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說中國·大明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歷史)
- 李碩
- 4417字
- 2020-08-07 18:08:55
靖難之役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為燕王,治理北平。十三年(1380年)開始進駐封地。受太祖特許,王邸用元舊宮殿。由于北平毗鄰蒙古,因此為防御元殘余勢力侵擾,故特詔配以精銳重兵,歸其指揮,以拱衛京師;并任傅友德為將軍,指揮軍隊聽其節制。同秦王、晉王
分道都諸將北征。后因秦、晉二王久不出師,只有燕王率傅友德軍多次出塞征伐,直抵迤都山,生擒敵將乃兒不花等;又時常巡邊,筑城屯田,建樹頗多,是明初軍功最顯著的塞王之一。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病死,朝廷經多次商議,以標子允為皇太孫,做皇位繼承人。對此,朱棣頗為不滿。朱允
天資聰敏,卻生性怯懦,優柔寡斷。太祖每令對詩多不符合旨意。一次,太祖出句“風吹馬尾千條線”,他竟答以“雨打羊毛一片氈”。太祖非常不高興。恰好當時朱棣在場,乘機對曰:“日照龍鱗萬點金”。對仗工整,氣勢雄壯,太祖一聽非常高興,連稱:“好對語!好對語!”因此對朱棣倍加寵愛,曾一度萌發更換皇位繼承人的念頭。經翰林學士劉三吾勸諫:“若此,將置其二兄秦王、三兄晉王于何地?”太祖終于為遵守傳統禮法、穩定政局而作罷。雖如此,但卻在無形中誘發起了朱棣謀奪皇位繼承權的欲望。且當初諸王封國時,太祖曾決定給每王配置一學問僧為師傅,以輔佐其行事。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僧道衍向朱棣毛遂自薦,聲稱:“大王如能用我,當奉一頂白帽子給你戴!”“白”字加在“王”字上恰恰便是一個皇帝的“皇”字,隱喻“保你做皇帝”!這正迎合了朱棣心意,朱棣十分高興。不久,燕王果然請求允許以道衍為自己師傅,并賜名姚廣孝,時常出入燕邸。廣孝才智過人,燕王得其輔佐,如虎添翼,更加助長了其謀取皇位之心。他企圖試探一下姚的心意,特出句:“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姚馬上對以“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做主”。二人會心一笑,于是靖難之謀便定了下來。

▲明成祖朱棣像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太祖駕崩,皇太孫即位,是為建文帝,史稱明惠帝,以明年為建文元年。燕王棣赴京奔父喪,但行至淮安,便接到朝廷關于“諸王臨國中,毋到京師會葬”的“遺詔”。棣甚惱火,想必是建文寵臣齊泰、黃子澄等改了詔書,但實情不明,只好暫時返回。
同年七月,建文帝果然頒布了“削藩”令,并首先從朱棣同母弟周王開刀。先派大將軍李景隆統兵到了封地逮捕王
到京,不久便廢為庶人,全家發配云南。朱棣見周王被抓以后,完全證實了齊、黃用事。于是便挑選壯士為護衛,以“勾軍”為名,廣招“異人術士”。這時,齊王
、代王桂等也相繼被削,湘王柏甚至被迫自焚而死。隨后,朝廷更下令“今后諸王均不得節制文武官員”,更進一步限制諸王權力。這就更迫使朱棣高度警惕,加緊練兵,準備起事。
十一月,有人向朝廷告發燕、齊有變。建文帝問黃子澄:“是誰當先?”子澄答:“燕王雖久稱病,實則整日練兵,廣招能人,反意已明,宜急圖之。”齊泰也說:“今有蒙古入寇警報,正好以防邊為名,派將駐開平,悉調燕藩護衛兵出塞,去其羽翼,便可圖之。”于是命工部侍郎張為北平布政使,謝貴為都指揮使,觀察如有所舉動,便進而圖之。恰當此時,燕王妻弟徐輝祖也曾告燕王密謀的原因,被加太子太傅,與李景隆同掌六軍協謀攻取燕。

▲云龍紋帶飾(明)
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燕王派長史葛誠入京奏事。葛竟把實情都報告給了朝廷,并愿充當內應。返回后,燕王見他臉色有異,心疑之。二月,借拜見新帝之機,燕王親赴京城密察虛實,以謀對策。時,戶部侍郎卓敬密奏帝:“燕王智慮絕人,酷類先帝;而北平又為強干之地,金元興起之所,應徙封南昌以絕禍根。”帝讀過后起身。第二天召敬問:“燕王骨肉至親,何得說此?”敬答:“隋文、楊廣非父子耶?”沉默了一會,曰:“卿勿再說。”于是,當燕王返回后,建文還是一度派耿掌北平都司事,景清任北平布政司參議,監視燕邸動靜。不久,又派都督宋忠以備邊為名,率兵三萬,并調燕府護衛精銳歸忠指揮,駐扎在開平;用耿
在山海關練兵,徐凱在臨清練兵;密敕張
、謝貴嚴加戒備,對燕府形成包圍之勢;(宋忠)又釜底抽薪,調燕悉騎指揮關童入京師。朱棣深知朝廷用意,入覲回來后便裝病臥床,愈來愈重。四月,太祖逝世周年之日,燕王派世子高熾暨弟高煦、高燧為代表赴京祭祀,命“令朝廷勿疑”。齊泰請求留下燕世子為人質。黃子澄則堅決主張放回,以免燕王疑。當高熾等返回后,燕王開始大喜:“吾父子復得相聚,天助我也。”于是更加緊暗地里練兵,而表面上卻佯裝瘋癲,有時滿街亂跑,狂呼亂喊,搶人酒食,時而臥地不起,甚至盛暑圍著火爐發抖,喊“冷極”,從而使朝廷偵知逐漸相信。六月,正在雙方都緊鑼密鼓地備戰之際,燕府護衛百戶倪諒竟逃往京師,向朝廷告發燕王謀反。建文集團則以此為由,下詔斥責燕王不忠,下令逮捕朱棣及其官屬。密令張
、謝貴速圍燕府,并多次敕燕府舊人北平都指揮使張信,前往逮捕燕王。張信在其母勸阻和感召下反戈一擊,提前告知棣。棣遂令護衛指揮張玉率壯士800入城守衛。不久,圣旨到。七月,謝貴、張
圍攻燕府,飛矢入內,要燕王所逮官屬自動投降。朱能以“交割所逮官屬”為名,邀請貴、
入府。當二人到后,棣設宴進上新瓜以招待。棣持瓜怒斥說:“百姓還知道宗族相恤,我身為天子親屬,卻時時想致我于死地。朝廷既如此,我還有什么事不可干?!”猛然摔瓜為號,護衛軍紛紛上前,生擒貴、
,并痛擊內奸盧振、葛誠。燕王大聲說:“我有何病?實是朝中的奸臣和你們這些人逼的呀!”于是,燕王親手殺了二人,圍解。
七月初五日,燕王正式誓師,援引《祖訓》中“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之惡”條文,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起兵靖難。取消了建文年號,仍稱洪武三十二年。設置官屬,任張玉、朱能、丘福為都指揮僉事。第二天,留郭資輔世子守北平,親率大軍抵達通州,指揮房勝不戰而降。用張玉計,攻下了薊州、遵化,解除后患,然后又向南推進。一場以奪皇位為實質的武裝斗爭開始了。十六日,燕王認為“居庸險隘,北平之咽喉,我得此,可無北顧憂”。于是揮軍攻占居庸,轉攻懷來,開平、龍門、上谷、云中守將望風歸降。燕王又攻克了永平、克灤河,直趨南下。由于北平多年一直為基地,因此附近州縣衛所,一呼百應,士氣旺盛,并有韃靼兵馬為后盾,南方宮中太監為內應,朱棣不僅兵精糧足,而且對建文集團內動靜虛實了如指掌,加之指揮得當,又有姚廣孝等能者相助,出謀劃策,因此在斗爭中始終處于優勢地位。建文集團相反,雖位居正統,兵眾糧足,但因建文帝生性怯懦迂腐,缺乏魄力,處事優柔寡斷,易信讒言。因此先后任用耿炳文、李景隆分鎮真定、河間。結果,耿先大敗于真定,困守孤城;李代耿后,雖乘燕軍攻大寧之機而圍攻北平,但在北平軍民合擊下又大敗,逃回德州。建文無奈,答應罷免齊泰、黃子澄的兵權(實則仍典兵如故),以求罷兵。燕王知詐,不聽,繼續進攻德州。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燕王連續攻下德州、濟南,景隆只身走。惟鐵鉉、盛庸代景隆堅守濟南,燕軍久攻不下,只好暫回北平。由于守城有功,鐵鉉升為兵部尚書,盛庸升歷城侯。九月,盛庸受命北伐,以副將軍吳杰進攻定州、都督徐凱屯駐在滄州,自己固守濟南,以逸待勞;而燕王則佯攻遼東,暗渡直沽直搗滄州,破城捉凱,大獲全勝。但在東昌大戰中,勇將張玉戰死,燕王也因有建文詔戒,敵將“莫敢加刃”,幾次化險為夷。在這次戰役中,幸運的是有朱高煦援救,方轉敗為勝。

▲犀角雕云龍杯(明)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燕王自撰文隆重祭奠張玉等陣亡將士,以鼓舞士氣。三月,夾河大戰,開始盛庸主力遭到慘敗,退守德州。建文又佯詔“竄逐齊泰、黃子澄于外,令有司籍其家,以謝燕人”,實則命齊、黃外出募兵勤王。燕王識破,其計策連下順德、廣平,名義上表達迎降。八月,攻破保定,解了北平之圍,回師京都。此間,燕王起兵三年,僅得永平、大寧、保定等地,且有得有棄,死傷較重;而南軍分布廣,也時有告捷,因此朝廷開始松懈。又因建文御宦官極嚴,宦官多恨建文而欲擁立燕王,京城虛實詳細密告于燕王。燕王決心盡快結束這場戰爭,于是打算破釜沉舟,決一死戰,他不再隨便攻城,而在十二月出師直奔金陵。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建文令魏國公徐輝祖主山東。燕軍連續到達汶上、沛縣,直搗徐、淮。三月,到了宿州,攻破蕭縣,大敗敵主將平安于小河。接著,同徐輝祖大戰齊眉山,自午至酉,難分勝負。驍將王真、陳文、李斌相繼戰死,兼之暑雨連綿,土濕多疫,諸將皆欲暫息。燕王認為“兵事有進無退,否則便會解體”,朱能也以“漢高十戰九不勝,卒有天下,豈可有退心”來鼓舞戰士,以迎接更大的決戰!而建文集團卻因暫時的小勝沖昏了頭腦,聽信讒言,以“京師不可無帥”為由,撤回徐輝祖,放松了戒備。燕王先用分兵進擾,使敵兵勢力分割削弱,應顧不暇,燕子乘敵將何福移兵靈璧就食之機,展開大戰。四月初八日,燕王親率諸將首先登城,軍士緊跟其后。三聲炮響,敵軍以為是自己的信炮,紛紛爭出,城門堵塞不得出,自相踐踏,一片混亂。燕軍乘機涌入,攻破其營,生擒平安、陳暉等大將,僅以何福身免,燕王大獲全勝。與此同時,宋貴又成功截擊了前往援助濟南的遼軍,并全殲其軍。南軍的勢力更加衰弱了。五月,燕王連下泗州,拜了祖陵;巧渡淮水,取盱眙,乘勝直搗揚州,攻克儀征。這時,建文帝又派使以“割地南北”議和。燕王稱“凡所以來,為奸臣耳。得之,謁孝陵,朝天子,求復典章之舊,免諸王罪,即還北平”,并指出此議和實為“奸臣緩兵之計”,拒絕接受。議和未成之后,建文集團便自恃長江天險,打算募兵勤王,進行頑抗。
六月初一,燕王匯集高郵、通、泰船于瓜州,向京城進發,在浦子口大敗盛庸軍;又得子高煦的援兵,勢力盛極。一時朝臣多暗地里派使者向燕王獻計、充內應,前往增援前線的陳瑄,亦率舟師投降了燕。燕軍勢力更加旺盛。初三,燕王誓師渡江,舳艫相銜,旌旗蔽空,金鼓大震,聲威浩蕩,當時,盛庸列兵沿江200里迎戰。燕王指揮諸將先登,以精騎數百沖入敵軍陣營,庸師潰,單騎逃走,余眾都投降。隨后移師長江咽喉鎮江,守將不戰而降。此時舉朝震驚。建文除令谷王穗、安王楹分守都門外,又派遣李景隆和諸王反復同燕王求和。燕王仍以“欲得奸臣,不知其他”為由,盛宴后送回。建文無計,方孝孺堅請守城待增援。齊泰、黃子澄分奔赴廣德州、蘇州逃難征兵,都沒有取得成效。十一日,燕軍進入朝陽,谷王和景隆獻出金川門,朝廷文武都迎降。建文左右僅剩數人,于是關閉了所有的后妃宮,縱火焚之。在烈火中,建文帝不知去向。

▲玉獸面紋雙龍耳杯(明)
朱棣入宮后,進行大肆報復行動。建文謀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先后被磔,誅滅九族。拒草“即位詔書”的方孝孺和藏刀上殿行刺的景清,更禍滅十族,不僅株及九族,連門生之門生,姻親之姻親,均不放過,史稱“瓜蔓抄”。前后被殺者數以萬計,鎮壓十分殘酷。
七月初一,朱棣正式登極,史稱明太宗(嘉靖時改謚“成祖”),以明年(1403年)為永樂元年,升封地北平為北京,改京師為南京,統一了明代南北兩京之制。一切恢復太祖時舊制。“靖難之役”就此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