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創(chuàng)新:沽態(tài)傳承喚醒小曲魅力

王青認為榆林小曲不能只保留在書里、磁帶里,不能局限于四合院里,要適應新的環(huán)境,要在繼承和保護的基礎上,從表演、編排方面創(chuàng)新,要讓更多年輕人喜歡榆林小曲,讓榆林小曲回歸榆林人的生活,成為榆林人引以為豪的文化。

蘇:在當下,榆林小曲的傳承境遇如何?

王:雖然說榆林小曲的發(fā)展需要面對學員斷層、受眾老齡化的問題,需要直面老百姓豐富的文化生活選擇。但從外部條件來講,我認為現(xiàn)在是榆林小曲傳承最好的機遇,榆林小曲在最近十幾年獲得了專家的一致認可,各種展演活動的頻率、質量都提高了。政府給予了資金和場地上的支持,2012年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在延安、榆林落地,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很大。榆林人對榆林小曲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年輕的榆林人還把榆林小曲融進了他們的現(xiàn)代音樂中,2017年薛銳用榆林小曲改編的《掐蒜薹》,拍攝成了歌曲MV,在網絡上贏得了很多人的喜愛。社會上已經形成了文化興市的共同認識,榆林小曲迎來了一個好的發(fā)展機遇。

還有一點我們要注意到,榆林這座城市不大,新中國成立以前不足萬人,新中國成立以后也不到2萬人,唱小曲的從來沒有超過百人,但是榆林小曲能經歷幾百年傳下來,沒有斷,為什么?因為榆林人有聽小曲、唱小曲的習慣,有基本的群眾基礎,這是榆林老城里的文化基因。榆林城自明朝修建,建在陜北高原上、建在了沙漠的邊緣,它是一座孤城,恰恰保留下來很多歷史文化,這里有很濃厚的明清文化余緒,榆林小曲就是明清俗曲的余緒,幾輩子榆林人就是通過唱小曲、聽小曲走過來的,它已經在榆林人的心里扎根了。

現(xiàn)在榆林小曲能進校園就是一件好事。榆林一小、二小、九小、十一小、附小、榆林市一中初中部、榆林老年大學都開了榆林小曲的藝術課,我們選派了固定的老師上課。特別是榆林九小,校長非常重視,孩子們的進步很快,有成熟的節(jié)目,《遠方的家》《大手牽小手》等節(jié)目組都曾報道過九小的孩子們表演榆林小曲。

在這樣的機遇下,榆林小曲必須要抓住這樣的機會,要讓小曲真正走進咱們榆林老百姓的生活中來,讓老百姓愛聽小曲、愛唱小曲,喚醒榆林小曲的魅力,因為榆林小曲感到自豪,對我們陜北豐富的文化感到驕傲,這就是我的暢想。

蘇:和早期留下來的資料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榆林小曲是在變化發(fā)展的。現(xiàn)在的榆林小曲比之歷史上的榆林小曲,在哪些方面有所革新?

王:榆林小曲在每一個時期都有它的特點,因為時代在變,人們的欣賞習慣在變。歷史上的榆林小曲,非常講究頓音、滑音,多數是男聲唱女聲,所以用假聲多。現(xiàn)在男女對唱、女聲獨唱多了,真假嗓結合唱。老一輩的藝人演唱沒有什么動作,很隨意,藝人很多時候是坐唱,隨唱詞有一些瞪眼、扭嘴的動作,不很雅觀,談不上表演,觀看性上差了些。現(xiàn)在榆林小曲的演唱講究一定的表演性,站唱多一些,講究一定的動作,小瓷碟子是打擊樂器,也算是帶有表演性質的道具,還有團扇、大碟子、小酒盅也會用到。我們還對一些曲目進行了動作上的編排,比如《放風箏》,加上一些舞臺表演,效果很好。我們的演出服裝也越來越漂亮了,化妝、頭飾都有,樂隊有袍子、馬褂、唐裝、中式裝幾身衣服,都是為了讓演出效果更好一些。

近些年來,榆林小曲還有了一些新編的唱腔、曲子。比如代表榆林女子形象的《桃花女》,反映思鄉(xiāng)主題的《懷鄉(xiāng)》,還有《北斗情深》、新編的《放風箏》、新填詞的《柳青娘》都很好,已經成了我們的保留節(jié)目。

蘇:您如何看待繼承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

王:要想延續(xù)榆林小曲,保護、繼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缺一不可。傳統(tǒng)的東西要繼承,江南絲竹的韻味、基本的唱腔要保留,不能失了榆林小曲的味道,不忘傳統(tǒng)、不忘根,繼承傳統(tǒng)就是最好的保護。所以,我有個計劃,出一本書,整理傳統(tǒng)榆林小曲的唱詞,矯正榆林小曲詞譜的錯誤,這對愛好者學唱小曲將大有裨益。

但是光堅守還不夠,不能不創(chuàng)新,不創(chuàng)新就是死路一條。榆林小曲要活下去,不能停留在書本子里,要活在人們的生活里,它就要適應新的環(huán)境。在這個基礎上,把傳統(tǒng)的東西唱出來,我認為就是傳承了。榆林小曲的傳統(tǒng)是坐唱,那我們就只能坐在四合院的炕上唱嗎?顯然不能。表演上適當的創(chuàng)新才能讓人接受,才有人學、有人聽、有人唱,要讓年輕人也喜歡榆林小曲,榆林小曲才有將來。比如今年揚州清曲來榆林表演,他們手上拿的除了碟子,還用兩個酒盅對碰打節(jié)拍,很巧妙,我認為這種方式也可以拿來借鑒。

我也想過借鑒其他的曲藝形式,讓榆林小曲更有表現(xiàn)力,所以我就加入了京劇協(xié)會。京劇當中男聲的唱法和榆林小曲男扮女聲的唱法類似,音樂形式典雅,我希望能為榆林小曲增加一些創(chuàng)新的元素。

蘇:您認為榆林小曲理想的傳承方式是怎樣的?

王:老百姓能口口相習傳下去,就是最好的傳承方式。榆林小曲不能被保存在書本里,要成為活體,要在音樂里傳下來,這要培育土壤。在我看來,榆林小曲光靠我們這些老年人是傳承不下去的,光靠愛好是維持不了太久的,必須要有年輕人加入。光進校園還不夠,因為校園只能教一部分,沒有辦法把榆林小曲的全部東西都教給孩子們,他們也沒有那么多課時來學習。所以必須要有專業(yè)的團隊,向其他一些南方曲種、小戲學習,最好能有職業(yè)的班社來專門培訓、學習,專門組織演出,讓小曲藝人生活有保障,能以從事榆林小曲的傳承、展演工作為榮,才能讓榆林小曲發(fā)揚光大起來。我在很多場合提過,我希望這個事在速度上能加快一些,我們都是些老人,耗不起了,迫切需要解決人的問題。

再一個榆林小曲需要合適的展演、傳習場所,這個地方應該相對獨立,不能影響周圍群眾的生活,又要在建筑、布置上體現(xiàn)榆林文化的特質。

有了人和場所,有了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我相信榆林小曲能迎來傳承發(fā)展的新高潮,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聽榆林小曲、唱榆林小曲。在向人們介紹榆林時,不僅介紹我們榆林的煤、石油、羊毛,不僅介紹陜北民歌、陜北說書,還能高興地向人們介紹我們榆林還有江南絲竹韻味的榆林小曲,這是我們榆林人的活法。


【采訪后記】

為了便于更好地開展訪談和研究,筆者事先查閱了大量榆林小曲的研究資料,對老一輩榆林小曲藝人,尤其是王青老師的背景資料進行了詳細的梳理,深感資料浩繁。在兩天的訪談中,王青老師記憶清晰,對榆林小曲的歷史發(fā)展脈絡了如指掌,新中國成立以來榆林小曲的每一個前進步伐他都能信手拈來,令筆者敬佩。在回憶起老一輩榆林小曲藝人胡英杰老先生在“文革”期間因小曲而受到迫害時,王青老師不禁眼眶濕潤,帶著哭腔講述那段歷史;談到榆林小曲的斷代問題,老人長吁一口氣,神色暗淡下來——他對榆林小曲發(fā)展的關切可見一斑。隨著話題的不斷深入,王青老師在訪談中闡述了他對榆林小曲未來發(fā)展、代際傳承的思考,他對榆林小曲活態(tài)傳承的理解、對榆林小曲回歸生活的暢想,為我們今后的榆林小曲研究、傳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第二天訪談結束后,王青老師匆匆起身趕往榆陽小劇場,他要準備晚間的小劇場演出,直至開演前,他一直忙碌于演出前的每一項準備,事無巨細。這位65歲的老人身體力行,始終懷著一顆赤城之心全力投入到榆林小曲的傳承中來,讓筆者深刻理解了榆林小曲傳承的生命力所在。


【作者簡介】

蘇曉暹(1981—),女,陜西榆林人,榆林學院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學、文化傳播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独山县| 泸州市| 曲阜市| 阜城县| 泗洪县| 武清区| 开阳县| 黄梅县| 济阳县| 兰西县| 子长县| 许昌县| 开化县| 门头沟区| 会东县| 芷江| 赣州市| 娄烦县| 鹤壁市| 望谟县| 香河县| 杨浦区| 遂平县| 米易县| 梁河县| 西安市| 集贤县| 彭州市| 枣强县| 慈溪市| 沛县| 日土县| 巴林右旗| 永德县| 巫溪县| 荔浦县| 宁明县| 巫溪县| 屏南县| 三河市| 深水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