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老味道(第三版)
- 沈嘉祿
- 2299字
- 2020-07-24 15:35:29
來三兩“蔥開”!
上海的“面人口”是龐大的,為適應(yīng)這個龐大的群體,全市小吃店一直在供應(yīng)各色澆頭面,比如鱔糊面、燜肉面、辣醬面、炸醬面、排骨面、雙菇面、三絲面、素澆面等。最近幾年蘇州面館在上海開了不少,熏魚面和燜肉面是很值得一嘗的。尤其是西北風(fēng)一刮,一頭扎進面館,叫一碗燜肉面是理想的早點。面條細闊而有韌勁,面湯夠?qū)挘寤F肉蓋在面上,白花花的油脂如羊脂白玉一般凝凍,用筷子挑到面條下面稍微一焐,馬上變得半透明了。不須咬,只消用嘴一吮,美味就直奔舌底。為了口福,我也不顧醫(yī)生的警告,燜肉一來就是兩塊。蘇州面館在入冬后也有羊肉面應(yīng)市,羊肉湯燉得濃濃的,切成薄片的羊肉做面澆頭,味道極鮮。但我更愛吃白湯羊肉加羊雜碎,青蒜葉一撒,面一拌,香。還有一種羊肉面是紅湯。紅燒羊肉另盛一小碗,跟面一起上,有肉有骨有湯,咸中帶甜。這種羊肉面被老吃客呼作“紅羊”,若是羊肉有微辣,往往更可口。
但我對蔥開面情有獨鐘。
蔥開面是蔥油開洋拌面的簡稱,一種點心有了簡稱,就說明它的歷史悠久,民眾認可度高。蔥開面,首推城隍廟的湖濱點心店。在老上海的記憶中,至今還沒有抹去。湖濱點心店在南翔饅頭店隔壁,也是一幢黛瓦粉墻的明清建筑,曾是豫園的一部分,有一個典雅的樓名——鶴汀,后窗推開就是荷花池,與湖心亭隔水呼應(yīng)。這里的蔥油開洋拌面用的是定制的小闊面,在大湯鍋里煮后仍有很強的韌勁,拌了店家熬制的蔥油后就特別爽滑,彈性十足。開洋(北方人稱蝦米,粵港人稱金鉤)選用當年曬制的,夠大,經(jīng)黃酒浸泡后蒸發(fā)至軟。蔥油的熬制就別有一功了,青蔥白和少許京蔥白按比例投入油鍋里熬,爐火不能過旺,得像小媳婦熬成婆似的慢慢熬,使香味恰到好處。每逢老師傅熬蔥油時,窗外九曲橋上的游人都能聞到這股蔥香味,遂有“湖濱蔥開面,香飄九曲橋”的美譽。調(diào)料呢,取大蝦米浸酒后與生抽一起煮透。這樣的蔥油與開洋調(diào)味汁拌了面吃,不鮮不香也難了。
由于湖濱點心店的蔥開面出品道地,在上海老百姓中口碑極好,在此吃面也是要排隊的。老吃客進去吃面,言必稱“蔥開”。一說全稱,就不算老吃客,會遭服務(wù)小姐白眼。有些人上班前特地趕到城隍廟吃了蔥開面再奔單位掙他的飯票。我的一個親戚,家住曹家渡,公司在外灘,每天一早騎著自行車來城隍廟吃了面再走,一年四季,無論刮風(fēng)下雨,癡心不改,口味不變。我住在田林地區(qū)的那幾年,也曾多次專程到湖濱吃蔥開面配雙檔。雙檔——面筋百葉是也,此物容我另作介紹。有時赴黃浦區(qū)開會,寧可不吃早飯餓肚子,為的就是與蔥開面來一次親密接觸,所費也不過十元出頭一點,有干有濕,非常樂胃。但是現(xiàn)在湖濱點心店不供應(yīng)蔥開面了,我向豫園集團的領(lǐng)導(dǎo)也提過意見,沒用。也許是游客太多,供應(yīng)不及的緣故,也可能是做蟹粉小籠和蟹黃魚翅灌湯包利更厚吧。
在家里我也經(jīng)常做蔥開面。外出開會或集體旅游,逮著機會我也會露一手,我做的蔥油開洋拌面絕不輸給正宗的點心店,事實上沒有一個人吃剩的。做蔥開面其實很簡單,關(guān)鍵是蔥要選得好,舍得用蔥白,蔥也不能太細,否則不香。開洋也要選大的,用上好的黃酒浸沒,加白糖上籠格蒸透,然后加醬油味精調(diào)和。只是蔥油雖香,熬的時候煙熏火燎,廚房里就像遭到美國飛機狂轟濫炸的伊拉克油田一樣駭人,事后必定遭太太數(shù)落。
前幾天讀逯耀東的《寒夜客來》,里面有一篇文章專門談到上海城隍廟的小吃,作者與太太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尋訪美食于此,吃了南翔饅頭,發(fā)覺“饅頭色呈褐灰,心想賣相不好味道好,夾了一只送入口中,皮厚粘牙,餡粗有筋皮,但卻無汁,距原來南翔小籠的體形小巧,折褶條紋清晰,皮薄又滑潤,入口不黏牙,餡多鹵重而味鮮的標準,相去甚遠”。吃了兩只,這位臺灣美食家又轉(zhuǎn)到隔壁的湖濱點心店,叫了一碗蔥開面,先是抱怨一通桌子上留有油跡,后來又抱怨面里找不到一只開洋,并表示“比我自己做的火腿開洋蔥油煨面,是不可相提并論的”。
逯先生的煨面做得好,那是他的本事,不妨自夸,但他在城隍廟尋訪美食的時候,正趕上上海飲食業(yè)大舉振興之時。城隍廟的美食在十年動亂時也沒怎么離譜,百廢待興時一定更加兢兢業(yè)業(yè),南翔饅頭皮厚肉少絕對不可能,我在這個時間段也是多次往訪品嘗的,斷無此事。至于蔥開面沒有一只開洋,也不可能。服務(wù)員跟你沒有仇,不會捉弄你這個臺巴子的。我認為逯先生對大陸還是有成見。
不過今天湖濱不再供應(yīng)蔥開面,則叫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前幾日又特地趕去吃面,食單上依然不見蔥開面的影子,只有肉絲炒面。炒面我是多年不吃了,就要一盆來嘗嘗。上桌后用筷子一挑,一絲熱氣也沒有,再一嘗,簡直是醬油里拌一下而已,根本沒有炒過,而且有一股生油的腥味。過去街頭小店供應(yīng)菠菜炒面,雖然價廉,做得一點也不馬虎,炒好的面上蓋一株碧綠的紅頭菠菜,看著開胃,面條中總有幾根帶一點焦黃,嚼起來有勁道,還透出香味,菜油也是事先熬過一遍的,斷無油腥味。湖濱如此炒面,不僅糊弄了顧客,還大大辜負了窗外九曲橋下的一泓碧水。
城隍廟里過去還有兩面黃供應(yīng),加上現(xiàn)炒的澆頭,是典型的上海點心。現(xiàn)在游客多如過江之鯽,兩面黃油煎起來頗為費時,只怕游客等不起,店家也耗不起,這道風(fēng)味遂成絕響。
還有一次我和太太在淮海中路上一家點心店里發(fā)現(xiàn)有肉絲兩面黃,馬上叫了一盆。等上來一看,面的表面和邊緣一點也不黃,更談不上脆了,簡直是油煎爛糊面,吃了幾口就沒有勇氣堅持下去了。倒是左近雁蕩路上有一家味香齋面館,一開間門臉,擠滿了小桌子,這里供應(yīng)的麻醬拌面已有幾十年歷史了。銀絲面骨子較硬,上澆麻醬、辣油、醬油,拌勻后每根面條上都沾上了調(diào)味,香辣鮮俱全,再配一小碗牛肉湯,不過六元錢,比湖濱十元一盆的肉絲炒面好多啦。不少老上海都在這里吃早點,門口一溜的自行車就說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