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事的邏輯:如何持續做正確的事
- 傅君琳 鄭少雄
- 2600字
- 2021-11-11 17:50:26
AI無法超越的優勢
智能機器AlphaGo戰勝人類后,AI這個日趨火爆的關鍵詞,持續牽動著我們的關注點和恐慌情緒——當AI擁有人類難以匹敵的學習能力,我們還有沒有立足之本?我們的工作是否終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人類社會是否會被AI摧毀?
就在今年夏天的高考期間,AI再次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一次,AI走進了高考數學考場,在全封閉的環境中,在公證人員的監考下,與人類進行了一場智商大比拼。
你也許會說,會做數學題有什么了不起,有本事挑戰閱讀理解啊!那么對AI而言,文學創作是否真的不可實現呢,理性思考就一定比人類占據優勢嗎?
想到這里,我忍不住開始琢磨一個有趣的話題:如果讓AI參加高考,它每個科目分別能拿多少分呢?
數學-考核能力:邏輯思維(預估分數:135分)
數學考試的核心,就是邏輯思維能力。而《考試說明》中對邏輯思維能力的定義,是“會對問題或數學材料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會用演繹、歸納和類比進行判斷與推理;能準確、清晰、有條理地進行表述”。就是“讀題”“解題”“表達”。
這些能力對應到AI身上,就分別為“解碼翻譯”“選擇解題路徑”“轉換語言”。人類雖然省去了來回轉換語言兩個步驟的操作,卻在“解題”這一部分慘烈敗北。AI可以在腦中儲備海量試題素材,并參考人類的思維模式編碼出條條公式,在極短的時間內生成多條解題途徑,然后選擇最優的一種進行完美解答。而人類考生在這一環節的唯一優勢,大概就是能寫出更漂亮的“解”字了。
對數據的識別和處理能力上,AI可以打敗全國98%的考生。就在6月7日,一只名叫Aidam的高考機器人僅用10分鐘的時間,就考出了高考數學134分的佳績,實力與同臺狀元考生持平。所以,保守估計AI在數學考場上能考到135分,而且這個分數只少不多。
英語-考核能力:聽說讀寫(預估分數:110分)
就目前來看,英文考試對考生思維能力的考核并不多,主要還是考察語言能力,如詞匯、語法、造句、行文。所以僅看語言能力,AI還是如魚得水的。
但這門考試在AI眼中的難點,恰恰隱藏在廣大考生熟視無睹的地方——一些感性化的元素。聽力考試的語境題,人類可以從句子的語調節奏判斷主人公的情緒;做完型填空題,人類可以在解題過程中摸清劇情梗概來分析意思。而這種復雜多元的、社會性的邏輯推理過程,在技術尚未成熟普及的環境下,對思維模式完全理性的AI無疑是無法完成的。
其實,感性化元素貫穿在英語考試的整套試卷中。如果完全去除人類的社會性,閱讀理解題絕對會難度倍增。也就是考時態、考詞句之類的常規題,或者考查學生素材積累的作文題,AI可以憑借龐大的數據庫扳回一局。因此,估計AI英語考試只能得110。
對人類社會的全面掌握,以及適當的感性化思考,是人類考生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一點,在處于主打邏輯的數學和主打理解的語文之間的英語考試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語文-考核能力:理解與創造(預估分數:90分)
我們都知道,大腦處理文字和處理數字的思維體系是大相徑庭的。因此,大家可能會認為,AI語文考試肯定要跪,因為它沒有創造力。
然而,一本由人工智能創造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像墜落于平靜湖面的石子,打破了我們的固有認知。而且這些詩歌絕非簡單的辭藻堆砌,其中的美感、韻律和哲學性,甚至遠超一些實體詩人。
也許這聽上去有些駭人聽聞,但我們轉換一下思路就能理解了。首先,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所謂的創造力,真的是無法拆解的嗎?
其實在我看來,一切感性的表象都由無數理性的零部件組成。
我們都相信“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其實這正揭示了AI可以擁有創造性的原理。采集足夠大的素材庫,將其中不同屬性的元素分門別類,并彼此建立聯系,如此,便形成了一種外觀玄妙內在簡單的邏輯鏈條。
譬如意象的使用,看到“雪”就聯想到“凄涼”或“純潔”,又引申到烈士的犧牲或少女的貞潔;再譬如通感,將視覺、聽覺、味覺、觸覺融會貫通,再調諧以語境的情感基調。
文學境界表象背后,其實都是再簡易不過的算法。而這種寄情于物的能力,意識跨界的能力,被理解為情感細膩豐富的能力,AI只會比人類做得更好。
再回到高考語文。即使AI擁有創造性,我仍然不覺得它可以考好高考語文。
首先,高考語文考查的遠不止“創造性”,而是聯系文本,加入自身理解,再進行二次創作的過程。這個過程比文學創作的過程要復雜得多,再加上有時還要融入積極向上的核心價值,旁征博引的歷史典故,千回百轉的情節設計,精巧瑰麗的遣詞造句,至少目前來看,AI還是很難掌握如此龐雜的體系的。
過來人都明白,如果一篇文章不扣題、沒有核心,那么即使它再華美再講究再有文學性,也只能被收錄至《高考零分作文選》。而這對目前的AI來說,大概是一場難以掙脫的宿命。
綜上所述,估計AI的語文高考不會超過90分。放到2017年,要是讓AI看到浙江語文閱讀題《一種美味》,恐怕要表演原地爆炸了吧。
理綜-考核能力:知識加推理(預估分數:270分)
理綜應該是AI比較拿手的一門。物理、化學與生物,都是非常典型的邏輯思維類科目,可以完全剝離于感性思維模式之外。它和高考語文的算法設計難度之間,恐怕相差了無數個高考英語。
理綜考試可以分為兩部分:知識和推理。知識指各種定律和公式的常規題目,推理指需要加入情境或實驗設計的題目。對AI來說,后者略顯復雜,但由于其知識體系的全面性和思維的敏捷性,這些還是構不成威脅的。所以不出意外的話,AI理綜這三門都可以考到90分上下。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道題,普通考生只能用逆向邏輯推理,而AI可以憑借龐大的知識儲備,調取出全部題目的相關數據,用“流氓式”的手段進行正向解題。
畢竟,整個出題組的老師的知識儲備加起來也許都不如一個AI多。
把以上成績加起來,AI的總分數可能并不比一般的考生低。
但就算它的成績超過了全國99%的用戶,即使某一天它可以輕輕松松考上最高等學府,它也不會欣喜若狂,像人類一樣嘶吼咆哮,擁抱親人,流下激動的兩行熱淚。
人類的感性是融入血脈之中的,理性的能力卻要通過后天培養。AI的代碼中寫入了理性,感性對它們來說,反而是一種永遠無法奢望的技能。
AI擅長的,是我們的短板;同樣,我們擁有的,恰恰是AI沒有的。AI擁有智慧,卻缺乏意識,至少現在看來,它缺少情緒和感染力,缺乏人類繁復的思維模式,因而缺乏迎合人類社會的能力。
也許它并不需要去迎合,在未來的某一天,它甚至可能突破人類的社群架構,形成自己獨立的文明體系。但那又怎樣?我們必須明白,我們不屑一顧的正是我們賴以為生的。我們身上感性的、情緒化的軟肋,也許恰恰是令我們強壯的、無可替代的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