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市場機制的引入

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美國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協調作用越來越大,但隨著州和地方政府在70年代早期在全國建立起一大批社區學院以來,政府承諾的財政資助已經無法像以前那樣維持下去。1980年左右,公立大學面臨最嚴重的財政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努力平衡自己的預算。同時,在問責和“平權運行”過程中,大學的社會責任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同時,由于政府贊助在減少,政府的干預也在減少。因此,政府協調作用在逐步讓位于市場協調。自80年代以后,最顯著的變化是大學與私人產業之間的親善、大學管理的增強、精英院校重新流行和院校教育資助方式的轉變(5)

1.大學融入市場之由

20世紀70年代早期,美國大學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并不十分緊密,但一些應用型比較強的專業院系如化學系、工程學院和醫學院等與企業的聯系比較緊密。到了80年代,大學整體上發現了較大的轉變。這種轉變的原因在于:第一,經濟競爭力使得產業界對學術研究加大投資以期獲得學術研究成果轉化到應用上;第二,生物技術的出現強化了學術研究向產業轉化;第三,一些積極申請專利或建立研究園區的大學不斷取得成功也激發了大學對企業的青睞,通過與企業的聯系或參與企業生產能夠獲得更多的收入來緩解政府資助的不足。

當大學介入商業領域后,其內部管理也越來越復雜,大學越來越傾向實行對外合作管理機制,管理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聘請專業管理人士打理大學財務,對學校的戰略規劃高度重視;新管理主義方法逐漸滲透到大學內部,如經濟理性、效率、績效等管理思維與工具不斷運用到高校內部管理中。這對學校教育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如傳統的博雅教育已經衰弱;為了省錢學生選擇中途退學或希望早點畢業;獲得文憑的人數直線下降;由于高中與大學畢業生的收入差距拉大,學生選擇上大學的愿望更為迫切,大學的學費也由此飛漲,等等。這些變化給大學的高學費/高資助戰略提供了機會。

從世界范圍來看,學費的持續上漲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直至20世紀90年代公眾最為關注的高等教育問題。其個中原因到底是什么?根據蓋格的假設:是收入而不是應該被最小化的社會成本才是這些高校和其他大學的命脈。同時,大學從社會中獲得資源的水平對大學活動范圍和有效性有著很大影響,這些資源的提供者對大學的行為也有著重大影響。(6)也就是說,收入決定大學的命運,而不是大學如何控制成本;但大學在獲得更多的資源的同時,也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其所謂的自由將受到較大的影響。

2.大學成本上升之困

高等教育成本是學院和大學用于教學等相關目的的支出,或者可以稱為生產成本。(7)大學還存在研究支出、公共服務支出。高校的核心成本不包括研究支出和公共服務支出,它是用于教學及支持、教師學習、學生需求、行政管理和校園維護等,它是高校用于培育和傳播知識這些核心任務的資源,它不同于教學成本。在高校運行中,有一種理論決定其支出與收入,即鮑文所說的“成本的收入決定論”:每所高校盡可能地籌集資金,并花光所有資金。(8)由于政府撥款的削減,學生學費普遍上漲,但同時,在面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高校為了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也增加了資助力度。從原來的基于需要到根據績優予以資助,這帶來了教育的不公平:富裕的家庭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而貧窮的家庭的機會則比較少。

高校的學費定價受到政治約束,在美國,許多州立大學無權設定自己的學費,因為公立大學有義務向本州適當比例的本科生提供較高質量的教育;而私立高校可能害怕學費上漲過于迅速將引發懲罰性的反應。(9)所以,無論是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學費的上漲都是有限度的:要么受公平的影響,要么受到效率的制約。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大學成本的上升有三種解釋:低效率,即支出更多而帶來的產出并未發生變化;質量提升,即增加投入以提高產出質量;生產要素價格上升,即花更高的價格購買相同的投入。(10)人們一直以為大學效率是低下的,其實大學具有多目標特征:教學、科研與服務。這些目標放在一起去評價效率的高低,難以真實地反映費用使用的合理或者判斷效率怎樣。事實上,大學確實存在潛在的低效率,因為大學是實行學年制,其預算按照學年預算,要求在本學年中制訂下個學年所有的計劃,不會在中間進行調整,這就會導致預算不合理無法進行及時調整,形成低效率。

大學與其他公共事業一樣,具有價格幾乎沒有控制、希望最小化它們的成本和消耗、價格與質量無關的特征,這就會導致成本無法估量。但有一點十分明顯,在院校市場中,所有院校都在競爭高層次人才,這對于大學是一種巨大的負擔。如果學術人員的薪水太低,有些人將離開大學,其他潛在的教師也將放棄學術職業。(11)盡管如此,美國的研究型大學主要通過限制教師數量來保護教師的生活標準,與高等教育中的其他部分相比,研究型大學聘用了更多與商業經濟有緊密聯系的教師,也為發揮教師的全部才華而在競爭環境中運行。(12)在市場競爭壓力的情形下,大學的教師隊伍越來越精英化,低資歷的教師難以進入學術職業圈;但同時,生師比也在不斷增大。

3.大學困境解決之道

大學質量的關鍵取決于兩個渠道的資源水平:就內部而言,資本是根據通常的標準進行測量的,削減意味著更少的教師和更大的班級、延期維修、無法更換過時的設備、圖書館購買更少的圖書;就外部而言,下降或不變的資源損害到大學的競爭地位。(13)

蓋格認為,大學成本的增加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教師薪水,它大約占到大學預算的75%;二是基于學業優秀的資助不斷普及,對學業優秀學生資助的普及,使得獲得頂尖學生的成本不斷增加;三是校園維護;四是學校改進與變革。(14)這些方面的支出使得大學的成本不斷增加,在成本增加與政府財政削減的雙重壓力之下,大學不得不尋求更多的其他資源來源渠道,而其他資源的爭取大多是需要通過競爭的方式獲得。大學只有使用自身的資源與外部交換:聲望、可利用的服務、人才培養等。

在權力配置方面,美國大學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通過改革內部的管理體制,以分權化預算(又稱作“收入責任預算”)的方式將權力下放給各學院,實行學院自治自理制度。這樣,教學單位對自身的預算和未來擁有更大的控制權,院系能敏銳地感知學生對課程的偏好。(15)但在這種放權過程中,也曾經出現了決策層權力失控的現象,后來一些高校又出現決策層收權。1997年,密歇根大學新上任的校長李·博林格(Lee Bollinger)就削弱了分權化預算模式。中樞管理部門保留了足夠的權威和資源對學術單位施加影響,并發起重要的行動計劃。(16)

在行動方面,為了應付基本預算陷入停滯的困境,大學引入企業家精神成為保持研究競爭力的一項戰略。具有創業精神的大學通常將研究經費的增加作為目標。通過企業家精神行為,大學與外部之間的聯系得到增強,將會獲得更多的研究經費,不斷增加大學研究機構的實力。這種市場力量對于大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質量獲利越來越多,表現為更好的學生、更高的學術認可以及資金募集的成功,但另一方面,市場也限制了大學行動的獨立性。(17)

在對待學生方面,大學對于學生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通常會采取市場營銷的手段來獲得高質量的學生。因為高素質的學生產生高質量培養結果,反過來又會吸引到更好的學生(18)。不僅如此,好的本科教育質量對于獲得其他額外的收入也有好處,因為校友慷慨捐贈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大學的本科教育質量。質量刺激確保了它們市場的主導地位,校友非常珍惜母校的成功和名聲(19)。但對學生的選拔性競爭會產生不公平,因為在參加競爭的學生中,既最聰明又最富有的美國青年人成為明顯的獲勝者(20)。無論是私立大學還是公立大學,都要在本科教育質量上下功夫,為的是提高聲望,吸引更多更好的學生。雖然出發點是為了應對財政的困難,但實際上學生也受益。

在獲得研究經費資助方面,大學也是竭盡全力。但是研究經費的爭取靠的是研究實力。“產業和聯邦政府的代表機構尋找最能滿足它們需要的科學家,不管是他們身處哪所院校。”(21)蓋格認為,大學在國家的知識生活中扮演了很廣泛的角色,遠超過了它們的教育使命。(22)這也許可以解釋大學都傾向于提升研究水平,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研究經費資助具有較大的誘惑力。這也給大學提出了挑戰,“如果它們想維持與研究經濟的關聯,繼續開展國家一半左右的基礎研究,就必須持續不斷地適應向前推進著的科學前沿。如果這樣,大學就必須經常改裝自己,以接納遠離它們學術焦點的任務,并成為商業和經濟發展領域中的行動者;同時,它們必須履行在教學和科研中的傳統角色,它們要為此堅守嚴格標準。”(23)這是大學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其實就是傳統與現實的矛盾沖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水县| 义乌市| 温宿县| 梅州市| 邵东县| 泗水县| 田阳县| 三穗县| 乡城县| 海丰县| 莱芜市| 射阳县| 手游| 涿鹿县| 开原市| 贵南县| 黑水县| 公安县| 鹤壁市| 金川县| 伊川县| 五大连池市| 潜江市| 徐汇区| 万山特区| 罗平县| 吉安市| 左云县| 易门县| 鄂托克旗| 屏边| 临朐县| 贺州市| 军事| 伊吾县| 高州市| 历史| 宿松县| 嘉峪关市| 河南省| 连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