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多源交匯:概念史之方法

西方概念史研究引入中國不過數年時間,但幾位中國學者已嘗試從不同角度出發,探討更契合中國和東亞近代歷史特征的概念史研究方法。在概念史的方法論問題上,當前中國學界還遠未達成一致看法,而是從思想史、觀念史、文化史、學術史乃至社會史等不同源頭出發,結合西方概念史研究的基本理念,形成了既密切關聯,又各具特色的不同研究路數。

孫江是近年來在漢語學界倡導概念史研究最力的一位學者,他將自己的研究旨趣概括為“東亞近代知識的考古”。有鑒于概念史與詞語史、觀念史、社會史之異同,孫江提出中國的概念史研究應該包含以下內容:“詞語的歷史;詞語被賦予了怎樣的政治、社會內涵并因此而變成概念的歷史;同一個概念的不同詞語表述或曰概念在文本中的不同呈現;文本得以生成的社會政治語境。其狹義內涵是關于詞語和概念的研究,廣義內涵是關于知識形態的研究。”(16)所謂“近代東亞知識的考古”,實際上是一項關于中國/東亞現代知識體系——語言、概念、文體、文本和制度之生產與再生產——的綜合研究,側重考察從16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知識移入中國/東亞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發生的變異,并探討有著同樣經歷的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知識往還之問題。因此,他的研究既采用了德國概念史的研究手法,又超出了德國辭典式概念史研究的范圍,而將“東亞近代知識與制度的形成”與概念史研究勾連起來。孫江最近在南京大學召集的兩次學術會議,分別以“中日視野下的東亞知識體系構建”和“東亞近代知識與制度的形成”為主題,是與其概念史研究旨趣密切相關的。(17)

金觀濤、劉青峰從1997年開始著手建立“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數據庫”(1830—1930),并以此為依據來研究中國近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作者將自己的研究方法概括為“以關鍵詞為核心分析對象”、“以句子為基本分析單位”的“數據庫研究方法”。通過對一系列“重要政治術語”之起源和演變的考察,作者認為中國近現代思想變遷大致可分為如下三個階段:1840至1900年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對西方現代思想選擇性吸收時期;1901至1915年是儒家思想退到家族私領域,而在公共領域全面學習西方的階段;1915至1925年為學習引進西方現代制度,并由此引發知識界對民主、權利、社會等重要觀念進行重構、形成中國當代思想的階段。(18)在對若干重要概念的具體考察中,他們一方面注重從詞匯、概念之具體語例的統計分析來揭示其內涵的豐富層次及其歷史變遷,另一方面始終圍繞中國人傳統思維方式和基本價值觀念的“變”與“不變”來展開論述。(19)

這種數據庫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同時也引起了一些爭論,即科學主義數量統計方法能否解釋思想現象。例如一篇書評文章對金觀濤等人的研究提出了質疑:第一,觀念的流行與心態的變化有時并無蛛絲馬跡可尋,即便有所表露和展示,往往也很難用數據庫中揭示出來的新名詞或關鍵詞的出現頻率來表征其流行程度與廣度。第二,信息和觀念的傳播方式、物質構成、商業運作、讀者獲得途徑、讀者的閱讀接受情況等因素,都無法用精準的時間或數字來表現,企圖用數據或頻率來揭示存在致命的缺陷。第三,作為研究基礎的數據庫明顯忽略了文學材料,忽略了近代小說、戲曲等文類,也缺乏從接受者尤其是一般民眾的角度來看待這些觀念的討論。因此,其研究呈現的只是“局部真實”,甚至可能是歷史“虛像”。(20)

馮天瑜提出了“歷史文化語義學”研究方法,以關鍵術語和核心概念為關注點,強調通過對概念作歷史性考察,探析概念背后蘊藏的豐富歷史文化意涵。這一方法以探析概念的歷史軌跡和思想文化蘊涵為基旨,不僅探討概念的原始詞義,還關注詞義在歷史流變中發生的變異,要求把握詞義的內涵與外延及與之相關的社會文化信息。在具體研究中,注重考察近代日本借以對譯西文的新名“逆輸入”中國后逐步異化的具體過程,尤其是清末民初、“五四”時期、大革命失敗后幾年間這幾個概念變遷關鍵時段的社會文化生態,以及在此生態下的語義遷衍。(21)這一理路與概念史研究頗有契合之處,但方維規對“歷史文化語義學”這一術語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如果取廣義的“文化”概念,那么在“歷史語義學”中嵌入“文化”似嫌累贅,因為“文化”是“歷史語義學”研究的應有之義;如果取狹義的“文化”概念,又會給人拘囿之感,因為很多概念本身超出了狹義文化范疇。(22)

黃興濤自十余年前開始對中國近代“新名詞”的研究,嘗試從“思想現代性”的問題意識出發,分析清末民初大量涌現的新名詞、新概念的“現代性”歷史特征和“現代思想平臺”之功能,并從考察一些特殊的新名詞新概念的詞匯構成特點與價值認同的角度,揭示傳統與現代之間復雜的歷史關系。(23)其研究方法體現出概念史與文化史相融合的特征,服膺陳寅恪先生所言“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24),強調只有把近代中國新名詞置于思想史、文化史和社會史的廣闊視野中去研究和透視,其歷史內涵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了解和揭示。(25)他還探討了將具有后現代意味的話語分析運用于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的可能性,認為話語分析可以凸顯將思想與社會更緊密融合起來的思考向度、強化思想史研究者對語言本身的敏感性,促進人們將重要的思想文化事件與后人歷史書寫結合起來進行透視,但這類探索本身也帶來一些認知困惑,需要進行新的反思。(26)

桑兵倡導和推動的關于近代知識與制度體系轉型的學術史研究,是中國語境中概念史研究的另一來源。其基本假設是:“晚清民國時期中國的知識與制度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使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與行為規范前后截然兩分,只有了解這千古一大變局的各個層面,對中外沖突融合的大背景下知識與制度體系沿革、移植、變更、調適的眾多問題深入探究,才能獲得理解傳統,認識過程,了解現在和把握未來的鑰匙。”(27)桑兵主編的《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體系轉型》叢書迄今已出10余種,涉及近代知識與制度體系轉型的不同側面。例如,孫宏云細致考察了清華大學政治學系的早期歷史,從具體的學術史事中揭示中國現代政治學展開過程的淵源脈絡,以檔案文獻與報刊、時人論著、日記、當事人回憶等資料排比參證,條理史實,究明本原,為回顧本土學術經歷、理解今人觀念和行為中的歷史沉積提供了具體詳實的憑借。(28)程美寶著重討論“地域文化”敘述框架在晚清民國年間形成的歷史過程,指出近代中國“地域文化”的表達著重從歷史敘述、種族血統、學術傳承、方言寫作、地方民俗等方面去發揮,近代讀書人用地域文化來表達他們心目中的國家觀念,在國家認同與地方認同之間建立起辯證統一的關系。(29)叢書中的其他著作,還分別涉及清末民初社會學的引進、傳播和展開,“全盤西化”思潮發生、成潮、高漲到式微的歷史過程,清末民初報界群體的觀念和活動,近代中醫、西醫的不同身體觀及其論戰和匯通等話題。

對德國概念史浸淫最深的方維規則深有感觸地強調“概念史研究的必要裝備”。他指出,概念史或歷史語義學的目的在于發現并闡明概念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差別及其起源和成因,要求研究者具備必要的學術功底。研究中國近代“西學東漸”而形成的重要政治和社會概念,需要對本土文化的深刻認識,也需要必備的西學知識,二者缺一不可。例如考察“民主”、“自由”、“進步”等概念,需要弄清它們在西方特定時期的歷史語境、真正含義和具體運用究竟如何,它們是以何種姿態、何種意涵進入中土的,士人又是如何理解這些概念的,否則就會出現對概念的誤解甚至以訛傳訛的現象。(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沙市| 东乡族自治县| 抚顺市| 石台县| 江城| 信阳市| 宕昌县| 青龙| 浮山县| 苏州市| 登封市| 揭阳市| 富源县| 清涧县| 林芝县| 景洪市| 普兰县| 新龙县| 洛扎县| 寿阳县| 金寨县| 永和县| 阜城县| 马边| 皋兰县| 平乐县| 清水河县| 昭觉县| 荆门市| 岳西县| 银川市| 周口市| 房产| 博白县| 富川| 宜宾县| 锡林浩特市| 子洲县| 浦江县| 剑河县| 南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