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走得很難就對了,因為只有向上的路才這么難
書名: 未來不慌張:擺脫固化思維,獲得先人一步的競爭力作者名: 忘機本章字數(shù): 2409字更新時間: 2020-07-31 18:58:19
1
社交網站上一直有一個長盛不衰的勵志型問題:你最努力的時候到底有多拼?
有一個人在這個問題下講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歷:他上大學前的人生都是一帆風順的,畢業(yè)后找的工作也還不錯,但因一次意外車禍,他失去了一條腿。這樣一來,他原來的工作就無法繼續(xù)做下去了。他并沒有因此而意志消沉,痛定思痛之后,他接受了自己只能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面對未來艱難人生的事實。為了生存下去,他報了一個編程課,夜以繼日地努力學習編程技術,僅用了幾年時間,就學會了好幾種編程語言,找到了一份可以坐著上班的工作。
他說,在剛知道自己即將面臨終生殘疾的事實時,他也埋怨過命運??墒遣还茉趺绰裨梗纯噙€是痛苦,無法改變。與其如此,還不如接受事實。他發(fā)現(xiàn),當他開始主動積極地去解決困難時,內心就沒那么痛苦了。克服了最初的艱難,他找到的新工作居然比前工作發(fā)展前景更好,資薪更高。他本人在這段努力向上的過程里,也漸漸重拾了信心,不但克服了殘疾對自己的影響,還有了被生活洗練后的從容豁達。
他說,熬過剛受傷后的那一段心情低落、崎嶇艱難的時期后,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底蘊比以前更豐富了。
2
他的故事,讓我想起我曾經看過的一部很感人的電影,一個已經老去的乒乓球愛好者,為了圓自己的乒乓球夢,把打球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兒身上,希望用女兒的成功來彌補自己在乒乓球上的遺憾。但女兒一直和她對抗,告訴她自己并不喜歡打球,甚至把她想象成逼迫自己打球的大魔王。她去世之后,女兒很快退出了乒乓球界,成了一名普通的白領??墒撬畠撼藭蚱古仪颍瑒e的方面也不太行,只能做一些低端的雜活。在經歷了一系列情感上的變故后,女兒逐漸明白,原來自己所謂的不喜歡打球并非是真的不喜歡,而是和很多渾渾噩噩活著的人一樣,她是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么。很多人討厭一件事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做不好才討厭它。她越逃避訓練的痛苦,打球的夢魘就越在她的生活中如影隨形。這其實是一種隱喻,這個隱喻告訴我們,人只有主動克服自己畏懼的東西,才能獲得成長。對她而言,唯一的出路就是把乒乓球練好,她的生活才會好。
接受了這一點后,她開始主動練習乒乓球。她克服了心理障礙,主動開始去做這件以前令她感到痛苦萬分的事情。心態(tài)一變,她人生中的很多事情突然一下就豁然開朗了:曾經放棄自己的戀人開始回心轉意,曾經門可羅雀的俱樂部中的學員也日益增多。
其實,這部電影中女主角對打球的逃避,就像我們在學生時代的偏科一樣,大都愛用“不感興趣”“太難”來形容自己做不好的那些事。但他們其實并沒有真正深入思考過,自己到底是因為這件事太困難做不好而沒興趣,還是因為嘗試過后,自己真正做不了而沒興趣呢?
當“佛系”(網絡流行語,通常用作形容一種生活態(tài)度,有可以、都行、隨便的意思)“隨遇而安”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提及時,很多人打著此類旗號,在本該奮發(fā)向上的年齡里逃避面對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其實,不是每個人口中的佛系,都是真心的。那些內心追求少的人,他們的佛系也許是真正的佛系;而那些欲望和付出不匹配的人,所謂的佛系很可能只是因為想放棄那條難走的、向上的道路。
很多人在年輕時都沒能意識到這一點:一個人必須承擔的命運是無法逃避的,痛苦從來不會因為我們的怯懦而放過我們。
一開始就選擇逃避那些本該面對的艱難,人生路會走得更難。因為越放縱自己,就越會甘于自我放縱。欲望對心智的消耗,就會在這種放縱中加速,一旦我們習慣對軟弱的自己不斷妥協(xié),就真的有可能碌碌無為地度過我們這一生。
3
我一直覺得,命運就是個欺軟怕硬的設定,只要我們主動一點兒,就能把它踩在腳下。
事實上,和電影的女主角一樣,那些看起來越難的,就越是需要我們去超越的。
如果我們沒有行動的決心,即使我們在腦海深處上演再多感動自己的內心戲,也無法撼動平庸的根基。
很多超越了命運設定的人,都顯得挺傻,挺一根筋的。他們都選擇了庸人眼中看起來不可能的挑戰(zhàn)。因為主動把命運踩在腳下的前提,需要的正是這無所畏懼、堅定不移的傻氣。
真正追隨夢想的聲音,不容置疑。
真正的勵志,就是努力和拼搏,就是反舒適,就是為了活得有尊嚴而付出自己的努力與汗水。只有越過那些打不倒我們的痛苦,我們才會把握住那種令自己內心踏實的堅實質地。
那些能主動戰(zhàn)勝自己人生惰性、恐懼、畏難情緒,甚至超越自己困境的人,才有資格過上更好的生活。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曾經這樣寫道:命定的局限盡可永在,不屈的挑戰(zhàn)卻不可須臾或缺。
其實,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很多人,在學生時代是借助外力的約束努力學習,一旦到了可放松的環(huán)境下,就容易迷失自我,為自己的不自律找借口。沒考上好大學,怨自己不是北京人;沒有找到好工作,怨自己沒有有權有勢可以安排工作的家庭背景;面臨需要走上坡路的困境,思維中的第一反應是命中注定論,似乎現(xiàn)有的一切困境皆由命運造成。
只有我們真正想去超越自己預設的“不可能”時,我們才會知道,即使改變不了某些注定的現(xiàn)實,但我們?yōu)榱藨?zhàn)勝困難付出的努力不會白費,它會長成我們的氣質,融入我們的血肉。即使我們超越不了階層,但是把自己經營成不靠外力輔助的發(fā)光體,至少可以讓我們活得更有品質。
努力過的人生才有厚重。美好、強大、寧靜、仁慈這些詞的深處,暗藏著戰(zhàn)勝殘酷后的沉淀。
一個能融入這些詞匯的人,即使在尋夢的過程中偶爾觸礁,也不會被一時的挫折打垮,而是積極去尋求出路。
因為他們相信,只有向上的路才會走得如此艱難,在這條路上不會有太多同行者,只有極少數(shù)人,才能在上坡路上逆風而行,加速奮斗,堅持豐富和完善自己。
有個厲害的好萊塢編劇曾說,所謂的反派,其實就是那些不能改變自己,拒絕向上走的人。他們擁有固化的思維模式,在命運為難自己的時候只能把痛苦轉嫁給比自己更弱小的人,缺乏主角那種能爬起來跨過困難和改變自我的勇氣。
不要害怕難走的路。那些打不垮我們的,一定能使我們更強大。所謂艱難歲月,不過是上天饋贈給我們的洗禮,點燃我們激情的催化劑。
努力向上,是無數(shù)故事的發(fā)端,也是我們愛過、活過、戰(zhàn)斗過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