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說中國·大秦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歷史)
- 李碩
- 868字
- 2020-08-07 18:06:56
封建官僚制度的確立
公元前221年開始,秦王朝開始在全國推行封建官僚制度,以適應新形勢,加強中央集權。
秦王朝的中央政權是原秦國的中央政權的延續和擴大,但官職的名稱和權力有許多變化。具體來說,就是在中央設立負責政務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為百官之長,其職責是協助天子處理全國的政務和事務,丞相使用的相印為玉石所制,上面的印鈕為金制,所以稱“金印”。官員上朝時官印要放在袋中用一絲帶系于腰際,丞相用的絲帶為紫色,所以稱之為“金印紫綬”;秦朝的丞相為左、右兩位,左丞相的地位高于右丞相。太尉是輔助皇帝以參理武事,同樣也是“金印紫綬”。御史大夫是負責監察工作,同時又要輔助丞相處理政務,為“銀印紫綬”。

▲金錯陽陵虎符(秦)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習慣上稱為“三公”。三公雖然有分職,但相互牽制。如:丞相雖是百官之長,但其僅負責民事,軍事由太尉管理;太尉雖管軍事,但并不直接掌握軍隊,也沒有發兵權,發兵權歸皇帝;御史大夫雖然地位比丞相和太尉低,但由于他負責監察百官,同時又負責協助丞相處理政務,所以對丞相和太尉都有所牽制。三公互相牽制的結果,使軍政大權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在三公之下,設有一些分受具體事務的官員,一般稱之為“九卿”,其實不止此數,其中主要有:負責宗廟禮儀的奉常,負責皇帝禁衛的郎中令,負責皇宮守衛的衛尉,負責京城防衛的中尉,負責皇室車馬的太仆,負責皇室財政的少府,負責宮室修葺的將作少府,負責宗室親屬事務的宗正,負責全國司法的廷尉,負責全國財政的治粟內史,負責民族事務的典屬國等等,九卿都分別有自己的辦事機構和屬僚。
三公和九卿都可以參加商議國家大政和決策。商議中,群臣各言其是,最后由皇帝裁決,頒布詔令,分頭執行。

▲彩繪牛馬鳥紋漆扁壺(秦)
此外,秦還在中央設立了由那些博聞強識、通古達今、有理論學說為基礎,又輔以淵博見聞的人擔任的博士官,充當皇帝的參謀或顧問,也參加議政。秦王朝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歷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之久而沒有大的改變,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它不僅改變了世襲制,而且取消了“食邑”“食封”制,并規定了各級官吏的俸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