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華北事變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面臨著淪為日本帝國主義殖民地的嚴重危險。1935年秋,日本策動華北“自治”達到了頂峰,國民黨政府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妥協退讓,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公憤。正當人們為民族的存亡憂心忡忡、日夜焦慮的時候,1935年8月1日,在莫斯科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以中國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名義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八一宣言》分析了“九一八”事變后的國內政治形勢,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華北的侵略及企圖滅亡中國的野心,痛斥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指出中華民族正處在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圣天職,號召全中國人民動員起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提出中國共產黨當前的政治主張是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并提出十條方針作為國防政府的施政綱領。在巴黎出版的中文《救國時報》和莫斯科出版的英文版《共產國際通訊》上刊登了此宣言,傳入國內后,在全國各階層愛國人士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此時,華北五省已名存實亡。中國共產黨發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號召,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處在國防最前線的北平學生,痛切感到“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1935年春夏之交,中共河北省委特派員李常青抵北平,建立由彭濤等組成的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指定周小舟負責中華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北平分會的工作。在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1935年11月18日,北平市大中學校學生聯合會成立。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學校發表宣言,反對華北“防共自治”,要求國民黨政府討伐殷汝耕,宣布對日本的外交政策,動員全國對敵抵抗,切實開放人民言論、結社、集會自由。這時,傳來冀察政務委員會將于12月9日成立的消息。北平學聯黨團決定在這一天舉行抗日救國請愿。12月9日,寒風凜冽,滴水成冰。在黃敬、姚依林等共產黨員的組織和指揮下,參加抗日救國請愿游行的愛國學生涌上街頭。走在隊伍前列的是東北大學、中國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和市立女一中等校的學生。警察當局事先得知學生要請愿游行,清晨即下達戒嚴令,在一些街道要沖設了崗哨。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城外學生被軍警阻攔,在西直門同軍警發生沖突。
上午10時許,城內一兩千名學生沖破軍警的阻攔,匯集到新華門前。他們高呼“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五省自治!”“收復東北失地!”“打倒漢奸賣國賊!”“武裝保衛華北!”等口號,表達了全國人民抗日救國的呼聲。各校臨時推舉董毓華、宋黎、于剛等12人為代表,向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何應欽遞交請愿書,提出6項要求:一、反對華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員會及其類似組織;二、反對一切中日間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應付目前危機的外交政策;三、保障人民言論、集會、出版自由;四、停止內戰,立刻準備對外的自衛戰爭;五、不得任意逮捕人民;六、立即釋放被捕學生。
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運動。當天,學生的游行隊伍經西單時,遭到國民黨軍警的阻攔和野蠻鎮壓,100余人受傷,30余人被捕。但愛國學生并沒有被嚇倒,國民黨當局的鎮壓反而激發了學生們的堅強斗志。12月10日,北平學生實行全市總罷課。市學聯發布《宣傳大綱》,明確提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危害民族生存的殘暴內戰,反對一切出賣民族利益的政策和行動,要求一致抗日,號召必須聯合全國民眾,結成統一革命戰線,武裝全國民眾,來擴大民族解放斗爭。
“一二·九”運動運動沖破了國民黨當局的高壓,很快得到全國各地的廣泛響應,天津、上海、南京、杭州、武漢、廣州、開封、濟南、太原等城市的愛國學生和文化、教育各界以及廣大工人、群眾
紛紛舉行示威游行、請愿和罷課,支持北平學生的愛國斗爭,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的熱潮。
正當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進入高潮的時候,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結束了戰略轉移,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和民族抗戰的出發點放在了大西北。國民黨政府繼續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調動幾十萬大軍對陜北蘇區大舉進犯,妄圖乘中央紅軍立足未穩之際,一舉消滅。
陜甘蘇區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經濟落后,交通閉塞,蘇區的鞏固與發展受到很大限制。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在軍事戰略上通過了《中央關于軍事戰略的決議》,確立了把國內戰爭與民族戰爭結合起來,準備直接對日作戰的力量和猛烈擴大紅軍的方針,提出紅一方面軍行動部署的基礎應放在“打通抗日路線”和“鞏固擴大現有蘇區”這兩項任務上來。
1936年1月15日,中共中央簽發了“關于紅軍東進抗日及討伐賣國賊閻錫山的命令”,東征部隊進行渡河準備。2月,紅一方面軍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的名義,從陜甘寧蘇區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發起東征戰役,其目的是為了北上直接抗日,對于要阻攔紅軍抗日的蔣、閻敵軍,要給予堅決打擊。
東征中紅軍在軍事、政治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勝利,特別是以紅軍的實際行動把黨的抗日統一戰線的主張,更深入更廣泛地宣傳到了全國。1936年5月,東征紅軍回師陜北。
這時,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進一步高漲。繼1936年1月華北學生聯合會、上海各界救國會成立后,各地先后成立了各界救國會。同年5月愛國人士宋慶齡、鄒韜奮、陶行之、章乃器等發起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它是以愛國知識分子和共產黨員為骨干,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具有廣泛社會基礎的抗日救國陣線組織,主張“停止內戰,一致對外”。上海、南京、北平等地許多抗日救亡團體,先后加入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
與此同時,1936年5月,日本關東軍模仿制造偽“滿洲國”的故伎,以內蒙古德王為傀儡,成立了偽“蒙古軍政府”,企圖將內蒙古從中國分裂出去。8月,日本支持的偽蒙古軍開始侵犯綏遠(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及其以西地區)。11月5日,日本策動和指揮偽蒙軍集中兵力向綏東進犯,企圖侵占紅格爾圖后,直迫綏遠省會歸綏,再分兵進占綏東平地泉(集寧)與綏西包頭、河套。
國民黨政府綏遠省主席兼第35軍軍長傅作義對各界人士發表談話,表示偽蒙軍在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指揮下,妄圖進犯綏蒙邊疆,我們自應不計任何犧牲,堅決進行反擊。他立即任命騎兵第1師師長彭毓斌為前方總指揮,步兵第218旅旅長董其武為副總指揮,秘密快速集結兵力。15日晨,日偽軍5000余人,在野炮、裝甲車、飛機掩護下,向紅格爾圖猛烈進攻。中國守軍英勇抗擊。
16日至18日,日偽軍連續猛攻,均未得逞。當戰斗激烈進行時,傅作義親臨集寧前線指揮作戰,令董其武親率所部,突襲日偽軍。
19日,董其武指揮3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及炮兵營等部,出敵不意發起攻擊,將偽軍王英部擊潰,王英部敗退商都。次日晨,偽蒙軍隨即抽調兵力加強商都、化德的防務,并在綏北百靈廟構筑堅固的防御工事,準備以此為基地,相機向武川、歸綏進攻。蔣介石此時正集中大量軍隊準備“圍剿”紅軍,僅派湯恩伯率第13軍一部援綏。傅作義得知敵人的企圖,決定在敵偽發動進犯前,以遠距離奔襲戰術,先發制人,出敵不意,將百靈廟收復,以毀其巢穴,破壞其狂妄計劃,保衛國土。11月23日夜,晉綏軍騎兵師旅長孫長勝、第35軍第211旅旅長孫蘭峰為前敵正副指揮,率部4個多團向百靈廟發起攻擊,很快占領了外圍山頭,將敵壓縮在山內平地。日軍顧問在前沿督陣,指揮偽蒙軍第2軍第7師扼守女兒山進行阻擊。
11月24日晨,孫蘭峰令山炮營進至百靈廟東南高地,集中火力猛攻女兒山,并配以裝甲車隊,向東南山口沖擊。與此同時,騎兵團攻占北山,控制了飛機場,斷敵后路。敵由東北方向敗退大廟。中國軍隊收復百靈廟。12月2日,日偽軍4000余人對百靈廟反撲,被擊潰,并于10日收復大廟(錫林木楞廟),小濱大佐等20余名日本顧問被擊斃,先后爭取偽蒙軍4個旅反正。
綏遠抗戰是中國軍隊自1933年長城抗戰以來取得的又一次勝利。全國掀起援助綏遠抗戰運動,國民黨政府和各界人士組織慰問團、戰地服務團赴前線慰問抗日將士。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捐款達120余萬元。12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發出《關于綏遠抗戰通電》;毛澤東、朱德等致書蔣介石,再次呼吁“化敵為友,共同抗日”。
綏遠抗戰和援綏運動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把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