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高崗在家鄉榆林的統戰往事

高崗(1905—1954),陜西省橫山縣武鎮鄉高家溝村人,出身貧苦農民家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是陜甘邊區革命根據地重要領導人之一。新中國成立之后,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2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因同饒漱石進行分裂黨、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陰謀活動受到揭發和批判,1954年8月17日自殺身亡;1955年3月,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通過決議,開除其黨籍,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

統戰思想萌芽,創辦農民講習所

高崗早在橫山第一高級小學學習期間,就閱讀了《共產黨宣言》和《新青年》,認識到只有將人民大眾組織起來,才能推翻舊的社會制度。高崗認為,窮人要翻身,就要推翻反動派,怕掉腦袋,不能改變黑暗社會制度,這時已經初步體現出高崗的革命立場。1925年始,高崗在榆林中學和中山軍事學校學習期間,閱讀了更多的進步書籍,他認為當時的關鍵在于與軍閥開展斗爭,而不是和軍閥和好。1926年初,高崗在榆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進步青年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者。1927年3月,高崗經過西安中山軍事學校學習,參加西安地區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受到了深刻教育和血與火的鍛煉,革命意志更加堅定,思想也成熟了許多。他從西安回到橫山一高開展革命活動時,思想境界提高不少,工作方法和政治頭腦比以前也成熟很多,已逐步成為一個真正的無產階級職業革命者。把軍校知識帶回來與實際結合起來。與群眾關系密切,打成一片,在群眾中威信很高。

高崗離開西安回到家鄉橫山,根據“八七”會議號召黨員到農村、到軍隊去的精神,積極開展農民運動,建立起6個支部,黨員100多名。他深入響水、武家坡、橫山城周圍和黑木頭川等地,號召農民伙伴們武裝起來,組織通俗講習所、農民講習所、農民協會,鼓動農民造反,官僚、軍閥、土豪和帝國主義分子勾結一起,欺壓百姓。農民只有組織起來,行動起來,才能推翻反動派。農民聽了高崗的宣講開始同反動政府進行斗爭。他還在橫山第一高級小學建立“暑假研究會”,舉辦教師培訓班,宣講馬列主義、三民主義。在橫山縣響水小學辦起“自救社”,發展學生黨員,建立了黨支部。動員學生宣傳減租減息和反抗苛捐雜稅,從此揭開橫山地區農民斗爭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開展兵運,統戰工作早期實踐

1929年春,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影響下,陜北特委在榆林城北紅石峽召開特委擴大會議,決定發動武裝起義。通過此次會議,陜北特委決定今后黨的工作重點要逐步從農運、學運轉移到兵運上來,集中力量抓武裝斗爭。劉志丹同志擔任軍委書記,劉志丹在會議結束后,奔赴延安,視察了當地的形勢,在延安劉希向家里召開了匯報會,其中,高崗、李馥華向劉志丹匯報了情況,馮世光、劉希向、吳鴻濱、杜守智、高鵬飛等參加會議。劉志丹傳達了榆林紅石峽會議的精神,他強調,“黨員應當到軍隊當中去”,要在西北培植革命軍事基礎,抓緊建立游擊隊,開展陜北游擊戰爭。他說,陜北人民群眾要鬧革命,就要像毛澤東和朱德在井岡山的做法一樣,應當創建工農紅軍,開辟革命根據地;一定要將農運、學運都向兵運工作轉移,黨員同志們要想辦法奪取反動派的武裝,建立我們自己的地下游擊隊,同時還可以抓豪紳向他們索要各種款項。巧合的是,劉志丹傳遞的這種思想正好與高崗的想法完全一致。高崗認為,搞革命工作,一定要注意抓緊槍桿子,而且槍桿子還要與農民結合在一起,因為只有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武裝力量,我們才能打退敵人。“鉆進去,站住腳,爬上去,拉出來”。他還說:“咱陜西地區和毛澤東講的情況一樣,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打倒劣紳,是國民革命的主要任務。”會議對延安地區工作進行研究部署,確定了延安地區兵運工作的總負責人以及各縣具體負責同志。高崗與李含芳等同志組成軍事組,負責高雙成部的兵運工作。后來他們與劉志丹同志一起成功實施了兵變,將部隊拉到保安縣二將川地區開展游擊戰爭。

高崗在高雙成部擔任軍事組的負責人期間,他利用擔任旅部的司書為掩護,領導軍事組和部隊地下黨員一起,積極發動兵變,并取得了成功。他通過給地下游擊隊輸送武器的方式,取得高雙成同意,派出去“剿匪”的隊伍以失利為名給地下武裝隊送了武器彈藥,并以“被俘”而拉走部隊,配合、接應延安兵變,少數人逃回延安報信,高崗又假意向高雙成做安慰工作。同時他在高雙成部工作期間,以旅部司書身份,廣泛接觸國民黨八十六師來往的部分上層人物,通過與之拉近關系,開展了大量統戰工作,為后來抗日戰爭時期延安同榆林國民黨二十二軍聯合起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9年秋至1930年春,西北各省軍閥積極擴充勢力,國民黨甘肅軍閥蘇雨生擴充勢力,為新編兩個旅,到處招兵買馬。陜北特委借此機會,先后派高崗等50多名共產黨員和革命青年,前往寧夏平羅縣的李崗堡、姚福堡、谷連舫、石子俊部當兵,開展黨的地下活動,準備奪取槍桿子。高崗被派到石子俊旅建立了學兵隊(教導隊)和秘密中共地下黨的特別支部,任副書記,受陜北特委領導。在蘇雨生部,他們開展革命活動,巧妙運用了統一戰線策略,利用親友、社會和軍隊中的關系,在國民黨軍隊開展活動,進行爭取、改造和分化工作,致使學兵隊員學會了統戰工作的方法,結識各方面人士,為我黨培養鍛煉了一批軍事干部,比如,他們組織廣大黨員和青年,聯合比較進步的勢力打擊最反動的力量,通過舉辦學習會、討論會、政治課,了解共產主義,通過各種民間藝術形式頌揚勞動人民,揭露反動派剝削百姓、壓制士兵的罪惡行徑。在此期間,高崗多次聯系新編九旅旅部參謀長曹又參(曹是高在榆中的老師),在高崗的建議下,曹又參組建了新兵獨立營,自任營長,在新兵獨立營安插我方人員,為后來起義打下基礎。高崗還安排黨員骨干長期潛伏在曹又參所在的國民黨十一旅(前身三旅)開展統戰工作,使紅軍以及后來陜甘寧邊區同十一旅一直保持較好關系,高崗與曹又參也一直保持聯系。1943年秋,國民黨克扣糧餉,經濟極度困難,他拿出30萬法幣給十一旅過冬。這使廣大官兵倍受鼓舞,加強了統戰工作。十一旅最終在1945年冬起義,這是西北地區以旅為單位起義的第一次,震驚了胡宗南集團,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在西北的統治,毛澤東稱此次起義是“火車頭”。

1930年秋,高崗又返回到陜北,積極招兵買馬,大力開展兵運工作,擴充隊伍。先后在國民黨將領西安地區的楊虎城部和漢中、甘肅胡宗南部、陜北井岳秀部做兵運工作。

1931年農歷正月,高崗在職田協助劉志丹同志籌集糧款,集合了大量蘇雨生手下被打散的人員,擴大隊伍,伺機將隊伍拉走。1931年4月,高崗參加陜西省委全體會議,主要研究如何擴大力量的問題,參會人員認為,應當對小股土匪、民團、哥老會進行分化與爭取的工作,指派一些干部、黨員到土匪、民團、哥老會的組織內部活動,爭取這部分群體轉變,逐步走向革命。所以,把這部分革命工作,稱之為“三色”兵運(建立紅軍稱紅色,白軍里搞兵運叫白色,土匪里搞分化為灰色)。

20世紀30年代,陜甘邊地區哥老會組織多,且活動范圍廣,具有巨大的潛在力量,內部成員大多初始都為保護生命財產而加入哥老會,當然占山為匪的“山大王”也不少。其間,劉志丹同志經碼頭山龍頭大爺馬海旺引薦,加入哥老會,還號稱西北堂劉大爺。劉志丹與高崗利用哥老會成員身份,對這些所謂“龍頭”、“大爺”和“山大王”采取聯合、爭取的工作以及對其宣傳教育,使他們走上革命道路,利用他們的地盤,作聯絡站或隱蔽所,奪取武器、擴大力量,其中,龍頭大爺馬錫五經過宣傳教育在1930年春,帶領百余名哥老會成員參加革命;安定縣龍頭大爺李仲英率部參加革命,在1936年擔任紅二十九軍軍長,馬錫五后來成為陜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陜甘寧邊區法院院長。哥老會成員為革命做出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斗土豪,分田地,獻槍支,捐糧食,參軍參戰,外出買武器,給紅軍通風報信,當偵察員。最終使馬海旺家成了紅軍的兵站,成了陜甘寧邊區的勞動模范,以及全國進步哥老會組織副主任,陜甘寧邊區中華救國會副主任。毛澤東曾高度贊揚說:“劉志丹、謝子長、高崗等諸同志,他們不僅是紅軍領袖,也是哥老會中的模范。”

高崗在搞兵運和交通工作期間,憑他的機警、膽略、沉著、洞察和能言善辯的能力,自如出入敵人內部,策動兵變;爭取哥老會的廣大成員,同時深入農村組織發動群眾,傳遞情報,在敵人嚴密監視下,避開多處暗礁,在“來無影,去無蹤”的戰線上,不出任何差錯,保證了省委組織和廣大群眾的緊密聯系,同時,高崗自己也在對敵斗爭中受到了深刻鍛煉。

戍守三邊,展開伊盟統戰工作

高崗是伊盟地區點燃革命火炬,傳播革命真理,領導人民沖破黑暗,迎來曙光的第一個共產黨人。早在1926年,高崗只身到伊克昭盟的烏審旗開展革命活動,在納林河成立第一個黨小組。1936年春,高崗再次來到伊盟地區,開創了綏蒙根據地。也就是在此時期,他堅持“接近上層,爭取中層,團結下層”和“不拉土豪劣紳”的方針政策,為我黨團結各少數民族共同抗日,廣泛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出了重要貢獻。

蒙古族老百姓好客、厚道,喜歡拜把交朋友。因此,高崗在內蒙古結識一批蒙古族上層人士和伊盟群眾,一致對付日軍和國民黨軍閥,點燃了伊盟地區少數民族解放斗爭的燎原烈火。

他深入蒙古族群眾,發展牧民加入中共組織。生活風俗不同,開展工作極為困難,派出去的干部以放牧、趕腳、貨郎、行醫、安牙、畫畫、算命等為掩護,有的當喇嘛,學佛經,采取拈香結拜、送禮品等辦法拉關系、搞工作;有的打進王府內部,視探情報,分化瓦解,接近上層,爭取中層,團結下層。

蒙古烏審旗和橫山接壤,兩地群眾交往緊密。高崗早在橫山和榆林上學時,就結識了一些伊盟的學生,也了解了蒙古族風俗習慣。1926年秋,高崗到烏審旗開展革命活動。他是第一個進入伊盟地區的中共黨員。高崗帶騎兵團到長城線一帶活動,烏審旗保安司令部的副官奇國賢聞訊,通過地下共產黨員引薦來到高崗騎兵團駐地,受到高崗等熱烈歡迎。雙方拈香結拜、歃血結盟為生死弟兄。

奇國賢根據高崗的要求,一心投入抗日民族統戰工作,向烏審旗王爺奇德山和他的部隊宣傳中共的民族統戰方針、政策和抗日主張,隨后,在我黨領導下建立了一支民族武裝,為開辟烏審根據地做出了貢獻。

高崗領導下的騎兵團和蒙漢游擊隊,馳騁于古長城內外、無定河兩岸的陜蒙寧邊的伊盟草原和陜西的橫山、靖邊、定邊及寧夏的鹽池等地,運用政治宣傳和武裝開路的措施,除惡揚善,打富濟貧(漢人地區),擴充武裝,建立組織,籌措經費。

為了擴充民族武裝,高崗從騎兵團抽出幾十條槍給烏審旗工委和長城區,武裝了地方游擊隊,工委和區鄉干部都有了槍,既是政權機關干部,又是游擊隊的領導和隊員,為發展和鞏固根據地提供了條件。騎兵團和蒙漢游擊隊在高崗的統一指揮下,有分有合,需要集中就集中起來,需要分散游擊就分開活動,出沒在長城內外的沙漠草地,拔除了烏審旗和靖(邊)橫(山)邊界的敵人據點,摧毀了保甲制。然后,騎兵團向寧條梁、安邊、定邊和寧夏鹽池縣發展,開展游擊活動,偵察敵情,擴大影響,以策應和迎接紅軍主力西征。

1936年5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西征野戰軍分兩路向甘肅、寧夏和三邊挺進,經永坪、蟠龍、吳起西進,連克曲子、環縣、阜城等地,直抵寧夏清水河一帶,解放了大片地區。從延川、賈家坪出發,經安塞、靖邊、保安等地向三邊高原進發。高崗率騎兵團配合紅軍主力二十八軍首戰靖邊縣寧條梁告捷,旋即包圍了安邊城守敵,隨即解放了三邊。高崗親自組建了定邊、鹽池、安邊三個縣的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立即進行組織動員,恢復城市戰爭創傷,整頓城市秩序,開展工商營業,發展生產特別是鹽業生產,為鞏固三邊和開辟伊盟后套地區提供了前提和建立了后方基地。至此除安邊城、閆家寨子被敵人占領外,三邊城鄉一片紅。

高崗在三邊地區的工作卓有成效,1936年9月15日,高崗列席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并在會議上匯報了開辟綏蒙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情況,得到了充分好評。

后來,他在延安主持邊區黨委和西北局工作期間,多次開會專題討論少數民族地區工作,主持制定一系列方針、政策,為少數民族地區工作指明了方向,探索了解放的道路,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模范。

1940年9月,中國共產黨設立邊區中央局,1941年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和邊區中央局合并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崗以中央西北局書記兼任統戰部部長,統一領導西北地區的統戰工作。

參考文獻:

[1]戴茂林,趙曉光.高崗傳[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57.

[2]張思銓.高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

[3]張思銓.橫山名人傳[M].榆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陜西省橫山縣委委員會,20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河县| 门头沟区| 光泽县| 乐安县| 霍山县| 崇阳县| 松滋市| 新乡市| 呼和浩特市| 津市市| 晋江市| 浦江县| 乡宁县| 合作市| 安仁县| 巩留县| 临沂市| 兰坪| 米易县| 无为县| 安宁市| 胶州市| 名山县| 科尔| 封开县| 马边| 河北省| 山西省| 广水市| 信阳市| 惠来县| 沾益县| 平安县| 永清县| 行唐县| 汉沽区| 香河县| 敖汉旗| 平顺县| 哈尔滨市| 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