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動教學設計:用腦做培訓
- 孫波
- 856字
- 2020-08-06 15:56:34
工具
在本章結束時,我們想再次強調,一個好的、能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應該包含兩大部分:一是關鍵研討問題;二是活動流程。此外,對教學活動的不斷優化是非常必要的。講師在引導和實施一次教學活動后,要評估該教學活動是否達到了自己預期的教學目標。如果該教學活動不太成功,講師就要反思:該教學活動不太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在該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學員有什么困惑;學員對該教學活動中關鍵研討問題的興趣度如何;通過做該教學活動,學員有沒有得出自己希望看到的結論。通過反思上述問題,講師可以進一步琢磨該教學活動中關鍵研討問題的問法、措辭是否可以調整,以及活動流程又該如何優化。
圍繞本章給大家分享的方法,我們整理了一個教學活動設計與優化工具表(見表2-1),以供大家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使用。如果你已經設計好了一個教學活動,你就可以利用該表對照優化你的教學活動。
表2-1 教學活動設計與優化工具表

在使用教學活動設計與優化工具表時,講師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 先把已有教學活動中的關鍵研討問題剝離出來,然后從針對性、具象化、目標感3個角度去思考,該關鍵研討問題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在實際設計時,講師需要根據自己的課程內容、學員、授課環境等情況,靈活地考慮這3個角度的改進要求,講師所設計的關鍵研討問題不一定必須滿足所有角度的改進要求,如有的關鍵研討問題不必要求學員必須羅列幾個答案。要確保靈活處理的合理性,一個簡單的驗證方法是講師自己嘗試回答自己提出的關鍵研討問題,看能否回答出,答案是否自己想聽到的、能否與后面自己要講解的課程內容進行銜接等。
● 把已有的活動流程與“個人—小組—全班”這個框架做對照。也許你會發現已有的活動流程中只有“小組”和“全班”這兩個環節,雖然這不意味著一定要加上“個人”環節,但你可以思考是否加上“個人”環節會更好;也許你會發現在已有的活動流程中,學員直接跳到了“全班”環節,而且在以往授課中這個教學活動的現場實施效果并不好,你就可以嘗試添加“個人”和“小組”這兩個環節,以確保原有的“全班”環節進行得更加順暢、實施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