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漢語句類史研究的意義、現狀、思路和方法

句類史和詞類史是語法史的兩根重要支柱。從歷史層面看,句類和詞類都具有以下幾個重要而鮮明的特質:

其一是恒久性。所謂恒久性也即句類和詞類的不可逆性,指的是某種句類或詞類一旦應運而生,就必定會在整個句類或詞類系統中占據一席之地,其間雖有發展、變化和轉移,但幾乎不會瓦解或退隱。迄今為止,我們尚未在漢語史上發現一種曾經出現并業已消亡的句類或詞類。

其二是層累性。句類和詞類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由少而多的堆積過程,先有原始類別,再產生后續類別,新舊相因,并由此而構成一個功用相對完備的體系。該體系雖可能發生局部的替換或更迭,但從來不會步入衰微境地,因為不同的句類或詞類往往具有不同的語用效能或語法特性,彼此間為互補關系,通常不會發生覆蓋現象。

其三是兼容性。對具體的句子和詞而言,其語用屬性或語法屬性并不絕對是單一的,因此語言中客觀存在著一定的句類和詞類交叉現象。如同詞有兼類現象一樣,句子也有兼類的情形。一詞多類現象是因不同的語法功能而生,一句多類現象則因不同的語用功能而生。

就此而言,科學的漢語語法史應該同時凸顯句類史和詞類史,這既是語言系統性的必然要求,也體現了語言研究的平衡原則。長期以來,漢語語法史研究一直比較偏重詞類史而忽視句類史,不僅造成了整體研究局面的失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漢語語法史研究的深化。董志翹等在總結、回顧中古漢語語法研究的現狀時曾經提到:“句法研究的面雖已鋪開,但還不全面。疑問句、雙賓語句、存在句等雖也有涉及,但都不太深入,都不能較詳備地反映中古時期各種的發展面貌。感嘆句、祈使句、陳述句則涉及更少。”(11)董氏的這一評述盡管是針對中古漢語語法研究狀況而發,但同樣適用于漢語語法史研究的大局。

不可否認,經過前修時賢的不懈努力,目前學界已在這方面積累了相當的研究基礎:一是某些句類的斷代研究成果豐碩;二是部分專書的句類研究日漸鋪開;三是個別句類的通史研究有所突破。

不過,整個句類史研究進展尚稱緩慢,未從根本上擺脫研究思路老化、研究走向單一、研究布局失衡的局面,缺乏足夠的新氣象和新成果。從歷史與現狀角度考量,漢語的句類史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以下幾種偏差現象:

1.將句類與句型混同

判斷句、被動句、處置句、存在句等本是不折不扣的句類,但在漢語史研究中長期被判定為句型,整個研究基本遵循的是一種句型研究框架,由此導致了句類史研究與句型史研究的相互糾纏。

2.忽視句類的語義特點與語用功能

由于句類和句型的混同,學界在研究句類的歷史進程時往往聚焦于句子格局的演變,不大注重對其語義特點和語用功能的跟蹤,以致無法從本質上凸顯句類的發展規律。

3.研究重心尚局限于斷代研究

斷代研究著眼于點與面的結合,缺少點與線的勾劃,以致難以形成明晰的句類發展線索。而通史研究的薄弱極易造成句類歷史的斷裂或模糊。

4.研究對象尚停留于個案階段

迄今為止的研究仍較多滯留于單一的句類研究,缺乏對句類系統的整體觀照和全面把握,以致不能較詳備地反映各個時期的漢語句類的發展概貌和歷史特征。

5.研究的深度和新意有待強化

已有的研究偏重事實的挖掘和分析,缺乏對新興理論、方法的借鑒和吸收,特別是忽視句類理論的思考與建樹,致使整個研究的系統性不強,難以達到應有的高度。

上述偏差的存在有礙于句類研究的深化、細化與現代化,導致學界至今不能理清漢語句類演變的基本趨勢和重要線索,進而影響了對漢語句類演變規律、發展機制和制約動因的探究。為此,我們將致力于實現以下六個研究目的:

(1)為漢語句子歸攏出一個歷時性的基本句類系統及其子系統。構建一個合理的句類系統,將使我們明了漢語句類的構成狀況和歷史脈絡,由未知達到有知,由淺知達到深知。

(2)為漢語句類演變歸結出若干切實的規律和有效的機制。句類演變具有特別的發展規律和運作機制,這是操控句類發展的內在力量。揭示出這種力量,將有助于對句類未來走向的把握。

(3)為漢語句類的歷時研究摸索出一套可行的操作程序和管用的研究方法。句類的歷時研究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和專門性,其操作程序和研究方法值得探究和推廣。

(4)為漢語句類的歷時研究創建起一個適度規模的語料庫,以改變國內無專門句類語料庫的現狀。本語料庫擬以歷代口語文獻為據,重點匯集能體現句類多樣性的語料。

(5)為漢語語法史研究開辟出一個新的學術增長點。句類的歷時研究方興未艾,有可能成為未來漢語語法史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和亮點。

(6)為漢語史的斷代研究提供一個可靠的參數。句類負載著豐富而穩定的歷史信息,應該和詞類一樣,成為漢語史斷代研究的重要參數之一。

本書的基本研究思路是:在厘清句類發展線索的前提下,提取句類發展的歷史特征,尋求句類發展的基本規律,進而揭示句類演變的運作機制并剖析句類演變的制約因素。本著抓大放小的原則,整個句類史研究將緊緊扣住以下四個重點:其一是基本句類及其核心句歷史進程的勾勒;其二是句類演變總體趨勢的歸結;其三是句類演變內部機制的揭示;其四是句類演變外部動因的剖析。

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保障結論的科學與公允,整個研究將注重以下四種方法的并用:

1.數量統計

數量統計就是對考察對象在歷代文獻中的分布狀況進行量化考核,為研究提供精確的數據。統計以抽樣統計為主,即在上古、中古、近代和現代選擇若干種代表性語料(如《左傳》、《世說新語》、《敦煌變文校注》、《元刊雜劇三十種》和《兒女英雄傳》等)進行窮盡考察。開展窮盡統計工作時必須把握好材料的甄別這一環節,即要確認同類現象,排除疑似現象。

2.重點描寫

句類描寫主要立足于語義和語用層面,兼顧句法層面。所謂描寫就是依照歷史語料,詳盡、客觀地反映語言事實。語言事實既體現為量的增減,又體現為質的異同。質與量的并重是描寫的生命線。區分同質與異質、顯示量多與量少應當成為重點描寫的關鍵所在。

3.個案比較

個案比較就是在數量統計與重點描寫的基礎上,對類似的句類現象進行比勘,求同辨異,探尋句類發展的個性與共性。本課題的比較研究不會無視句類之間的個性,但更看中彼此的共性。積累對共性的認識將有助于我們把握句類發展的一般規律。

4.合理解釋

合理解釋就是從認知分析、功能分析等方面入手,揭示影響句類發展的內外因素,對句類的發展現狀作出合乎歷史的說明和詮釋,并推測其未來的走向。合理解釋是充分描寫的升華與歸宿。追求描寫與解釋的緊密結合是本課題研究的重中之重。

鑒于判斷句、被動句、存在句在共時和歷時層面均已得到較為充分的研究,筆者特將研究的筆觸聚焦于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比較句、比擬句和致使句等六大句類,意在通過對這六大句類歷史發展進程的全面描寫和系統分析,提取出若干共性認識,并從中歸結出漢語演進的基本路徑和總體規律,進而為今后的縱深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建軍.漢語句類芻議//楚風漢韻何悠悠——廖序東先生紀念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牛云敏.漢語句類劃分標準問題分析.現代語文,2015(2).

 


(1) 范曉《漢語的句子類型》序,太原:書海出版社,1998年。

(2)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第228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3) 范曉《漢語的句子類型》后記,太原:書海出版社,1998年。

(4) 陳建民《現代漢語句型論》第7頁,北京:語文出版社,1986年。

(5) 齊滬揚《漢語通論》第343頁,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年。

(6) 朱德熙《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第209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7) 蔡曙山《言語行為和語用邏輯》第41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8) 吳劍鋒《論漢語的八大句類》,《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9) 范曉《漢語的句子類型》第18-20頁,太原:書海出版社,1998年。

(10) 王建軍《漢語存在句的歷時研究》第289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11) 董志翹、王東《中古漢語語法研究概述》,《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川县| 辽源市| 高青县| 长兴县| 江西省| 肇庆市| 资阳市| 比如县| 丹寨县| 霍州市| 威宁| 基隆市| 云南省| 眉山市| 凌云县| 台山市| 明光市| 平谷区| 大名县| 贺州市| 东丽区| 泰兴市| 庆安县| 安岳县| 神池县| 丹棱县| 阿图什市| 广宁县| 无极县| 泰来县| 民乐县| 三河市| 庆安县| 浙江省| 曲阜市| 台北县| 阿坝县| 阿拉善左旗| 五指山市| 和林格尔县| 唐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