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時歷:日日是好日
- 鄭靜
- 1075字
- 2020-07-24 15:25:33
春節(農歷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
風雅過年
春節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吃了臘八粥,便把年來忙,這老話絕對就是真理。它集合了多少代人的經驗和智慧,尤其是到了臘月二十三,糖瓜粘,祭完灶王爺后,那每一天都是有講究的。二十四,撣屋掃塵;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就該煮大肉了,就這么忙忙叨叨的一直到年三十。當然,老皇歷遇到新情況,多少也得與時俱進,燒柴火的大灶頭早已在城市里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煤氣灶,甚至是電磁爐。有心賄賂灶王爺,也沒地兒抹麥芽糖了。這些習俗,也就慢慢成為傳說,留在故紙堆里了。
不能按著老習俗按部就班,但我們還是得為過年而努力。記得老底子上海弄堂里,進了臘月后逐日多起來的咸肉、鰻鲞,掛在竹竿上,一串串迎風招展,那股子咸腥味就告訴你,年要到了。南京路上一字排開的南貨店里天天人頭攢動,邵萬生的火腿、泰康的糖果、三陽的開洋干貝,辦年貨那就是個體力活,要在一眾主婦堆里擠進擠出,三九天里也能弄得大汗淋淋。在漫長的年貨籌備過程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磨水磨粉。浸發好的糯米一勺勺放進石磨里,慢慢地碾成白色的乳漿流下來。我總是自告奮勇地申請添米的活計,時不時地還能偷偷推上幾下磨,但小孩子的耐心總是有限,玩上一會兒也就丟開手,直接期待著吃黑洋酥湯團了。如今科技昌明,網購遍天下,天南海北的年貨也只要下個單,就好等著快遞送上門了。叮咚作響的門鈴聲,最能讓人歡呼雀躍。黑龍江的木耳、湖南的臘肉、青島的對蝦干,它們就這么一波波地向你襲來,逐漸塞滿廚房,就等著年三十晚上華麗登場。


除了吃,過年還有很多風雅的事情要做。門上的春聯、窗上的窗花,這就是一個才藝大比拼的時候。平日里再低調,這時候也該鉚足了勁好好寫上一回。這一掛掛一年的吉慶是馬虎不得了。據說想當年王羲之的春聯貼一對出去,別人偷一對,一而再,再而三,書圣也火了,于是腦洞大開,寫了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下終于安定了。第二天,“王童鞋”起早,大筆一揮添上幾字,“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夜行”,一下子化腐朽為神奇,成為千古佳話。
當然我們再怎么發奮圖強,也趕不上書圣的一成功力,但“總把新桃換舊符”的習俗還是可以效仿的。貼張倒的“福”字、抱著大鯉魚的胖娃娃,不管是中國結,還是楊柳青,中式的符號此時不用,更待何時。案頭的水仙,客廳里的銀柳,還有茶幾上的八寶食盒,小朋友身上里外三新的衣服,春節的時候,多矯情都不過分,要的就是那份喜慶。儀式感的東西最能讓人體會到年味。
生活要用心,它才能夠美好。在“年味”漸遠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努力,好好過年。為了自己,更為了我們的孩子,當她大的時候,不用再去翻書找“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