奴才全殺了,把一個斗大的金印系在我的肘上。結果王導就以為周
是要害自己的。等到王敦進了臺城之后,問王導周
可不可以做三公,王導不吭聲,又問可不可以做尚書令,王導還是不吭聲,王敦說既然這樣就只能殺了他了,王導仍然不吭聲,結果周
就被王敦給殺了。后來王導看到了周
為了救他上的表章,嘆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當然這是題外話了。兩年以后,也就是324年,王敦病卒,他的殘余勢力全部被消滅,他自己的尸體也被司馬睿的兒子司馬紹(司馬睿在322年閏十一月崩)從墳里挖出來砍了頭。王導雖然平安無事,但是已經失去了對朝政的影響力,現在是皇后的哥哥庾亮執掌朝政。
好日子沒有過多久,跟著就是祖約和蘇峻的叛亂。祖約就是那個“聞雞起舞”的祖逖的弟弟,祖逖死后他接手了祖逖的軍隊。蘇峻的身份也跟祖約差不多,都是帶著一伙流民從北方過來的豪強。這樣的人,史書里稱為“流民帥”,中央政權對他們是不怎么信任的,一般都不讓他們過長江,留在江淮一帶。祖約當時是在豫州(今安徽蕪湖),蘇峻是在歷陽(今安徽和縣)。平王敦叛亂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流民帥,名叫郗鑒的,聯合其他的流民帥一起,幫助中央政權消滅了沈鳳、王含等等王敦死后留下來的勢力。祖約和蘇峻在這個過程中立下了大功,發展了勢力。庾亮當政之后,試圖削奪蘇峻的勢力,招蘇峻進京,蘇峻就聯合祖約發起了新的叛亂。他們一路過關斬將,直殺入建康,在建康城里大肆擄掠,使建康城變成一片廢墟。郗鑒和陶侃聯手,把這場叛亂鎮壓下去了,但是庾亮因為激起了這場叛亂,不得不離開京城去任豫州刺史,中央政權再一次回到了王導的手中。
大概就是在這時候,郗鑒派他的門生到王家去招女婿了。郗鑒是322年由北方南撤到合肥的,王敦于那一年的正月于荊州起兵,不久攻陷臺城。閏十一月司馬睿憂郁而死,司馬睿的兒子司馬紹繼位,是為晉明帝。323年到324年,郗鑒一直在合肥和建康之間來去,而王導當時也自顧不暇,郗鑒不大可能在這時候與王導聯姻。324年王敦覆亡,王家敗落,郗鑒更不可能與王家聯姻了。328年祖約、蘇峻叛亂,次年叛亂平息,庾亮離開建康到了豫州,郗鑒因為在平叛過程中立下大功,官拜司空,而王導也重新掌握了朝政,官拜太保,領司徒,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郗鑒這時候與王導聯姻,是最有可能的,也是最合適的。
329年,王羲之二十七歲。對于一個貴族子弟來說,二十七歲還沒有結婚,也沒有出仕,已經是很遲了。322年,也就是王敦叛亂那一年,一直庇護王羲之的伯父王廙去世了,這一年王羲之二十歲。按理他是“王氏三少”之一,二十歲出仕是很正常的,但是一方面因為王廙去世,另一方面324年到329年王導自身難保,因此王羲之的出仕和婚事都被拖了下來。這幾年對王羲之而言應該是非常灰暗的,因此,當郗鑒要到王家招女婿的事情傳到他耳中的時候,可以相信王羲之對成為郗家的女婿是不抱什么希望的。
與王羲之同輩的王氏子弟,王敦那方面不用算,僅王導自己,就有六個兒子,其中的老大王悅也是“王氏三少”之一。除去已婚和早死的不算,這六個兒子中,至少也應該有這么兩三個是很適合成為郗家的女婿的。以王羲之的性格,他當時到東廂去,露著肚子躺在榻上吃胡餅,完全就是一副去看熱鬧的態度,并不是去應聘女婿的。
但是郗鑒為什么偏偏就看中了王羲之呢?歷來都把“東床快婿”這件事情說得十分風雅,似乎王羲之完全是因為他的飄逸不群的風姿才成為郗家女婿的,其實在當時門閥政治的背景下,沒有哪一次的貴族的婚姻不是政治聯姻。郗鑒到王家去招女婿,就意味著王氏與郗氏兩個家族在政治上已經結為一體。事實也確實如此。后來庾亮聯合陶侃,幾次想要舉兵推翻王導,都因為郗鑒的反對而不得不放棄。那么,為什么郗鑒不直接與王導的兒子聯姻,而是選中在王家沒有什么勢力和背景的王羲之呢?一方面有王羲之的態度在里面,郗鑒因王羲之“袒腹東床”而說“正此佳婿耶”,正是因為“袒腹東床”這個姿態證明王羲之是沒有野心的,并不想借這一次聯姻來達到政治上的目的,而一個沒有野心的人顯然要比一個有野心的人要更好控制。另一方面,郗鑒雖然與王家聯姻,但并不意味著他想與庾亮以及陶侃作對,要聯合王家把東晉的其他門閥世族都給滅了,他聯姻的目的只是想維持政局的平穩罷了,那么他選擇在王家比較邊緣化的王羲之做女婿,也就恰恰表明了他的這種態度。總之,這是一次非常微妙的聯姻,而王羲之正是適逢其會,直說的話就是交了狗屎運,天上掉餡餅砸在他頭上,再加上王羲之飄逸不群的風姿正合東晉人的品味,而且又擅長書法——郗鑒和后來成為王羲之的妻子的郗璇也都擅長書法——王羲之最終成為郗家的女婿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王家與郗家的聯姻還有一個尾聲。后來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娶表姐郗道茂為妻,那時郗鑒已死去多年,郗家逐漸敗落,王獻之在簡文帝司馬昱的壓力下,不得不與郗道茂離婚,改娶了簡文帝的女兒余姚公主。《世說新語》里面說,王獻之臨死前,請道士來作法治病,道士問他以前是不是做過什么虧心事,王獻之說:“其他的都不算什么了,只有與郗家離婚這件事,我一直難以忘懷。”郗家于王羲之困頓之時招王羲之為婿,對王羲之可說有大恩,但王獻之還是迫于皇族的壓力,不得不選擇了忘恩負義。王獻之對郗道茂還是很有感情的,后世留傳有《奉對帖》,是王獻之寫給郗道茂的信,信中說:“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類之暢。方欲與姊極當年之匹,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復何由日夕見姊耶?俯仰悲咽,實無已無已,唯當絕氣耳。”這信不好譯,譯成現代文,那里面的纏綿悱惻就沒有了,我就不多此一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