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金融普惠的邏輯與路徑
- 張永升 李會芳
- 2154字
- 2020-08-20 17:05:10
從合作金融到普惠金融
張永升博士的專著《農村金融普惠的邏輯與路徑——關于農民貸款難問題的解決辦法和成功案例》試圖從理論和實踐的層面分析和探索我國農村金融如何破解農民金融服務難的問題,筆者認為選題重要,很有價值。文章內容有啟示,一些案例也有借鑒作用,值得進一步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小額信貸或微型金融,以及對其進一步的提煉、發展和擴展進而上升到普惠金融體系理論和實踐,這是一個實踐不斷推進和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強調金融要為弱勢產業、弱勢地區和弱勢群體服務,并應將其融匯到主流金融中,使其成為完整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強調窮人和弱勢群體也需要獲得存款、貸款、匯款和保險等金融服務的平等機會和公平的享用權。
普惠性金融體系框架認同的是只有將包括窮人在內的金融服務有機的融入于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的金融體系,才能使過去被排斥于金融服務之外的大規模客戶群體獲益。最終,這種包容性的金融體系才能夠對發展中國家中的絕大多數人,包括過去難以到達的更貧困和更偏遠地區的客戶開放金融市場。
在我國目前階段,對三農的金融服務是普惠金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它的根本所在,因為普惠金融實質上就是注重支持弱勢群體的金融。農村相比城市是弱勢的,農業相比工業是弱勢的,農民相比城里的多數人是弱勢的。因此,農村是普惠金融的重點所在地,農業是其服務的主要產業,農民是其服務的主要群體。普惠金融的根在農村。我們討論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主要應圍繞農村小微企業和農民的金融服務問題。
當前中國尤其農村的普惠金融,既缺商業性的中小型金融機構的支持,也缺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持,更缺合作金融來支撐普惠金融的實現,即主要關注點在如何做好農村小微企業和農戶金融服務的問題。對此,政策性、商業性和合作性金融三種形態都應有效發揮作用,形成合力,優勢疊加、功能互補,并落到實處,這才是普惠金融發展的理想狀態。
合作金融是普惠金融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現有趨于消亡的危險。從國外經驗來看,合作性金融在滿足農戶、弱勢群體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進而實現城鄉均衡發展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德國、法國、荷蘭、日本、韓國等國家通過在農村發展合作性金融,充分發揮合作金融自愿開放、社員民主管理、自主獨立、教育培訓和信息、合作社間的合作、關心社區的優勢,解決了農村金融發展的高成本、高風險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以及商業性金融追求利潤最大化與服務弱勢群體之間存在“兩難”矛盾等難題。同時,各級分行獨立經營,自下而上的控股,有利于內部資金的市場化定價和轉移,使合作金融上層大型金融機構的資金、網絡優勢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合作制經濟和金融在我國同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目前在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或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然而,對農信社的改革過分強調股份制商業化形式。在2007年推出的“農村資金互助社”政策可能是新型合作金融形式,然而,至今經銀監會批準的農村資金互助社也只有49家。它之所以沒有發展起來,我認為與目前我國各種現有的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農村資金互助社運營不規范、風險突出的現狀有關,也與目前外部監管機構協同不夠、力量和技術能力不足,以及對合作金融作用的認識不到位直接相關。
所以我們應借鑒國外的經驗并按照中國的國情,努力發展具有我國自身特色的合作金融。對農信社改革和合作金融發展基本的原則應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區別對待。
對于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我國新型合作金融的問題,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對此問題要重視和認真解決。一號文件提出“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在管理民主、運行規范、帶動力強的農民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基礎上,培育發展農村合作金融,不斷豐富農村地區金融機構類型。堅持社員制、封閉性原則,在不對外吸儲放貸、不支付固定回報的前提下,推動社區性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筆者認為,在當前,我國農村新型合作金融形態主要有兩類,一是在農民合作社(專業或綜合)和供銷合作社基礎上,開展信用合作,培育發展農村合作金融。二是堅持社員制、封閉性原則,在不對外吸儲放貸、不支付固定回報的前提下,推動社區性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現存的各類資金互助社的狀況差異很大,亟待整頓、規范,急需引導其健康可持續發展。
對它們的規范管理要求,20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適時制定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管理辦法”。筆者認為,在新的管理條例出臺前,可以參考銀監會2007年出臺的《農民資金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的主要原則執行,也可以參照可能更有現實意義的2014年《溫州市農村資金互助會監管暫行辦法(試行)》的要求開展。就筆者的看法,資金互助社模式如要真正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有基本的條件。它至少應經過努力,實現如下要求:機構有合法性;社區有凝聚力;發揮群眾擁護的德才素質較好的能人作用;社員內部入股;能人與農民民主管理的平衡(治理結構完善);管理機制和財務制度基本健全;具備外部融資條件;政府政策(包括融資渠道)支持和外部的持續有效監管。
以上就張永升博士專著所涉及的議題發表筆者自己對一些片斷的見解,作為一種呼應,亦以此作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