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紅橋

根據1717年圣彼得堡城市規劃方案,這里架起一座簡易木橋。紅橋(The Red Bridge)長22米,寬16.6米。1737年,由德國設計師赫爾曼·博列斯負責設計,在這里人們重修了一座升降式木橋。這是莫伊卡河上較早的橋梁之一。

赫爾曼的設計很有特色:在橋中間,預留了一條長0.7米的狹縫。當木橋升起,狹縫上的木板被掀起時,帆船可通行。帆船通過后,降下木橋,在狹縫上蓋上木板,橋梁又可恢復原貌。這種獨特的設計,方便實用,但需專人看護,成本較高,在圣彼得堡只有少數橋梁采用了這種設計方案。

紅橋

此橋原本不叫紅橋,而叫“白橋”,因它最初被漆成了白色。它被稱為紅橋是1808年以后的事了。1808年,該橋翻修,被漆成紅色,市民們就稱其為“紅橋”。一直到今天,紅橋的名字未再更改。

18世紀末,升降木橋被拆除,人們修建了一座三孔木橋,仍漆成紅色。紅橋耀眼奪目,運河靜靜流淌,四周景色宜人。晚上,紅橋附近的大樓內燈火通明。

根據《圣彼得堡公報》1803年2月22日發表的通告稱:在紅橋旁的庫索夫尼科夫大樓內,將不定期舉行音樂盛會。后來,鑒于公眾參加舞會的熱情高漲,庫索夫尼科夫大樓定于每周四、六定期舉辦歌舞晚會,誠邀公眾踴躍參與。男士門票1.5盧布,可攜帶女士免費入場。一名男士可攜帶的女士人數不限。

如今,我們可想見當日紅橋及其附近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盛況。這里成了圣彼得堡市民社交、娛樂、休閑的理想場所。

1814年,工程師和建筑師威廉·海斯蒂按照綠橋的設計模式,在此修建了一座單拱鑄鐵橋。一百多年后,即1924—1950年,橋墩開始出現裂縫,拱券箱體變形,用于固定拱券箱體的螺栓斷裂,螺帽銹脫。

橋梁專家鑒定后將紅橋定性為危橋,禁止通行。1953—1954年,由工程師布拉熱維奇(V. Blazhevich)設計了一座新橋,保持了紅橋的歷史原貌。

新橋的橋頭四角,聳立著四座古埃及式的花崗巖勝利方尖碑,方形基座,呈四方柱狀,外形狹長,由基座而上逐漸縮小。方尖碑塔頂呈四方形,上有一鍍銅小圓球金光閃閃,耀眼奪目。

每當晨曦初露,小圓球就敞開胸懷,迎接萬丈光芒,將世界裝扮得生機盎然。每當夜幕降臨,方尖碑半腰上的燈光,柔和悅目,驅散黑暗,照亮行人的前路。

方尖碑塔頂上的鍍銅小圓球,也源自古埃及文化。古埃及方尖碑頂部是一個角錐體或圓球體。角錐體呈金字塔形,四個錐面和水平面呈60度角。

古埃及人相信:太陽是生命的源泉。晨曦初露,太陽從地平線上緩緩升起,給宇宙萬物帶來了生機和希望,方尖碑頂端的角錐體和圓球體最先接受陽光的沐浴。夕陽西下,霞光萬丈,它們送走一天之中的最后一縷陽光,向生命表達最崇高的敬意。因此,方尖碑頂端的角錐體和圓球體是十分神圣的,是太陽初升后的棲身之所,也是不死之鳥太陽鳥的落腳之處。

古埃及法老為了感謝太陽的恩惠,把方尖碑當作崇高而威嚴的圣物豎立在太陽神廟前,成雙成對,莊嚴肅穆。方尖碑是古埃及遺留給世界文明的稀世瑰寶。挺拔秀美的古埃及方尖碑,集宗教性、權威性、紀念性和裝飾性于一體,和巍峨壯觀的金字塔一樣,見證著古埃及數千年的歷史興衰,是古埃及光輝燦爛文明的象征。

俄羅斯民族在文明發展的長河中,特別是自彼得大帝在圣彼得堡打開了通向歐洲文明的窗戶之后,吸收和融合了古埃及和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精髓,賦予了方尖碑雙重意義:

一是開疆拓土的勝利象征。俄羅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由一個個四分五裂的公國,發展成為當今疆土遼闊、力量強盛的大國,是俄羅斯民族歷代君王依靠武力南征北戰、東討西伐的結果。和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一樣,這些方尖碑是為了慶祝和紀念俄羅斯民族征戰勝利。

二是宗教力量的勝利象征。在古埃及,方尖碑具有宗教性質。西方宗教也沿襲這一傳統且賦予了其新的意義,并仿照古埃及方尖碑的樣式建造了羅伊西斯神廟前的方尖碑,將它豎立在噴泉之上。

噴泉之上的方尖碑具有深厚意蘊:噴泉象征著東西方各大河流之源頭,方尖碑象征著天主教隨著叮咚泉水遠播四海。

圣彼得堡紅橋邊上的四座勝利方尖碑,具有裝飾意義,同時也承載著圣彼得堡人的夢想:東正教的救贖力量隨著莫伊卡河靜靜流淌的河水,無聲地滋潤著各民族人的心靈,成為人類生命之本和力量之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川市| 松江区| 昌吉市| 林西县| 四子王旗| 宁强县| 基隆市| 德昌县| 鹤峰县| 云和县| 襄垣县| 阿拉善盟| 昆明市| 金乡县| 永城市| 长岭县| 炉霍县| 五峰| 罗定市| 柘城县| 阿坝县| 唐山市| 峨眉山市| 图们市| 扎赉特旗| 梅州市| 偏关县| 江北区| 彭阳县| 博客| 武川县| 肇东市| 余江县| 乌审旗| 万年县| 潼南县| 册亨县| 澎湖县| 额济纳旗| 缙云县| 句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