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Z
- (法)羅蘭·巴特
- 2046字
- 2020-07-15 14:14:41
二十二、自然之極的情節
人們以為龐大的結構、重要的象征、顯著的意義應筑立在不起眼的日常行為的基礎上,話語為了問心無愧,“為了產生真實”,將日常行為記下來:一切批評于是均基于這個觀念:文中存在著瑣屑之物(insignifiant),這其實也就是說,存在著自然之物(nature):意義應該是將其顯在意義(horssens)的顯著性(suréminence)削減掉[1],顯在意義當時被記下來,其從屬角色純粹是做比照用的。此刻,結構的觀念不支持底色和圖案、瑣屑和重要的區分;結構不是一種圖案、略圖、詳圖:一切皆意指著。為了證實,只需觀察最簡單(因而顯得微不足道)的布局過程(proa?rétismes)就夠了,其均勻的聚合體(paradigme)是始/終、續/止之類型式。在這些極為常見的事件內(這里就是:笑,沉陷在,隱蔽處,冥想,加入,威脅,攻擊,等等),由標記(notation)創立的本質(être)或現象,以一個結尾部分(conclusion)來圓滿完成,且看來從創立時起,就遵循了某種邏輯(其間也產生了時間性:古典敘事基本上受邏輯—時間秩序的制約)。寫及終(fin) (此詞顯然時間和邏輯兩性兼具),于是即安排了一切事物,這一切都是作為某種緊張狀態(tension)來寫的,緊張則“自然地”需解除,需結果,終局,一句話,這一切都是作為某種突轉(crise)來寫的。那么,突轉是一種文化模式:該模式標志出西方對人體(與希波克拉底相關)、詩學和邏輯學(亞里士多德的疏泄論與三段論)及晚近社會經濟學的思考。就需顯示每一情節的終止(fin) (結局,中止,收場,解結)而言,能引人閱讀之文顯示出歷時性(historique)來。換句話說,它可遭受破壞,然必招致不滿,因為這看來違反了話語的自然(nature):這少婦可不止住笑,敘述者能不從白日夢醒來,或至少話語突然想及其他事情,棄去講述完整故事的頑念,變換方向以構造更有效的網絡;頗為奇特的是,我們把需解結者叫做(故事的)結(n?ud),并將結置于突轉的峰巔,而不是在它的變化的低谷;然而結是進展中情節的結束者、終止者、完畢者,猶若綴以某種花飾(paraphe)[2]。摒棄這終止的字(摒棄這用作字的終止),其實就是令人不滿地將簽名(signature)草草了結了,而我們則追求著在簽名上留下我們的每個“信息”的標記。
譯注
敘事文漸進分析
(63)她在我身邊坐了下來。★情節符碼:“加入”:1:坐下。
(64)老頭不想離開這尤物了,以沉默及無根無由的固執,顯示著不可扯離的依戀。老邁者常常如此,這與幼童極為相似。★文化符碼:老人心理學。★★意素:孩子氣。★★★閹歌手受到少婦的吸引,相背者受到自身的對立物的吸引,硬幣正面受到它的反面的吸引(象征符碼:閹歌手的婚禮)。
(65)為了坐在她身旁,他去端了把折椅來。他的最輕微的動作,都充滿了了無生氣的笨拙,遲鈍的猶疑,顯出麻痹患者特有的姿勢。他小心地慢慢坐了下來,★情節符碼:“加入”:2:坐在旁邊。★★文化符碼:老人心理學。
(66)喃喃地說著一些不知所云的話。衰弱顫抖的嗓音,活像墜落井里的石頭散發的聲響。★墜落井里的石頭散發的聲響,并不是“衰弱顫抖”的;然而句子的含蓄意指鏈要比隱喻的精確重要得多;此鏈將下述因素聯綴起來:石頭毫無生氣的慣性,井陰森的深度,衰老聲音的斷斷續續,與一體而“圓潤”的完美聲音對立著:所指者是“物”,人造且吱吱嘎嘎響,若機器一般(意素:機械性)。
(67)少婦緊緊地握住我的手,仿佛在斷崖邊尋求著憑依。看到這人★意素:魅惑力。
(68)兩眼毫無生氣地轉向她的眸子,她顫抖了,那淡灰藍色的眼睛,只能與黯淡的螺鈿相比。★比冷還可畏:消褪(黯淡)。此閱讀單位蘊含了行尸走肉、徒具人形的死人之意,將其集中在最令人不安的一點:張開的雙眼,從而呈現出來(閉上死者的雙眼,是為了祛除所剩留下來的生命,使死者完全死亡,使死者真正成為死者)。至于淡灰藍色,在此毫無直接意指的重要性(淡灰藍色的確切顏色,非關緊要);從含蓄意指上(文化上)來說,這是瞎眼、死眼的顏色:是顏色的枯淡,然而尚未失盡光澤(意素:冷)。
(69)“我怕,”她俯在我耳邊說道。★意素:魅惑力。
(70)“您可以說說話,”我答道,“他非常背聽。”
“原來您認識他?”
“是的。”★老人的聾(其高齡使之顯得合理了),派這用場:它(間接)告訴我們,敘述者掌握著那懸而未解之謎的謎底:迄今為止,敘述者僅以對照“詩人”的面目呈現,在此,則說明他能夠敘述。一個布局過程便展開了:知道這故事/講述它/等。從整體上看,這布局過程將含具極強烈的象征性,我們過后會見到(情節符碼:“敘述”:1:知道這故事)。
(71)于是,她鼓足了勇氣,對這人類語言無法命名的生物審視了一會兒:這是一個無實體的形式,無生命的存在,或無運作的生命。★中性,閹歌手特有的性,被無靈魂(或無生氣:在印歐語系中,無生命原本就是指中性)所指:否定性的摹本(無……)是閹割的圖式,是無生命之生命的外觀(象征符碼:中性)。★★老人的肖像描繪(此后將繼續呈現,這兒從修辭學角度作了預告),在少婦所確立的框架(眼睛)內含攝原型(origine) (“鼓足了勇氣去審視……”),然而,這原始聲音經由疊化(fading),描繪便將轉由話語來完成:老人的身體摹寫業已描繪過的模型(象征符碼:身體之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