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說中國·西周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歷史)
- 李碩
- 5346字
- 2020-08-07 18:07:37
西周興亡
周族的崛起
周族是活動在中國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族,具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它興起于“陶唐、虞夏之際”,發跡于今山西東南或陜西涇渭流域之間,始祖為棄,在舜時被封為后稷一職,主管農事,其后人世襲后稷之職。夏商鼎革時,周族被迫西遷,與西部的戎狄雜處混居。公劉時期,周族得到較大發展,其社會形態也由氏族部落進入了國家階段。古公亶父時,周族在亶父的帶領下遷徙到今陜西岐山之下的周原,在那里修建宗廟、城邑,驅逐侵擾的夷狄,由此開創了霸業。此后,周人僅經王季、文王、武王三代人的努力,便推翻商朝,建立了“赫赫宗周”。相較于夏、商而言,周是后起的僻遠小國,故史書有“大國商”“小邦周”之稱。然而正是這個蕞爾小國卻代商而起,開創了八百年基業,奠定了華夏文化的主體,成就了后人傳頌的驚世偉業。
● 后稷播百谷

▲后稷圖
相傳周的始祖為棄,是軒轅氏黃帝的后裔。其母為有邰氏女,名姜,傳說為黃帝曾孫帝嚳高辛氏的元妃。據《詩經·大雅·生民》記載,周族始祖棄出生的情況大致是:棄的母親姜
在野外偶然踩在了一個巨人足跡的大拇指上,感而有孕,生下了始祖棄。之所以名棄,是因為他曾3次被其母拋棄。由于姜
認為此子無父而生,不吉利,遂將他拋棄。她先把他拋棄到陋巷之中,然而過往的牛羊不但不踩,反而過來喂養看護他,于是姜
只好把他抱走,拋棄到較為偏遠的荒林之中,又恰巧被伐木的工人抱回,最后,姜
把他棄置在一片寒冰之上,此時,只見一群飛鳥翩然落下,用它們的羽毛小心翼翼地溫暖他。見到這些奇特現象,姜
認為必定有神靈在護佑他,于是把他抱回養大。
這種關于遠古氏族部落先祖誕生的神話傳說自然不足憑信,但是從姜生棄的傳說當中,仍可窺見周族起源的蛛絲馬跡——棄誕生的過程,正好反映了周人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歷史。周人之所以奉棄為始祖,大概是從他開始,周族才建立起獨立的父系氏族部落。至于相傳姜
為帝嚳元妃的說法,則反映了棄為始祖的周族與夏的密切關系,而且很有可能周族是有邰氏和高辛氏兩個部落繁衍出來的一個支族。
棄生長的母家有邰氏,是一個從事農業生產的部族。由于受到有邰氏農業生活的影響,棄從小就喜歡玩種麻植豆的游戲,長大后便成為耕種莊稼的能手。他不僅掌握了除草、選種等先進的耕作技術,還會根據不同的土質選種適宜的莊稼。在棄的帶領之下,有邰氏很快成為著名的農耕部落,他自己曾被堯舉薦為“農司”,后來又被舜任命為后稷,專門主管農事。其后代也世享恩澤,累居后稷之官。由于后稷對農業的貢獻和他勤于農事而死的精神,被后人尊奉為農神。
● 公劉與亶父
根據司馬遷《史記·周本紀》所列周族的世系,從后稷到武王克商的先公時期,共有15位先公,他們是:后稷—不—鞠—公劉—節慶—黃仆—差弗—毀
—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文王。很顯然,這“15”不是一個確切的數字,因為從周族興起的虞夏之際到周文王,歷經夏、商兩個王朝,共1200多年歷史,絕非15代人能經歷完成。若依《史記》記載,后稷之后為不
,然不
之時正值成湯滅夏之際,與虞夏同時的后稷居然與其子相隔數百年,簡直是匪夷所思。所以史學家認為,由于這些先公的世系都是后人追記的,有可能因時代久遠而漏記,也有可能是將某一時代的若干世誤認為一世,譬如“后稷”,本是管理農事的職官,傳說自棄之后,其子孫累世為后稷之官,直到不
時才失去官職,因此,很可能“后稷”是周族歷史上的一個時期,而非單指某一個人。唯此解釋,方不致有悖常理。在這15個有史可查的先公里,公劉和古公亶父是周人的兩個著名先公。
公劉時期,周族逐漸強大起來,并進行了一次重大的遷徙——周人從邰遷到了豳。為什么會有這次重大的遷徙?歷來史學界有不同說法,一說以《史記·周本紀》為主,認為周人為了發展農業而主動遷徙;一說以《詩經》毛傳為主,認為周人為了躲避戎狄的迫害而被迫遷徙。

▲后稷像
關于公劉時期的這次重大遷徙,《詩經·公劉》有詳細記載:偉大的公劉率領眾人穿過涇水,來到了豳地(在今陜西邠縣西北)。他上山下原,勘察地形,選擇高地用來建筑城池、居邑。他來到這里后大力發展農業,親自勘察水源,將低平肥沃的地方劃為田地;又架設浮橋,把河對面的石料運過來制造工具。后來,由于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不斷繁衍,加上周邊人民的陸續歸附,連皇澗和過澗的兩邊都布滿了聚居的村落。人們逐漸安定下來,建立起強大的軍隊,驅逐侵犯的敵人;興造巍峨的廟宇,祭祀偉大的祖先。
公劉時期是周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史記·周本紀》稱“周道之興自此始”。因為公劉不僅有計劃地選定和營建了新的國都,創建了國家機器,而且周部落在公劉的帶領下,恢復并發展了農業生產,其社會形態也由氏族部落進入了國家階段。所以,公劉是第一個被尊稱為“公”的周人先祖,是著名的先公之一。
在關中平原西部,有一片肥美的黃土高原,它東依漆水,西傍汧河,北枕岍山,南臨渭水,東西長約70千米,南北寬約20千米。這一塊高原就是著名的周原,周人曾贊美道“周原,堇荼如飴”,意思就是說在這片沃野上長出來的野菜,吃起來也像飴糖一樣甜美。這片肥沃的高原,成為周人迅速崛起和繁榮的理想之地,而帶領周人在這塊寶地上耕作的是周族的另外一位著名先公——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被周人尊稱為“大王”,而周族先公也是自亶父時才開始稱王。古公亶父之所以贏得后人的如此尊重,主要源于他的兩項功績:一是帶領周族從豳地遷到了岐山之下的沃野周原,二是開創了剪商的霸業。
對于亶父遷岐的經過,《詩經·大雅·綿》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其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這幾句指明了亶父率眾遷徙的方向、路線以及目的地。這里的“水”指的是渭水,大概當時古公亶父率領族眾沿著渭河西行,從今天的晉西南遷到了岐山的南面。這次的西遷之舉源于周邊戎狄的威脅,因為周人所居的豳地,處于戎狄(即后來漢代時所稱的“匈奴”)等游牧民族部落的包圍之中,他們經常對周人進行掠奪。孟子在《梁惠王下》中記載:古公亶父即位之后,狄人大舉進攻。亶父向狄人進獻皮幣珠玉、牛馬牲畜,仍然無濟于事。所以亶父便決定率領族人離開豳地,沿著渭水向西而行。不久,亶父率領周人來到岐山之下的周原,在用龜甲占卜之后,選中周原作為他們新的居所,然后大興土木,建立了用于居住的室家、辦理政事的宮殿,還有恢弘的宗廟和社壇。另外,亶父在恢復后稷之業、消除戎狄習俗之時,還建立了分別掌管庶務的“五官有司”和強大的武裝,逐漸解除了周圍混居的少數民族的威脅,并從此奠定了周人迅速崛起的基礎。自從亶父遷岐、營治周原之后,僅經過季歷和文王兩代人的努力,就使原來的“小邦周”變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強大國家。到武王時,則旌旗一揮,天下諸侯響應,一舉滅商。所以亶父在周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尊為“大王”,其位在“烈祖”之首,史書也稱自大王時“實始剪商”。

▲詩經圖(周臣)
● 季歷與文王
古公亶父在岐山下建國,開創了剪商霸業。他有3個兒子,分別為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即《史記》所稱“虞仲”)及幼子季歷。相傳大王看到季歷的兒子昌有“圣德”的兆象,遂決定把王位傳給季歷,而太伯和仲雍為了讓位給季歷而逃亡到“荊蠻”之地,斷發文身,建立了后來的吳國。后世史學家認為,太伯、仲雍與季歷之間的權位謙讓之事可能發生過,但肯定與季歷的兒子即后來的文王昌的“圣德”無關,而且太伯、仲雍遠避荊蠻之地也不單純只是退讓避嫌之舉。事實上,在亶父率族眾西遷之時,就對周族的力量進行了部署:一是讓太伯繼續留守豳地以抵抗戎狄,保持周族原有的影響,后來,出于形勢變化和戰略考慮,太伯率部分族人從豳地南下,來到今江蘇蘇州一帶建立吳國;二是讓次子仲雍西遷之后在岐山西北面的地區開疆拓土,后來建立了矢國;三是讓幼子季歷和亶父一起營建周原,作為周人的大本營。
為什么在亶父遷岐之時要作兵分三路的部署呢?《詩經·魯頌·宮》說:“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剪商。”即亶父揭開了周人興盛的序幕,而到了季歷、文王之時,周人又把首都向渭水下游的豐、鎬一代遷移。這種遷移的趨勢與后世秦國為了經營中原而逐步東遷的方略是一致的。亶父讓太伯在東南建吳(也稱虞國),北可拓土,南可越過黃河進入洛水流域,東則可窺商朝京畿地區,是周向東方開拓的重要據點。同時,太伯南下建國和仲雍西北拓土形成夾輔之勢,輔助居于中間的周原。因此季歷在父兄的幫助之下,使周國的勢力得以迅速發展。其后,文王的經營又為武王的一舉滅商進一步做好了準備。
大王死后,三子季歷稱王,也稱王季。古公亶父時期,基本解決了周邊夷狄的威脅,而季歷在太伯的幫助之下,四處開疆拓土。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季歷先后為商王朝征討了鬼方、燕京之戎、余無之戎和始乎之戎。
鬼方是殷周之際居于中國西北方的一個方國部落,他們經常騷擾中原,對商王朝邊疆形成威脅。商王武乙統治時期,季歷奉商王命令討伐鬼方,力戰3年,俘虜了鬼方二十多個部落首領。繼征服鬼方之后,季歷又于商王文丁時期進一步征討山西地區的燕京之戎。燕京之戎是一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今山西靜樂周圍、汾水兩岸直到祁縣以西、鄔縣以北,方圓兩百多里都是他們的活動范圍。燕京之戎比較強大,季歷曾被打得大敗而歸。由于征伐燕京之戎受挫,季歷轉而征伐山西地區的余無之戎,并大獲全勝。在這之后,季歷又分別征伐位于滹沱河流域的始乎之戎和翳徒之戎,都取得了不俗戰績。

▲周文王像
在季歷即位的初期,由于商王朝必須聯合周人對付進犯中原的戎狄,所以商王對周人很倚重。在季歷對鬼方用兵取得初步勝利時,商王武乙曾賜給他土地、玉器以及馬匹,以示獎勵,后來,商王文丁為了嘉獎季歷攻克余無之戎的功勞又命他為諸侯的方伯首領。但是,因伐戎而強大起來的周族也就逐漸成為商王的心頭之患。“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季歷因其勢力的不斷擴大招致商王的猜忌,最終被文丁殺死了。
季歷被商王文丁囚殺之后,其長子昌繼位。昌就是被后人尊奉的周文王。文王繼位時已屆中年,他當時接管的領土范圍不過百里,還遠不是商王朝的對手。鑒于父親季歷的悲慘結局,文王一方面小心謹慎地侍奉宗主國——商王朝,以減少商王的顧忌和猜疑;另一方面則暗中壯大實力,積極謀劃剪商大業。
文王在位的時間很長,據說有50年之久。他內修政事,建立了一套卿士制度,健全了政權機構,并積極選賢任能,廣羅人才,如后世熟知的軍師姜子牙、棄商紂而事周的大臣辛甲以及眾多方國首領如散宜生、鬻子、閎夭、太顛等都被文王所用。此外,文王還勤于政事,廢寢忘食地發展農業生產,關懷小民、照顧鰥寡孤獨,使萬民咸和。在文王的賢明統治下,周的國勢蒸蒸日上,在方國部落中的威望也越來越高。相傳虞、芮兩國爭訟,久不能決,便入周請求文王調解。當他們進入周國境內以后,只見“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于是慚愧而去。虞、芮爭訟的故事傳開之后,周文王聲名鵲起,據稱“天下聞之而歸者四十有余”,河東小國紛紛歸附到周王旗下。
文王在對外團結諸侯的同時,一直殷勤、恭順地事奉商王,終于博取了商紂王的信任。紂王冊封文王為“西伯”,讓他負責征討叛國事宜。周文王則正好利用這個時機,有計劃地用兵西方,解除戎狄對周的威脅。文王先后滅了周以北的犬戎和以西的密須,為東進滅商消除了后顧之憂。犬戎就是古公亶父遷岐之時就為患不寧的混夷,而密須則是居于今甘肅靈臺周圍的姞姓之國,勢力頗為強大,經常騷擾周民,所以文王首先征伐這兩地。為了達到東進滅商的目的,文王在打敗密須之后,把都邑遷到了位于岐山之南、渭水北岸的程,即《逸周書》所說的“周王宅程”,以圖向東發展。
文王宅程之后,積極向東推進。他先東渡黃河,進入河內地區,攻伐黎、邗等國;接著沿渭水東進,拔掉商朝在渭水流域的重要據點崇國。黎又稱耆,地處晉東,其地迫近商朝的本土。在滅掉密須的第二年,文王伐黎,《尚書·西伯勘黎》記載了此事。邗國在黎的南面,位于黃河北岸,應在今天河南沁陽周圍,屬于商王的田獵范圍。黎、邗兩國距離商都朝歌已非常接近,且在山西高地的東邊,可俯瞰商朝王畿的平原,直扣商朝的大門,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周人在攻克黎、邗兩國之后,又于第二年攻伐崇。崇位于今河南西部嵩山附近,在殷商末年屬于崇虎侯的封地。崇國是周人東進的一個重要障礙,因為崇虎侯是商紂王的親信,負責在關東監視周人。文王就曾由于此人告密被商紂王囚禁,最后在周大臣閎夭進獻了美女、良馬和奇物之后才被釋放回周。崇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經過了一場持久的攻堅戰之后,周人才征服了崇。伐崇的勝利不僅拔掉了商王朝楔在渭水流域的一顆釘子,掃除了周人東進的一大障礙,同時還讓周人擁有了關東的膏腴之地,大大增強了他們的經濟實力。《詩經·文王有聲》記述,在征服崇之后,文王把都城從渭水北岸的程遷到了渭水南岸的豐。豐在地理形勢上更適合作國都,從這里出發,調動滅商的大軍將更加便捷。史書稱文王在這里建有靈臺和靈囿,據后世考古發現,這里建有城墻及其相匹配的城溝,遺址總面積約12平方千米。
文王于遷都豐邑后不久去世了。他雖然沒有完成剪商大業,但是為武王伐商作好了準備:在當時的中國版圖上,周人已經占據了渭水流域和黃河中游一半的土地,還有晉南和江漢地區,而商王只剩下黃河下游以及東邊的東夷之地,可以說周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所以武王在即位不久,就一舉滅掉了商王朝。

▲人面形飾(西周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