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大腦喜歡新奇

大腦對新奇的事物始終保有興趣。特殊的、沒見過的、和以前不一樣的、有反差的內容總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與大腦喜歡新奇相對應的是,大腦厭惡重復的、枯燥的、無特色的信息,對于這類信息,大腦會啟動“自動化”的處理機制。

在課堂上,我經常會問學員一個有趣的問題:“大家都是坐電梯來到教室里的,誰能告訴我電梯的地面是什么顏色的?”通常情況下,大部分學員都不能給出確定的答案,原因很簡單——電梯地面的顏色太普通了,沒有抓住他們的注意力,而大腦會自動處理這些沒有特殊性的信息。這種現象在腦科學研究中被稱為習慣化。

在課堂上,學員的大腦也可能變得習慣化,從而漸漸對課程內容失去好奇心。造成學員的大腦在課堂上出現習慣化這個問題,通常有兩種原因:一是課程內容對學員來講是重復的、已經知道的、沒有任何新意的信息;二是課程內容是新奇的,但是講師的教學方式單一、沒有變化(如整堂課都是講師一個人在講),學員的大腦被其他事物(如微信、微博等)吸引了。因此,為了讓課程內容始終對學員是新奇的,能吸引學員不斷關注,一個關鍵的操作方法是每隔10分鐘就改變學習環境。

約翰·梅迪納(John Medina)在《讓大腦自由——釋放天賦的12條定律(經典版)》一書中提到,10分鐘是一個關鍵的分界點,也是人的大腦能夠集中注意力的區間。如果大腦捕捉到的外界信息超過10分鐘沒有任何變化,大腦就會開始走神。鮑勃·派克認為大腦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8分鐘,講師需要每隔8分鐘就調動學員,這樣才能留住學員的注意力。

如果每隔10分鐘就改變學習環境,那么講師在課堂上該如何操作呢?首先,這里所講的學習環境是一個廣義上的概念。對學員來講,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經歷的任何變化都可以被定義為學習環境的變化。例如,學習的主題變了,進入了一個新的主題;學習的方式變了,剛才是小組討論,現在轉入個人閱讀;交流的對象變了,剛才是和A學員交流,現在需要和B學員交流;學習的空間變了,剛才是在教室里討論,現在轉移到教室外面的走廊里互相分享;教室里的環境變了,剛才教室里沒有音樂,現在開始播放音樂了……這些變化都屬于學習環境的變化,都有助于留住學員的注意力。

在理解了每隔10分鐘就改變課堂上的學習環境這個原理后,講師在設計好整個課程的教學流程后,最好從頭到尾檢查一遍,看是否有圍繞一個課程主題進行大段的、超過10分鐘的單向講解的情況。如果有一段內容講師要講解40分鐘,而在這期間講師沒有與學員進行互動,只是讓學員在傾聽,那么這段內容的設計是不合格的,講師在這40分鐘內很容易失去學員的注意力。講師需要做的是把內容切分成4段,每段10分鐘,每到10分鐘的節點,就融入一個1分鐘的互動或者變化,以留住學員的注意力。

為了遵循每隔10分鐘就改變學習環境這個原理,我們推薦一個非常簡單、任何課程主題都可以使用的教學活動——“學員手冊記錄”。一般來說,大多數講師都會給學員提供學員手冊,即學員在上課時使用的學習材料。學員手冊可能是講師的授課PPT,也可能是講師精心設計的一本資料。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學員手冊,一個關鍵的技巧都是,這個學員手冊要被看作一個互動的空間,要留足空白,讓學員時不時地進行記錄。

活動名稱:學員手冊記錄

活動設計與實施要點:

● 講師結合自己的課程內容,設計好學員手冊中的空白。例如,講師要介紹公司的歷史,可以像下圖一樣設計學員手冊。

img

● 在講到這部分時,講師要提醒學員翻開學員手冊,一邊聽講師講解,一邊把相應的詞語填寫到學員手冊上。

活動點評:

“學員手冊記錄”活動幾乎出現在我所有的培訓課堂上。它是有效對抗“10分鐘”魔咒簡單而有效的教學活動。首先,學員對填空感興趣,有時,可能講師所講的內容對學員已經失去了吸引力,但是填空這件事對學員充滿著吸引力。其次,學員在用筆寫下一個詞語時,會加強對這個詞語的記憶,而且邊聽邊寫可以刺激多個感官。最后,學員對自己參與完成的學員手冊會更加珍惜。在實施這個活動時,切忌把學員需要填寫的內容變得太多,如把一整句話都空著讓學員填寫,這樣學員的書寫壓力較大,可能適得其反。講師只把最關鍵的詞語空出來,確保學員記錄的動作不影響傾聽的連貫性即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烟台市| 阿合奇县| 比如县| 沙洋县| 阿尔山市| 渝中区| 商河县| 宜宾市| 温泉县| 宁河县| 闽侯县| 明水县| 马鞍山市| 乐清市| 井冈山市| 柳林县| 米泉市| 舟曲县| 澄迈县| 永州市| 兰西县| 和政县| 巴林右旗| 藁城市| 三穗县| 海安县| 库尔勒市| 芜湖市| 靖安县| 准格尔旗| 上蔡县| 舟山市| 崇信县| 龙岩市| 类乌齐县| 嵊州市| 翁源县| 西宁市| 肇东市| 潢川县| 大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