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統戰史話
- 高嶇
- 1380字
- 2020-08-25 09:30:21
勤廉持正的常漢三
常漢三(1893—1943),名士杰,字漢三,綏德縣常家溝村人。1913年考入西安三秦公學。1914年,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0年,經蔡子明先生推薦,常漢三到緬甸仰光華僑學校任教,回國后到陜西省立第一師范、私立咸林中學任教務、訓務主任等職。1924年應李子洲校長的聘請,與楊明軒一起來綏德,擔任了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訓育主任,楊明軒任教務主任。李子洲、常漢三和楊明軒三人在群眾中都有很高的威望,被稱為“綏德三杰”。
他在綏師任教期間,受到共產黨員李子洲、王懋廷、田伯蔭、何寓礎等的影響,于1926年秋,與楊明軒一起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年底,李子洲離任后,常漢三接任綏德四師校長,并擔任了學校黨支部書記。1927年8月4日中午,應高伯定之邀,常漢三等數人及縣長韓卓儒,赴高家吃飯。不一會兒,有幾個士兵往里窺探,隨后進來一個國民黨軍官,與韓縣長、常校長交談幾句后,拿出省長宋哲元的一紙公文,下令將蔡南軒、關中哲等就地“正法”。根據這一指令,蔡南軒、關中哲、雷五齋、杜少西四人當即被拘留起來,同時有人報告,綏德四師被國民黨軍隊包圍了。常漢三聞訊后,立即趕回學校,他站在搜查的士兵和被搜查的師生中,拍著胸膛大聲宣布:“學校沒一個共產黨員,若有一個共產黨員就槍斃我!”國民黨軍官在常校長宣布之后,只說了聲“學校搜查過了,也沒什么。”草草收場。但被拘留的四位教師被逼離開綏德,四師被查封。常漢三也被約法三章(三年不準離開綏德;不準在教育界任職;找三家商號作保),離開綏德四師,回到了家鄉。
1930年年初,常漢三出任省教育廳督學。1932年任漢中第二女子師范學校校長。1937年年初,常漢三擔任了三原縣縣長。早在西安事變期間,中共三原中心縣委,團結全縣愛國人士,成立民眾運動指導委員會,擁護共產黨十項抗日綱領和張楊兩將軍的八大主張。這一時期黨的統戰工作還深入到國民黨的軍政界和教育界。縣長常漢三和地方武裝負責人都是地下黨員。三原縣駐軍將領趙壽山,三原中學校長馮一航,進步人士馬文彥、張子敬等受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積極與共產黨合作。1937年7月,彭德懷將軍偕同任弼時、陸定一、楊尚昆、丁玲來三原時,常漢三、楊發震、趙壽山等均出城迎接,并組織群眾夾道歡迎,同時在公共體育場召開歡迎大會,請彭德懷將軍發表演說,會后在駐軍司令部合影留念。這期間他曾秘密為八路軍支援軍服500多套,受到彭德懷的贊揚。
1938年,常漢三與楊明軒等奉命打入國民黨第三十八軍,在官兵和民眾中間做抗日工作,深得軍長趙壽山賞識,從此雙方結為好友。常漢三不幸患上了咯血癥(肺結核),在趙壽山的安排下,于1940年前往趙壽山的家鄉戶縣,整頓趙壽山出資的私立學校——善慧小學,并食宿在趙壽山家里,休息養病。病情略有好轉后,于1942年出任三十八軍軍部軍法處處長。1943后9月8日,常漢三在河南省滎陽縣蘇寨村病逝,時年50歲。隨后,趙壽山派人扶靈將其安葬在華山腳下,并在常漢三遺照上題字曰:予友常漢三平生公明,勤廉持正不阿。楊明軒奮筆疾書了《綏德常漢三先生墓志銘》,請蒲城有名隸體書法家王菊人先生書丹,由匠人精刻在一塊大理石上。1945年,陜甘寧邊區政府出資并派人協助家屬,將常漢三靈柩由華山腳下移回家鄉常家溝村安葬。
參考文獻:
[1]榆林地區志[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
[2]中共綏德縣委史志編纂委員會.綏德縣志[M].三秦出版社,2003.
[3]三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三原縣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