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前三節,你可能會有這些疑問
我根據什么原則制訂了這樣一套三餐吃法?
人體需要攝取足夠的營養素才能正常運轉,六大營養素中,蛋白質和脂肪可通過肉類來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可通過蔬菜、水果來補充,但蔬果大都是寒性的,不宜多吃;碳水化合物和水可通過飯、湯水來補充。所以三餐應有菜有肉有主食,還要補充兩種水果,喝雞湯及適量水。此為基礎原則。
每天攝入的總肉量公式為:(身高-110)×3.75(克),平均分成5份,早餐和午餐時各吃2份,晚餐時吃1份。腎臟有問題的人,蛋白質要減量,具體需遵醫囑。
為什么午餐是一肉兩菜或一肉一菜的搭配,而沒有更多種肉和菜呢?主要是為了避免多種食物交叉過敏的可能性。
為什么蛋、奶、黃豆制品、高溫烘焙的堅果等都不建議吃?
因為它們是潛在致敏原。不是只有引起瘙癢、皮膚起小疙瘩才算過敏,有些過敏反應是比較隱性的,容易被大家忽視。根據我十幾年的咨詢經驗,雞蛋可能刺激腫瘤,引起婦科炎癥、掉發、唇干脫皮,牛奶會引起便秘、導致胃脹氣,黃豆的過敏反應是影響睡眠、導致情緒低落或抑郁、刺激長青春痘等(紅豆不是黃豆科,所以可以吃)。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在《中國人群1952次嚴重過敏反應回顧性研究:臨床特點、誘因及治療》一文中發布了中國人發生過敏性休克的誘因排序,食物誘因中小麥排第一,堅果排第三,豆類排第四。協和醫院的專家也指出,雞蛋是嬰幼兒中最常見的致敏原,但要論及造成過敏的嚴重程度,牛奶則更勝一籌;帶殼的海鮮(如螃蟹、貝類)則是大齡兒童和成人最常見的食物致敏原。中國的《預包裝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規定,應在食品標識里標明的致敏原成分有八類:大豆、蛋類、乳、花生、含麩質的谷類、堅果、魚類和甲殼類及其制品。
堅果也不是完全不能吃,只要不高溫烘焙就行,可以選擇低溫烘焙、水煮或者蒸(注意不要加會讓人上火的調料)的方式。低溫烘焙的也只能偶爾吃,嚴重上火時最好別吃。
不喝牛奶怎么補鈣?
1.擇食雞湯:本書里的四款雞湯是用雞骨架和雞爪熬制的,食用后可補充到湯里的液態鈣、水解蛋白質和膠質。
2.含鈣蔬菜,如圓白菜、芥藍、海帶、蠶豆(胃不好的人食用時要去膜);燕麥片(不過敏者可食)、椰棗(高鈣、高鐵、高蛋白,所含糖是單糖,幾乎無熱量,可做零食)等。
3.通過安全性高、吸收快的檸檬酸鈣來補充鈣質。
找到不適合自己的食物,非常重要
很多人剛接觸我的飲食調理理念時都是有點疑惑的,因為擇食的很多主張跟普遍流行的營養觀點相悖。就算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勉強接受擇食,也多半堅持不下去,因為開始執行后會發現我不讓吃的食物很多,因此不少人就開始本能地抱怨沒的吃,繼而順理成章地拒絕執行下去。
肯定句當然比否定句容易讓人接受啦,但是能吃的東西畢竟還是占多數,沒辦法盡數,不能吃的東西卻值得再三提醒。因為一旦吃錯食物,身體引發的連鎖反應可能是你自己都無法覺察的。
一些基礎的忌口食物,比如上火食物、寒性食物,適用于所有人;而不同癥狀對應的忌口食物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態有選擇地忌口。(忌口表格見正文233~238頁。)
需要忌口的食物是不是這輩子都不能再吃了?
很多同學覺得擇食難執行,是因為忌口的都是自己愛吃的食物。其實是這樣,如果你判斷出身體上一些不好的癥狀可能是某某食物導致的(比如,吃完黃豆就長痘痘),那就先嚴格忌口一個月,如果有好轉了,那建議你繼續忌口半年到一年,直到癥狀完全消失。
當自己原本不舒服的狀況完全消失之后,你可以嘗試少量攝取引起問題的食物,如果一段時間后問題又出現,就繼續忌口至少半年,然后重新嘗試;如果每次只要一開始吃那種食物,不舒服的感覺就隨之而來,那就不用再掙扎了,最好徹底告別它。但是也有可能在重新開始吃之后,你并沒有不舒服,那就可以記住——只要不要長期大量吃,偶爾吃吃是可以的。
擇食吃法適用于哪些人,可以調理什么?
擇食適合絕大多數人,因為它的宗旨是調整基礎體質。體質調好了,身體就能得到充足的氧氣和養分,內臟自然強壯,免疫力也就提升了,很多問題會迎刃而解。
所以不管你是久減不瘦,經期不準,還是便秘、失眠、長痘、長斑,先按照擇食三餐吃起來,調好體質,這是基礎。有的同學并沒有嚴格擇食,只是部分忌口或者三餐中的一餐或兩餐做擇食餐吃,身體的各種問題也有了明顯改善。比如忌口最基礎的寒性食物和上火食物、自己最想改善的問題對應的忌口食物。比如上班族午餐、晚餐經常外食,那至少可以先每天吃一頓擇食早餐,活力滿滿地開始一天的工作生活。午餐、晚餐至少可以避開自己身體情況需要忌口的食物,點餐時標注不加容易引起上火的調味料,如果菜里多油多鹽,可以用開水涮一下,等等。正文224頁開始列出了外食建議。我們也把姜汁、雞湯、紅豆茯苓蓮子湯、豬皮、花膠都做出成品的健康食品——邱品,方便上班族擇食。
做好擇食,簡單到只有兩句話
在對的時間吃進對的食物:即按照本章擇食三餐的要求吃。
避開不適合自己的食物:后文中會有不同癥狀對應的忌口食物,可根據自身情況列出專屬自己的忌口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