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熱情的支持者可能說:也許就是這么回事,然而,這些為何會減損歐盟在世界上代表的更大的善——一個無比尊重人權、國際法、全球窮人援助以及環境保護的政治共同體?就不能說歐盟實現了啟蒙運動時期構想的“和平的貿易”(le doux commerce),亦即如孟德斯鳩所言的“治愈最具破壞力的偏見”,以互利精神和法治使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平嗎?
在現今對歐洲的贊美之詞中,正是這種斷言——歐盟在世界舞臺上獨一無二的作用和威望——現在占據最重要的地位。它在所有方面依賴的都是與美國形成的反差。美國扮演的角色與歐洲不同,它愈發不祥、狂暴而又虛張聲勢,歐洲則是和平、進步的充滿人性的大陸——一個我行我素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歐洲努力爭取一種約束一切的法律秩序。哈貝馬斯和許多類似的思想家認為兩個大陸的價值觀漸漸分離:槍支文化的泛濫,經濟的極不平等,原教旨主義宗教和極刑,更不用說國家的虛張聲勢,這些使得美國與歐盟的差距越來越大,并且培育了愈加退化的國際關系觀念。在此將歌德[45]的格言倒置一下會更合適。
隨著美國對伊拉克的侵略,美國的這些形象變得清晰明確。哈貝馬斯認為,2003年2月15日的大規模反戰游行將作為“歐洲公眾誕生的信號”而載入史冊。[12]甚至像最近就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的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46]這樣的人物也發表聲明說,這些游行標志著歐洲國(a European nation)的誕生,而人們原以為他不太可能這么說。但如果這是一份“獨立宣言”,那么,用“國家”一詞稱呼正在誕生的事物合適嗎?在中東問題上同美國的背道而馳可以視為新興歐洲的消極定義之時,而其中同時存在著指向概念的另一方向的積極的一面。東擴是歐盟偉大的新成就,而如何使之理論化呢?在1991年的晚些時候,亦即蘇聯垮臺后的幾個月之后、馬斯特里赫特高峰會議后的幾天里,J.G.A.波科克發表了一篇未來預測之文。波科克是歐盟的嚴厲抨擊者,他一直認為歐盟伴隨著主權和身份——與之相隨的還有民主的環境——向市場屈服,盡管這個市場從未完全建成;他注意到歐洲現在面臨著確定其邊界的問題,歐洲作為“在文明和穩定區域的意義上的帝國,必須再次決定是擴展還是放棄其支配邊界地帶強大而不穩定的文化的政治威權”。[13]
當時,此并非在關于歐洲的官方話語中大受歡迎的設想。十年后,這段話中使用的具有諷刺意味的那一詞已經演變為一種自我滿足的通用語。隨著伊拉克戰爭進入倒計時階段,英國外交官、布萊爾以及后來的委員會主席普羅迪的特別安全顧問羅伯特·庫珀[47]向《展望》讀者闡釋帝國的功績。“它是一種強者保護弱者、高效率和管理完善者傳遞穩定和自由、世界為投資和發展開放的體系——所有這些優點似乎都非常令人期待。”當然,“在人權和資產階級價值觀的世界里,一種全新的帝國主義將……必須與舊帝國主義完全不同”。它將是一種“自主自愿式的帝國主義”,亦即在巴爾干地區由歐盟很好地展示出來的那一種。東擴在前,他得出的結論是,歐盟正處于通往“合作帝國”的“高貴夢想”之征途中。[14]
東擴穩操勝券,當前在牛津大學工作的波蘭理論家揚·杰隆卡[48]在其《作為帝國的歐洲》(Europe as Empire)一書中欣喜若狂地指出,這種“規劃實實在在是帝國主義的”——“強權政治之極致,盡管‘強權’一詞從未在官方的東擴言論中被提及”,因為這是一個“處在運作中的溫和的帝國”。[15]
德國戰略家、柏林洪堡大學政治理論系的系主任赫爾弗里德·明克勒[49]在雄心勃勃的比較性專著《帝國》中,以更為現實的風格詳解了諸多帝國——它們穩定了相鄰的權力真空地帶以及動蕩的邊界區域,致使野蠻人和恐怖分子走投無路——的世界歷史邏輯,該書中的觀點起初以備忘錄的形式在外交部召集的各國大使出席的會議上呈現。雖然赫爾弗里德·明克勒天生忠于西方,可是他拒絕規范性思考。人權救世信仰是道德的奢侈品,甚至連美國這個帝國都消受不起。就歐洲自身而言,應該評估其作為次帝國體系的新興作用,并且把規定的任務和它的能力相匹配,不過多地宣布令人振奮的目標。
當然,“次帝國”中的前綴“次”提出了歐洲授予自己新身份的關鍵性質問題。歐盟獨立于美國之外到何種程度?答案令人頗感痛苦,正如隨便瀏覽一下記錄就能發現的那樣。也許自1950年以來,歐盟在諸多方面從來沒有如此地依賴美國。東擴是歐盟的主要成就——可能有人說,延伸了自由的邊界,或言進入到帝國行列,或者兩方面兼而有之——東擴的歷史就是一個標志。東擴由華盛頓引導:每一次,蘇聯衛星國加入歐盟之前就已在美國的指揮下并入北約。波蘭、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國在1999年就已加入北約,5年后加入歐盟。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在2004年加入北約,3年后加入歐盟,甚至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和波羅的海國家也莫名其妙地在加入北約一個月后——只是為了重復那個象征意義的要點嗎?——加入歐盟(將波羅的海國家納入歐盟的計劃始于1998年)。克羅地亞、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隨后也將經歷同樣的加入順序。
北約向蘇聯邊界的擴展完全對冷戰結束時向戈爾巴喬夫[50]所作的承諾置之不理,這是克林頓[51]政府所為。在波蘭、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國加入北約12天后,巴爾干戰爭開始——北約歷史上首次全面的軍事進攻。這次成功的閃電戰是美國的軍事行動,歐洲象征性地提供了援軍,公眾輿論對此幾乎沒有異議。這是歐美關系上的和諧時期。在東歐,歐盟和北約之間不存在競爭:布魯塞爾服從華盛頓的優先權,而華盛頓則鼓勵布魯塞爾向前推進。而如今這種不對稱的共生現象是那么自然,以至于美國能夠公開地詳細列舉接下來加入歐盟的國家。在安卡拉的一次北約聚會上,當布什[52]告訴歐洲領導人土耳其必須被接納加入歐盟之時,有人聽到希拉克抱怨,美國不會喜歡被歐洲人命令必須歡迎墨西哥加入聯邦;然而當歐洲理事會開會決定是否啟動和土耳其的談判時,康多莉扎·賴斯[53]能夠從華盛頓打電話給出席會議的領導人,以確保產生正確的結果,并且沒有聽到他們關于主權的任何不合適的抱怨。在這一層面上,歐美之間的摩擦依然最小。
那么,在跨大西洋的關系中,為什么存在一種普遍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產生了一批內容如此廣泛的著述。在歐盟,媒體和民意一致認為美國共和黨政府在北約之外的行為對此負有基本責任。布什政府藐視《京都議定書》[54]和國際刑事法院,[55]排擠聯合國,踐踏《日內瓦公約》,[56]大肆進入中東,從這一角度講,布什政府暴露了美國更為黑暗的一面,可以理解的是,這一黑暗面在歐洲幾乎遭到普遍的憎恨,雖然外交層面的禮節克制了這種憎恨的表露。尤其是對伊拉克戰爭的厭惡,它比1945年以來的任何單一事件更加導致嚴重的不和,這從哈貝馬斯的近作那痛苦的書名《分裂的西方》(The Divided West)中可見一斑。
在這一構想中,克林頓總統任期和布什總統任期之間的對比極為鮮明,美國外交政策的連續性被打破——拋棄在一致贊成基礎上的領導精神而采取傲慢單邊主義——從而疏遠了歐洲人。毫無疑問,對這方面的感受十分強烈。然而,在美國的世界政策安排中,風格很容易被誤認為主旨內容。布什政府的蠻橫行為、其對“國際社會”委婉說法的不耐煩、對《京都議定書》和國際刑事法院的直言不諱的反對,自一開始就傷害了歐洲人的感情。克林頓息事寧人的姿態則更加得體,即便實際上兩者最終結果——《京都議定書》和國際刑事法院在他任期內從未有被通過成為法律的可能性——常常是一模一樣的。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政治行動,巴爾干半島戰爭直接導致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戰爭。在這兩場戰爭中,開戰之因——迫在眉睫的種族大屠殺以及迫在眉睫的核武器——被杜撰出來;安理會被無視;國際法被拋在腦后;軍事總攻開始。
在南斯拉夫問題上,歐洲團結一致;但在伊拉克問題上卻存在很大分歧,那里的戰略風險較大。然而,歐洲反對進軍巴格達的程度總是帶著某種幻覺。在意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規模龐大的人群在大街上游行反對入侵伊拉克;無論在何處,民意測驗都顯示,大多數人反對入侵。不過一旦入侵真正發生了,人們卻對占領幾乎沒有任何抗議,更不用說支持抵抗入侵了。大多數歐洲政府——西歐的英國、西班牙、意大利、荷蘭、丹麥、葡萄牙,以及所有的東歐國家——支持入侵,而且派軍隊壯大被占領國的美軍軍力。在2003年,歐盟15個成員國中,僅僅3個國家——法國、德國和比利時——在事件發生之前就站出來反對有可能發生的戰爭。而一旦入侵發生,沒有任何國家對此予以譴責。但是,巴黎和柏林對華盛頓和倫敦的計劃的公開反對將整個歐洲的大眾情感集中于一點,從而證實和擴大了歐洲對美國的力量和觀點產生的距離感。舊世界最初的《獨立宣言》之理念在此時降生。
現實則相當不同。希拉克和施羅德在國內與反對入侵活動有利害關系。兩位領導人對他們的選民作出了正確的判斷,并取得巨大的收獲——施羅德獲得連任——這得益于他們的立場。另外,美國的愿望也不能怠慢。所以兩位領導人用實際行動補償他們的口頭主張,公開反對戰爭,而私下卻與之勾結。在華盛頓緊閉的大門背后,法國駐美大使讓-大衛·萊維特[57]——現在是薩科齊[58]的外交顧問——為白宮打開戰爭綠燈,前提是以第一項泛泛而談的聯合國決議——第1441號決議為依據,如切尼[59]所敦促的那樣,不會回到安理會進行對進攻的第二次批準,那是布萊爾想要的,且會迫使法國投否決票。在來自巴格達的電文中,德國情報人員向五角大樓提供了目標及坐標,以使第一輪美國導彈襲擊這座城市,發揮威懾作用。地面戰爭一開始,法國就向飛往伊拉克的美國空軍(USAF)提供了空域(希拉克曾在里根下令轟炸利比亞時拒絕讓美軍通過法國空域),德國則為這一行動提供戰略性的運輸中心。兩國均投票贊成聯合國批準美國占領伊拉克的決議,且不失時機地承認華盛頓拼湊起來的托管政權。
至于歐盟,2004年委員會新主席的任命是再富有象征意義不過的了:他就是葡萄牙總理巴羅佐,[60]2003年3月16日他在亞速爾高峰會議上招待了布什、布萊爾和阿斯納爾,[61]該次會議就打擊伊拉克發出了最后通牒。巴羅佐與其他人有同樣的過失。此時法國現任外交部部長伯納德·庫什內[62]在美國的戰爭一事上甚至無暇耍一些欺騙性的花招,把這場戰爭當作他向來擁護的干涉權力的另一例子來接受。在瑞典,其總理曾能夠比戴高樂更加明確地保持與越南戰爭的距離,現如今有一個與巴黎的同行不相上下的負責外交事務的部長卡爾·比爾特,[63]他是“解放伊拉克委員會”[64]發起人之一,其他發起人還包括理查德·珀爾、[65]威廉·克里斯托爾、[66]紐特·金里奇,[67]等等。在英國,其外交大臣驕傲地重申他對這場戰爭的支持,雖然他在此無疑是踩踏著大量的尸首追求晉升而不是道義原則。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也許已從伊拉克撤軍,但歐洲沒有任何國家會針對一個被美國摧毀的社會制定一項與華盛頓的意見不同的政策。
在其他地區,歐洲仍舊完全投入阿富汗戰爭,那里上演著派遣遠征軍去鎮壓義和團的現代版本,當年殺死的平民比打算要消滅的游擊隊員還多。不需要北約的參與,五角大樓閃電般地推翻塔利班政權,盡管英國和法國的戰機名義上顯露了一下。占領這個比伊拉克人口更多、地形更為復雜的國家則另當別論,在美軍擊敗毛拉·奧馬爾[68]和本·拉登[69]的同時,一支五千人的北約部隊駐守喀布爾周圍的一個要塞。五年以后,奧馬爾和奧薩馬仍然逍遙法外;西方的傀儡統治者卡爾扎伊[70]若無德陽國際公司[71]提供的雇傭兵衛隊保護,就無法行動;鴉片產量增加了十倍;阿富汗的抵抗持續升溫且更有成效;而北約領導的部隊——目前來自37個國家,包括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土耳其、波蘭以及像冰島這樣的小國——增至3.5萬人,外加美國的2.5萬名士兵。狂轟濫炸、隨意射擊加上“肆意侵犯人權”(這是委婉的說法),已經成為平叛的常態。
在更為廣闊的中東地區,情況如出一轍。在帝國掌控或殖民者熱情的遺產出現危機的任何地區,歐洲和美國都會聯合行動。英國和法國是以色列大型核武庫重水和鈾的最初供應者,卻假裝以色列的核武庫不存在,與美國一道以制裁和戰爭相威脅,要求伊朗放棄《核不擴散條約》允許的項目。在黎巴嫩,歐盟和美國扶持了一個內閣,若進行一下民意調查,它甚至連一天也維持不下去,而與此同時,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軍隊則在以色列境內駐扎以保衛邊境。至于巴勒斯坦,歐盟比美國更毫不遲疑地使該國人民陷于悲慘境地,當選民選出他們不滿意的政府之時,就掐斷全部援助,而借口說所選政府首先要承認以色列國,就好似以色列已經承認了巴勒斯坦國,并且借口讓巴勒斯坦宣布放棄恐怖主義——意思是:針對持續40年的、歐洲從未幫忙反對的軍事占領的任何武裝反抗活動。如今,資金重新流動,以維護約旦河西岸剩下的仆人。
熱愛歐洲的人士可能會如此回答說,上述某些記錄也許是不真實的。然而,這些是外部事務,且很難說這影響到歐洲在境內給世界樹立的尊重人權和法治的榜樣。歐盟及其成員國在中東的一舉一動也許并非無可指責,但是,難道在國際社會上真正重要的不是由歐盟境內的標準體現的道德引領嗎?如此美好的道德來之太易,因為反恐戰爭沒有邊界。以此名義進行的罪行肆意橫行歐陸,它的執政者們心知肚明。而轉包痛苦——“引渡”或者把受害者交給附庸國家秘密警察處理——像其他很多的事,最先是克林頓政府在90年代中期采取的措施。十年以后,當被問及此事時,負責此項目的中央情報局官員邁克爾·朔伊爾[72]輕描淡寫道:“我把道德疑慮丟在門口了。”[16]正如人們會猜測的那樣,正是英國偕同克羅地亞和阿爾巴尼亞在第一批引渡行動中參與合作。
布什執政期間,引渡項目擴展了。“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三周后,北約宣布該公約的第五條款生效,亦即在其中一個成員國遭致攻擊的情況下,強制執行集體防御。當時,美國的猛攻阿富汗的計劃進展順利,但這些計劃并沒有讓歐洲參與“持久自由軍事行動”[73]——美國最高指揮部在巴爾干戰爭中發現聯合作戰中磋商的需要非常麻煩,不愿重復這種經歷。相反,在2001年10月4日布魯塞爾的一次會議上,美國號召盟國參與其他工作。這些詳情仍然處于保密狀況,不過——如同勇敢無畏的瑞士調查者迪克·馬蒂[74]向歐洲理事會提交并發布于2007年6月的第二次報告所表明的那樣——當時會議上達成一致的首要事項中必定有進一步的引渡方案。一旦占領了阿富汗,喀布爾郊外巴格拉姆[75]空軍基地就成為中情局的審訊中心,它也是運送俘虜到關塔那摩[76]的中轉站。不久,交通變成以歐洲為中心的雙向通道,其中的一個方向是把俘虜從阿富汗或巴基斯坦的地牢運送至歐洲,關押在那里的中情局秘密監獄,或者用船運送至古巴。另一個方向則是把俘虜從歐洲的秘密地點運過來,以在阿富汗接受必要的對待。
盡管北約創制了這種系統,它所涉及的這些引渡并不僅僅限于北大西洋理事會[77]成員。歐洲急于想幫助美國,而不管條文細則是否要求它那樣做。北歐、南歐、東歐和西歐——歐洲大陸沒有一處不參與進來的。新工黨的“貢獻”沒有引起驚訝:有65萬名平民死于伊拉克的英美侵略戰爭,而對于斯特勞[78]家族、貝克特[79]家族和米利班德[80]家族來說,因為生命受到如此摧殘而夜不能寐是難以理解的。保持中間立場的國家所發揮的作用更加明顯。在埃亨的領導下,愛爾蘭向美國中央情報局提供香農機場,[81]那里的飛機向西飛行的次數如此之多,以至于當地人戲稱它為關塔那摩快車道。由社會民主黨執政的瑞典在該黨主席、身材魁梧的約蘭·佩爾松[82](如今已是公司說客)領導下,將兩個尋求庇護的埃及人交給了美國中央情報局,中情局則直接將兩人押送到開羅受刑。貝盧斯科尼統治的意大利幫助一支龐大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團隊在米蘭綁走了另一名埃及人,飛機將他從阿維亞諾[83]美國空軍基地經由德國的拉姆施泰因[84]運送至開羅受刑。而在普羅迪的領導下,由天主教徒和前共產黨員組成的政府一方面試圖阻止該案的司法調查,另一方面則負責擴大阿維亞諾空軍基地。瑞士則讓運送受害者飛往拉姆施泰因的飛機飛越其上空,同時保護抓獲此人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團隊的負責人免遭意大利司法當局的逮捕。目前,他在佛羅里達享受日光浴。
再放眼東望,波蘭沒有放任俘虜在中東自生自滅,而是把他們關押在由美國中央情報局在斯塔里基庫提[85]情報基地為“高價值拘禁者”建立的行刑室里,即歐洲自己的巴格拉姆監獄,它在雅魯澤爾斯基[86]軍事管制時期鮮為人知。在羅馬尼亞,由該國現任總統、堅定的親西方的特拉揚·伯塞斯庫[87]指揮,在康斯坦察[88]以北的一個軍事基地開展了同樣的服務工作。在波斯尼亞,應美國要求,6個阿爾及利亞人被非法逮捕,隨后用飛機從圖茲拉[89]送往——飛行途中進行暴打——土耳其因斯里克[90]的美國基地,之后再飛往關塔那摩,到了那兒他們仍蜷伏在籠子里。視線轉移到馬其頓,布萊爾在那里與科索沃[91]難民進行了感人的會面;有兩套程序合并在一起。一個黎巴嫩裔德國人在該國邊境被綁走,隨即他就在該國被美國中央情報局關押、審訊和暴打,在注射藥物后此人被用船運往喀布爾,進而遭受更長時間的虐待。在他絕食之后,最后,中情局弄清楚了,他的身份被搞錯了,于是這個倒霉蛋被蒙上雙眼,乘坐飛機前往北約在阿爾巴尼亞升級過的空軍基地,最終被扔回德國。
紅綠政府很清楚這人的遭遇,其特工中的一人在喀布爾地下密牢里審問了他——屬于綠黨的內政部長奧托·希利[92]當時正在阿富汗的首都——并陪著他飛往阿爾巴尼亞。然而政府對另一名德國居民的命運和對他的命運一樣毫不關心:這名在德國出生的土耳其人,在巴基斯坦為美國中央情報局逮捕,被押解到關塔那摩的集中營,在那里他也受到德國特工的審訊。兩件事都是在如今的社會民主黨外交部部長、當時負責情報局的弗蘭克-沃爾特·施泰因邁爾[93]的掌控下進行的,他不僅掩飾受害者在古巴受折磨的事實,甚至還拒絕了美國主動提出的釋放受害者的建議。在寫給這名囚徒母親的信中,綠黨成員、時任外交部部長的約施卡·菲舍爾[94]解釋說,政府無法為他做任何事。在一位主要的崇拜者最近所說的“如此美好的國土”上,[17]菲舍爾和施泰因邁爾仍然是當今最具人氣的政治家。新任內政部部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95]更為強悍,他公開號召,對待國家的死敵要用以色列式的方式進行暗殺,而不是引渡。
此即馬蒂所提交給歐洲理事會(與歐盟無關)的兩份詳細報告中展現的內容,每一份均是可奉為范例的充滿周密偵探工作和道德激情的文件。如果這位來自提契諾的瑞士起訴人是代表歐陸之立場而非一個荒野中的叫聲,那么,人們完全有理由為之驕傲。在第二份報告的結尾處,他希望他的工作將使人弄清“因美國領導的‘反恐戰爭’而使我們一同陷入的法律和道德的困境。我們在這困境中差不多6年了,似乎還不能馬上脫離這種困境”。[18]的確如此。歐洲沒有任何政府承認罪過,反而全都在若無其事地繼續大談人權。我們都生活在易卜生[96]所描繪的世間——博尼克領事、勃拉克推事以及其他此類人物,只不過是這種全新的后現代版本:社會支柱,迎合苦難。
在上述各種實施行動中交付給美國人的不僅僅是那些包裹頭罩或者被鐵鏈捆鎖的人,而且還包括那些交付人自身:歐洲屈服于美國。引渡是最大的忌諱。羅伯特·卡根[97]的《天堂與權力》(Paradise and Power)在許多方面仍是對歐洲與美國關系的最佳論述,書中內容與此較為接近,其中帶著善意的輕蔑的戰神馬爾斯和愛與美女神維納斯的意象——因新世界而減輕了軍事責任的舊世界,培育了虛構的和平氛圍里的藝術和愉悅——可謂是意料之中地激怒了歐洲人。然而即便是卡根也過于認同歐洲人,似乎他們真的就是按照康德的箴言去生活,而美國人則必須按照霍布斯的真理行事。如果需要一種哲學上的參照,那么,更為合適的應該是拉博埃西,[98]他的《論自愿的奴役》(Discours de la servitude volontarie)可以給歐盟提供一句座右銘。不過,這些皆晦澀難懂。而完全體現大西洋兩岸關系特點的當代文本也許必定是一篇諷刺作品,即雷吉斯·德布雷[99]的呼吁:建立一個將把歐洲納入美國的絕對統治的西方的合眾國。[19]
難道必須到如此地步嗎?在此有一個悖論,亦即,當歐洲不是十分團結之時,它卻在許多方面顯得更為獨立。在一體化早期那些處于支配地位的執政者們早在美國的全球霸權之前就發展起來,那時歐洲的主要國家還是強大的帝國,可以自行決定外交政策。這些人物皆是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之災但并沒有被災難壓垮的人。他們當中不僅包括戴高樂,而且還有阿登納和摩勒、艾登和希思[100]這樣的人物,這批人都相當樂意在自己的雄心壯志要求他們不理會甚至公然反抗美國時這么做。莫內沒有接受他們的國家的理念,也從不與美國發生沖突,他以另一種方式和他們擁有關于未來的相同的觀念,那就是歐洲人能夠解決他們自己的事情。到70年代,如卡特[101]所發現的那樣,這種精神甚至還存在于吉斯卡爾和施密特的身上。然而,伴隨著80年代轉向新自由主義以及戰后一代人在90年代掌權,這種精神隨即消失。全新的經濟學說對作為政治代理人的國家提出質疑,而新一代領導人除了美國強權統治下的和平之外一無所知。自治精神的傳統源泉一去不復返。
另一方面,歐共體至此已擴大一倍,它擁有一種國際性的貨幣,其各國國內生產總值之和超過了美國,并且為此深感自豪。從統計學角度而言,適于獨立的歐洲的條件從來就不曾存在。但是從政治上說,這些條件卻發生了徹底改變。隨著聯邦制和政府間主義的沒落,歐盟只是弱化了國家主權但卻沒有形成超國家主權,從而使執政者們在兩者之間處于一種模糊不清的狀態之中。左右翼之間明顯差異消失,更早時期歐洲期望獨立的其他動機也業已消失。在“單一思想”的糖漿里,幾乎沒有什么使大西洋兩岸有利于市場的智慧割離開來,雖說歐洲的這攤糖漿的配方要比美國的更溫和,美國政治方面的差異不像歐洲那樣趨于消亡,這與美國相適合。在如此環境之中,狂熱者找不到比將歐盟比作“全球史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更高的贊美了。哪一家公司讓布魯塞爾獲此榮譽?嗨,你錢包里的那個!“與其說歐盟像一個國家,不如說已經更像一張‘威世信用卡’”,[102][20]新工黨的一名年輕才俊如此宣稱。歐洲被提升到了信用卡的等級。
馬克思認為,民族國家的超越不是資本的任務,而是勞動大眾的任務。一個世紀以后,冷戰出現,科耶夫[103]認為,無論哪一陣營完成了任務,它都將成為沖突中勝利的一方。歐洲共同體的奠基解決了他所提出的問題。西方將取得勝利,而這場勝利終將終結被認為是人類自由的實現的歷史。科耶夫的預言是準確的。他的推斷及其譏諷意味仍然處于一種不確定的狀態。當然,它們還不曾遭到反駁:他將對信用卡的意象露出微笑。聯盟的出現可以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資產階級最后的偉大成就,它證明其創造力沒有因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殺戮而喪失殆盡;發生在它身上的事可以被認為奇怪地低于原本對它的期望。然而,對各方來說,一體化的長遠結果依舊不可預測:一路走去,已有許多坎坷曲折,甚至沒有引起震撼;而鑒于此,誰知道還將會發生何種變化呢?
注釋:
[1]Postwar,London 2005,p.799.
[2]Mark Leonard,Why Europe Will Run the 21st Century,London 2005,pp.7,85.
[3]Why Europe Will Run the 21st Century,London 2005,p.4.
[4]Jeremy Rifkin,The European Dream: How Europe's Vision of the Future is Quietly Eclipsing the American Dream,Cambridge 2004,p.382.
[5]The European Dream,p.385.
[6]Jürgen Habermas,The Divided West,Cambridge 2006,p.43.
[7]‘Ulrich Beck,Understanding the Real Europe’,Dissent,Summer 2003.
[8]‘Le problème européen’,Le Débat,No.129,March-April 2004,p.66.
[9]Eneko Landabaru,‘The Need for Enlargement and the Differences from Previous Accessions’,in George Vassiliou(ed.),The Accession Story: The EU from Fifteen to Twenty-Five Countries,Oxford 2007,p.15.
[10]See Le Monde,20 May 2005.
[11]Andrew Moravcsik,‘In Defence of the “Democratic Deficit”: Reassessing Legitimacy in the European Union’,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Vol.40. No.4,November 2002,p.618; Financial Times,14 June 2005; ‘Conservative Id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hicag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1,No.2,Autumn 2000,p.310.
[12]The Divided West,p.40.
[13]‘Deconstructing Europe’,p.287.
[14]‘The Next Empire’,Prospect,October 2001.
[15]Europe as Empire: The Nature of the Enlarged European Union,Oxford 2006,pp.54—57.
[16]See Dick Marty's first report to the Council of Europe of 7 June 2006,Alleged Secret Detentions and Unlawful Inter-state Transfers Involving Council of Europe Member States,Strasbourg,footnote to paragraph 30.
[17]Timothy Garton Ash,‘The Stasi on our Minds’,New York Review of Books,31 May 2007.
[18]Dick Marty,Secret Detentions and Illegal Transfers of Detainees Involving Council of Europe Member States: Second Report,8 June 2007,paragraph 367.
[19]L'édit de Caracalla ou plaidoyer pour les états-Unis d'Occident,Paris 2002; extracted in Régis Debray,‘Letter from America’, New Left Review II/19,January-February 2003.
[20]Leonard,Why Europe Will Run the 21st Century,p.23.
[1] 托尼·朱特(Tony Judt,1948~2010),生于倫敦、求學于英法、定居于美國的歷史學家,以其對歐洲史及猶太民族命運的研究而聞名,被譽為人文學術界的“霍金”,著有《責任的重負》《戰后歐洲史》《沉疴遍地》等,此處的《戰后》全名是《戰后歐洲史》(Postwar: A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945),出版后暢銷至今。
[2] 馬克·倫納德(Mark Leonard,1962~ ),當代英國學者、外交政策專家,曾擔任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主任,著有《歐洲為什么將引領21世紀》《中國怎么想》等。
[3] 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1945~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享有國際聲譽的社會批評家和暢銷書作家,提出“第三次工業革命”概念,著有《工作的終結》《生物技術的世紀》《路徑時代》等。
[4] 羅馬諾·普羅迪(Romano Prodi,1939~ ),意大利政治家,曾兩度出任政府總理(1996~1998,2006~2008),也曾擔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及歐洲委員會主席。
[5] 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1929~ ),當代德國最重要的哲學家、社會理論家之一,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中堅人物;他繼承康德哲學,致力于重建“啟蒙”傳統,視現代性為“尚未完成之工程”,提出“溝通理性”理論,與后現代主義思潮進行深刻對話,并對其進行有力批判。
[6] 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1944~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與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和拉什共同提出“第二現代”觀念,力圖在現代與后現代之間開辟出“第三條道路”,著作包括《風險社會》《生態啟蒙》等。
[7] 馬塞爾·戈謝(Marcel Gauchet,1946~ ),法國當代哲學家、史學家、社會學家,著有《世界的幻滅》《民主下的宗教》等。
[8] 歐元區與歐盟的差別在于加入歐盟的國家如英國及北歐、東歐的一些國家仍然使用本國貨幣,而不使用歐元。截至2015年7月,28個歐盟成員國中已有19國發行歐元(EUR):奧地利、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希臘、斯洛文尼亞、塞浦路斯、馬耳他、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19國合稱為歐元區。當然,非歐盟國家也可能使用歐元;目前歐元有十幾種版式。
[9] “穩定條約”包括《穩定與發展條約》(The 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簡稱SGP)和《東南歐穩定條約》(The Stability Pact for South Eastern Europe),前者是歐盟28個成員國間的協議,后者是旨在加強與促進東南歐各國和平、民主、人權和經濟發展的機制,此處顯然指的是旨在強化歐元規則的前者。
[10]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經合組織”),成立于1961年,由30多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旨在共同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各方面挑戰,總部設在巴黎。其前身是1947年北約經濟組織的對應體——“歐洲經濟合作組織”。
[11] 施羅德(Schr?der),德國政界有兩個同名人物:第一個是基督教民盟副主席,在20世紀50~60年代擔任聯邦德國內政、外交和國防部部長;第二個在世紀之交擔任德國總理(1998~2005)。此處指的是后者。
[12] 《拉帕洛條約》(Rapallo Pact,又譯《拉巴洛條約》)是1922年由德國魏瑪政府與俄羅斯蘇維埃在意大利利古里亞省拉帕洛簽署的條約,兩國借此宣布外交正常化,放棄一戰后向對方提出的領土和金錢之要求,“友好合作,在經濟上互惠互利”。
[13] 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1936~ ),意大利政治家、知名企業家、傳媒大亨、超級富翁,數度出任總理,中右翼的力量黨創始人,是二戰后首位完成五年任期及執政期最長的意大利總理。
[14] 紅綠(Red-Green)政府或“紅綠聯盟”一詞1994年由瑞典首相卡爾·比爾特率先使用,亦即紅色(社會主義)政黨和綠色(生態主義)政黨的聯盟:兩者擁有近似的左翼政治理念,前者關注工人階級利益,后者關注因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帶來的生態危機。20世紀末以來德國、法國、挪威等國先后建立此類聯盟執政政府。此處是指新世紀初德國總理施羅德和副總理兼外長菲舍爾領導的紅綠政府。
[15] 鐵托(Josip Broz Tito,1892~1980),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締造者、革命家、政治家,執政時期被批評為威權統治,但個人形象通常被視為南斯拉夫聯邦內各民族統一的象征,戰后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推行“不結盟運動”,曾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
[16] 恩維爾·霍查(Enver Hoxha,1908~1985),阿爾巴尼亞政治家、社會主義者及國家領導人,曾長期擔任該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掌權達40年之久。
[17] 《雅爾塔協議》是1945年2月在雅爾塔會議(Yalta Conference,又稱克里米亞會議)上由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國領袖——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在蘇聯克里米亞雅爾塔里瓦幾亞宮內所簽署的協議,它規定了戰后世界新秩序和利益分配方針,形成“雅爾塔體系”,對二戰后的世界局勢產生深遠影響。
[18] 拉里·沃爾夫(Larry Wolff),當代美國史學家、波士頓學院歷史學教授,擅長歐洲史研究,其代表作是《創建東歐:基于啟蒙運動思想的文明史地圖》。
[19] 波希米亞(Bohemia),中歐古地名,位于現捷克共和國中西部,是歷史上多民族聚居之地,面積約為5萬多平方公里,而廣義上的波希米亞王國也常指代包括摩拉維亞和捷克西里西亞在內的整個捷克地區,它長期以來是獨立的王國,一戰后成為東歐新國家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省。
[20] 以上四者為歐洲中世紀至近代四大皇族或帝國:哈布斯堡(Habsburg)王朝乃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也是統治范圍最為廣大的王室,其家族出自中世紀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其后裔繁衍直至今日。羅曼諾夫王朝(Romanov,1613~1917)是俄羅斯第二個也是最后一個王朝,亦為最強盛者,前期彼得一世大帝打敗土耳其帝國,中期亞歷山大一世達到頂峰,末代沙皇是尼古拉二世。霍亨索倫王朝(Hohenzollen)源自中世紀士瓦本公國的霍亨索倫家族,曾為勃蘭登堡—普魯士(1415~1918)及德意志帝國(1871~1918)的主要統治家族。突厥人奧斯曼(Ottoman)一世1299年建立奧斯曼國,該國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歐亞非三大洲,1453年滅亡東羅馬帝國后定都于君士坦丁堡(易名為伊斯坦布爾),至1922年滅亡。
[21] 指讓多個國家同時開始申請加入歐盟的談判,產生一種競爭。
[22] 普羅迪委員會(Prodi Commission),此處指普羅迪擔任歐盟委員會主席期間的歐盟委員會:他在擔任歐洲委員會主席(1999~2004)期間積極推動歐盟一體化建設,主張歐盟不僅要在經濟上聯合,也應建立獨立的安全防務體系。普羅迪的主要著作包括《有力的競爭與市場的能力》《意大利工業的廣泛改革》等。
[23] 肯塔基州(Kentucky)是美國中東部一州;阿拉巴馬州(Alabama,又譯亞拉巴馬州)是美國東南部一州。兩者均為美國南方內陸的州。
[24] 波羅的海(Baltic Sea)得名于芬蘭灣沿岸的同名山脈,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介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部分、歐洲大陸和丹麥諸島之間,與德國、丹麥、波蘭、瑞典、芬蘭、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等國海岸相鄰。
[25] “歐洲未來大會”(The Convention on Future of Europe)是2001年“拉肯宣言”之結果,其目的是仿效美國確立歐洲憲法;當時法國前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被歐洲理事會任命為會議主席,主持起草歐洲憲法條約草案。
[26] 約翰·克爾(John Kerr,1942~ ),前英國駐美國和歐盟大使、前英國外交與聯邦事務部副國務大臣。
[27]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1927~ ),波蘭籍德國作家、和平主義者,199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政治上支持社會民主黨,主張改良,反對北約在德國部署核武器,其政治態度和作品中過多的色情內容曾引起批評;代表作包括《鐵皮鼓》《貓與鼠》《非常歲月》等。
[28] 《世界報》(Le Monte)創辦于1944年,是法國主流報紙、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第二大全國性日報,2006年發行量35萬多份),也是法國在海外銷售量最大的日報,在法語國家地區極具影響力;讀者多為知識分子、政府官員等社會精英人物,持自由主義立場。
[29] 《尼斯條約》(The Treaty of Nice),由歐盟15個成員國于2000年12月在法國南部城市尼斯召開首腦會議時通過,是在《赫爾辛基條約》基礎上修改后形成的,涉及歐洲一體化建設和東擴進程等問題。
[30]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德國戲劇家、詩人,其劇作公演于全球各地;創立并置換敘事戲劇或曰“辯證戲劇”之觀念。
[31] 《基本權利憲章》(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為一份規范“至高無上的,對許多非歐盟國家而言也是極為先進的人民基本權利”的文件,初由歐盟理事會通過,后被并入《歐洲憲法》草案中,但草案在法國和荷蘭公投中遭拒而未得通過,其基本權利部分后來被命名為《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8年6月,愛爾蘭對《里斯本條約》首次公投后否決之,次年10月第二次公投才通過,該條約在當年12月1日生效,而該憲章也同時生效,它具有拘束歐盟成員國的效力,但英國、波蘭擁有退出(Opt-out)權,從而使該憲章在此兩國內并無拘束力。
[32] 伯蒂·埃亨(Bertie Ahern,1951~ ),愛爾蘭政治家、共和黨領袖,曾任勞工部部長、財政部部長,1997年起擔任第10任愛爾蘭總理,為歐洲少數長期執政的領導人之一(曾于1997~2008年連續三次擔任總理職務),將愛爾蘭帶入經濟繁榮期;2008年4月因受賄丑聞而在一次記者會中宣布辭職。
[33] 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1953~ )出生于蘇格蘭愛丁堡,畢業于牛津大學圣約翰學院;1994年當選工黨主席,是工黨歷史上最年輕的領袖,后接替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最年輕的首相(1997~2007),執政期間曾與埃亨達成協議,兩人共享《北愛爾蘭和平協議》設計師之譽,著有《新英國,我眼中的年輕國家》等書。
[34] 政府間主義(inter-governmentalism)理論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包括斯坦利·霍夫曼、羅伯特·喬丹、沃納·費爾德等,它認為國家是居于主導地位的行為體,民族國家和政府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揮核心作用。到90年代,莫勞夫奇克在此基礎上提出自由政府間主義,認為區域一體化是一系列理性選擇的產物,是經濟利益、相對權力、可靠承諾在國內利益集團和歐盟層面的成員國之間博弈的結果。
[35] 墨洛溫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481~751)是中世紀法蘭克王國的首個王朝,相傳是以王國創立者克洛維的祖父、法蘭克部落酋長墨洛維之名來命名,領地大致為今日法國,它最終被卡洛林王朝所替代。下文“宮相”為墨洛溫王朝官職名,原為宮廷總管,后逐漸成為地位最高的官吏,掌握實權。
[36] 成員國常駐代表委員會(COREPER)是歐盟理事會里面的最重要機構。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an Union)是歐盟決策和立法機構,由歐盟首腦會議和部長理事會組成,因此又稱部長理事會(Council of Ministers),簡稱理事會(Council),其中最重要并負責協調的機構即為COREPER,至少每周舉行一次會議,討論理事會議題安排,選定需要理事會討論而不僅僅是簽署的議題。據估算,理事會的最終決議大約有70%經由各類工作組討論同意直接由理事會簽署,約15%為常駐代表委員會或其他高級委員會同意,由理事會簽署,而剩余的10%~15%由部長理事會親自討論決定。
[37] 協和式民主(consociational democracy)指的是通過若干政黨及其他政治組織之間的權力分享和緊密結合而運行的民主形式,它由出生于荷蘭的美國政治學家利普哈特(Arend Lijphart,1936~ )所提出。
[38] 《展望》(Prospect Magazine)是英國知名時事評論雜志,也是著名文學雜志,內容涉及地區主要為英國、歐陸及美國,囊括政治、社會、藝術、文學、電影、科學、媒體、歷史、哲學與心理學諸領域。
[39] 申根區(Schengen belt)是指履行1985年在盧森堡申根(該國東南端人口不足450人的小城鎮)所簽署的《申根協議》后由26個歐洲國家所組成的區域,其擁有4億多人的人口,該地區還包含冰島、列支敦士登、挪威和瑞士這4個非歐盟國家和摩納哥、圣馬力諾和梵蒂岡這3個歐盟微型國家。
[40] 弗賴堡秩序自由主義學派(Ordo-Liberals of Freiburg)又稱聯邦德國新自由主義學派,簡稱弗賴堡學派,是二戰后以弗萊堡大學為中心形成的經濟學流派,主張“社會市場經濟”,認為世界經濟兩大奇跡——日本和聯邦德國在廢墟上的迅速崛起——之內因在于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文中的瓦爾特·歐肯(Walter Eucken,1891~1950)、威廉·勒普克(Wilhelm R?pke,1899~1966)和阿爾弗雷德·米勒-阿爾馬克(Alfred Müller-Armack,1901~1978)均為其代表人物。
[41] 路德維希·艾哈德(Ludwig Wilhelm Erhard,1897~1977),德國政治家、經濟學家、“社會市場經濟之父”,1949~1963年任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經濟和勞動部部長,1963~1966年任聯邦總理。
[42] 羅納德·威爾遜·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1911~2004),美國政治家、第40任總統(1981~1988,第49~50屆總統),被媒體譽為“偉大的溝通者”,在歷任就職總統之中年齡最大;他是與撒切爾夫人同時代的西方著名的國家元首。
[43] 歐盟委員會競爭總署(Directorate General for Competition,亦即The DG Competition,簡稱COMP)位于比利時布魯塞爾,其職責是在歐盟內建立和實施統一的競爭性政策。
[44] 魯道夫·梅德納(Rudolf Meidner,1914~2005)是瑞典經濟學家,他與另一位工會經濟學家約斯塔·雷恩(Gosta Rehn,1916~1996)在1951年的致瑞典工會聯盟的報告中提出解決充分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矛盾、同時減小工資差距又不影響經濟增長的計劃,從而共同創建著名的雷恩-梅德納模式,這種“瑞典模式”以高福利支撐高消費,如今仍然是瑞典經濟的主要政策,此即經濟學中的“瑞典學派”。
[45]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出生于法蘭克福,德國偉大的文學家、戲劇家、詩人、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為魏瑪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代表作包括《少年維特之煩惱》《普羅米修斯》《浮士德》等。
[46] 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1943~ ),法國經濟學家、律師、政治家、社會黨人,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總裁(2007~2011),曾意圖參加法國總統競選,2011年因各種性丑聞事件而身敗名裂。
[47] 羅伯特·庫珀(Robert Cooper,1947~ ),英國外交官、戰略家、前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外交政策高級顧問,提出“新帝國主義論”概念,在“9·11”事件后發表《世界秩序重組》《我們為什么仍需要帝國?》等著名文章,其論調受到左翼知識分子的批評。
[48] 揚·杰隆卡(Jan Zielonka),出生于波蘭,現為英國學者、牛津大學教授,提出“新中世紀帝國”(neo-medieval empire)概念,認為歐盟是無固定邊界的帝國,其擴張手段主要是經濟和官僚體制上而非軍事政治方面的。
[49] 赫爾弗里德·明克勒(Herfried Münkler,1951~ ),當代德國政治學家、洪堡大學政治系教授,著有《帝國統治世界的邏輯:從古羅馬到美國》(中文本閻振江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版)。
[50]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Mihail Sergeevich Gorbachev,1931~ ),蘇聯政治家,1985年出任蘇共中央總書記,1990~1991年間出任唯一一任蘇聯總統,1990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1991年獨聯體成立后被迫辭職,蘇聯正式解體。
[51] 威廉·杰斐遜·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1946~ ),美國政治家、民主黨成員、第42任美國總統(1993~2001),是歷史上僅次于西奧多·羅斯福和約翰·肯尼迪的當選時第三年輕的總統,執政期間的美國是史上和平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發展期。
[52] 此處當為小布什,亦即喬治·沃克·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1924~ ),美國第43任(2001~2008)總統,其父是美國第41任總統(1989~1993),弟弟杰布·布什也曾經擔任佛羅里達州州長。小布什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
[53] 康多莉扎·賴斯(Condoleezza Condi Rice,1954~ ),美國政治家、前美國國務卿,是就任此職的第一位女性非洲裔美國人,也是第二位女性國務卿(第一位是奧爾布賴特);在小布什兩個任期內先后擔任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其主張以軍事手段解決對外關系,與拉姆斯菲爾德等官員屬于“鷹派”。
[54] 《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補充條款,1997年年底在日本京都制定,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2011年年底,加拿大成為繼美國后第二個簽署但隨后又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國家。
[55] 位于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ICC,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成立于2002年,旨在對犯有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罪、侵略罪的個人進行起訴和審判,到2010年已有114個國家加入,另有37國簽署《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美國未加入該規約。
[56] 《日內瓦公約》(the Geneva Convention)是1864年至1949年在瑞士日內瓦締結、1950年10月生效的保護平民和戰爭受難者的國際系列公約之總稱;中國于1956年加入此公約。
[57] 讓-大衛·萊維特(Jean-David Levitte,1946~ ),法國外交官,曾經擔任前總理拉法蘭(Jean-Pierre Raffarin)和前總統薩科齊的外交事務首席顧問、法國駐美國大使、駐聯合國大使等要職。
[58] 尼古拉·薩科齊(Nicolas Sarkozy,1955~ ),法國政治家,第23任總統,擁有匈牙利、希臘和猶太血統,曾任右翼“人民運動聯盟”主席,在任期間曾先后六次訪問中國;2012大選敗給社會黨候選人弗朗索瓦·奧朗德,成為繼1981年德斯坦之后法國第五共和國第二位未能連任成功的總統。
[59] 理查德·布魯斯·切尼(Richard Bruce Cheney,1941~ ),美國政治家、老布什政府國防部部長、小布什政府的副手,是那一時代最有影響力的共和黨政治家之一,被認為挑唆小布什為石油而發動伊拉克戰爭。
[60] 若澤·曼努埃爾·杜朗·巴羅佐(José Manuel Duro Barroso,1956~ ),葡萄牙和歐盟政治家,出生于里斯本,從2004年11月起擔任歐盟委員會主席,此前他擔任葡萄牙總理(2002~2004)。
[61] 阿爾弗雷多·阿斯納爾·洛佩斯(Alfredo Aznar López,1953~ ),西班牙政治家、首相(2002~2004),2003年支持美英發動伊拉克戰爭,從而招致2004年馬德里火車站連環爆炸案,導致近200人死亡,隨后的大選中人民黨慘敗,他失去首相職位,繼任的新社會黨政府立即宣布從伊拉克撤軍。
[62] 伯納德·庫什內(Bernard Kouchner,1939~ ),法國政治家、外交家、無國界醫生和世界醫生組織創始人之一;前社會黨成員,曾任法國衛生部部長、外交部部長等要職。
[63] 卡爾·比爾特(Daniel Carl Bildt,1949~ ),瑞典政治家、外交官,之前曾任首相(1991~1994)和自由保守派瑞典溫和聯合黨主席,其高祖父吉利斯·比爾特(Gillis Bildt)在19世紀末擔任過首相。
[64] 解放伊拉克委員會 (The Committee for the Liberation of Iraq)成立于伊拉克戰爭前的2002年年底,由美國共和黨主戰派發起成立,目的是推翻薩達姆政權,當時號稱“民間組織”,支持以各種方法“解放”伊拉克。
[65] 理查德·珀爾(Richard Perle,1941~ ),美國新保守派重要人物,有鷹派“魔王”之稱,曾擔任五角大樓前國防部國防政策委員會(Defense Policy Board)主席,被視為小布什不掛銜的高參。
[66] 威廉·克里斯托爾(William Kristol,1952~ ),美國政論家、新保守主義運動標志性政治周刊《旗幟周刊》(The Weekly Standard)主編,該刊以親以色列和支持美伊戰爭的立場而聞名。
[67] 紐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1943~ ),美國政治家、共和黨領袖,終結民主黨在眾議院42年的統治地位,是最具權勢的眾議院議長之一;1995年當選《時代》周刊年度人物,2012年參加總統競選,中途退出。
[68] 毛拉·奧馬爾(Mullah Omar,1959~2011?),阿富汗塔利班運動奠基人和最高領袖,1996~2001年“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的“穆民的長官”;他是自己所崇拜的本·拉登的女婿(本·拉登之女為奧馬爾妻子之一)。2011年5月中旬,阿富汗情報官員證實奧馬爾在巴基斯坦被擊斃,但很快就被否認。
[69] 本·拉登(Bin Laden,又譯本·拉丹,1957~2011),沙特阿拉伯人、全球恐怖組織——基地組織首領,篤信伊斯蘭教遜尼派瓦哈比支派,是1998年美國大使館爆炸案和2001年“9·11”事件幕后主謀,名列聯邦調查局十大通緝要犯;2011年5月1日,美軍特種部隊將其擊斃,其尸體海葬于北阿拉伯海。下文的奧薩馬(Osama)亦即本·拉登,其全名叫“奧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Osama bin Muhammad bin'Awad bin Laden)。
[70] 哈米德·卡爾扎伊(Hamid Karzai,1957~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總統,生于坎大哈市,普什圖族人,2001年塔利班政權倒臺后成為臨時政府領袖;2004年當選為首任總統并在2009年成功連任。
[71] 德陽國際公司(DynCorp International)亦即“德陽集團”、“德陽公司”,又譯“戴陽國際”,是美國項目管理承包和飛機維修公司,總部設在弗吉尼亞州,其前身是兩家成立于1946年的公司,今為美軍最大的軍事承包商之一,也一直是美國國防部的軍事后勤承包商。
[72] 邁克爾·朔伊爾(Michael F.Scheuer,1952~ ),美國學者、歷史學家、外交政策評論家,曾擔任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情報官員。
[73] 持久自由軍事行動(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俗稱“反恐戰爭”(War on Terror),實際上它是美國及其盟國自2001年起組成聯軍執行針對基地組織包括塔利班政權所采取的系列軍事行動的統稱。
[74] 迪克·馬蒂(Dick Marty,1945~ ),瑞士政治家、自由民主黨議員、州檢察官,曾擔任負責歐洲調查事務的歐盟理事會代表。
[75] 巴格拉姆(Bagram)是阿富汗東部帕爾旺省一地區,距首都喀布爾北部約47公里,離中國西部邊境約700公里;毗鄰美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的巴格拉姆監獄是駐阿美軍最大監獄,曾關押數千囚徒,關押對象多是阿富汗戰爭中反北約部隊的武裝人員。
[76] 關塔那摩亦即著名的關塔那摩監獄(Guantanamo Bay detention camp),坐落于古巴關塔那摩灣沿岸,靠近連接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向風水道;它三面臨海,另一面則有重兵把守,且有仙人掌和灌木形成的天然屏障,因此阿富汗戰爭后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成員大都關押于此。
[77] 北大西洋理事會(The North Atlantic Council)曾經是北約的決策機構,成立于1961年12月,主要由曾經的政府要員、將軍及知名學者組成;現今美國的大西洋理事會則是美國兩黨聯合起來的非營利性的學術機構及政府“智囊”,其成員包括前總統、國務卿、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以及國會前任及現任議員。
[78] 此處應為約翰·惠特克·“杰克”·斯特勞(John Whitaker “Jack” Straw,1946~ ),英國工黨政治家,曾擔任內務大臣、外交大臣、下議院領袖兼掌璽大臣、大法官兼司法大臣。
[79] 此處應為瑪格麗特·貝克特女爵士(Dame Margaret Beckett,1943~ ),英國工黨政治人物,曾任英國貿易和工業大臣、英國下議院領袖和環境大臣、英國首位女性外交大臣,曾短期擔任工黨主席(1994)。
[80] 亦即大衛·米利班德(David Wright Miliband,1965~ ),執政工黨冉冉升起的明星,英國現任(至2010年前后)、也是數十年來英國最年輕(史上第二年輕)的外交大臣。
[81] 香農機場位于愛爾蘭香農(Shannon)河右岸、利默里克市西20公里,是歐洲西北通往北美洲航空線的中途站。
[82] 漢斯·約蘭·佩爾松(G?ran Persson,1949~ ),瑞典政治家、前首相(1996~2006)、社會民主黨主席。
[83] 阿維亞諾(Aviano)是意大利北部波代諾內省一地,阿維亞諾空軍基地(Aviano Air Base)也是美國空軍在海外的十大軍事基地之一,始建于1911年,現駐扎有美國空軍第31戰斗機聯隊,隸屬美國駐歐洲空軍。
[84] 拉姆施泰因(Ramstein)位于德國西南部的萊茵蘭-普法爾茨州,所在同盟空軍基地是美國空軍在德國的軍事基地(駐扎第86空中運輸聯隊)以及美國駐歐洲空軍總部,也是北約在歐洲最大的空軍基地。
[85] 斯塔里基庫提(Stare Kiejkuty)是位于波蘭首都華沙100英里以北的一處村莊,此處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用以嚴密審問基地組織高級嫌犯之地。
[86] 沃伊切赫·雅魯澤爾斯基(Wojciech Jaruzselski,1923~2014),波蘭政治和軍事人物、前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原波蘭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戰時武裝力量總司令,是整個80年代波蘭的領導者,1990年被解除總統職務。
[87] 特拉揚·伯塞斯庫(Traian Bàsescu,1951~ ),羅馬尼亞前總統(2004~2014)。
[88] 康斯坦察(Constanza),位于羅馬尼亞東南沿海,是該國最大也是黑海西岸最大港口。
[89] 圖茲拉州(Tuzla Canton),位于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東北部,是波黑聯邦十個行政區之一,首府圖茲拉;該州面積為2600余平方公里,這里有波黑保存最完好的建于1333年的中世紀城堡。
[90] 因斯里克(Incirlik)位于土耳其南部,距離地中海僅56公里,是阿達納省一地,此處是北約及美國的大型空軍基地。
[91] 科索沃(Kosovo)今為科索沃共和國,位于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2008年宣布獨立,原為塞爾維亞的自治省,東、北面為塞爾維亞,南臨馬其頓,西南為阿爾巴尼亞,西北為黑山,最大城市為首都普里什蒂納。
[92] 奧托·希利(Otto Georg Schily,1932~ ),德國政治家(社民黨)、前總理施羅德執政時期的內政部部長(1998~2005)。
[93] 弗蘭克-沃爾特·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1956~ ),德國政治家,曾擔任外交部部長,是德國社會民主黨(SPD)內的重要人物。
[94] 約施卡·菲舍爾(Joschka Fischer,1948~ ),德國政治家、綠黨領袖,前總理施羅德的副手兼外交部部長,他曾經說:“中東歐國家入盟不僅是德國的最高國家利益,同時也是歐盟肩負的道德義務。”
[95] 沃爾夫岡·朔伊布勒(Wolfgang Sch?uble,1942~ ),德國政治家、基督教民主聯盟(CDU)黨內重要人物,現任財政部部長(2009~ )。
[96] 亨里克·約翰·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1828~1906),挪威著名戲劇家、詩人,被認為是現實主義戲劇的創始人、現代戲劇之父;代表作有《埃斯特羅的英格夫人》《彼爾·金特》等;下文中的博尼克(Bernick)、勃拉克(Brack),皆為易卜生作品里的反面人物形象,其中博尼克出自戲劇《社會之柱》。
[97] 羅伯特·卡根(Robert Kagan,1942~ ),生于希臘雅典,美國歷史學家、外交政策批評家,多次被《外交政策》雜志評為“全球頂級百位思想家”之一,著作包括《天堂與權力》(陳小鼎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危險的國家》《歷史的回歸和夢想的終結》《美國締造的世界》等。
[98] 拉博埃西(Etienne La Boétie,1530~1563),法國大法官、法國近代政治哲學的奠基者,也是文藝復興后期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的友人及“傾訴對象”,蒙田的《隨筆集》也為此而誕生。著述包括《論自愿的奴役》(遺著),《反暴君論》是反暴君派政治思想的經典文獻。
[99] 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1940~ ),法國作家、思想家、媒介學家、前政府官員,思想激進,年輕時在玻利維亞追隨切·格瓦拉;1967年被捕,受到拷問,被認為可能跟美國中央情報局有勾連,在被關押4年后繼續活躍在國際舞臺;1973年回到法國并且先后出任各種要職。
[100] 愛德華·希思爵士(Sir Edward Heath,1916~2005),英國軍人和政治家、保守黨黨魁(1965~1975)、首相(1970~1974),早在1938年就讀于牛津大學時任大學保守黨協會聯盟主席,其間極力反對保守黨首相張伯倫所奉行的對納粹德國的綏靖政策。
[101] 詹姆斯·厄爾·卡特(James Earl Carter,Jr.,又稱吉米·卡特,1924~ ),美國的第39任總統(1977~1981),曾任佐治亞州州長,1976年代表民主黨當選總統。任內推行能源保護政策;積極調停以色列和埃及之間的戰爭,美國和社會主義國家間的關系得以改善,包括與我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2002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102] 威世信用卡(VISA,又譯為維薩、維信)是美國知名信用卡品牌,最早在1976年發行。
[103] 亞歷山大·科耶夫(Alexandre Kojève,1902~1968),出生于俄羅斯的法國哲學家、外交家,提出“歷史的終結不是在未來,而是在過去”;其經典名著《黑格爾導讀》對后現代思想的影響甚巨卻鮮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