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統戰(zhàn)史話
- 高嶇
- 2255字
- 2020-08-25 09:30:20
榆林第一任地委書記朱俠夫
朱俠夫(1911—1977),陜西榆林(今榆林市榆陽區(qū))人。1924年考入鎮(zhèn)川堡高級小學。時值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朱俠夫經常在鎮(zhèn)川街頭聽綏德省立第四師范學校(簡稱綏德四師)和陜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的同鄉(xiāng)學生利用假日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演講,受到很大啟發(fā),于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秋,考入綏德四師,和賈拓夫、田有莘等同學學習《新青年》《向導》《馬克思主義淺說》《共產黨宣言》等革命書刊,初步悟得一些革命的道理。1927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中共鎮(zhèn)川支部委員、鎮(zhèn)川區(qū)委組織部長、宣傳部長。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叛變革命,屠殺共產黨人和無辜百姓。消息傳來,綏德四師廣大師生群情激憤,發(fā)動了“四二八”游行示威。在接著開展的“紅五月”活動中,朱俠夫和賈拓夫等同學積極參加,散發(fā)傳單,張貼標語。8月4日,陜北鎮(zhèn)守使井岳秀派兵封閉綏德四師,焚燒進步書刊。地下黨組織領導開展了驅逐反動校長的斗爭,他和同窗好友田有莘等在夜間給反動校長張貼“黑帖”時被校方抓住,張榜開除。返回家鄉(xiāng)后,朱俠夫擔任共青團鎮(zhèn)川支部書記,繼續(xù)開展革命斗爭。同年秋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先任中共鎮(zhèn)川支部干事,后在中共鎮(zhèn)川區(qū)委搞組織和宣傳工作,組織青年學生逢集過會上街宣傳革命,恢復農會,打擊封建劣紳。
1928年,陜北大旱,顆粒無收,反動當局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反而增加苛捐雜稅。為保護農民利益,他組織領導鎮(zhèn)川民眾進行抗“白地捐”斗爭和“吃大戶”運動,被井岳秀命令通緝。在這種情況下,他根據黨組織的指示,赴河北第四十七軍高桂滋部開展兵運工作,公開身份是該軍政治干部學校學員。不到一年因病又返回陜北,參加了劉志丹、謝子長領導的游擊隊,先后被派到陜甘邊、西安、河北、綏遠從事兵運工作,解決游擊隊急需的槍支、彈藥。在此期間,他三次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雖經嚴刑拷打,但堅貞不屈。
1931年,劉志丹被軍閥蘇雨生扣押并揚言要殺害。朱俠夫一面向在西安擔任楊虎城高級參議的杜斌丞求救,一面又和部隊中的共產黨員、進步軍官一道前往旬邑縣城,勸說蘇的副旅長出面說情。在杜斌丞的周旋下,楊虎城命令蘇雨生釋放了劉志丹。1933年夏,他和馬文瑞等住在西安榆林會館。一天,國民黨軍警來逮捕馬文瑞未遇,即在會館等候,緊要關頭,他和常應程機智地從后門出去,碰到正回會館的馬文瑞,使馬免遭逮捕。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朱俠夫曾在抗日軍政大學和中共中央黨校學習。畢業(yè)后,歷任中央民族學院教育處副處長,中共米脂縣委副書記、書記(兼統戰(zhàn)部部長)。他認真貫徹執(zhí)行“三三制”,將國民黨米脂縣政府大部分科長、科員分化爭取過來,于1944年元旦公開建立起“三三制”的人民政權,受到中共中央西北局的表彰。1945年接任米脂縣委書記后,領導全縣人民發(fā)展生產,為鞏固抗日民主政權、支援前線做出了貢獻。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朱俠夫歷任中共榆橫特委統戰(zhàn)部部長、鎮(zhèn)川縣代縣長、中共榆橫特委副書記、中共榆林工委書記兼鎮(zhèn)川縣委書記。他在榆林城內建立地下情報站與交通站,發(fā)展國民黨二十二軍軍部電臺工作人員葉玉民、楊根銘等為中共黨員,基本上控制了二十二軍的電臺。根據電臺和情報站傳回的情報,他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阻止了該軍北逃的企圖,受到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野戰(zhàn)軍司令員彭德懷的高度稱贊。隨后,朱俠夫參加了同榆林國民黨駐軍二十二軍的談判,積極協助習仲勛、吳岱峰,為實現榆林和平解放做出了貢獻。1949年5月29日榆林和平解放后,朱俠夫任西北軍區(qū)榆林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代主任,榆林分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和中共榆林地委書記兼榆林軍分區(qū)政委等職,夜以繼日地為穩(wěn)定社會秩序、建立人民政權、發(fā)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而努力工作。
1950年冬,朱俠夫調任中共甘肅省委統戰(zhàn)部部長、甘南藏族自治州籌委會副主任、甘南工委書記等職。甘肅省有11個少數民族,統戰(zhàn)任務十分繁重。1951年,國民黨的殘余勢力在甘南藏族地區(qū)勾結地主、土匪和反動頭人,靠臺灣當局空投槍支、彈藥等,與人民為敵,反動氣焰極為囂張。中共中央西北局接受朱俠夫“先撫后剿”的建議,組織以甘南藏族上層民主人士黃正清、楊復興、黃祥和等為正副團長的慰問團,深入牧區(qū)宣傳我黨的民族政策,揭露國民黨反動派離間民族團結、鎮(zhèn)壓少數民族的罪行,團結了甘南各部落的頭人、活佛,解除了廣大藏族同胞的戒備心理,使他們支持中國人民解放軍剿匪。剿匪任務完成后,成立中共甘南藏區(qū)工委,先由甘肅省軍區(qū)第一副司令員徐國珍兼任書記,1953年1月后,朱俠夫任書記。同年10月甘南藏區(qū)工委改為甘南工委,朱俠夫仍任書記,與自治州(區(qū))領導人黃正清等一起,帶領藏族人民實行民主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
1954年12月,朱俠夫調往青海省,先后擔任中共青海省委副書記、書記處書記兼省監(jiān)委書記、省委組織部部長、省委黨校校長、青海省政協副主席等職。1958年,青海省的國民黨殘余勢力利用中共在“大躍進”運動中的失誤,勾結土匪,造謠誣蔑,陰謀發(fā)動叛亂。為了保衛(wèi)人民生命財產和鎮(zhèn)壓反革命,中共中央決定由蘭州部隊和青海省委共同負責進行平叛。朱俠夫代表青海省委參加了平叛領導工作,親赴第一線指揮作戰(zhàn),勝利地完成了平叛任務。在三年困難時期,朱俠夫深入基層了解情況,與群眾同吃同住,還與夫人杜如謙到湟中縣上武莊開荒種田,受到廣大干部和群眾的稱贊。1962年,在康生捏造的所謂習仲勛利用小說《劉志丹》為高崗翻案的批判運動中受株連,調西北局接受審查。“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迫害,下放到金盆灣和楊梧“五七”干校勞動,使其精神和肉體飽受創(chuàng)傷。1972年分配到西安元件廠工作,1977年7月23日朱俠夫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