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新時代現代化強國建設研究作者名: 許門友本章字數: 7111字更新時間: 2020-09-30 10:44:31
一 中國共產黨關于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歷史演變
事事有矛盾,時時存矛盾。在馬克思主義的視域中,“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事物矛盾的法則既是自然、社會的根本法則,同時也是思維運動的根本法則。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這一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串于一切過程的始終”
。對此,列寧曾深刻地總結到,“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
列寧甚至把對立統一的矛盾看成是辯證法的根本和核心。在他看來,在事物內部和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總是存在著多層次、多類型的矛盾。由于每種矛盾所處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存在差異,矛盾的性質也會存在差異。列寧強調,“哲學家黑格爾說得對:矛盾推動生活前進,而活的矛盾要比人的理智對它的最初感覺更豐富、更多種多樣、更富有內容。”
這就是說,那種與其他矛盾相比而言,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我們常說的主要矛盾。在唯物辯證法的語境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的變化形式往往是復雜多變的。這種多變性體現在事物矛盾體系中,非主要矛盾雖然受制于主要矛盾,但它并非完全消極被動。實際上,它以自身的特性影響和制約著主要矛盾。
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矛盾的觀點深刻闡明了矛盾是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動力。正確理解和處理社會主要矛盾,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自從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確立以來,隨著我們黨對基本國情認識的不斷變化,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1.對過渡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
回顧歷史,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一直十分重視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理論來透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矛盾的觀點,認識到人類社會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樣,不但充滿了矛盾運動,而且正是在自身矛盾運動的推動和作用下持續向前進步。毛澤東曾深刻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這個規律,不論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對立面又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和變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過按事物的性質不同,矛盾的性質也就不同。對于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說來,對立的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過渡的,因而是相對的,對立的斗爭則是絕對的。”這就是說,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矛盾的存在十分復雜,而且這些矛盾在社會發展中所占有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
毛澤東還認識到:“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矛盾存在的話,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這是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告訴我們的方法。列寧和斯大林研究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總危機的時候,列寧和斯大林研究蘇聯經濟的時候,也告訴了這種方法。萬千的學問家和實行家,不懂得這種方法,結果如墮煙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決矛盾的方法。”梳理毛澤東的著作可以看出,毛澤東在他的代表性著作《矛盾論》中曾反復引用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矛盾的觀點,創造性分析了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對立統一及相互轉化的基本規律,并指出主要矛盾是那些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就是那些居于次要和服從地位的矛盾。鑒于此,他強調,“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具體的實踐中,主要矛盾就表現為中心工作、主要環節和工作重點。基于這一認識,毛澤東告誡全黨:“對于矛盾的各種不平衡情況的研究,對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為革命政黨正確地決定其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方針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產黨人都應當注意的。”
新中國成立前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持續不斷的探索和深入分析。早在1949年3月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他就指出:“中國革命在全國勝利,并且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后,中國還存在著兩種基本的矛盾。第一種是國內的,即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第二種是國外的,即中國和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他高瞻遠矚地指出,在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土地改革之后,中國社會仍然存在三股社會力量即工人階級、資產階級、農民及其他階級。與此對應,社會主要矛盾就是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因此,在過渡時期,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是共產黨人應當著力解決的矛盾。對于如何解決過渡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毛澤東認識到不同質的矛盾要用不同質的方法加以解決。對此,他做了進一步分析后指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用社會主義革命的方法去解決;人民大眾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決;殖民地和帝國主義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戰爭的方法去解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用農業集體化和農業機械化的方法去解決;共產黨內的矛盾,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去解決;社會和自然的矛盾,用發展生產力的方法去解決。”
他還提出由于社會條件及時代的變化,舊過程和舊矛盾雖然消失了,但是,新過程和新矛盾隨之就會發生,解決矛盾的方法也應當隨之發生變化。
2.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曲折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怎樣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新課題,完成這個新課題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社會主義社會是否存在矛盾以及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對于這個問題,列寧曾進行過初步探索,他指出,“對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會主義下,對抗將會消失,矛盾仍將存在。”社會主義改造結束以后,毛澤東和我們黨對我國社會的矛盾狀況進行了科學的分析。1956年9月,中共八大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將隨之發生新的變化。據此提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應該承認,這一判斷是符合實際的,為確定當時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提供了基本依據。這表明黨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走出了嶄新的一步。這就要求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要集中到發展生產力,盡快地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上來。到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進一步指出,在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斗爭基本結束的情況下,“我們提出劃分敵我和人民內部兩類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以便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向自然界開戰,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文化”。他還強調,“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由此可見,毛澤東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中存在的矛盾的性質、基本內容和特點的把握是全面的、系統的,他明確提出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兩類社會矛盾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方針政策總體上來看是基本正確的。
然而,隨著1957年反右派斗爭開始,由于毛澤東對當時階級斗爭形勢的估計過于嚴重,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偏離了黨的八大做出的正確判斷。1957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毫無疑問,這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到了1962年,他在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進一步提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為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主要矛盾,并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階級斗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開始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做法。這一歷史悲劇充分說明,對社會主要矛盾的錯誤認識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根本原因。
3.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會議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實現了黨在思想路線上的撥亂反正。會議明確提出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要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決策。
這一時期,鄧小平在繼承毛澤東思想中關于矛盾學說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說:“至于什么是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時期全黨和全國人民所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或中心任務,由于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來,實際上已經解決了。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由此可見,鄧小平對當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把握,恢復了黨的八大做出的正確判斷,糾正了毛澤東晚年所犯的錯誤。可以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標志著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教訓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重回符合中國客觀實際的正確軌道。
1979年3月,在全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指出,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的主要矛盾。他還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當然,指出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決了問題,還需就此做深入的具體的研究。”根據鄧小平的這一判斷,1979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現在,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在20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把我國目前很低的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到現代化水平,為此而改革我國目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那些妨礙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部分,掃除一切不利于實現四個現代化的舊習慣勢力,這就是我國現階段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也就是全國人民在現階段的中心工作。”
基于這樣的認識,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科學分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提出社會主義最根本的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他指出:“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如果說我們新中國成立以后有缺點,那就是對發展生產力有某種忽略。”鄧小平多次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擺脫貧窮,使國家富強起來,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全面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中的經驗教訓,提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既然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確定,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就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重新準確認識和把握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才在黨的十三大上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提出了發展和解放生產力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由此,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和根本任務都是為了集中解決這一社會主要矛盾。這是改革開放后我國取得巨大成就的深層原因。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并進一步堅持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1992年,黨的十四大把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寫入黨章。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再次強調:“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堅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解決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戰略思想。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著力解決社會主要矛盾。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兩個沒有變”,即初級階段的國情沒有變和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2012年,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三個沒有變”即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這一國際地位沒有變。
“歷史充分說明,黨和國家事業能不能順利發展,同我們能否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能否在這個基礎上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戰略策略,緊緊聯系在一起。堅持從我國社會實際狀況出發,在諸多社會矛盾和矛盾全局中敏銳地抓住主要矛盾,自覺圍繞主要矛盾部署黨和國家全局工作,是我們黨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分析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問題的一條成功經驗。”經過長期的醞釀和思考,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鄭重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報告同時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對我國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是自1981年以來,有關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的首次改變。這一變化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即“自然界和社會中的一切界限都是有條件的和可變動的,沒有任何一種現象不能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自己的對立面。”
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深刻總結,是黨的十九大的重大理論創新和歷史貢獻。
理解這一變化要從哲學的高度進行把握。我們要認識到,經過一定的量變,事物就會發生部分質變,發展則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時雖然主要矛盾變化了,但并沒有終結這一事物發展的全過程,“變”與“不變”是辯證統一的。正如恩格斯所說,“對立——如果一個事物包含著對立,那么它就同自身處在矛盾中,而且它在思想中的表現也是如此。例如,一個事物是它自身,同時又在不斷變化,它本身含有 ‘不變’和 ‘變’的對立,這就是矛盾。”這就是說,事物發展過程的根本矛盾及為此根本矛盾所規定的過程的本質,非到過程完結之日,是不會消滅的;但是事物發展的長過程中的各個發展的階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區別。在事物保持其本質的條件下,主要矛盾“變”與過程自身“不變”的內在統一,是普遍存在的客觀事實。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同時我國所處歷史階段沒有改變的論斷,體現了對唯物辯證法的堅持和運用。
歷史唯物主義也強調,“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較長歷史時期內發生的一次十分重要的階段性變化。當前,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有了較為顯著的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經達到了世界前列。同時,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強。這兩方面的變化,表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原有表述已經不能準確反映我國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也很難完整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性轉變,更不能準確反映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從而作出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表述是十分正確合理的。
與此同時,我們要看到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仍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過程中的變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雖然我國目前已經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水平,但同時也面臨著較多困難和風險。恩格斯曾指出,“為了達到偉大的目標和團結,為此所必需的千百萬大軍應當時刻牢記主要的東西,不因那些無謂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列寧也曾指出:“政治事態總是非常錯綜復雜的。它好比一條鏈子。你要抓住整條鏈子,就必須抓住主要環節。”
這就要求我們要在變化中看到“沒有變”,善于找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及時轉移工作的重點。正因為如此,習近平明確指出,“我們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不斷夯實實現中國夢的物質文化基礎。”
總之,我們既要看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所帶來的關乎全局的歷史性變化,也要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務并沒有發生變化。我們仍然需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