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西周的統治

興起于西方的小邦周在經過歷代首領尤其是古公亶父以至季歷、文王的開拓之后,已由最初的蕞爾小國變為能夠與殷商分庭抗禮的大國。文王去世后,武王繼志。武王以牧野一戰滅商,定都鎬京,建立了赫赫的周王朝。建國不久,武王去世,尚在襁褓之中的成王即位,于是周公旦居攝國政,輔佐成王。周公攝政7年,東征頑殷,營建成周,分封諸侯,制禮作樂,使成康之際出現了“天下安寧,刑措四十余年不用”的安定局面。武王以至成康之際的周王朝,國勢蒸蒸,典章制度、禮樂行政都日臻完善,中國進入了奴隸制的鼎盛時期。

● 武王滅商

發生在公元前11世紀末葉的殷周鼎革是先秦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春秋時人認為“紂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損,周是以興”。即商周交替的原因在于商紂王的暴虐和文王的韜光養晦。事實上,商紂之季的商王朝已成四面楚歌之勢:北面是雄踞山西高地的周人,南面也成了周人的疆土,東邊則是剛剛平定的東夷;而商王朝中因奸臣當道,賢人盡去,其統治岌岌可危。故武王滅商是水到渠成,商周交替也是商周之際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

相傳周文王長壽而多子。長子伯邑考在文王生前已經亡故,故文王去世后由次子姬發即位,是為武王。武王即位之時,商王朝內部矛盾日益尖銳,殘暴的紂王不僅設炮烙之刑,還重用費中、惡來等諂毀善諛的佞臣。對于當時殷商末年的形勢,紂王之兄箕子曾斷言:紂王任用小人必將殷商社稷推向無涯的深淵。

016-01

▲周武王像

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小邦周”與“大邦殷”之間的軍事力量對比還是很懸殊的,所以即位之后的武王并沒有直接進兵而是繼續文王的政策。據說武王即位之后連年號都未改,仍沿用文王受命后的年號。可見武王繼志之后是繼行文王之道,等待滅商時機的完全成熟。

武王一方面重用文王時期的舊臣以及召公、畢公、毛叔鄭等一批賢臣大修內政;另一方面在離豐邑東邊不遠的豐水東岸營建了鎬京,為進一步東進滅商做準備。鎬京在今西安市西南,豐、鎬在后來周公營建東都成周之后與之相對稱為宗周。

盟津也作孟津,位于黃河北岸,在今河南孟津西南十多里處,因附近曾有一個城邑叫“盟”而得名。《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繼續文王克殷的天命,先祭祀天神,然后載著文王的牌位率師東進,與各路諸侯會師于盟津。據說不期而會的諸侯有八百之眾,他們都認為可以討伐商紂王了,但是武王認為時機并未完全成熟,于是暫時退兵西守。盟津觀兵是一次對商朝武力的刺探和實戰的預演,既達到了與諸侯結盟期會的目的,又熟悉了北上伐紂的地形和路線,為伐紂預先作好了準備。

與此同時,商紂王的統治更加岌岌可危。殷商貴族中的有識之士為了挽狂瀾于既倒,紛紛向紂王諫言,但是殘暴的紂王不但沒有覺醒,反而將諫言的王叔比干殺掉,把箕子囚禁起來。于是微子啟和太師、少師等人紛紛向周逃亡。這時,商王朝的統治核心已經分崩離析,商紂王在眾叛親離之后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武王滅商的時機已完全成熟。

武王十一年(前1046年)元月,即觀兵盟津后的第二年,武王率戎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萬人,以及庸、蜀、羌、微、盧、彭、濮等方國部族武裝向東討伐紂王。這支討伐隊伍在渡過盟津之后,舉行了規模盛大的盟會誓師,武王歷數了紂王的罪狀,勉勵伐紂的各路諸侯與周師官兵一道像虎、熊一樣英勇前進,以達到一舉滅商的目的。盟津誓師之后,伐紂大軍采取急行軍戰術,日行幾十里,僅用了4天時間,便趕到了朝歌郊外的牧野。他們連夜布陣,于第二天早晨與紂師決戰于牧野。

對于牧野之戰的過程,后世有很多記述。《逸周書·克殷解》記述牧野之戰的經過是:周師率350乘戎車布陣在牧野,商紂王也率軍隊前來抵抗。武王先讓太師呂尚即姜子牙和百夫長與商朝軍隊單車挑戰,然后親率虎賁、戎車等精銳部隊沖擊商朝的軍隊,使商軍大潰而逃。商紂王在敗兵之后逃回都城,登上鹿臺自焚而死。《韓非子·初見秦》和《戰國策·秦策一》的記載為:牧野之戰在一天之內結束,次日,周武王一舉攻下了商朝的都城,建立了新的王朝。

對于兩軍對壘力量的記述,后世史書則多有不實,且互為抵牾。《史記·周本紀》記載周除了自己的3000虎賁,還有四方八國的戰車4000乘,而商紂王則發兵70萬以抵拒,這與《韓非子》和《戰國策》說紂王“將率天下甲兵百萬”的說法都屬夸張之辭。事實上,商在牧野的軍隊數量雖遠不到百萬,但數量上確實是超過周的軍隊,《詩經·大雅·大明》說,商朝軍隊的旌旗如林般布滿牧野。但是,在人數上占優的商朝軍隊并沒有取得戰役的勝利,反而在戰場上“前徒倒戈”,成為武王的先鋒,所以牧野之戰在一日內便結束,以武王大獲全勝而告終。

牧野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商朝軍隊一觸而潰的原因,后世史家認為大致有二:一是商紂王的暴虐失去民心,得不到臣民的擁戴,最終導致士卒在戰場上倒戈相向;二是商紂王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得不到有效的援助。由于長期對四夷的掠奪使得商朝與四方夷戎部落的關系緊張,同時與東夷的連年征戰使其軍事力量大為削弱。再加上商紂王對逃亡罪人和奴隸的庇護,加劇了他與周邊方國的矛盾,并成為周人聯合諸侯伐紂的利器。相對而言,周師能夠以少勝多,則在于周武王領導集團的“同心同德”,姬、姜兩姓貴族的聯盟以及西方諸侯的合作,當然還有武王選定的克商時機、戰略部署的正確和周師的昂揚斗志。

牧野之戰后,周師直接進入京畿,在這里遭到了比較頑強的抵抗。《尚書·周書·武成》篇曾記載,雙方在京畿附近展開了慘烈的激戰,以至鮮血匯流成河,連戰斗用的木棒都漂了起來。商紂王自焚而死后,武王用黃鉞斬下他的頭顱,懸掛在大白旗上。牧野之戰次日,武王在商王的宮殿舉行了隆重的革殷授命儀式,正式宣告商朝的滅亡。

016-01

▲三穿戟(西周)

武王受大命之后,實行了幾件大事。一是安撫殷商遺民: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于殷,繼續統率商的遺民;下令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箕子和百姓,表彰商朝的賢人商容和比干,并為比干修葺了墳墓;將商王囤積在鹿臺和倉廩的錢物發放給民眾。二是將傳國的九鼎和寶玉帶回周,以象征殷周政權的嬗遞。三是在軍中舉行祀典,告慰先祖,祭祀神靈,然后繼續剪滅殷商貴族的殘余勢力。

武王克商之后,在商都朝歌只停留了7日,便班師回周,然后“燎于宗廟”,祭祀祖先。據《尚書·周書·武成》篇記載,武王從元月發兵至四月班師,只用了短短兩月余就完成了滅商大業,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然而誠如《大盂鼎銘》所說:“武王嗣文王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這個奇跡不是憑空掉下來的,而是周族幾代人奮斗不息的結果。

● 周公攝政

武王在滅商4年后病逝,其子成王繼位。此時的成王還是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孩子,自然不能料理政事。此時,商王朝的殘余勢力以及還未臣服的方國部落是剛剛建立的周王朝的最大威脅,滅商后的武王也曾為此夜不能寐。在如此形勢之下,只有能擔當大任的人才能接替武王肩此重擔,于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政,輔佐年幼的成王。

周公旦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曾跟隨武王伐紂,在滅商之后又與召公奭一起勤勉地輔助武王,是武王諸弟中最通情達理、堪委于重任的一個。武王在臨死之前考慮到周王朝初建尚未穩固,只有周公旦可托大任,曾想以兄終弟及的方式,傳位給他。當時周公惶恐,淚流滿面,拱手辭讓。在武王病篤期間,周公設壇禱告,愿意用自己代替武王去死。然而,周公的禱告并沒能挽救武王的生命。武王去世之后,周王朝的形勢更加嚴峻,為了完成武王的未竟事業,周公毅然攝政稱王。

周公的攝政稱王在周王朝的統治內部果然引起波瀾:貴族們對周公攝政的動機產生了懷疑,連召公奭也懷疑周公旦,認為他想乘成王年幼,取而代之;留在殷都監視武庚的管叔和蔡叔則由懷疑發展至不滿,終于引起了三監和東夷的叛亂。武王克商后,讓管叔、蔡叔留在殷都朝歌,監視紂王的兒子武庚,共同管理殷商的遺民,所以管叔、蔡叔以及武庚統稱為“三監”。管叔是周公旦的兄長,如果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那么攝政稱王的理應是管叔而不是周公旦,所以管叔懷恨在心,于是唆使蔡叔,勾結武庚公然叛亂。

016-01

▲周公旦像

面對三監的叛亂,周公顯示了自己的過人才干和果敢決斷。他首先爭取政權核心的支持,穩定統治集團的內部。他反復向召公奭和姜太公表明心跡,消弭了誤會,取得了他們的鼎力支持;然后向王室百官及方國友邦宣講形勢的嚴峻以及平叛的決心和希望。他堅定地說:“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即宣稱東征平叛是繼承前輩的遺愿,完成先王的未竟事業。周公在“內弭父兄,外撫諸侯”之后,親率大軍東征。

東征戰事歷時3年,《尚書大傳》說周公第一年制止叛亂,第二年平定了三監之亂,殺掉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第三年則相繼削平參與叛亂的東方小國。周公在平定三監之亂后繼續東進,征服了殷商在東方的殘余勢力。當時的東征戰事非常激烈,據《詩經·豳風·破斧》所載,這次的征伐把斧、戕都用得殘破了,可見戰事的慘烈程度。

歷時3年的東征,以周的勝利而告終,它既解決了因周公攝政而引起的王位之爭,又沉重打擊了殷商的殘余勢力,可以說是第二次滅商。東征之后,周王朝的勢力和影響達到了東海之濱,這對周王朝的鞏固具有重大意義:武王克商之時,只經過牧野一役便推翻了商王朝的統治,但是占領的只不過是京畿及其南邊的方國,除了原有的西土之地,周可控制的范圍十分有限。而商朝滅亡后,原來京畿的殷商貴族仍保持著較大的勢力,所以當三監和東夷叛亂時,周一度陷入了“大艱”的局面。因此西周在東征勝利之后,經過周公的二次克殷,才大大加強了對殷遺貴族的控制力度,同時還將東夷納入周朝的直轄領地,真正完成了統一大業,奠定了西周統治的版圖。

在東征結束之后,為了進一步鞏固勝利果實,加強對東部地區的控制,周公便著手營建東都洛邑。關于營建東都的計劃,早在武王時期就已經形成。武王在克商之后的歸途中,曾在伊洛地區停留,對這里進行了考察,他認為此地比關中開闊,更適于建立都城。洛邑的地理位置確實適宜建立都城,在此建都可坐鎮中原,西守周的根據地,東扼殷頑勢力,并控制東邊的新土。但是由于戰事不斷,營建東都的計劃一度擱淺,直到周公東征結束之后,才騰出手來實施這一計劃。

016-01

▲大盂鼎(西周)

東都洛邑的營建始于周公攝政的第五年。這一年的二月乙未日,成王先派召公奭前往洛邑考察,選址興建新都。三月戊申日,周公親自前往洛邑視察,舉行祭典。在營建東都的同時,周公陸續把平叛后的殷商遺民遷往洛邑和鎬京一帶。對于殷商遺民的處理,武王克商之后采用的是安撫政策,但是這種政策雖然能在短期內安定殷遺民,卻不是長久之計,武王去世不久發生的三監叛亂即證實了這種政策的弊端。平定叛亂之后,周公把殷遺民遷到洛邑,這樣既可以利用這批勞動力修筑城池居邑,又可以使他們失去根基而直接置于周王朝的監視之下,可謂是一舉兩得。

洛邑由兩部分組成,在瀍水以西的是以宗廟宮室為主的王城,以東則為安置殷遺民之所,統稱“洛邑”,又稱“新大邑”或“成周”。因洛邑在西都鎬京以東故又稱為“東都”,與之相應,西都鎬京稱為“宗周”,即為天下宗族宗廟的所在。《漢書·地理志》稱:東都洛邑建成之后,東西兩者的京畿連成一片,“京畿千里”,成為統治全國的樞紐。

洛邑建成之后,周公便還政于成王。成王命令周公留守洛邑,繼續勘定叛亂,穩定天下局勢。成王時期,宗周鎬京與成周洛邑都是周王朝發布命令的重要場所,而周公與成王也往來于宗周和成周之間處理政務。在成周也建有宮室和宗廟,與宗周六師一樣駐扎有八師,作為周朝戡亂戍衛的重要力量。相對于西都宗周而言,東都成周的任務更側重于接受四方的貢賦和監視諸侯群臣的舉動。

周公還政成王后,仍兢兢業業地輔佐成王,最后病逝于豐邑。周公臨死前留下遺言說:“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可見周公輔成王是忠誠謹慎,盡心竭力。周公的大公無私也成為輔政賢臣的典范而流芳百世。從平定叛亂到營建成周,從分封諸侯以藩屏周,到制禮作樂以化成天下,周公在西周的建國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周公攝政,前承文武之續,后啟成康之治。

● 成康之治

在周公東征、營建成周之后,成王開始正式統治西周王朝。成王和其子康王時期,周王朝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鞏固。成王以勤于政事而著稱,他勤勉地執行周公制定的政策,并親耕籍田,為世典范。康王則注重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他認為殷之所以亡國,殷人的酗酒是一個重要原因,故戒酒抑奢,告誡諸侯勿驕奢。《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晉侯筑宮而美,康王使讓之”,就是說晉侯因宮室修筑得過于華美而遭到康王的責備。

016-01

▲轅首飾(西周早期)

成康之際,西周的國力昌盛,對外戰事也取得了不少勝利,《大保簋銘》記載成王伐錄,獲勝后封其為子爵;《小盂鼎銘》記載康王伐鬼方,大有斬獲,第一次就生擒鬼方首領3人,斬殺4300多人,俘獲1.3萬多人以及戰車30輛,牛300多頭。在成康之際,還多次會盟諸侯,成王有“岐陽之狩”,康王有“酆宮之朝”。另外還大封諸侯,以藩屏周。故成康之際,社會安定,百姓休息,以至“刑措四十年不用”,出現了天下安寧、社會繁榮的局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堆龙德庆县| 三门县| 西乌珠穆沁旗| 华容县| 阜宁县| 许昌市| 大石桥市| 石嘴山市| 五寨县| 遂宁市| 平武县| 渝北区| 沅江市| 永修县| 芦溪县| 柘荣县| 隆德县| 莱州市| 房山区| 犍为县| 礼泉县| 葫芦岛市| 尼玛县| 孝义市| 青田县| 来凤县| 壶关县| 如东县| 吉水县| 德格县| 盐池县| 柳河县| 乐至县| 遂平县| 湘乡市| 莒南县| 沙湾县| 大邑县| 茂名市| 洛阳市| 五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