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金融普惠的邏輯與路徑
- 張永升 李會芳
- 2576字
- 2020-08-20 17:05:10
腳下的學問:農村金融普惠實際問題前瞻
張永升博士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后,他在出站報告的基礎上寫了《農村金融普惠的邏輯與路徑——關于農民貸款難問題的解決辦法和成功案例》一書,邀我為書作序,我答應了。
普惠金融也稱包容性金融,其核心是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金融服務,尤其是那些被傳統金融忽視的農村地區、城鄉貧困群體、微小企業。普惠金融為弱勢群體提供了一種與其他客戶平等享受金融服務的權利,普惠金融能夠有效地幫助貧困群體脫貧,普惠金融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推動力。目前在廣大農村地區針對農民、農戶提供的各種金融服務應當被視為普惠金融的一部分。
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快改革財稅體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這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目前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一是要打破金融壟斷,發展合作金融、民間金融。過去,我國的金融行業更多關注于規模效益,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多以大中型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小微企業貸款難、農村等偏遠地區金融服務薄弱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原因。金融改革要打破金融壟斷,建立普惠金融體系。普惠金融體系最重要的主體是中小銀行、金融機構、合作的金融組織和民間金融。要發展這些機構和組織,使他們規范化、陽光化、制度化。當然,發展普惠金融體系,大銀行也應該參與進來,但是,我們更要注重發展多層次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組織,比如,城商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民間金融,等等。
農民貸款難一直以來是一個歷史性的世界難題。中國歷經30年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財富得到極大提升。然而,與繁榮的城市相比,農村卻出現了凋敝的趨勢。大量勞力、人才涌向城市,金融資源向城市集聚。糧足則天下安,民富則國強。農村8億農民的富裕問題已經不再是個體問題,更不是簡單市場經濟的問題,而是一個受到國家高度重視的歷史性政治問題。普惠金融是當今政府提出的農村發展的關鍵。只有在農村實現普惠金融服務,農村的發展才會有活力、有希望和可持續。
張永升博士的這本書《農村金融普惠的邏輯與路徑——關于農民貸款難問題的解決辦法和成功案例》,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歷經近6年完成。書中大量的案例都在回答一個問題,農村普惠金融是可以實現的。就在地化的合作金融組織來說,全國成功的案例很多,河北保定順平縣蘇辛莊的程金臺,立足本村放款不出村,成立至今3年時間,累計向本村農民提供資金服務7000多萬,農民平均用款額度在4萬左右,沒有發生一筆不良用款。如果說這是個案,那么吉林四平市姜柏林老師在東北孕育的資金互助社達到200多家,累計向農民提供資金接近30億,平均單筆額度4萬左右,歷時10余年沒有一筆壞賬。這些類似的案例舉不勝舉,這些大膽的實踐創新讓每個人看到了曙光。
本書便是在這些前輩實踐創新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從理論上大膽的進行了突破。放棄對農村個人行為的研究,以追求跨期家庭收益最大化的農戶為研究對象,放寬傳統經濟學的個人收益(即貨幣收入)最大化(代表個人效用最大化)的假設,引入社會資本(厲以寧教授近幾年在研究農村問題時特別強調的一個理論)的概念,并將農戶家庭資源擴展為實物資產、知識、經驗、勞力、情感等,定義社會資本是農戶投向其他農戶(儲存在其他農戶家庭)的家庭資源,并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信任的關系。本書基于此還深度分析了農村熟人社會的結構和特征,闡述了農村熟人社會的治理模式和原理。
在本書第二章中,作者構建了農村家庭風險模型,指出家庭資源的向外投入包含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家庭受益最大化的雙層目標。為有效降低家庭風險暴露敞口,社會資本必不可少。在農村沒有一個家庭可以在社會資本為零(即與任何家庭沒有熟人關系)的情況下正常存在。基于農村人與人之間積累的社會資本,本書從信用的角度進行了深度挖掘。還款風險的大小取決于農戶違約的成本,不僅從社會資本的角度很好解釋了村民之間借貸的現象,更為農村的金融創新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和方向。任何針對農戶的金融創新必須要借助社會資本,充分提高貸款者的違約成本才能可持續。本章還描述了農村熟人社會的信息特征,即人與人之間信息對稱,同時信息在農村熟人社會快速流動,這對于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來說,可以有效降低信息成本。
本書第三章作者選取了合作制和在地化(localization,詳見本書第二章2.1.1金融機構的在地化)兩個維度,對案例展開理論分析。成功的實踐案例證明,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采用合作制和在地化對于向農戶提供信用融資是有效的,而采用在地化的機構向農戶提供普惠金融也是有效的。在地化屬于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必要條件,合作制是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充分條件。
從第四章開始,作者沿著在地化這一主線分析了外部金融機構(農村自發的合作機構之外的機構)比如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農行等采用在地化方式向農戶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市場化機制和案例剖析。包括金融機構加合作經濟組織針對農戶信用融資,金融機構加地方政府(縣級)信用平臺(以福建省屏南縣為例),金融機構加合作社圍繞供應鏈融資等。本書還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分析了目前農村金融創新的主要問題,分別從制度和機制兩個角度提出其個人的建議,對于從事地方金融創新的政府和金融機構都有啟發意義。結合“互聯網+”的思維,本書還選取了四川成都惠農時貸作為案例,分析互聯網金融在演進中對農村金融普惠帶來的革命性創新,互聯網已經成為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快速發展的拐杖,農村金融與互聯網的結合是必然趨勢。
難能可貴之處是,本書所有案例信息都來自作者第一手。用腳做學問,農村普惠金融的理論工作者一方面需拿起知識的武器,一方面要走到鮮活的農村實踐中去,在實踐中發現并不斷修正理論,讓實踐去檢驗理論,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本書為后續的研究開啟了一個新的視窗。中國農村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農村金融作為服務行業既要因勢利導大膽創新,滿足日新月異的農村金融需求,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過創新更好的引導農村經濟和社會走向更健康的繁榮。
本書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好就好在這本書理論聯系實際,對農村金融問題既有理論研究,又有案例分析;對如何在農村推行普惠金融找到了可行的途徑;對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具有較大的理論和實際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