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金融部門對“三農”的投入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金融資源的支持是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因此金融部門對農業的投資事關重大,但這卻經常被人忽視。根據誰儲蓄誰受益的原則,農村的金融儲蓄理應投向農村,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經濟發展卻呈現一個很不正常的金融運行規律,農村儲蓄在大量流向城市,造成農村經濟發展嚴重缺血,從本質上講,這屬于金融制度問題。

(一)涉農金融機構對農業的資產結構

在國內,農村金融資源的配置主要通過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機構來實現,我們首先從金融機構(以銀行為主)的資產情況展開分析,描述目前銀行的缺位情況。造成金融資源配置的二元化原因很復雜,如果想解決涉農融資缺口問題,這一金融制度的不足必須得到有效解決。

表1-1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金融機構貸款總量變化。1979年貸款總量為454億元,到2005年增長為53957億元,2005年比1979年增長了100多倍。其中:農行貸款1979年為411億元,2005年為27406億元,2005年是1979年的60多倍;農發行1994年為2982億元,2005年為7871億元,增長了近2倍;農村信用社1979年為48億元,2005年為18681億元,2005年是1979年的300多倍。

表1-1 中國農村金融機構貸款結構及增長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金融年鑒、中國農業銀行年鑒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年鑒

(二)中國農村金融機構的鄉鎮企業貸款

農村金融機構鄉鎮企業貸款的總量規模增長非常快,2007年的貸款是1979年的200倍。其中農行1979年為30億元,2005年為1727億元,2005年是1979年的近60倍;農村信用社1979年為14億元,2007年為4486億元,2007年是1979年的320.4倍。但從增長率來看,總體呈下降趨勢(見表1-2和圖1-3)。

表1-2 中國農村金融機構鄉鎮企業貸款總體情況及其結構

數據來源:中國農業銀行統計年鑒、中國金融年鑒

圖1-3 農村金融機構鄉鎮企業貸款增長率曲線圖(%)

從結構來看,農行鄉鎮企業貸款比重由1979年的68%下降為2005年的27%,而農村信用社的比重則由1979年的32%上升為2005年的73%。這組數據充分說明,農村信用社目前已經成為鄉鎮企業貸款的主要金融機構,農業銀行對鄉鎮企業的貸款越來越少,見表1-2和圖1-4。

圖1-4 農村信用社和農行的鄉鎮企業貸款比重圖(%)

(三)涉農金融機構對農業貸款總量

表1-3為農村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總量變化表。1979年129億元,2007年增長為13689億元,2007年的是1979年的106倍。其中農行1979年為95億元,2007年為1368億元,2007年是1979年的近15倍;農村信用社1979年為33億元,2007年為12321億元,2007年是1979年的近400倍。

表1-3 中國農村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總量及結構

續表1-3

數據來源:中國金融年鑒

從結構來看,農行農業貸款比重由1979年的74%下降為2007年的10.0%,而農村信用社的比重則由1979年的25.9%上升為90%(見表1-3和圖1-6)。這組數據充分說明,農村信用社目前已經成為農業貸款的主要金融機構,農業銀行對農業貸款越來越少。

圖1-6 農行和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量占全國農業貸款總量的比重情況(%)

圖1-5 農行、農村信用社和行社農業貸款增長率曲線圖(%)

(四)農村金融資源的外流

現階段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和金融體制改革的突出問題是農業和農村以及縣域資金外流問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資金要素日益稀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約束,縣域金融萎縮。本節從農民、農村、縣域三個層面研究分析金融渠道的農村資金凈流出問題。

1.農村金融資源的流向

中國農村資金既包括貨幣資金,也包括實物資金。從資金流向看,既有資金流入,又有資金流出;從農村資金的供求主體來看,既包括農戶、農村中小企業,也包括農村金融機構和農村政府機構等。隨著農村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城鄉經濟的融合,農村和城市間資金流動速度加快。農村資金的流入主體主要是農戶、鄉村企業、城市工商業。農村資金的來源主要是農村居民、農村經濟組織和在農村的企業暫時閑置不用的貨幣資金、學校等事業單位來源于財政的集中撥付、分期使用的資金臨時閑置以及中央銀行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再貸款等。盡管傳統的民間借貸中直接融資比重較大,但間接融資仍是主要方式。就直接融資而言,農村資金主要流向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解決農戶的生活和生產資金以及企業的生產資金需要。在農村地區吸收資金的正規金融機構主要有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機構網點。國有商業銀行很少在農村地區發放小額貸款,大都將資金用在城市。農業銀行在農村的資金投放也呈萎縮趨勢。郵政儲蓄機構的性質決定了它只吸收存款,資金大多轉給人民銀行,自己很少發放小額貸款。銀行和郵政儲蓄都導致了農村資金外流。農村信用社基本保證了資金在農村內部的循環。農村民間金融部門吸收的資金,主要提供給農民個人和農村私營經濟部門,也屬于農村內部的循環。

農村資金流向城市,農業支持工業發展,是政策導向的作用,也是工業化發展初期的客觀需要,但農村資金過分外流,也客觀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和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所著的歷年《農村經濟綠皮書》主要從金融渠道和財政渠道分析農村資金的整體流動情況。改革開放至今,國家財政預算用于農業的支出一直大于從農業中獲取的稅收收入,但由于對農村鄉鎮企業課征的稅收遠遠大于對農業部門的財政凈流入,因此對整個農村部門而言,財政資源仍然是凈流出。

從農村到城市的財政凈流出平均每年為1020.2億元,這還不包括大量來自農村的預算外資金和各種名目繁多的亂收費項目,這些農村預算外收入有一部分實際上已流出農村地區,成為一種準財政性質的非正式渠道的農村資源流出。在金融渠道,由農村向城市的金融資源凈流出也十分可觀,平均每年金融資源凈流出高達568.2億元以上(見表1-4)。

表1-4 農村部門的資源流出

說明:1.依據之前的數據,財政支農列中是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支出不僅僅是支農支出,2007年的數據就不再統計這一項,我覺得可以用“農林水事務支出”代替,數字上看是合理的;2.農村存款=農業存款+農戶儲蓄;3.農村貸款=農業貸款+鄉鎮企業貸款。

數據來源:鄉企稅收列來源于農業發展報告,其他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

《農村經濟綠皮書》中指出,農村地區的資源凈流出可能反映了投資資金從低回報部門向高回報部門的合理轉移,也可能是財政金融系統存在扭曲現象所致,如此巨大的資源從農村部門流出,既表明了農村部門的貢獻和重要性,又提示了保持農業和農村部門健康發展的必要性。1978—1996年間,農業資金通過金融渠道流出農村達7815億元。由于缺乏農村民間金融的總體統計數據,因此本節主要考察農村信用社、農村郵政儲蓄機構、中國農業銀行等農村正規金融機構渠道的資金凈流出問題。

2.農民儲蓄的流出情況

從表1-5可以看出,1979—2007年間,我國農民通過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機構的資金凈流出量高達37882億元,其中通過農村信用社的資金凈流出量高達20685億元,通過郵政儲蓄機構凈流出17197億元。這組數據充分說明,我國農民為農業和農村經濟以及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巨額儲蓄資金,而農民獲得的貸款量相對極少。對于農民存款大于貸款這一現象,應該做全面的分析,一是要分析農民貸款需求滿足程度,二是要分析農民層面資金凈流出的主要去向。若凈流出的資金能夠主要用于鄉鎮企業等農村部門,則從地理經濟概念上看是支援了農村經濟發展。

表1-5 農民層面的資金凈流出

數據來源:歷年中國金融年鑒

3.農村層面的資金凈流出分析

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農村區域內的金融資源理應在農村區域循環,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為了揭示這種區域上的金融資源配置情況,本節著重分析二元金融情況下農村金融資源的配置問題。

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資金支持是我國農民的儲蓄資金,但農村信用社和農村郵政儲蓄機構成為我國農村資金外流的重要渠道。從表1-6、表1-7可以看出,2008年在農村資金需求缺口巨大、農民貸款遠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農民儲蓄通過農村信用社渠道凈流出32758.84億元,其中50.2%的資金被農村信用社用于發放農村中小企業貸款和其他形式的貸款,近50%的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流出農村(農村信用社凈流出資金中有一部分以存款準備金轉為銀行存款的形式流向中央銀行,還有相當部分的農村資金被農村信用社通過購買國債和金融債等方式大量轉移),其在現實中必然集中體現為農民“貸款難”問題和農村資金短缺問題。而農村郵政儲蓄機構則以只存不貸的形式直接造成32638.05億元農村資金的凈流出,不但數額巨大,而且增長趨勢明顯,成為農村資金凈流出的一個重要渠道,進一步加劇了農村資金要素的稀缺程度。

表1-6 農村信用社存貸款情況及其資金凈流出分析

數據來源:歷年中國金融年鑒

表1-7 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渠道的農村資金外流分析

數據來源:歷年中國金融年鑒

4.縣域金融資源外流

國有商業銀行因其逐步撤并分支機構、上收信貸管理權限等改革措施,事實上造成了縣域金融的快速萎縮,直接導致縣域資金的大比例外流,其突出表現為一方面縣域銀行存款增加,資金實力在增強,而另一方面縣域經濟實際生產部門普遍出現難以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資金的問題,縣域金融領域普遍存在“高存貸差”現象。縣域金融萎縮必然導致縣域內經濟主體的金融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造成國民經濟增長的不均衡發展。

在農村,一方面使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受到嚴重的資金制約,另一方面導致農民負擔問題加重,農民實際收入水平難以真正提高,影響農村市場發育,對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造成較大的不良影響。

從存款方面來看,縣域資金出現了由農村信用社等合作金融機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移的現象,直接減少了支持縣域經濟結構調整的資金來源。其中,國有商業銀行縣支行吸收的存款通過上存二級準備金的形式集中到市級分行,再以同樣的形式上存到省分行、總行。上存資金對縣支行來說無風險,且利率較高,收益穩定。另外,農村信用社在存款上升、存貸款增幅不同比、法定準備金利率下調、新增虧損額變化不大以及人行再貸款資金注入增加的情況下,拆出資金比例明顯上升。信用社把資金拆給國有商業銀行是權衡風險與效益的選擇。

郵政儲蓄存款75%來自縣域,其中直接來自農村地區的占34%。顯然,郵政儲蓄是縣域資金和農村資金流出的主要渠道。郵政儲蓄的資金需要一級一級往上劃,即使把人民銀行對農村信用社的再貸款看作是郵政儲蓄的轉化,那也只是轉化了一部分,因為全國從縣一級吸收的郵政儲蓄存款遠比再貸款金額大得多。巨大的利差誘使郵政儲蓄采取不正當手段拉存款,農村儲蓄加速向郵政儲蓄部門轉移。平均每年大約有3億元的資金流出農村。面對具有利率優勢、網絡優勢、機構優勢、信譽優勢及對其監管出現盲區的郵政儲蓄,農村信用社與其爭奪農村儲蓄存款的能力明顯削弱,農村資金外流進一步加劇。

雖然人民銀行通過發放支農再貸款的形式,對農村信用社在資金上給予了貼補,但支農再貸款投放量和農村資金的流失量仍相差懸殊,無法滿足農村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

導致縣域銀行機構高存差、縣域金融嚴重萎縮的原因可以歸納為貨幣傳導機制畸形、以信貸權力上收為主要特征的銀行改革和社會信用制度惡化等原因。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基層分支機構一般僅在嚴格限制的規模內審批和發放消費性貸款、存單抵押貸款,由于信貸員管理上激勵與懲罰機制不對等,信貸員懾于“貸款第一責任人”往往能不貸就不貸,同時銀行系統內上存資金利差非常可觀,基層分支機構就主要將存差資金上存上級行以獲取利差,由此各地普遍出現嚴重的“慎貸”和“惜貸”情況,縣域信貸投放力度明顯不夠,基層行對當地經濟的信貸支持萎縮,基層分支機構僅僅成為上級行的“儲蓄所”和縣域儲蓄的“抽水機”,“虹吸效應”突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北| 师宗县| 松江区| 虞城县| 万宁市| 德化县| 嘉峪关市| 资阳市| 郁南县| 蒙阴县| 金山区| 富顺县| 德清县| 远安县| 噶尔县| 南丰县| 汉沽区| 巩义市| 崇信县| 金寨县| 龙陵县| 铜陵市| 晋宁县| 宝坻区| 时尚| 黄骅市| 庆元县| 万安县| 平潭县| 漳州市| 靖宇县| 邵武市| 武强县| 达尔| 东乌珠穆沁旗| 剑阁县| 杭锦旗| 南投县| 波密县| 夏邑县| 鄂托克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