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橋
藍橋(The Blue Bridge)北連圣伊薩克廣場,南接馬林斯基宮,長41米,寬97.3米,與圣伊薩克廣場同寬,是圣彼得堡最寬的一座橋。據統計,藍橋也是世界上最寬的一座橋。如今的藍橋,只有橋面兩側被劃分為人行道和行車道,而橋面大部分區域作停車場用。
1730年,根據工程師赫爾曼·馮·博列斯的設計,在這里修建了一座升降式木橋,但到18世紀中期,木橋朽壞,只得重建。
18世紀末19世紀初,圣彼得堡綜合整治莫伊卡河,兩岸河堤鋪設花崗巖路面,重建了一座三孔木橋。
1805年,建筑師威廉·海斯蒂設計并建造了一座單跨鑄鐵箱型梁拱橋,石墩基座以花崗巖飾面。當時,橋面寬41米。
1842—1844年,在莫伊卡河南岸建造馬林斯基宮。工程師亞當、戈特曼(A. Gotman)和扎瓦茨基(I. Zavadsky)根據河兩岸的馬林斯基宮、圣伊薩克廣場等整體環境狀況,為了取得美觀的效果,決定對藍橋進行拓寬,達到97.3米。藍橋的這一寬度至今未變。
有趣的是,官方公布藍橋寬度為97.3米后,有許多人一次又一次地進行實地測量,得到的數據是99.9米,比官方公布的數據多了2.6米。圣彼得堡市民更傾向于相信民間測量的數據,許多正式出版物(年鑒、報告、教材等)也采用了99.9米的數據。許多市民熱衷于以99.9米寬度向吉尼斯世界紀錄提出申請,把藍橋定為世界上最寬的橋。不過,藍橋的這一寬度,一直未得到吉尼斯的官方認可。
藍橋拓寬后,與圣伊薩克廣場同寬,擴大了藍橋周邊環境的視野和馬林斯基宮前廣場的面積,使得圣伊薩克大教堂、圣伊薩克廣場、尼古拉一世雕塑廣場、藍橋和馬林斯基宮融合成共生同榮的統一體,取得令人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
藍橋投入使用后,除了日常養護,沒有進行大的維修。自1925年開始,經對藍橋進行長達五年的綜合檢測,發現靠近水面的箱梁有多處裂縫,發生變形;橋墩也不盡人意,墩帽有裂縫,墩身由于承重變形,水流沖擊和浮冰撞擊造成空洞,嚴重影響自身的強度和橋身的穩定性;用于固定拱券箱體的螺栓斷裂,螺帽松脫。更為嚴重的是,拱頂從原來的設計高度下降了二十多厘米。
1929—1930年,由工程師布加耶夫(Bugaeva)和切波塔廖夫(Chebotaryov)設計,放棄了鑄鐵箱型梁拱結構,重建了一座鋼筋混凝土拱橋。新橋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風格,舊橋上拆下來的欄桿也裝在了新橋上。
說到藍橋,我們不得不將視線聚集于橋上的花崗巖方尖碑。1971年,建筑師彼得羅夫(V. Petrov)設計了這座豎立于莫伊卡河右岸、藍橋北側西橋頭上的方尖碑。
藍橋方尖碑,聳立于堅固的河床,鑲嵌于花崗巖堤岸,融紀念性和裝飾性于一體、集水文記錄和時間記錄雙重功能于一身。
藍橋方尖碑以一種紀念碑式的雄偉、莊嚴和肅穆,鐫刻著圣彼得堡在時間長河中與河流、海洋親密無間又緊張疏離的復雜關系。

藍橋
在方尖碑與堤岸頂端、護欄頂端高度大致相當的位置上,共有五條高度不同、間隔距離不一的黑色裝飾帶環繞于方尖碑四周,在花崗巖淡淡的自然色背景之下,格外鮮艷,吸引眼球。
這五條黑色裝飾帶標示著圣彼得堡自1703年以來遭受洪水災害最嚴重的五次歷史性水位。最上方的黑色標志,位于運河護欄扶手之上,記錄了發生于1824年11月19日這一天遭遇特大洪水的歷史最高水位,高于正常水位4.1米。
這一天,市區大部分地區被洪水淹沒,成了一片澤國。據統計,約有500人溺亡,462間房屋被沖毀。其下一個黑色標志,幾乎與護欄扶手同高,記錄了百年之后,即1924年9月23日,洪水水位高于正常水位3.8米。
在運河堤岸路面高度上,方尖碑上有三條黑色標志:最高的標志幾乎與路面同高,記錄著1955年10月15日的洪水水位,高于正常水位2.93米;中間的標志記錄著1903年11月25日的洪水水位,高于正常水位2.69米;最低的黑色標志記錄著1967年10月18日的洪水水位,高于正常水位2.44米。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圣彼得堡的洪災多發生在秋冬之時。
據歷史記錄,早在彼得大帝建城之前的1691年,洪水水位高于正常水位3.29米。1060—1066年間,幾乎每年都發生洪災,高于正常水位4.5~7.6米。
進入20世紀以來,圣彼得堡防洪工程雖日臻完善,但也難逃洪水之困,多次水位超過2米。
圣彼得堡頻遭洪水之患,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圣彼得堡地勢平坦,河流容易阻塞。
據分析,圣彼得堡洪水和大西洋上空暖氣團低壓運動有著密切關系,持續的強勁西風將海水從寬闊的海域吹向狹窄的芬蘭灣,至此流速加快,水位上升,沖向圣彼得堡,阻礙涅瓦河河水泄洪,造成海水倒灌;強勁的西風也使涅瓦河流速減緩,削弱了河流的泄洪功能。如果氣候異常,天氣變暖,降水偏多,災害情況就會更為嚴重。
歷史上,俄羅斯無數科學家和政治家提出了許多根治圣彼得堡水患的方案。1955年,圣彼得堡再次遭受特大洪水襲擊,造成重大損失。蘇維埃中央政府和圣彼得堡市政府決定在芬蘭灣啟動“圣彼得堡防洪工程綜合體”計劃。
防洪工程綜合體于1979年動工。但是,蘇聯解體后,資金短缺。1995年,防洪工程綜合體難以繼續,工程量完成至70%時就不得不“下馬”了。
2005年,時任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的普京下令防洪工程綜合體重新“上馬”。防洪工程綜合體從“羅蒙諾索夫號”核電站往北經科特林島(Kotlin Island)和喀瑯施塔得市(Kronstadt),往東至利西諾斯角(Cape of Lisy Nos),全長25.4千米,由11座大壩(高出水面8米)、2個通航口和6個防洪閘門組成。
2011年8月12日,圣彼得堡防洪工程綜合體完工。普京參加工程落成典禮并發表演講。他高度贊揚該防洪工程綜合體對于俄羅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不僅有效防洪,而且改善生態環境”。
其實,防洪工程綜合體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大大改善了圣彼得堡的交通環境,因為它可另作圣彼得堡環城高速公路之用。
事實證明,在惡劣天氣條件下,圣彼得堡防洪工程綜合體可以有效地阻擋來自波羅的海的洪濤巨浪。2013年12月14日,天氣異常,圣彼得堡又一次面臨特大洪水的威脅。當局及時關閉了大壩閘門,阻止了海水倒灌,避免了人員傷亡和重大損失。
據估計,若沒有防洪工程綜合體,這次威脅圣彼得堡市區洪水水位將高出正常水位2.5~2.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