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說中國·大明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歷史)
- 李碩
- 3320字
- 2020-08-07 18:08:54
歷史縱覽
明初諸案
● 胡惟庸案
朱元璋自建明朝始就在考慮廢丞相之職。胡惟庸案成為其廢丞之由。
胡惟庸,鳳陽定遠人,是最早跟隨朱元璋的文臣之一。他是明朝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平民”丞相。胡惟庸獨居相位四年。朱元璋對于胡惟庸那套借君主的好惡以報個人恩怨的奸臣手法洞若觀火。朱元璋讓他當丞相,是因為他可供利用。
利用存在隔閡仇怨的人互相監督,是朱元璋慣用的權術。洪武七年(1374年)六月,他將汪廣洋從廣東召回來,任命為左御史大夫。果然有個叫韓宜可的不怕死的御史,上章彈劾胡惟庸與右御史大夫陳寧、御史中丞涂節擅作威福。朱元璋假裝大怒,說他誣陷大臣,抓進錦衣衛關起來。不久卻又將他放了,并沒有治罪。洪武十年(1377年)十月,朱元璋提升胡惟庸做左丞相,讓汪廣洋做右丞相去牽制。洪武十一年(1378年)四月,朱元璋命禮部定奏章式樣,禁天下奏事給丞相所管的中書省。洪武十二年(1379年)七月,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宜春侯黃彬在臨清練兵地被逮捕回南京。其中,陸仲亨與胡惟庸的關系密切。

▲朱元璋畫像
這些跡象說明朱元璋在中書省問題上將有重大行動。這時,發生一件胡惟庸的兒子在大街上騎馬橫沖,跌落下馬,被過路馬車軋死的事。胡惟庸不由分說把馬車夫捉住,擅自殺了。朱元璋見他如此專橫,甚為生氣,要他償命。到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戊午發生了占城(今越南南部)貢使事件。占城貢使到南京進貢,把象、馬趕到皇城大門口,讓守門的宦官發現了,報告給朱元璋。朱元璋一聽,大怒,命令將胡惟庸和汪廣洋抓起來,關進監獄,說他們蒙蔽欺君。二位丞相不愿承擔罪責,認為接待貢使是禮部的責任。朱元璋遂將禮部的官員也統統關了起來。
兩相入獄,御史們才徹底明白皇上的意思,便紛起攻擊胡惟庸擅權植黨,禍亂朝廷。御史中丞涂節為了保命,揭發胡惟庸毒死劉基的事,并說當時汪廣洋任左御史大夫,是知情人。朱元璋對這件事很敏感,若是把事情的真相暴露了,對自己不利,便橫下一條心,要大開殺戒。他先是逼迫汪廣洋自殺,然后采取刑訊逼供,讓涂節編織了一個胡惟庸結黨造反的口供,于是株連蔓引,許多人都被牽連進去。到次年(1380年)正月戊戌,將胡惟庸、涂節、御史大夫陳寧都給殺了,同時宣布廢除中書省,將六部尚書的品級由三品升為二品,改組御史臺與都督府。御史臺改稱察院,只保留監察御史,后來調整為都察院。都督府改組為前、后、中、左、右五軍都督府,分別統管各地的衛所。
● 藍玉黨案
藍玉黨案是胡惟庸案的繼續。藍玉,鳳陽定遠人,英勇善戰,深得朱元璋器重。但在其功高位顯之時,藍玉在四件事情上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一是不把朝廷命官和朝廷制度放在眼里,二是逼奸元王妃,三是說過燕王朱棣的壞話,四是權力欲過強。這最終導致了其殺身之禍。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指揮蔣告藍玉謀逆,藍玉下獄被殺。吏部尚書詹徽曾奉旨參與審訊。藍玉不肯認罪,詹徽呵斥,要他從速招來,不要株連他人。藍玉大呼:“徽即臣黨。”于是,詹徽由執法官變成階下囚。還有些士人,僅僅因為是藍玉的家庭教師,或僅僅因為替藍玉題畫,也作為奸黨被殺。當然,追究藍黨,主要的目標是勛臣。朱元璋頒《逆黨錄》,布告天下,有國公1、列侯13、伯2、都督10余人列名其中。被治罪的勛臣,許多與藍共過事。因藍玉案被殺的人數達15000名。

▲錦衣衛印
通過胡、藍黨案,勛臣武臣被掃除殆盡。洪武年間封侯,也就在50人左右,兩案即除去30多人。朱元璋為了鞏固朱氏家庭的統治,同時也是為了平息新興貴族地主集團同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有必要進行反對勛臣的斗爭。但殺人太多,造成朝中無將的局面,對以后的政治斗爭產生了影響,也是他始料不及的。
● 空印案和郭桓案
洪武中期,曾發生兩大事件,則完全是針對文職系統官員的。
首先是空印案。明朝的地方官員每年到戶部送核錢糧、軍需等事時,必備空白文書。采取這一辦法,解決了地方官府的困難,但也確實產生欺瞞和不負責任的后果。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發現了這個情況,下令嚴辦,凡攜帶空白文書的衙門,主印者處死,佐貳官以下發戍邊區。實際上,被殺的不止掌印官,稍有牽連者,就會被處死。
對濫殺官吏,太子朱標持有不同的看法。朱元璋要他復訊案犯,許多人被減罪免罪。朱元璋曾問御史袁凱,在這件事情上,他與太子誰對?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稍有不慎,便會有性命之虞。多虧袁凱聰慧,想出兩句得體的話:“陛下法之正,東宮心之慈。”朱元璋聽了感到很舒服,依從朱標減免的要求。但細想起來,袁凱這人持議兩端,過于圓滑,厭惡之心難免生出。為了保命,袁凱不得不佯裝瘋癲。
空印案風波未平,郭桓案又起。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發戶部右侍郎郭桓與北平布、按二司官員李彧、趙全德等人勾結貪污,朱元璋下令治六部左右侍郎以下京官及有關地方官員罪,死者達數萬人。郭桓究竟如何與北平官吏行奸,很難說清。據朱元璋后來公布的材料看,郭桓貪污有兩個數字。一個數字是有關浙西地區的,該地區秋糧應收450萬石,郭桓等僅收60萬石,收鈔80萬錠,折抵200萬石;另有190萬石未收,而令浙西各府出50萬貫鈔,“各分入己”。一個數字是關于全國的。郭桓盜賣三年來軍衛積糧約700萬石,如果加上其他各倉,以及各布政司伙同郭桓等所盜賣的倉糧,總數在2400萬石。
即使按190萬石或700萬石來說,數字也是相當可觀了。追論起贓物,只得說某親朋好友家若干,某殷實富家有若干。全國各地許多大、中地主被牽連進去,抄家問罪,“中人之家多破產”。
● 文字獄
明初對用字的避諱很多,如不用“元”字,洪武元年改寫成洪武原年。朱元璋過分看重字詞的使用,在更多的情況下,不是出于禮儀的規定,而是出于他本人的特殊心理。有人因用了他所忌諱的字詞而招來殺身之禍,這種情況叫“文字獄”。
文字獄的殘忍,不僅“千古所未有”,其荒謬絕倫之處,已到匪夷所思之境地。凡上奏表中有“作則垂憲”“垂子孫而作則”“儀則天下”“建中作則”“圣德作則”等辭者皆被殺,因為“則”音若“賊”,朱元璋有心病故以為是諷刺他曾為賊。另外的如:“睿性生知”“天下有道”,被解釋“生”為“僧”,“道”為“盜”;“藻飾太平”被解為“早失太平”,皆處斬。杭州教授上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為世作則”的話,太祖“覽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嘗為僧也,光則發也,則字音近賊’,遂斬之”。有位遠方僧說來自“殊域”,太祖認為“殊”分開為“歹朱”,也被砍頭!尚有以言語得禍者。太祖微服出訪,有個老嫗稱皇帝為“老頭兒”,結果那一帶的居民都被抄家。有人繪一大腳女懷中抱一西瓜,貼在墻上。因朱元璋常自稱“淮西布衣”,馬皇后是天足,故被釋污辱皇后為淮西大腳,搜主繪者不得,屠其街坊。

▲品古圖軸(明 尤求)
文字獄是朱元璋在思想統治上走向極端的產物,特別集中地表現出朱元璋的多疑性格和復雜心理。
● 南北榜案
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考試,是開科以來第六屆。翰林院學士劉三吾、吉王府紀善白信蹈為考官,于會試考生中選取中第的51人,都是長江以南地區的士人。正試中,定閩縣陳、吉安尹昌隆、會稽(今浙江紹興)劉諤為一甲。北方諸生,大概還有那些落第的南方諸生議論紛紛,齊聲說:劉三吾是湖廣茶陵(今屬湖南)人,取士有私,偏向同鄉。朱元璋命翰林院侍讀張信、侍講戴彝等12人復閱落第試卷,每人10份,取文理優異者,但選中的試卷又很不理想。有人宣稱:劉三吾勾結張信等人,故意挑選不好的試卷進呈。朱元璋怒,興獄治罪:劉三吾年老,被謫戍,張信、白信蹈論死;陳
不得入翰林院,授禮賓司儀署丞,并且終因此案被殺。朱元璋親自閱卷,取中61人,六月廷試,以韓克勤、王恕、焦勝為第一甲。
這科會試兩次張榜,一次在三月,一次在六月,一次中第的都是南士,另一次中第的都是北人,故稱“春夏榜”,又稱“南北榜”。
后來,出現了按南、北比例取士的趨勢。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以10分為率,南人取6,北人取4。再后,又分為南、北、中卷,北卷包括北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陜西;中卷包括四川、廣西、云南、貴州及南直隸的鳳陽、廬州2府和滁州、徐州、和州3州;南卷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及南直隸除鳳陽等2府3州以外的地區。以百人為率,規定南卷取55名,中卷取10名,北卷取35名。這是宣宗宣德年(1426—1435年)以后的事情了。劃分地區規定取士比例,使朱元璋取天下士的思想得以制度化。

▲白瓷仕人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