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上火的好生活
- 佟彤
- 729字
- 2020-07-20 16:47:37
2.人身無火猶如天空失去太陽
《素問》:“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陽氣之于人身,如同太陽之于自然,人身失去陽氣,壽命就不能長久了。天體的運動應當依靠太陽的光明。
中國文化中有“陰”和“陽”的概念,中醫尤其講究這個。“陰”是指有形的、冷的、暗的、靜的東西,具體到人體,就是血、精、津等。而“陽”是指無形的、熱的、明亮的、動的,具體到身體,則是器官、組織的功能,也稱為“陽氣”。
在陰和陽之間,中醫乃至多數中國人都更重視陽,也就是更重視人體的火力。
《素問》是中醫的理論基石,其中寫有:“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意思是說,人體的陽氣就相當于自然界的太陽一樣重要。
明朝張景岳的比喻更加具體:“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太陽和陽氣分別是自然界和人體的“主旋律”,人身無火猶如天空失去太陽。
金元時期的名醫朱丹溪將上火列為主攻方向,他是中醫中對“火”的問題研究得最透徹的一個,算是上火理論的創建人了。他更進一步,說就像自然界的太陽總比月亮大一樣,他認為人體也是“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意思是說,即便是正常狀態下,人身的“陽”也是多于“陰”的,總是處于微微上火的狀態。因為,人只要活著,就需要火力,因此人體也時刻處于被火消耗的陰虛邊緣。
這個“陰常不足”的學說現在很被認同,所以中醫一般會推薦年過40歲的男性適度地服用六味地黃丸這個平和的補陰藥,就是考慮到連續40年火力的運轉過程中對陰的耗傷。
如果一個人沒有了“火”,就是有陰而無陽,有血而無氣,類似有米沒火做不成能供身體用的熟飯。老話說“人死如燈滅”,人死后身體很快變涼,就是因為元陽耗竭了,和油盡燈枯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