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組織內部治理研究:基于權力場域的視角
- 胡仁東
- 1238字
- 2020-07-29 10:55:56
第一節 大學組織與市場的互動
布魯貝克認為,學者團體在向行會的轉變過程中,教師和管理機構變為對立面;從學術評議會向談判桌并最終向罷工糾察線的發展,實際上就是向市場的發展。(3)現如今,大學越來越依賴于市場,它依賴市場尋求對其完成核心使命必不可少。因為,大學在生源、人才和資源等方面面臨著市場競爭,而生源、人才和資源對一所大學的發展又是至關重要的關鍵要素。市場是以一種體系的方式在起作用,林德布羅姆認為,“市場體系是參與者相互調整而不是經由集權協調者的一種社會協調方式,因而,它對提升商品和服務的生產有兩個重要的要求:首先,它能廣泛地、常規性地實現大體上是有效率的定價,這種有效定價允許大幅度地改善有效選擇;其次,得到有效定價信息的參與者被強烈的激勵所吸引而采取行動,這樣做的目的會獲得特定的‘收益’。”(4)由此可以看出,市場體系的協調方式強調參與者之間的平等性,愿意進入到市場體系的參與者看重的是市場的有效性與可獲利性。但它所引發的參與者行為是一種自發的行動。而集權協調方式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定價與動機方面與市場體系的協調方式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定價是一種比較武斷的方式,而且也未必是有效的;動機更加復雜,也許是從政治、文化的,也有可能是從經濟的角度進行協調。市場體系的協調方式突破了高等教育中的集權協調方式。
在市場力量不斷介入高等教育領域后,高等教育的運行方式在發生變化:第一,集權協調在某種程度上被市場形式的協調所替代。無論是生源的競爭,還是明星教授的競爭,集權協調的力量已經減弱,而市場在起著主要的作用。第二,價格影響參與者選擇的作用日益增強。對于高等教育的參與者來說,追求優質、高效成為一種共識,學生選擇好的大學與學校的學費定價及其質量本身有著較大的關系。第三,在更大程度上,那些源自高等教育的收益將決定個人動機。根據人力資本理論的假設,接受高等教育對于個人來說,既有經濟收益,也有非經濟收益,個人選擇接受高等教育的動機是希望高等教育帶來個人文化資本的增加,將來的收益更大。
傳統上,識別大學場域有幾個關鍵點:第一,大學生對專業性、專門性和理論性的知識擁有唯一資格。第二,學術知識追求的是普遍性,這也表明它具有偏向理論的愛好;學術性學科或其他組織化形式的共識界定何種形式的知識是合法的、何種知識被承認是有效的。第三,大學的大多數活動是以學術知識為根基的,知識的加工、傳授、發現與應用是大學最為重要的活動,這些活動都是以知識為材料。第四,大學里的教師具有較大的自主和自由裁量權,“底部沉重”是大學組織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
如今,大學被市場體系所包圍:大學的發展面臨政府財政縮減、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高等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功利動機)、大學外部有著相當多的資源誘惑著它去獲得、外部問責制的風浪等都使得大學不能置身市場之外,它要融入市場并接受市場的洗禮,表明其存在是有價值的,而且這種價值可以通過市場交換的方式獲得更大的資源來保生存贏得發展機遇,同時,成為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