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深刻意蘊

新中國成立70年,改革開放40年,世情、國情、黨情、社情、民情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是我們做出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現實依據。

1.我國社會生產力從總體落后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轉變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頁。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技實力及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主要經濟社會總量指標占世界的比重不斷提高。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美國著名經濟史學家麥迪森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指出,1950—2015年這65年中,中國GDP總量的增長速度是美國同期的六倍,而人均GDP的增長速度則是美國同期的五倍。

可以肯定地說,改革開放實現了讓中華民族富起來的夢想,正如習近平所說,“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我國過去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中產生,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為歷史上經濟發展進程最快的國家。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979年至2012年的34年里,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8%,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十躍升至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0%,成功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飛躍。我國高速增長期持續的時間和增長速度都超過了經濟起飛時期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新奇跡。從高速增長期的比較上看,日本經濟在1956年至1973年的18年高增長期年均增長9.2%,韓國經濟在1966年至1979年的14年高增長期年均增長9.1%。中國經濟以接近兩位數的速度高增長了30多年,不但刷新了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經濟起飛階段創下的高增長紀錄,而且對世界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在改革開放釋放出的巨大活力激發下,中國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12年的518942億元,占世界GDP總量的比重從1.8%攀升至11.5%。“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 http://www.qstheory.cn/tbzt/tbzt_ 2013/sbjsz/mtpl/201311/t20131122_ 294465.htm截至2017年,我國GDP總量已躍升至827122億元,在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上升到15.5%,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另外,我國貨物貿易出口額世界第一、外匯儲備規模世界第一、進口額世界第二、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世界第二。我國還是世界最大旅游來源地國家。可以說,我國經濟整體上已經告別計劃經濟時代的短缺狀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快速發展,各項人均指標也不斷提升。人均國民總收入(GNI)是世界通行的衡量一國發展水平和階段的關鍵指標。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我國人均GNI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已經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上中等(即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 http://www.qstheory.cn/tbzt/tbzt_2013/sbjsz/mtpl/201311/t20131122_ 294465.htm時至今日,改革開放已經整整走過了40個春秋,雄辯的發展成就向世人證明,“如果沒有鄧小平同志指導我們黨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我們國家要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說,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2頁。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已積累了非常雄厚的物質文化基礎,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諸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基本擺脫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落后的社會生產狀況。這證明,作為有著13億多人口的國家,中國僅僅用幾十年的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是十分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頁。在這種情況下,用“落后的社會生產”來概括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顯然已經與事實不符。

盡管如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依然高瞻遠矚地認識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1頁。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態勢。2013年至2016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發展中經濟體4%的平均增長水平。消費成為經濟增長主要推動力。2013年至2016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55%,高于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8.5個百分點。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國就業物價形勢保持總體穩定。習近平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問題根本要靠發展。要切實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加強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工作,搞好職業技能培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緩解結構性失業問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65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2013年至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連續四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穩定在5%左右,農民工總量年均增長1.8%。另外,價格漲勢溫和,2013年至2016年,居民消費價格年均上漲2.0%。此外,我國經濟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折合11.2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比2012年提高超過3個百分點,穩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16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0%以上,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居世界第一位。習近平強調,“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我國發展不協調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區域、城鄉、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系上。在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情況下,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是要跑得快,但跑過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調整關系,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22頁。。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統計顯示,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2016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7.35%,比2012年末提高4.78個百分點。新型城鎮化質量顯著提升。2016年末,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1.2%,比2012年末提高6.2個百分點,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為16.1個百分點,縮小1.4個百分點。習近平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明顯加強。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顯著提高,2016年達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個百分點。習近平強調,“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進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等體制機制。”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191—192頁。我國文化繁榮發展呈現新氣象。2016年,居民用于文化娛樂的人均消費支出為800元,比2013年增長38.7%,年均增長11.5%。習近平對健康中國建設十分重視,他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100頁。目前,健康中國建設加快推進。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由2012年4.24張增加到2016年5.37張。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2010年的74.83歲提高到2015年的76.34歲。“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輝煌成就”, http://www.gov.cn/xinwen/2017-10/10/content_ 5230784.htm

科技創新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競爭,如果科技創新搞不上去,發展動力就不可能實現轉換。我們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就會處于下風。為此,我們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22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領域加速發展,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等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鐵網絡、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引領世界潮流。“互聯網+”廣泛融入各行各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日均新設企業由5千多戶增加到1萬6千多戶。快速崛起的新動能,正在重塑經濟增長格局、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新標桿。

與此同時,我國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發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發展不夠平衡,存在 ‘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失衡現象,制約了整體發展水平提升。發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區、一些領域、一些方面還存在發展不足的問題,發展的任務仍然很重。”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年版,第69頁。我們應當十分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仍然是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當前中國經濟出現了經濟增速下行、產能嚴重過剩、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環境資源約束增強等一系列新的不可回避的問題。對此,習近平強調,“我們也清醒認識到,中國經濟總量雖大,但除以十三億多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中國城鄉低保人口有七千四百多萬人,每年城鎮新增勞動力有一千多萬人,幾億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和落戶城鎮,還有八千五百多萬殘疾人。根據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還有二億多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差不多相當于法國、德國、英國人口的總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6頁。由此可見,盡管我國落后的社會生產已經實現質的飛躍,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步入世界前列,但是我國的發展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特別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日益成為阻礙我國發展的病癥。

2.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的躍升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11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黨的十九大進一步確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心。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解決溫飽問題,不斷走向生活富裕的偉大飛躍。習近平指出,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黨和國家保持生機活力的關鍵,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鮮明的品格。”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9頁。經過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大力發展,我國已經實現了總體小康的目標。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3元增長到2016年的3361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增長到2016年的12363元。另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已經開始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不斷壯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構建完成,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有了重大突破,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實施。此外,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也逐步豐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升充分說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強大動力。”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頁。

當前,改革已經到了攻堅期,步入深水區。習近平強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仍然要牢記,“發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讓發展更加平衡,讓發展機會更加均等、發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發展理念和模式,提升發展公平性、有效性、協同性。”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48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前所未有的增強。數據顯示,到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實際增長7.4%。習近平說,“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頁。截至2016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為2.72,比2012年下降0.16。同時,居民生活質量大幅度提升。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7111元,比2012年增加4255元,年均名義增長7.4%。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發展享受型消費占比明顯上升。2016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1%,比2012年下降2.9個百分點,接近聯合國劃分的20%至30%的富足標準;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比2012年提高2.0、0.7和1.3個百分點。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進一步豐富。“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輝煌成就”, http://www.gov.cn/xinwen/2017-10/10/content_ 5230784.htm這些數據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如習近平所說,“發展為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30—31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黨和國家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守牢這個根本立場。

習近平十分關心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他多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209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貧困發生率已經從10.2%下降到3.1%。這充分說明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打贏脫貧攻堅戰,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就可以穩步推進。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織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這表現在社會養老保險覆蓋9億多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5億人,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6.7歲,棚戶區住房改造2600多萬套,農村危房改造1700多萬戶,上億人喜遷新居。

習近平十分重視綠色發展,他反復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37—38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黨和國家始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狀況逐步好轉,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取得扎實成效。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森林面積增加1.63億畝,綠色發展呈現可喜局面。

習近平認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我們要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統籌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出口增長14.2%,實際使用外資1363億美元。經濟發展呈現出積極開放的良好局面。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 http://www.xinhuanet.com/2018-03/22/c _1122575453.htm綜上所述,從黨的十八大到十九大的五年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全國各族人民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倍增。

3.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漸廣泛和豐富多樣

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對人民群眾的剝削和壓迫時指出,“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勞動生產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159頁。中國共產黨始終以為人民謀幸福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習近平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頁。這一論斷鮮明地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們應該堅持努力的方向。因此,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從需要范圍來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反映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物質性需要。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頁。這些需要主要包括保暖、飲食、種族繁衍等生存需要,這是人民最基本的需要。

第二個方面是社會性需要。這些需要主要包括社會安全的需要、社會保障的需要、社會公正的需要等。習近平強調,“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后的第一需求,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148頁。綜合來看,社會安全需要一是生命安全。人們都希望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家庭安全,希望避免人身傷害和處于危險的境地。二是財產安全。人們都希望個人財富或家庭財富免受侵犯。三是食品安全。人們都希望社會提供安全的食品。對此,習近平高度重視,他強調,“食品安全關系群眾身體健康,關系中華民族未來。這些年,我們下了很大氣力抓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農產品質量安全基礎仍然比較脆弱,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成為我們的心頭之痛。”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144頁。社會保障的需要,一是工作保障的需要。人們都想擁有合適的職業,并且享有失業保險和退休福利等。二是教育保障的需要。人們都渴望受到良好的教育。對此,習近平強調,“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人類社會需要通過教育不斷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需要通過教育來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好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頁。。三是健康保障的需要。人們都希望有病能治并能看得起病。對此,習近平十分關心地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醫療衛生服務直接關系人民身體健康。要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真正解決好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99頁。社會公正的需要,一是人們都希望所處的社會是公平正義的有序社會、和諧的社會。二是人們都希望公職人員能做到辦事公正,都希望政府是公正、清廉的政府。三是分配公正。人們都希望分配制度更加公平合理。正如習近平所說,“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所以必須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所以必須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78—79頁。

第三個方面是精神性需要。這些需要主要包括由于精神需求而形成的精神文化需要。馬克思主義認為,“與此有關的還有意識形態家們的一個愚蠢觀念。這就是:因為我們否認在歷史中起作用的各種意識形態領域有獨立的歷史發展,所以我們也否認它們對歷史有任何影響。這是由于通常把原因和結果非辯證地看作僵硬對立的兩極,完全忘記了相互作用。這些先生們常常幾乎是故意地忘記,一種歷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歸根到底是經濟的原因造成了,它也就起作用,就能夠對它的環境,甚至對產生它的原因發生反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9頁。精神性需要對于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意義重大。正是人們對精神、價值、道德等的需求,才有了精神文化的產生。對此,習近平高度重視,他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137頁。可見,精神文化具有修身養性的重要功能,我們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和維護良好的社會風尚。

可見,人民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當人們在物質文化需要得到滿足后,就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要。人們會越來越多的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公平意識、法治意識、參與意識、監督意識、維權意識也會不斷增強。這說明,“人民群眾的需要在領域和重心上已經超出物質文化的范疇和層次,只講 ‘物質文化需要’已經不能真實全面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年版,第69頁。對此,習近平鮮明地指出,“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頁。如果沒有很好地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同度就會降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方县| 嘉兴市| 祥云县| 阿合奇县| 当雄县| 文昌市| 宜黄县| 革吉县| 凉山| 休宁县| 宁乡县| 临泽县| 颍上县| 深圳市| 乌鲁木齐市| 蕲春县| 大理市| 星子县| 六盘水市| 华安县| 成武县| 姜堰市| 新丰县| 达孜县| 隆回县| 内黄县| 肥城市| 江陵县| 慈溪市| 集安市| 棋牌| 富宁县| 弥勒县| 蒙自县| 塔河县| 土默特右旗| 宿松县| 定日县| 托克逊县| 台南县|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