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的第一代共產黨人李子洲
李子洲(1892—1929),名登瀛,筆名逸民,陜西省綏德縣城關鎮人。他出生在一個手工業家庭,他的父親叫李元貞,母親姓白,家里一共弟兄三人,李子洲排行老大,妻子為縣城雷氏,是一個不識字的家庭婦女,二人育有一女,不幸早逝;有一個叫李登云的二弟,是一個鉆井工人;三弟則是一名優秀共產黨員,和李子洲一樣都是北大畢業的,不幸于1947年犧牲。
北大求學時期投身革命
由于家境艱難,李子洲十五六歲才開始上學。1912年,李子洲為了繼續求學而去了西安,從綏德出發,穿越了陜北茫茫大山,徒步歷經20多天才走到西安,后來經過努力考進了三秦公學中學,1915年回鄉擔任綏德縣勸學所視學員。
1917年那一年春天注定是不平凡的,李子洲在那一年考進北京大學預科,后來又轉入哲學系。在北大求學期間,李子洲與陜西進步青年劉天章、楊鐘健、魏野疇和楊曉初等住在三眼井吉安所左巷6號。與他們一墻之隔的7號則住著毛澤東、蔡和森、陳紹修、蕭三等新民學會的同志,雙方比較熟悉,來往較多,經常在一起談天,國家大事、學術問題、生活趣聞,無所不談。李子洲從身材、長相、胡須、舉止等外形與李大釗十分相似,這些青年談起李大釗就能聯想到李子洲,給這些青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大求學時期正是五四愛國運動爆發時期,李子洲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參與領導學生進行火燒趙家樓等正義斗爭,李子洲表現勇敢,許多學生在斗爭中受傷,李子洲和呼延震東受傷最重,被打得鼻青臉腫,臀部也受了傷。這次斗爭中,有31名學生被北洋政府抓捕。5月5日上午,北京大學召開會議,時任校長蔡元培出席本次大會。大會上學生群情激奮,愛國興致高昂,大會決定成立北京大學學生干事會,把斗爭堅持下去。由于李子洲平時具有的聲望,以及在“火燒趙家樓”斗爭中的英勇表現,被推舉為學生干事會干事。6月1—3日,北京各大院校的學生演講、請愿斗爭異常激烈。來自北京和全國各地的學生布滿大街小巷,北大學生會和北京地區其他愛國學生聯合會發起了向總統徐世昌請愿的活動。當請愿隊伍在深夜解散回校途中,遭到軍警的大逮捕,李子洲和其他學生被捕,關進了北大三院臨時監獄。北洋政府鎮壓學生運動的暴行,激怒了全國各界民眾。罷課、罷工、罷市席卷全國。在全國民眾的抗議聲的強大壓力之下,北洋政府被迫于6月5日釋放包括李子洲在內的1000多名學生。6月10日,北洋政府罷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陸宗輿所擔任的職務;6月28日,在巴黎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愛國運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在這場運動中,李子洲初步顯露出自己的領導才能,同時亦流露出強烈的愛國情懷。
李子洲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加入了李大釗創建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1920年至1922年,與其他人一起創建了民國進步刊物《秦鐘》和《共進》,和陜西青年進步組織等一起創建了共進社,除此之外他還是《共進》月刊的主要撰稿人,前前后后發表了《陜西師范學校應改革的幾點》和《紀念五一》等數篇文章,被時人所認可與稱贊,李子洲本人文化素養高,也有一定理論水平,在當時受到了李大釗等人的重視。
1923年春,在李大釗等人的介紹下,李子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二七”慘案發生后,在北京的中國共產黨地方執委與勞動組合書記部悼念被北洋政府殺害的林祥謙、施洋等京漢鐵路大罷工領導人,組織起了新一輪的宣傳活動。李子洲在此時寫下了《施、林“二七”被害諸烈士追悼會感》的文章,并在《共進》月刊上發表,影響很大。《共進》月刊在當時是宣傳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重要平臺,李子洲等早期共產黨人利用這一平臺,與北洋政府和反動勢力爭奪當時青年人的支持。
在北大求學期間,李子洲在《共進》雜志上發表了幾篇探討教育的文章。一篇是《釋教育的意義》,在該文中,李子洲認為教育有狹義和廣義的區分,一個人在學校所受到的教育就是狹義教育,除此之外所受到的一切教育即為廣義教育,認同杜威對教育的定義和教育意義的看法。該文的結論是:教育既使本人固有的能力從事發展,繼續不斷地重新組織經驗,使經驗無止境地往前生長;更使人能以經濟的時間,準確的效率,增長他主宰經驗的能力,以適應環境,做完滿生活。還有一篇文章是針對陜西師范學校而作的,題目為《陜西師范學校應革新的幾點》,該文針對當時社會師范教育的普通流行病,提出了五點看法。一是應采新學制。當時新學制的中等教育段,規定六年,前三年為普通科,后三年為專修科。但是并未按新學制的規定進行,而是實行五年制,導致的結果就是要么普通知識不夠,要么教育專識不足,因此李子洲主張一律采用新學制。二是減少每日授課鐘點。當時每星期授課鐘點有多至四十幾點鐘的,每日普通要上七八點鐘的課。李子洲認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授課時間過長,每星期以二十四至三十點鐘為適當。三是應授的功課與選課的規定。李子洲認為前三年學生年紀尚輕,知識有限,無有選擇功課的能力,故所有功課應定為必修科,后三年的功課,應分為必修科目與選修兩部分。四是設立圖書館。五是籌備實驗室。李子洲在理論上對師范學校教育的探索為后來出任綏德四師校長,奠定了基礎。
執掌四師建立陜北地區早期共產黨組織
1923年夏,李子洲大學學成畢業,被中共北京地區負責人李大釗委派回陜西參加工作,先后在三原渭北中學任訓育主任,在榆林中學任教務主任,對陜西的教育事業,尤其是陜北地區的教育事業有很突出的貢獻。
在榆中工作期間,李子洲對一大批青年進行教育和培養,希望其能成長成為對中國革命有用的人才,組織起榆林中學學生會等組織,介紹他們加入共進社。這批青年有保安的劉景桂(劉志丹),延川的曹必達,清澗的王懷德、白作賓,綏德的賈春霖、霍世杰、張肇勤,米脂的馬濟川,橫山的高崗,定邊的蒙嘉福,安定的營爾斌、楊國棟等,這批青年人在李子洲的教導之下,思想認識很快有了很大的變化,為榆林地區黨團組織早期建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贏得了青年人的青睞,為中共以后在這一地區的發展奠定了群眾基礎、組織基礎、思想基礎等。這些青年人日后的成就和對中國革命的貢獻都很高,這和李子洲前期在榆林的教育不無關系。
1924年秋,李子洲出任陜西省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即綏德四師校長。他到任后,先后聘請王懋廷、王復生、田伯英、楊明軒、常漢三等進步知識分子來綏德四師任教。在綏德四師,他改革教學內容,向學生傳播馬克思主義,建立共進社綏德分社和陜北青年社;在綏德城創辦平民學校,使得一大批進步學者進入綏德四師任教,同時吸引了一批進步青年來綏德四師學習,創辦的平民學校也使得一些貧困潦倒的青年有了進一步學習的機會。
早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李子洲就時刻關心著家鄉陜西的教育事業的發展,關注陜西人民的生活,積極思考如何改變這種貧窮落后的局面。這一時期,陜西省當局籌備在陜南或者關中地區成立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李子洲等人聽聞此事,深感陜北教育文化事業的落后,積極爭取省立第四師范學校設立在陜北地區,他和白超然、呼延震東以及陜北教育界人士杜斌丞等商議,聯名建議陜西當局,要求將學校設立在陜北地區,最終省立第四師范學校設在綏德。李子洲還聯合當地的鄉紳和學生,成立了綏德教育會,改革學校教育,這些鄉紳都比較開明,屬于開明紳士,為四師開創提供了不少的經費以及物資支持,而綏德教育會等組織更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組織,李子洲決定在綏德辦一所革命的學校,創建陜北革命的基地,為陜北地區的革命發展做好前期準備。
據李建中講,當時李子洲在陜西省立四師當校長,回家十分方便。由于學校修校舍、建教室、搞校改需要錢,搞革命也需要錢,李子洲把自己的全部薪水獻出去,也只是杯水車薪。于是,大校長瞧準了父親老銀匠家中白花花的銀圓。李子洲每次回家后,在大衣和背褡褳里裝滿銀圓才離開。開明慈愛的母親故意裝糊涂,可是時間長了,瞞不住明察秋毫的老銀匠了。李子洲越偷膽越大,一次老銀匠發現自己丟了三簸箕銀圓,三簸箕啊!老銀匠下決心逮偷銀圓的賊。有一天李子洲回家又在褡褳里裝進了不少銀圓,一只腳剛邁出家門檻,被老銀匠劈頭攔住。大校長怎么也舍不得丟下褡褳,老銀匠后邊死追,他滿院子亂跑。李子洲繞磨轉圈圈,老銀匠左右圍追堵截。父子倆在院子里僵持了許久,老銀匠一不小心絆倒了,紅沙柳鞭桿也扔在當院中。瞧準機會,李子洲一溜煙跑出了大門。后來,老銀匠李元貞得知兒子把銀圓花在革命的事業上,深受感動。于是他開始竭力資助兒子李子洲開展革命事業。
李子洲在沒來綏德四師做校長之前,綏德四師學風十分低沉,在校學生除聽課背書外,對其他國家大事與百姓疾苦,一概不聞不問。李子洲到任后,陜北地區很多縣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對他十分仰慕,紛紛前來考取綏德四師,比如洛川縣的孟祖興,富縣的李承文,中部縣的劉櫥基、李瑞才,白水縣的石介等,這些人不遠數百里前來投考,更有學生從山西汾陽銘義中學轉到四師上學。李子洲也平易近人,善于處人處事,絲毫沒有官威與官僚主義作風。綏德四師此時上下團結一致,無論是學習還是革命的形式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招生方面有了優勢之后,四師的學風也逐漸活躍起來,一改往日的死氣沉沉,學生對家國大事、百姓疾苦愈發的關心起來,對學術、對知識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綏德四師的藏書量無法滿足學生的這些需求,怎么樣來增加圖書與雜志,成了擺在李子洲面前一個很現實甚至很急迫的問題。
綏德四師以前一本圖書和雜志都沒有,李子洲到四師之后,先后購買了《向導》《中國青年》《共進》《政治生活》等2000多本圖書,可以讓學生自由免費閱讀,試圖讓這些進步圖書或者經典來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進一步引導學生投身革命。王懋廷同志一直負責領導腳戶自保會、陜北青年社、工會、四師青年社、學生聯合會、農民協會等組織,通過這些組織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定時召開文藝晚會,大家在會上暢所欲言,談笑風生,說古論今,評論時事,提出自己改造社會的方案,如果有經過綏德的共產黨員或者其他各界知名人士,就會被李子洲請過去做報告,比如王子休、劉味東、王陸一、徐夢周。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將軍路過綏德時,也被請了過去做報告,談論國際國內現今形勢。教師劉尚達、田伯英、關中哲等每周都會組織學生進行講演競賽會,用以鍛煉學生的口才能力以及應變能力,大會自由選題,教師核定題目,最后公布于眾,到時學生登臺講演,談論自己的觀點,全校教職員工會后一起評定優劣,加強宣傳組織及鼓動工作的能力。最出名的是王漢屏、李致煦導演編排的新劇,每月都會在學校的操場演出,吸引各界人士前往觀看,引起極大的社會反響,每周的劇目有《一只馬蜂》《復活的玫瑰》《木蘭從軍》《孔雀東南飛》《結婚前的一吻》《大罷工》,等等。開幕之前和講演結束之后,學聯會和青年社都會有人發表講話,借此喚醒百姓群眾關心國家大事,擴大宣傳。
李子洲本人才能非常出眾,也見多識廣。平時他就注重學校教學事業與教學管理,關心和培養了一批人才,李子洲每月的工資大多數都用來補貼學生,前后向黃埔軍校輸送劉志丹、賈春霖、楊國棟等年輕人才;為農民運動講習所也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干部;為上海大學輸送張肇勤、柳長青、李維勤;向甘肅軍校等一系列軍校也輸送過青年人才。他積極熱情,竭盡心血,鞠躬盡瘁,培養了大批的軍事人才和革命人才,李子洲本人則生活非常簡樸,從來都沒有鋪張浪費的現象,在學校經費方面也嚴于律己,清正廉明,使得早期的每一分經費都花在教育事業上。
李子洲一邊辦學,一邊在陜北地區創建中國共產黨和青年團的地方組織,共進社四師分社在1924年10月成立,李子洲積極介紹李嘉漠、白明善、趙通儒、高光祖、李明軒、馬瑞昌等人入社。在米脂、清澗、府谷、神木、佳縣、定邊、延長、延安、橫山、保安、子長等陜北各縣同時發展了共進社,使得共進社的基層組織幾乎遍布了陜北的各個縣區,同時成了很多黨團的外圍組織,比如四師青年社、陜北青年社、學聯會等,黨團等組織活動順利開展起來。1924年11月,李子洲等人根據中共北京區委指示,決定在陜北地區建立起中共的黨組織——中共綏德小組,完全按照中共三大章程關于黨的基層單位為黨小組的規定而建立,黨小組直屬中共北京區委領導。1924年12月在李子洲同志領導下,王懋廷在綏德四師成立榆林地區第一個團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綏德支部,團支部直屬上海團中央局領導。到1925年年初,在中國北京區委特派代表耿炳光同志的指導下,按照中共四大章程關于黨的基層單位由小組應該改為支部的規定,在原中國綏德四師黨小組的基礎上,成立了陜北第一個中共黨支部——中共綏德支部,黨支部也直屬中共北京區委領導,活動區域則是陜北各地,李子洲被委任為書記,后由田伯英擔任。自此,陜北有了共產黨的領導,陜北地區的革命事業也翻開了新的一章,盡管早期黨組織尚且不成熟,但是在理論聯系實際方面,在中國革命的前途方面,黨組織都能給出一定的指導,因為黨支部受北京地區黨委的領導,所以能及時傳達上級的指示與命令。直到1925年春,中共榆林黨支部成立,張肇勤被委任為書記,曹必達負責宣傳工作,劉志丹則負責組織工作,積極地開展革命工作。1926年6月,在綏德組建了中共綏德地方執委,從而統一了陜北各地共產黨小組的領導。綏德四師成為陜北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動中心,又被譽為“陜西的上海大學”。綏德四師在早期建立的黨組織方面的貢獻有目共睹,而對這一事業有重大貢獻的人則是李子洲,他的努力使得陜北地區早期的教育事業與黨組織、團組織的建立緊密結合起來,為黨和革命事業爭取到了青年。這一時期,綏德黨團地方執委會還派出黨團員和學生到綏德、榆林等地幫助當地群眾成立農民協會,建立婦女協進會,組織工會,開展大規模群眾運動,積極深入到農村基層;派遣黨團員干部到陜北駐軍石謙團做兵運工作,在石謙部也成立了黨團組織。到1926年年底,石部有百余名官兵加入中國共產黨和共青團,甚至不少連排長都由黨團員擔任。
1924年,中共中央發表對時局的主張,發起國民會議運動。1925年2月15日,綏德縣國民會議促進會成立,在黨組織領導下展開了廣泛的宣傳活動,積極反對段祺瑞的軍事善后會議,從而擁護孫文所提倡的國民會議。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在綏德教育局召開會議,到會各機關各學校共有2000多人,主席臺懸掛孫中山先生像。李子洲在大會上做了擁護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取消不平等條約,國共兩黨親密合作,一致完成國民革命,廢除苛捐雜稅等的講話。李子洲的發言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在這次會議上又推選了李子洲、楊明軒二人為進京請愿的代表,身負重任,李子洲當時在綏德身負厚望,又因為自己的個人魅力從而得到社會各階層的支持。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因病逝世。陜北各界聞悉噩耗之后都異常悲哀。3月17日,榆林地區黨組織領導各機關、團體、學校,在綏德四師操場,召開追悼孫中山先生的大會,到會有5000多人,全都佩戴紙花黑紗,站在主席臺下,追悼孫中山先生。李子洲等人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做了追悼孫中山先生的發言。
1925年5月30日,震驚全國乃至世界的“五卅”慘案發生了,這個消息傳到綏德,群情激憤,人民群眾情緒高昂,難以平息,在共產黨組織領導下,展開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李子洲發表了相關講話,痛斥帝國主義各種罪惡的事實,并和與會者討論研究了如何營救“五卅”慘案中被捕學生,會議一致決議舉行示威罷工游行,并要求嚴懲兇手,收回外國租界。并且編排了新的話劇,擴大基層宣傳,新話劇募捐的款項盡數支持工人運動,這次反帝愛國運動不僅僅局限在綏德一個縣城,陜北青年社還派遣社員深入到延川、清澗、葭縣、米脂、吳堡各縣去宣傳,為日后在這些地區開展工作而奠定基礎。
在組建黨團組織的同時,李子洲還領導了驅逐牧師、趕走教會的運動。在1924年之前,陜北各地基督教牧師活動十分猖獗,幾乎各鎮、村都有教徒和大批隨教者。牧師購置了大片土地,修蓋餐廳、樓房、花園、宿舍、娛樂場所。這些牧師名義上打著救世的幌子,實際上是對人民進行思想麻痹,進行文化侵略,不少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群眾受其嚴重影響。黨組織決定趕走教會和牧師。李子洲事先妥善安排,防止軍警干擾,同時組織人員到各地各處去講演,一邊勸說民眾主動退出教會組織,一邊揭露教會的犯罪事實,逐步讓民眾清醒了過來。在1925年12月25日耶穌誕辰這一天,綏德四師以及各校學生和市民1600余人舉行示威游行,散發傳單,通知牧師限期離開綏德。在民眾的強大壓力之下,牧師們先后撤離了綏德,取得了本次斗爭的勝利。
1926年12月,李子洲奉調到西安參加改組國民黨陜西臨時黨部的工作,同時參與籌建國民軍聯軍駐陜西總司令部,馮玉祥、于右任等在五原誓師后,率所部從甘、寧兩省入陜,共同夾擊劉鎮華,使得被圍八月的西安最后解了圍,李子洲經過延安時召開了一次黨團員會議,在大會上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布置了下一階段的任務和工作,李子洲認為,軍事方面要使用統戰的方法,要使劉仲仁的部隊壯大起來,擴大宣傳的覆蓋面,擴大組織工作,這些對軍運工作來說都非常重要。對于學生,李子洲則認為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關心學生的學業成績,組織學生積極進行農運工作,深入農村,與人民群眾廣泛接觸,了解民眾疾苦,關心社會問題和國家大事,在這些工作中選出積極分子,介紹入黨,對于教會和牧師的看法則更為激進,認為延安的教會比其他各縣更為猖獗,要求再次發動群眾,搗毀教堂,驅逐牧師,擴大反對教會和牧師的宣傳,要求在陜北地區拔除教會勢力這一毒瘤。對于文化工作方面則要求積極開展婦女工作以及識字班,先從放足、讀書、識字、剪發開始,從城市著手,最終推廣到農村,逐步解放婦女,改革舊俗;解釋了農村工作的重要性,認為應該把農民組織成黨的基本力量,這一點與毛澤東后來提出的中國革命道路很是相似,說明了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大量參與革命事業,積極總結經驗教訓,就能走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而李子洲的提法則比較符合陜北當時的內外狀況,是一條獨立的、有陜北特色的革命道路。
1926年12月,李子洲調至西安,任國民黨陜西省黨部青年部部長,中山學院副院長等職。在黨內也擔任過中共陜甘區委組織部部長、軍事委員會書記、常務委員等職務。他指揮和布置了清澗等地軍事起義,堅決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為中共在陜北地區的革命事業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1927年1月,李子洲當選為國民黨陜西省黨部執行委員兼青年部部長。2月,即出任西安中山學院副院長兼總務長,和時任院長劉含初一起確定以“培養指導農民運動,辦理黨務及軍隊中的政治人才”為教學宗旨,引導西安中山學院步入正軌,后來,西安中山學院為中國國民大革命培養了一批青年人才,在日后的革命斗爭中發揮了積極影響。2月下旬,中共陜甘邊區地方執委會正式在西安成立。李子洲擔任中共陜甘邊區地方執行委員會委員并負責組織領導工作。在李子洲和戰友們的共同努力下,用了不到六個月時間,中共黨組織和共青團組織在陜甘兩省40多個縣市建立,發展黨員2400余人;此外,陜西的農民協會會員發展也達70余萬人,這僅次于湖南、湖北等,成為全國革命運動高漲的重要省份之一。6月下旬,馮玉祥下令在陜西境內進行所謂的“清黨”,從此共產黨人由地上轉入地下。之前,中共中央決定撤銷陜甘區地方執委從而設立陜西省委,7月初,中共陜西省委正式在西安成立,李子洲擔任省委常委兼任組織部部長。受省委委派,到武漢向中共中央匯報和請示下一步工作,代表陜西省委起草了《關于陜西工作開展問題向中央請示》,請求中央選派能力出色干部來陜西工作。8月27日,張太雷在武漢代表中共中央接見了李子洲,李子洲詳盡匯報了陜西黨組織的狀況。之后,帶著中央對陜西的工作指示以及“八七”會議文件離開武漢返回陜西,向陜西省委常委傳達了“八七”會議精神和中央領導對陜西工作的指示。9月26日,李子洲和耿炳光主持召開陜西省委第一次擴大會議,檢查和批判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錯誤在陜西的影響及危害,這一切都是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批準進行的。會議正式產生了中共陜西省委領導成員,李子洲除了繼續擔任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外,還開始負責省委軍事工作。會后,他和省委其他領導人一起積極籌劃陜西地區武裝起義。10月,李子洲領導了中共陜西省委在清澗發動武裝起義,打響了西北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1928年1月,李子洲又參與籌劃了陜西的另一次大的起義——渭華起義,他和省委秘書主任劉繼曾共同起草了《中共陜西省委第五號通知》,之后,李子洲負責具體領導和籌劃渭華起義,相繼派出謝子長、劉志丹等軍事干部在發動農民等各項準備工作就緒之后,前往洛南縣三要鎮,到共產黨員許權中擔任旅長的軍隊去工作,又在地方上抽調了一批黨團干部充實許旅的力量;并指示許旅利用國民黨各個派系混戰之機會,伺機起義。5月份,劉志丹等部開赴華縣高塘鎮,宣布正式成立西北工農革命軍,和已經起義的渭華農民軍合兵一處,在渭華地區建立起蘇維埃政權。1928年11月,陜西省委書記潘自力被國民黨抓捕,李子洲代理省委書記。他在重新部署全省的革命斗爭的同時,積極思考與討論清澗起義與渭華起義失敗的原因,籌劃中共和中共的部隊下一次在陜西的動作。
1929年春,因為叛徒出賣,陜西省委機關遭到嚴重破壞,李子洲和其他領導人先后被捕。在國民黨監獄中,李子洲堅貞不屈,誓不投降,使國民黨反動派一無所獲,不能以李子洲為突破口,破壞陜西中共的地下黨,李子洲在入牢之前已經有了舊疾。在監獄里,國民黨當局、監獄管理人員對李子洲進行了殘酷的折磨,讓他受到了非人的待遇,使他胃病逐漸加重,又患感冒引發肺病。有人勸他用經費為自己買些滋補品,被李子洲謝絕,后來通過看守的獄警和獄外友好人士的幫助,李子洲給妹妹李登岳寫信,信中說自己并不怕死,即使自己犧牲了,也不要為自己掉眼淚,將來的社會是光明的,共產主義社會總會到來,還會有更多的人活著,為了革命而奮斗不息。1929年6月18日,李子洲在獄中病逝,年僅37歲。
參考文獻:
[1]《雕山忠魂》編寫組.雕山忠魂[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