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國民黨軍機大臣陳布雷作者名: 楊者圣本章字數: 2749字更新時間: 2020-07-21 09:52:22
被逐出《天鐸報》
陳布雷在滬上新聞界聲名鵲起,對《天鐸報》亦建功頗偉。但這時,他在報館的地位卻岌岌可危了。事情緣于報社內部復雜的派性關系。
當初,陳布雷把《天鐸報》作為自己進入社會的第一塊跳板,不外是源于陳屺懷與《天鐸報》的關系。并且,陳布雷的第一篇新聞作品,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實踐,也都是源于《天鐸報》。此外,陳布雷在浙高就讀時,就已經與《天鐸報》建立了很深的人事關系,諸如戴季陶、洪佛矢、胡甄瓦等人,都可以說是陳布雷的好朋友。這樣,從一開始,陳布雷就與《天鐸報》結下了不解之緣。
問題是,等到陳布雷進入《天鐸報》館時,《天鐸報》已經易主了?!短扈I報》本是靠湯壽潛總理的浙江全省鐵路公司的雄厚財力創辦起來的。到了1910年8月,湯的浙江全省鐵路公司總理職務被清政府一紙革除,《天鐸報》的財源被堵,經濟逐漸枯竭,虧欠甚多。湯眼看自己無法維持下去,只得把《天鐸報》總經理的寶座轉讓給漢冶萍公司駐上海經理陳芷蘭。陳屺懷是湯壽潛請來的人,按官場和商界的老例,老帥一走,幕僚也得卷鋪蓋開路。于是,陳芷蘭另聘廣東人李懷霜為總編輯,陳布雷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入報館的。這是因為,陳屺懷雖然走了,但報館的一套人事關系還在。新主人剛進來,要想全部革除舊主的班底,勢不可能,陳布雷要進來,是沒有問題的。再說,就人論人,不但陳布雷是個人才,陳屺懷網羅提拔的其他人,也都是名重一時的杰出之才,《天鐸報》的江山,就是靠他們打下來的。而且,陳芷蘭是個商人,并不懂辦報。李懷霜懂一點辦報之道,但在上任之始,還拿不出像樣的辦好該報的辦法來,對于像陳布雷這樣的辦報俊才,陳總經理與李總編輯是不得不用,也不能不用的。有此幾個原因,這才有了辛亥時期陳布雷以一支筆哄傳京滬的傳奇佳話。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到了民國元年2月,情況漸次發生變化。其一,在武昌舉義的宣傳方針上,“革命黨”出身的陳布雷,與慣于在政治上騎兩頭馬的李總編輯不能保持一致,終被李懷霜所忌;其二,陳布雷年輕氣盛,鋒芒畢露,不懂得自全之道,也被氣量狹小的李總編輯所恨;其三,李懷霜經過幾個月苦心經營,開始拉起了自己的一套班底,羽翼漸豐。這樣,對陳布雷等人的去留問題,也就不怎么在乎了。
但是,以陳布雷其時在滬上新聞界的聲譽來說,畢竟不是一個可以呼來喝去的小人物,以李懷霜的那點老本,也還沒有膽量直接叫陳布雷卷鋪蓋走路;況且,《天鐸報》原本是湯壽潛、陳屺懷等一批浙江人創辦。即便在這時,浙江人在《天鐸報》館里,仍保持著相當大的潛在勢力。李懷霜深知:一個陳布雷的問題處理不好,一枝動,百枝搖,削弱了《天鐸報》的根基,豈不是因小失大,弄得不好把自己的飯碗也砸了??斓恫幌髯约旱谋?,這點權變之道,李懷霜還是懂得的。
不過,老于江湖的李總編輯亦非庸人,筆桿子固然搖不過陳布雷,嘴皮子也不一定耍得過陳布雷,但權變之術終比陳布雷略勝一籌。針對陳布雷的年輕好勝、心高氣傲,李懷霜設下了一套連環妙計,無非是“猴子不鉆圈,多篩幾遍鑼”罷了。
于是,李懷霜把陳布雷請到自己的辦公室,裝得很為難地說:“社中經濟困難,君之月薪,只能發30元,其余10元,將填給股票?!薄坝嫸緹o過斷糧”,李懷霜企圖通過釜底抽薪,迫陳布雷自動走人。哪里知道陳布雷竟說:“我入報社,酬薄事多,非為金錢,乃興趣關系耳?!标惒祭拙剐廊煌饬?。
李懷霜的第一遍鑼篩得不響,只得抖擻精神,再篩第二遍。過了幾天,李懷霜派人通知陳布雷:論說一欄,總編輯已派莊先生為主撰,今后你只要寫些短評即可。話說得這樣露骨,陳布雷至愚至憨,也能懂得李總編輯的用心所在了。其時的陳布雷,二十來歲年紀,正所謂青年多勇,寧折不彎,為人處世,只懂得“伸”,不懂得“屈”,豈肯為李懷霜這樣一個庸才所羈。陳布雷二話不說,當即收拾行裝,準備辭職歸里了。
1912年初,民國開元,正是許多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在上海大辦報紙,為五族共和的政治主張大造輿論、鳴鑼開道的時候。如戴季陶等創辦了《民權報》,葉楚傖等創辦了《太平洋報》,邵元沖、寧調元等創辦了《民國新聞》等。這些革命黨的“喉舌”們,聽說陳布雷被《天鐸報》所逐,也就紛紛來人來函,約請陳布雷入伙,以壯其勢。尤其是陳布雷的好友戴季陶、葉楚傖、邵元沖等人,更是力勸陳布雷留在上海,共同致力于民國的新聞事業。當時,陳陶遺正在接盤《申報》,以《申報》的影響及地位,可以說位居上海報界“老大”,素來人才濟濟。即便如此,陳陶遺聽說陳布雷竟不為李懷霜所容,也不惜紆尊降貴,聲稱要以優厚的報酬,請陳布雷入館任撰譯。
只是,這個時候的陳布雷,一方面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新聞理論,認為:“民國成立,報紙宜鼓吹建設,不可如革命時期以摧陷廓清之論調,炫眾而導亂。誠如孫中山先生當年告誡報界之言:‘報紙在專制時代,則利用其攻擊,以政府非人民之政府;報紙在共和時代,則不宜用攻擊,以政府乃人民之政府也?!绷硪环矫?,陳布雷的父親陳依仁及岳父楊遜齋都不同意他繼續留在上海,而且楊遜齋也不同意他以記者為終身職業。加之這個時候,陳屺懷正在參與創辦寧波私立效實中學,該校亦有意聘陳布雷任教。反復權衡的結果,陳布雷決定只接受《申報》館義務翻譯一職,以便與新聞界保持一種藕斷而絲連的關系,對戴季陶、葉楚傖、邵元沖等人的邀約,一一婉言謝絕,并詳告其辭職歸里的原因:“家鄉父輩,認為十里洋場,不宜青年獨居,力勸我勿再留滬作記者。寧波一批教育界和地方紳士,發起創辦私立效實中學,有意聘弟任課?!睂嵲谡f起來,當時的上海洋場,盡管也頗有些王維詩中所描繪的那種“香車寶馬共喧闐,個里多情俠少年”的意境,然遠不可與三四十年代的十里香風,萬戶逐靡可比,況且陳布雷在生活上的謹慎自持、循規蹈矩,從小就受到嚴格訓練,原是不用多慮的。但陳依仁等人還是不能放心,依然將其召回寧波,以便就近耳提面命。陳氏家風,于此可見一斑。
從1911年秋到1912年1月,陳布雷在《天鐸報》工作了五個多月,差不多算是半年吧。對于陳布雷的一生來說,半年僅僅是短暫的一瞬,但卻是陳布雷59年人生歷程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它基本上奠定了陳布雷其后近40年的人生歷程,尤其奠定了陳布雷作為民國第一流新聞記者及政論家的地位。這一點,不僅得到了滬上新聞界的確認,也可以說是得到了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確認。如宋教仁、葉楚傖、戴季陶、邵元沖、王寵惠等,都是持這種認同態度的。到了后來的商報時期,陳布雷的這一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和發展,并且先后得到孫中山、蔣介石等國民黨領袖人物的充分肯定,這為他以后能在北伐期間,以一介布衣一躍而成為國民黨最高統治者蔣介石的國策顧問,奠定了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說,《天鐸報》的半年,不但是陳布雷開始打天下的半年,而且也是他立志用自己的一支筆,通過記者及報人這個特殊職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