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個人、家庭和團隊的領導力法則
- 何輝等
- 6991字
- 2020-07-23 13:50:31
前言 領導力,一場自我的修行——致所有在自我探索路上同行的伙伴
這是一本關于領導力體系的書,但它與同類的書籍有所不同。多年來,人們通常理解的領導力是完成遠大目標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本書將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詮釋領導力,去探索領導力對我們演繹人生不同角色的真實影響。
我相信領導力是一個自我修行的旅程,它既適用于工作場景,也適用于生活場景。領導力的發展是一個我們在各個場景下不斷認知—選擇—行動—反思的循環往復的過程。基于這樣的一個視角,本書的重點不在于闡述嚴謹的理論和企業管理的工具,而在于通過真實的案例和故事,分享我和領導者對迷茫與困惑的梳理,以及從軟弱動搖走向自信堅定的心路歷程。
我相信領導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在后天成長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實踐、磨礪而習得的。自2010年創業以來,零導力公司的探索之路也讓我更加相信,人需要通過被敲打來檢驗自我成長。有人曾對我說:“何輝, 憑你的背景,你不應該有今天!”還有人曾對我說:“離開了GE(美國通用電氣), 你什么都不是!”當我在客戶內部出現沖突時沉默不語,也曾被問道:“何輝,你坐在這里,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價值?”更有人對我說:“你一個人力資源背景的人,以前從沒有做過生意,哪有資格一創業就談領導力?”以他們的權威觀點和標準,我確實不具備領導力專業領域創業成功的客觀條件。
我其實是一個非常自卑和孤獨的人。從小到大,我既不是學霸,也沒有名牌學府的文憑。我的父親年幼時喪母,坎坷動蕩的身世讓他變得異常敏感,也使他成為在沖突中絕不妥協、堅定地忠實于自我的典范。我的母親則從小在沒有任何沖突的家庭環境中被寵大,沒怎么體驗過人際沖突,經常不顧后果、隨心隨性地在父親面前表達。從小到大父母給予了我很多自由的空間和無盡的寵愛,但在我的記憶中最難以忘懷的卻是他們之間似乎永遠無解的爭吵、母親淚水漣漣的哀怨面龐和父親憤怒、無奈而又孤獨、痛苦的叫喊。不知不覺地,我對于身邊人的情緒變得非常敏感,面對人際沖突時我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去處理這些干擾、化解這些情緒。我本能地選擇迎合順從、冷漠敵對或遠遠地躲開。年少時,我常常夢見自己躺在一個墊子上,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漂流,醒來后心里仍深深不安。
可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我在現實世界里變得越來越脆弱,自我價值感越來越低,低到我曾經一度無法面對自己。我關注著別人的關注,快樂著別人的快樂,擔心著別人的擔心,痛苦著別人的痛苦,唯獨對自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曾經就這樣不斷地走在錯過自己、背叛自己的路上……
幸運的是我始終沒有放棄對自我的探索,我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一直在尋找自己。在外資企業傾向就事論事的文化氛圍中,我被推動和裹挾著,逐漸變得更理性、更職業,學會了用頭腦與人博弈。雖然我的職責越來越大,收入越來越高,可是我并沒有因此而更加快樂,我在家庭關系和工作關系中時時感到孤獨痛苦和心力交瘁。
記得那是2007年秋天,我在中年危機中迎來了自我成長、突破困境的重要轉折點。那一天,我送三歲的兒子小麥去幼兒園,臨時決定在教室后面多停留一會。上課了,老師環視了一下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孩子們,開始提問:“小朋友們,這個問題誰來試試回答一下?”有兩三位小朋友舉手,里面沒有小麥。一輪回答下來,老師又問:“還有哪些小朋友想試試?”又有五六位小朋友舉起自己的小手。我多么希望小麥也舉手啊!老師再問:“還有哪些小朋友?”我的小麥依然默默地坐在那里。
這一幕真切地震撼了我,這怎么跟公司里不同國家領導人才一起開會時的情況如此驚人的一致呢?此時的我已經在領導人才的選拔和發展領域積累了十幾年的專業經驗,在公司里也多次編撰并講授價值觀與積極心理學在工作中如何應用的課程,但作為一個母親,我卻幾乎沒有關注自己的孩子精神世界和心理狀況的培養。在幼兒園這個小社會里,三歲的小麥還沒有信心去表達自己。
晚上我懷著滿心的焦慮回到家,先生大麥正在做晚飯。看我不理不睬而且一點想要幫忙的意思都沒有,他開始抱怨:“你的世界里只有工作和孩子,我就是住在家里的一個外人。”
我沒好氣地大聲說:“我再說一遍,我一個人照顧不了兩個兒子。以后你進屋之前,我不管你做什么,先把你的情緒全部處理掉。你若覺得做不到,門在那兒。”我已經不記得他當時說了什么,只記得我們爭執之后自己很自責。
正在我糾結和掙扎于來自家庭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挑戰時,同年冬天,公司組織的一個中國企業家大會把我推進了更痛苦的深淵。我介紹美國通用電氣(GE)是如何成為世界五百強公司CEO的搖籃時,一位企業家問我:“何輝,你現在運用的這些方法有多少是針對我們中國人才面臨的具體挑戰而開發的?有多少是把美國公司現成的方法直接拿過來用的?”
站在GE克勞頓村中國學習中心的大教室里,面對100多位中國企業家,我愣住了,臉憋得發紅,因為我之前從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我根本記不得自己是怎么找到臺階走下講臺的,只記得那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里,自己心里一直顛來倒去地想應該怎么回答這個問題。
我的事業和生活都開始不再像以前那樣順遂,我開始了痛苦的思索。我是誰?我變成了怎樣的人?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我的人生到底是為了什么?我想要怎樣的生活?我的未來之路在哪里?雖然那時我并不知道這些哲學問題跟領導力有何關聯。
我開始關注中國人才的成長與家庭、組織和社會環境的關系;我開始研究民族文化、教育體制、企業文化和管理機制對中國人才的核心價值觀和言行舉止的影響;我開始探索中國人才的領導風格、育兒風格與原生家庭關系模式和成長過程中關鍵人物(如父母、老師和上級等)的關聯;我開始尋找中國人才改變的動力及發揮國際影響力的解決方案。
帶著疑問和思考,我在主持企業高管人才發展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嘗試把“人”與其所承擔的“角色”進行剝離與整合,并在這種動態中觀察領導者的個人特質及他們在領導崗位上的行為及其有效性。我發現,許多中國人才,作為一個“人”去了解他們,都能發現他們優秀的本質,也就是他們的個人價值觀:正直勤奮、刻苦上進、忠誠負責等。但是在他們承擔的領導者角色上,他們的行為有時不但不能真實地反映他們的內涵和潛能,甚至還與企業的價值觀相悖,這大大阻礙了他們在領導者角色上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許多人才對于自己行為與個人或企業價值觀的不一致并不自知,更無法知道這樣的不一致對自己的未來發展及團隊績效的影響。
比如,有一位業績突出、前程輝煌的中國高管,如果你對他“俯首為臣”,他會一直保護你;如果你挑戰他的權威性,或者沒有給他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你就會被他列入“黑名單”。他對自己的上級也始終保持著迎合順從的態度。根據我對這位高管的了解,我知道他本人是一位正直上進的領導者,只是他既沒有意識到自己呈現在眾人面前的領導風格和公司賦予該角色的原則及價值觀并不一致,也不知道自己在同事的心中留下了這樣的領導者形象。
另一位備受團隊敬重、業績突出的總經理,在全球CEO聽取中國區的業務匯報時,特意選擇坐在一根很粗大的柱子后面,希望沒有人注意到他。他雖然雄心勃勃,希望在公司的創新戰略下大力擴張中國區業務,成為產業領跑者,但卻不愿意在這樣的場合“表現自己”,抓住這個機會讓CEO了解他,支持他的想法,贏得CEO的信任和額外的資源。當時的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內心有這樣的糾結,更沒有意識到自己內心的糾結帶來了行為上的糾結。而且,他一腳往前沖、一腳朝后退的行為也讓團隊十分困惑不解。
這些現象就像一面面鏡子,促使我開始反思:“為什么自己也和許多領導者一樣,都有同樣言行不一的現象?為什么我們在角色上會有此類挑戰?何處是中國人才領導力智慧的源頭?”我發現中國圣賢們2000多年前就開始了對領導智慧的探索。儒家思想認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老子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王陽明在“知行合一”的理念中提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決定行,做不到,不是不知道,就是不想知道。這些中國的哲學思想讓我似乎找到了解讀中國領導者所面臨挑戰的切入點及領導力發展的立足點。
西方領導力理論和身邊卓越領導者的實踐感悟和榜樣力量也給了我許多啟發。百特醫療前全球董事長兼CEO、現任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教授哈利·克雷默(Harry Kraemer)先生,在他的《從價值觀到行動:四大原則塑造價值觀為本的領導力》(From Values to Action,The Four Principles of Value-based Leadership)[1]一書中提出,領導者首先要問自己“你是誰?你堅守的價值觀是什么?”我在百特醫療任職期間,曾在幾個中國項目上和哈利緊密合作過,也是從那時開始將他視為我的人生導師。哈利認為塑造以價值觀為本的領導力,需要恪守的四個原則是自我反思、平衡多維、真正自信和宅心仁厚。這個理念與中國領導智慧的共同之處在于:領導力首先和領導者自己有關,從了解自己開始。我對于領導力體系的理解更加清晰了:領導力是一個不斷探索自我、認知自我、更新自我的旅程,這當中需要有意識地思考、選擇和行動。領導力的角色效果源于引領自我在先,引領他人在后。簡而言之,個人領導力是有清晰價值觀原則的持續的個人成長,組織領導力是有共享信念的持續的團隊成長。
2007年的轉折讓所有的疼痛變成了動力,讓所有的碎片在自我重建中再生。
2010年,我決定用自己下半生的時間去潛心研究領導力這個主題,并用“零導力”三個字作為公司的名字,以表達我對個人成長及領導力體系建設的信念和承諾。“零導力”意味著通過與自己和他人的聯結實現引領!“零”意味著回歸本源,與自己聯結,引領自己。它包括:第一,重拾初心——內省意識意愿、價值觀愿景;第二,歸零出發——放下固有思維和行為模式,擴展邊界。我們融合了東西方管理智慧與精髓,結合東西方理論與實踐,為領導者總結出一套從探索自我、激發個體,到引領團隊、賦能組織的領導力發展體系——領導力之旅?。
過去9年,我們與眾多企業領導者共同驗證和更新了領導力之旅?的理念和方法。通過近距離了解他們當前的領導力挑戰,并和他們進行深入的自我探索與思想碰撞,雙方達成了這樣的共識: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人成了生意成敗的核心,伙伴關系成了核心的生意模式,社會企業成了未來方向。從來沒有一個時代比現在更需要聯結人與人的能力,需要團隊成員具有像一個無縫銜接的整體那樣去思考、去行動的能力。創造是協同合作的產物,創新是團隊共嗨的結果。在我們關于領導力之旅?的討論中,團隊領導者分享得最多的挑戰包括以下內容:
怎樣讓團隊更加積極主動?
怎樣讓團隊更勇于承擔責任?
怎樣讓團隊更有凝聚力、戰斗力?
怎樣讓團隊更愿意有大局觀,協作共贏?
這些困擾很少與團隊成員的專業能力有關,而更多地與個體的意識意愿相關。團隊領導者依賴組織架構的管理層級和流程系統可以降低管理風險,但不能徹底突破這些團隊挑戰。這個時代需要的是個體智慧的釋放,團隊領導者需要更高的用人智慧以洞察人心和人性,激發團隊成員的內心,讓大家在實現團隊價值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這需要團隊領導者從認識自我、引領自我開始。
一位企業創始人說:“作為團隊領導者,你必須搞清楚兩個問題:你為什么需要這家公司? 這家公司為什么需要你? 而回答好這兩個問題的前提是你要清楚你是誰,你想成為誰。”另一位民營企業的總裁也有相類似的觀點:“我們的一生有兩個生命:一個是物理的生命;另一個是心靈的生命。通過自我探索、自我成長,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靈重生,讓自己的精神重生。”所以,我堅信,“你是誰”不僅僅是哲學提問,更是生活方式的提問;不僅僅是領導力提問,更是商業競爭的提問。
你是誰?你為何選擇工作?離開了當前任職的公司和職務,你的價值何在?
你為何需要這些團隊成員?
你為何選擇當前的業務模式?
你為何擁有當前的生活方式?
你所在的團隊和組織為何需要你?
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人”成為制勝關鍵,伙伴關系變成了實現目標使命的商業模式。領導者需要與自我聯結,引領自我成長;與他人在角色上聯結,成就伙伴關系。因此,領導者的自我探索成為關鍵的關鍵,正如哈利·克雷默教授總結的[1]:
如果不反思自己,你如何了解自己?
如果不了解自己,你如何引領自己?
如果不能引領自己,你如何引領別人?
自我探索是在角色的沖突中感知自己、看到自己,探究行為背后的“我是誰”;自我探索也是探尋個人的使命和目標,讓它成為困境中依然驅使我們前行的堅定信念;自我探索還是在角色中實現自己的成長,引領共行共創的伙伴關系。這種自我探索的方法帶來的影響不僅限于引領自己和團隊,也適用于引領自己更有效地處理生活中的重要關系,如親子關系、父母關系和親密關系。
這本書對你的價值是什么?
過去三十年的個人實踐證明了這種自我探索的方法是有效的,過去十年客戶伙伴們的成長與改變也讓我們深感肩上承擔著不可辜負的信任與責任。有人問:“何輝,這是你的自傳嗎?”我答:“這是我的自黑!”
這一刻,我之所以能夠快樂而又堅定地從事著自己摯愛并愿意奉獻終生的事業,核心的根源是我找到了自我,知道如何在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時候,告訴自己:“堅定地做讓自己內心開花的事情吧。”這種堅定也源于我剛剛步入社會時,非常幸運地遇上了幾位給予自己信心的上級和導師,我希望自己可以像他們一樣活著。如果“自黑”的分享可以鞭策我繼續成長,激發更多的同路人,那么我是幸福的。
如果你是正在引領產業升級、戰略轉型或組織變革的開創者,是正在帶領團隊創造業績的奮斗者,是正在人生路上不斷向上攀登的拼搏者……只要你愿意不斷突破自己,給身邊更多的人帶來積極的影響,只要你希望能和身邊的伙伴一起完成共享的目標,只要你愿意通過成就他人而成就自己,歡迎你翻開這本書,和我們一起開啟始于自我探索的領導力之旅?。
這本書共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詳細闡述了顛覆性時代的領導力法則和實踐工具;第二部分分享了個人領導者在工作中踐行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長的思考;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詳盡闡述了領導者在育兒和婚姻關系中踐行領導力的真實寫照與成長感悟;第五部分是專為團隊領導者準備的精神盛宴,記錄了激發組織創業精神、共創協同伙伴關系的實戰故事。
本書的第一部分分享了互聯互通的VUCA環境給組織和領導者帶來的領導力新挑戰。這些挑戰難以通過傳統的領導力發展方案解決。從探索個人價值觀動因著手,激發個體的內在源力才是制勝的關鍵,而領導者的自我探索是激發他人的前提。我們用不同案例與大家分享領導力的三大法則及其背后的理念與應用工具:思行三圈、互動四象限?和思行導航?。權威的研究結果顯示,當下和未來所需要的人才應該具備“自我再生”和“開放協作”的能力,這是形成“引領自我成長,成就伙伴關系”領導力發展信念與行動的關鍵,也正是這個顛覆性時代所需要的解藥。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關于領導者個人自我探索和自我引領的踐行故事。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角色中,都有一些關鍵的人、關鍵的選擇或關鍵時刻塑造了“我是誰”。這些成長中的影響要素就像一顆顆珍珠,成就了領導者的個人領導力。當我們用心回顧這些人和事的時候,就能看到連接這些珍珠的一根線,那就是“我”——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觀、為人處事的原則。一旦我們看到了“我是誰”,每當遇到挑戰時,就能通過自我反思來自我審視行為背后的信念,也就能引領自我做出改變,并在這個角色上有所突破。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關于領導力在親子關系中的踐行故事。和工作中的角色相比,生活中的角色更具有挑戰性。領導力始于孩子品格的培養。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是孩子價值觀形成的根基,也是孩子與世界聯結的第一社會窗口。養育過程也是父母不斷看到自己的過程,隨著孩子的成長而出現的各種親子關系挑戰經常讓我們陷入焦慮、自責和恐懼。在與孩子共創親子伙伴關系的過程中,父母只有不斷自我突破,才能引領孩子自我成長,讓孩子帶著自我認同的力量,成為獨立的個體。
本書的第四部分是領導力在婚姻關系中的踐行故事和感悟。親密關系大概是最具挑戰性的伙伴關系,如果經營得好,也是最能創造幸福人生的伙伴關系。兩情相悅時往往因為彼此的不同而互相吸引,步入婚姻后,這些不同就都成了隱藏在生活瑣事中隨時引爆的炸彈。二人世界時很多問題都尚好解決,當加入了對孩子養育理念的不一致、涉及與對方家人的關系時,成就夫妻伙伴關系的信念經常會受到考驗。領導者需要不斷自醒覺察,堅定愛的信念、堅定成就彼此的信念,通過自身的改變達到自我認同,引領共同的成長。
本書的第五部分呈現的是商業領袖們在踐行團隊領導力過程中的內在沖突和收獲感悟。如何識別志同道合的同路人?顛覆性時代需要怎樣的方法才能激發團隊伙伴?如何培養同路人?如何讓企業文化落地?在協同伙伴關系中,何為用“腦”,何為用“心”?如何在組織中激發創業精神,成就事業伙伴關系?
領導力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并非由權力或頭銜所賦予,而是個人有意識的自我引領。我們在生活的小事中有意識地通過認知—選擇—行動—反思的循環實現自我成長。在團隊伙伴關系、婚姻伙伴關系、親子伙伴關系中,我們可以隨時探索自己、引領自己,越來越清楚地看到“我是誰”。領導力也是一種選擇,當覺察到自己的言行舉止已經影響了最終要取得的目標和結果時,我們可以選擇是否跨出舒適區,是否調整原有的信念,是否踐行新的行為模式。
我們希望本書能陪伴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在人生的不同角色中不斷地探索“我是誰”,通過工作和生活角色中的聯結與突破,成為自己幸福人生的領導者。
領導力是個人不斷探索、實踐、磨礪而習得的。每個人都能成為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