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事的邏輯:如何持續做正確的事
- 傅君琳 鄭少雄
- 2334字
- 2021-11-11 17:50:26
窮人思維vs富人思維
有一句話特別火,叫作“寒門再難出貴子”。結合一系列時事,這碗毒雞湯扎扎實實地喂進了廣大普通家境的年輕人口中,澆灌著愈發普遍的“人之命天注定”的佛系人生觀。
那么事實真的如此嗎?從窮到富的跨越,社會階層的流動,變得越來越難了嗎?自身努力帶來的價值,意義在慢慢消減嗎?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除去財富量級上的差異,窮人與富人的差別究竟在哪里。
資源
年少時期,窮孩子為湊足學費風雨兼程,富孩子卻在貴族學府接受著高等教育。
畢業之后,窮學生苦于糾結繼續深造還是賺錢養家,富孩子卻能夠隨心所欲地選擇方向。
人到中年,窮人還在為本月的信用卡賬單發愁時,富人正在查看自己投資組合的收益額。
更殘酷的還在后面。表象上,好像只要窮人有錢了就可以扭轉命運;但事實上,窮與富的差距并不只是金錢,更是人力和物力資源。浮現在海面上的不過是冰山一角,真正量級龐大的,是海面下支撐起財富的人脈網絡,信息渠道,以及商業視角。畢竟,富人的財富也并非一夜之間出現在賬戶上,而是通過積累各類資源慢慢建立起來的。而一旦擁有了這些資源,也意味著即使失去了金錢的加持,他們也有能力東山再起。
環境
如果把一個人的身份比作與生俱來的基因,那么他所成長的環境,就是影響著基因選擇性表達的培養皿。一個人從小到大接受的家庭教育,身處的文化環境,服從的社會制度,都對他的人格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十年前一篇叫作《我奮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令人唏噓。大山里走出來的農家學子第一次踏入城市高校,瞬時感到無所適從。不要說人人都會的樂器、同學們口中的港臺明星、課上講的商學概念,就連超市、機房、咖啡廳這些遍布全球的設施,他都是聞所未聞。盡管羨慕大城市的同學多才多藝、知識面廣,他同時也深知,只有悶頭死讀書,一切都服從于升學考試的目標,他才有機會與他們比肩,坐在同一間教室學習。
而且,貧寒家境給人本身帶來的負面影響,遠不止自卑情緒。家里收不到新聞臺、電腦碰都沒碰過的大學生,如何具有國際化視野和互聯網思維?仍在溫飽線上掙扎的家庭,如何給孩子的教育投入大筆資金,為兒女提供最好的學習條件?一分一角攢出學費的農家孩子,如何讓他放開那改變命運的唯一契機,去培養什么閑情逸致?普通家庭出身的年輕人,怎么可能無視風險,放下顧慮大膽創業?
現實的阻力,往往限制了貧寒學子思維和行動上的自由。社會向來不公,它發生在我們看得到的地方,也發生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思維
資源和環境很大程度上影響思維。而思維,正是這場風起云涌的社會游戲中劃分等級的決定性因素。
在這里,我將引用三個概念,淺談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的差別。
第一個概念:風險承受力。
對普通人來說,萬一創業失敗,不僅本金付諸東流,還要背負更大的經濟壓力、承擔更重的家庭責任,怎敢輕易做出嘗試?行動之前,必定要百般衡量風險,倘若潛在損失超過了自身承受力,那便只能放棄。即使真的付諸行動,也容易被金錢封鎖住目光,瞻前顧后,患得患失。這也是為什么,有想法的人很多,敢嘗試的人很少。
王健林說:“我允許思聰失敗兩次。”但是普通人呢?恐怕一點小小的閃失就會造成對自己而言巨大的金錢流失,失之毫厘,往往意味著一敗涂地。
試錯成本的高低,造就了風險承受力的差異。而一個人對待風險的態度,則決定了他能否跳出自己的層級,實現高一量級的財富積累。
第二個概念:我稱之為“生產者思維”。
同樣是排隊買奶茶,一類人埋怨隊伍排得太久浪費時間,另一類人思考生意火爆背后的商業秘密。雙十一淘寶店慶,一類人爭搶各類優惠券,另一類人分析價格歧視在中國市場的強大效應。咪蒙火了,一類人哀嘆這個社會變得庸俗不堪,一類人參考借鑒咪蒙公司的營銷策略和管理制度。
這兩類不同思維角度的人群,往往就對應著窮人和富人。相比于窮人,富人更能輕易接觸到企業內部管理結構,所以習慣從管理者的角度觀察產業本質。相反,大部分窮人只習慣于從使用者的視角看待產品,用自身體驗感性地衡量一個產品或一項服務的價值。
思維站在消費方還是生產方,注定了你是普通消費者還是商業決策者。前者看到表象,后者分析成因。前者被動支配,后者主動管理。而哪一種更有利于財富的積累?答案不言自明。
第三個概念:對待金錢的思維差異。
窮人為了省打車錢,可以花半小時走路上班。但這半小時的時間,明明可以花在更值得的地方,說不定還能用來縮小貧富差距。
窮人因為在菜市場成功砍價五塊錢而沾沾自喜,卻沒意識到浪費這一小時帶來的損失,遠遠超過了五塊錢本身的價值:他們經常過分低估自己的時間成本,或者根本沒有這個意識。
窮人吃得了暫時降低生活質量的苦,卻吃不得埋頭學習但看不到出路的苦:他們更關注當下賬戶能多出來幾個子兒,卻不能接受可以帶來遠期收益的自我投資造成的資金缺口……
而消費觀的差異,源于對金錢本質不同的認知——窮人擅長攢錢,把節衣縮食當美德;富人擅長用錢,明白金錢的核心在于交易和流動。
而從窮到富的難點和關鍵點正在于此。嘗試把目光放長遠,懂得自我投資,理性看待金錢,善于管理金錢,才能吸引資源翻升資本,獲得更多財富。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想,原來窮人和富人差距那么大,反正也比不過人家,讀書還有什么用。
但是,富人群體本來就是人群中的少數,構成社會的主體還是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況且,資源和環境雖是命中注定,思維卻可以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步培養。主動調整思考事物的角度,利用網絡多多汲取知識擴大視野,敢于突破囹圄做出嘗試。而讀書,便是其中風險最小而收益最大的自我投資方式。
更何況,沒有誰生來只手遮天,資源也可以主動去挖掘和爭取。“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善用杠桿思維,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假借他人的力量,增強自己有限的能力,在這個信息高速流動的時代并非難事。
寒門真的再難出貴子嗎?希望你能用事實否定這個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