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事的邏輯:如何持續做正確的事
- 傅君琳 鄭少雄
- 2725字
- 2021-11-11 17:50:26
稟賦效應的怪圈
2017年10月,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美國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評審委員會點評道,塞勒將心理學的現實假設與經濟學的決策制定結合了起來,通過探索人性的弱點(缺乏理性、社會偏好、自我控制力不足等),分析了它們對于個人經濟決策以及市場結果的系統性影響。
傳統經濟學理論中,一項決策的損失往往被假設等同于機會成本。而在塞勒的行為經濟學理論當中,客觀意義上的錢或物,在不同的主觀環境下,對同一個人不同時間點體現的價值也是不同的。
例如,你收到了一個月薪10000元的聘用通知,并且欣然接受了它,開始滿懷期待地憧憬工作后的生活。這時候,如果又有一個電話打來,是另一家公司也要給你月薪10000元的通知。而你,十有八九會拒絕第二個邀請。
兩個邀請的價值明明是一樣的,為什么你對它們的態度會截然不同?
塞勒提出的“稟賦效應”,正好解釋了這一現象:當你擁有一件物品之后,你對它的估值會高于你沒有擁有它時的估值。因為人們厭惡損失,厭惡自己原本擁有的東西失去的感覺。這種厭惡,是重新擁有一個相似之物無法彌補的。一定量的損失給人們帶來的效用降低,要多過相同的收益給人們帶來的效用增加,這就是人類本性的“損失厭惡”規律。
因此,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往往并不理性——對避害的考慮遠大于對趨利的考慮。這樣,就會極大程度地影響決策的質量,間接導致損失。
我們都被自己騙了
我們的大腦,經常會掉入稟賦效應的陷阱。
假設你早上出門上班時的開心指數是100,突然你撿到一百塊錢,開心指數迅速上升50%,達到150。可是樂極生悲,你遲到了,又被扣掉一百塊的工資,于是開心指數下降50%,變成75。
一得一失,自己的經濟狀況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但開心指數卻從100降低到75,心情反而變糟了。
再比如,你在廟會上玩打氣球的游戲。如果游戲規則是每擊碎一個氣球,就能得到一個小禮物,共有十發子彈,你擊中了四個,最終得到四個小禮物,心情愉悅。但如果游戲規則是交錢后先給你十個小禮物,每打偏一次就要收回一個,最終被收回六個,留下四個。同樣的禮物數量,你這一次卻體驗到更多的是遺憾。
這兩種情境其實無甚差異,唯一的不同就是得到與失去的順序。第一種是先失去(因為基數為零)再擁有;第二種是先擁有,再失去。一個加法一個減法,最終得到的數字雖然相等,但心態卻是天壤之別。
這就是大腦給我們營造的假象:客觀結果一致,主觀感受卻不同。所以,我們對某件物品價值的判斷會受到主觀意識的影響;我們眼前事物的本質,不一定就是我們感覺的樣子。
這種誤判往往會給我們的認知和決斷帶來不利影響。要想避免掉進思維陷阱,就要先意識到它的存在,再用客觀、理智來做出準確判斷,盡量避免被吸引進陷阱里。
錢要花出去才能掙回來
基于損失厭惡心理,很多人對手中持有財產價值的評估,遠大于它所能換來的物品的價值。他們“敝帚自珍”,對既有資產看得過重,下意識地排斥失去它們的局面。所以,即使交換回來的事物更有價值,他們也會本能性抗拒。
正因如此,他們經常會與更有價值的事物失之交臂,在一次次選擇中錯失良機。
就像一個雞肋工位上的職員,或許用同等的時間和精力可以在其他崗位創造更多價值,但他討厭失去當下生活的感覺,所以根本不曾考慮過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這與風險偏好無關,由于主觀上的抗拒,他根本沒有理性地衡量過兩種選擇的得失,何談偏好選擇的高度。
然而,那些能夠理性分析客觀得失的人們則截然相反。他們對事物價值的判斷,不會受到主觀感受的誤導,一切都只以效益最大化為最高指導,因此能夠在生活、工作、投資等方面都能做出客觀、理性、準確的判斷和決策。
相比于損失厭惡者的守財本性,他們更能理性權衡收益和成本,從而避免錯失賦予金錢更多增值空間的機會。
這兩種人實際上就對應著兩種不同的思維,前者是“窮人思維”,后者是“富人思維”。
那些最具有稟賦效應特征的窮人思維者,他們不一定經濟上貧窮,但是他們思維上的固執會使自己失去很多機會,導致財富貶值,一步步走向貧窮;不受稟賦效應操控的富人思維者,他們當下不一定擁有很多財富,但是他們卻能夠抓住令財富升值的機會,抓住通往財富大門的鑰匙。前者更在乎“我會損失多少”,片面地衡量事物價值;而后者更看重“最終能得到多少”,著眼于事物的綜合收益。因此,機會自然會臨幸更加理智的后者。
你可以過上比現在好十倍的生活
稟賦效應屬于行為經濟學的范疇,但在其他領域也都有極大的參考作用。
被稟賦效應操控的損失厭惡者(大多數人),對于自己事業的既有狀態,可能會放大到原本的1.5倍,例如將原本價值為10000元的工作估算到15000元的高度。因此,對于高于目前狀況但低于目前狀況1.5倍的選擇,他就會自然而然地選擇放棄,認為還是保持目前的狀況更好。
但如果單純從數學的角度出發,他一定知道14000比10000更高。但這樣的放棄如果發生了不止一次,他失去的價值規模之大,可就不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機會那么簡單了。我們看看他到底失去了什么:如果按慣常的說法,人的一生會有將近七次重大選擇,如果每一次改變選擇價值他目前狀態的1.4倍,那么,1.47=10.5413504。
也就是說,累積起來,他無形之中總共放棄了財富增長高達十倍的機會!一個頑固的觀念,使他失去了可以比現在的狀況好十倍的可能。
你看,稟賦效應不僅使人變得更窮,而且使人生變得局限,約束了我們對這世界的探索。
人生有很多可能性。面對選擇時,一定要摒棄感性認知,理性分析,客觀判斷,才能看出事物的真正價值;只有割舍自己的損失厭惡情懷,舍得放棄現有的舒適區,才能收獲下一個挑戰帶來的精彩。
思維決定財富
塞勒的經濟行為學研究成果,反映出人們在經濟規律前的低效,也折射出社會認同的變化趨勢——思維決定財富。克服人性的弱點,才能成為真正的贏家。
當今社會越來越扁平化,物質帶給人與人的差別在逐漸縮小。互聯網提供了公開化的平臺,上不起學的窮人也能輕松搜索到高質量教學資源,自我提升的成本變得越來越低;新概念、新商品每天都在不斷地涌現著,“即使買不起也能租得起”的觀念早已遍植人心,這種觀念拉近了“窮人”和“富人”之間生活質量上的距離。
貧富之間的標尺,早已不再是他們各自擁有財富的數量,而是他們各自的思維境界;一個人最具代表性的資產,不再是他的存折,而是他的財富觀。倘若管理不當,資產數額會驟然降低;而一個人對財富的系統化認知,才是決定他長期的財務狀態的前提。
而跳出稟賦效應的陷阱,使思維模式無限趨向于理性,是培養富人思維至為關鍵的一步。
我們身邊有不少人,往往能看清這個道理。他們花錢嘗試投資、學習進修甚至周游世界。在固執的人還在自己的圈子里每天守護自己的固有財產時,聰明人已經通過投資換來了更多的財富、知識提升、社會見識和人際圈子,慢慢為自己拓展出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
一個人的經濟思維決定他的格局,而一個人的格局往往決定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