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政治理論的探索與爭鳴
- (美)彼得·卡贊斯坦 羅伯特·基歐漢 斯蒂芬·克拉斯納
- 6299字
- 2020-07-15 15:58:00
二、國際關系理論論爭的焦點
這部文集有著一明一暗、一主一次兩條學理爭論的路線。明晰和主要的路線是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之間的論爭,含蓄和次要的路線是新自由制度主義內部的論爭。前者是本體論之爭,對建構主義的興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者是分析層次之爭,為新自由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理論鋪墊。
先來討論一下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的論爭焦點,這是本書的主要構架。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際關系理論的爭論仍然是在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之間展開的,但是到90年代中后期,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三大理論流派已趨鼎立態勢,并且,從學理上,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開始更占風頭,在國際制度研究方面尤其如此。在建構主義興起的過程中,又是《國際組織》雜志提供了建構主義和理性主義爭論的平臺。一本雜志,推動兩次大的學理辯論,實屬不易,同時推動兩次大的學理辯論,也使《國際組織》成為美國國際關系學界名列第一的專業期刊。《國際組織》能夠做到這一點,大概是因為這本學術期刊始終在編織一種以圍繞國際制度和國際合作這一對變量展開論戰的學術話語。當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論戰的時候,其核心問題是國際制度是否可以促成國際合作、在多大程度上促成國際合作;當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成為論戰雙方的時候,其核心問題也隨之成為:國際制度為什么能夠促成國際合作。這一論戰的核心問題造就了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新自由制度主義的發展和建構主義的興盛,這就是本書明晰的發展路線。本書的編排,先是理性主義論述,其次是建構主義闡釋,再次是理性主義和建構主義的比較與借鑒。編者從文集編排的結構上明確地點出了這條主要路線。
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基本分歧在于:前者強調國際制度影響行為的作用,是制度與利益的關系;后者重視國際制度建構身份的作用,是文化與身份的關系。基歐漢曾撰文稱這兩種觀點的爭論是理性主義和反思主義的交鋒。17基歐漢所說的理性主義包括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而關于國際制度的作用問題,新現實主義在第三次論戰中是主要一方,在第四次論戰中是不可缺少的背景。具體來說,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的爭論集中在三個焦點上面。
第一個爭論焦點在于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現實主義作為第四次論戰的背景在書中得到了反映,其基本假定包括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國家的單一性和理性以及國際關系的沖突性質?,F實主義認為,以叢林原則為基本特征的無政府狀態是國際體系的標志,是國際體系不同于國內體系的根本所在,因此,也是國際關系的第一推動。國家生來就處于霍布斯文化狀態,這種狀態是無法改變的先驗存在。正因為如此,國家之間的沖突是第一性的,合作是第二性的;沖突是絕對的,合作是相對的?,F實主義學者克拉斯納在研究國際機制的時候,將國際機制界定為干預變量。這雖然弱化了強現實主義者的觀點,但畢竟國際機制與國際權力結構是毛和皮的關系。國際機制固然可以在權力結構允許的情況下起到促進合作的作用,但權力結構是根本。18一旦權力不存,機制自然失效。本書中現實主義學者強調這些現實主義的基本假定:杰維斯認為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相比,仍然是最貼近國際關系客觀事實的理論;馬斯坦多諾則強調國際體系實力分布,亦即華爾茲的國際體系結構,是國際關系發展的根本因素。
新自由主義對現實主義的基本假定提出了質疑,尤其是在國際合作問題上與新現實主義發生了根本的分歧。在這方面影響極大的一篇論文是新自由主義學者米爾納的文章《對國際關系理論中無政府假定的批判》。她提出了一個根本問題:無政府狀態不是國際體系的標志性特征。她認為國際社會并非全然屬于無政府世界,國內社會也并非全然屬于有政府世界?,F實主義的錯誤是將無政府狀態視為與等級狀態對立的概念。實際上,從無政府狀態到有政府等級狀態,形成了一個延續體,國內社會和國際社會是程度上的差異而非本質上的差異。正因為如此,國際合作難題其實是現實主義虛構出來的邏輯,不是國際社會中的事實。19其他新自由主義則強調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不等于國際體系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也不承認無政府性決定了國際體系的合作是權宜之計,是非根本現象。20
建構主義對無政府性的質疑是更具根本意義的,因為建構主義認為無政府狀態是行為體互動行為的結果,不是國際體系中固有的客觀事實。所以,建構主義學者更加強調國際社會存在的規范和規則可以抑止無政府性。溫特1992年的文章《無政府狀態是國家造就的》指出,無政府邏輯是國家行為體在互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性建構,現實主義定義的無政府邏輯只不過是無政府邏輯的一種。國家在互動過程中,可以建構多種無政府邏輯,包括每個人反對每個人的霍布斯文化,也包括承認相互的生存權并開展競爭的洛克文化和構筑友善共同體的康德文化。21建構主義指出,無論是新現實主義還是新自由主義,都以接受霍布斯無政府邏輯為研究起點,這是國際關系的一大誤區。如果說米爾納將無政府狀態當作一種國內國際社會都存在的現象,國內的等級狀態和國際無政府狀態只不過是程度上的差異,那么,溫特則從根本上認為無政府狀態是人造的現象。既然是人造的社會現象,就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無政府狀態,也就可以重構無政府狀態。所以說,建構主義對現實主義視為第一推動的無政府假定提出了顛覆性質疑。
第二個爭論焦點是國際制度的服務功能和建構功能。國際機制研究始于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辯論,國際制度與國際合作之間的關系是辯論的核心問題。新現實主義的國際機制研究是供應派機制理論,亦即國際機制是霸權國供應的公共產品。所以,其理論始終圍繞權力的杠桿展開,比如吉爾平的霸權穩定論,22強調霸權國家提供國際機制的目的是維持國際秩序,以低成本保證自己的國家利益。這樣一來,霸權國家的實力就成為國際機制存在和運行的基礎。如前文所述,克拉斯納在這個基礎上前進了一步,提出國際機制是干預變量,從根本上仍然是依附于權力的。所以,無論是吉爾平還是克拉斯納,都以權力結構為第一考慮:國際體系的權力結構是絕對的、根本性的;國際制度提供的合作是相對的,是有條件的?;鶜W漢的需求派國際制度理論提出,國際制度的存在和運行是由于國家的需要,因為國際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信息透明度,所以,國家需要國際制度,以擺脫囚徒困境,爭取雙贏的結果。這樣,國際制度就具有了服務功能,使國家知道如何權衡利弊,如何在國際制度提供的框架之內,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益。結果是減弱了無政府性效應,加大了國家之間合作的可能。23在基歐漢那里,國際制度獲得了獨立的地位,與權力結構共同成為影響國家合作行為的主要變量。1984年基歐漢的《霸權之后》出版,帶動了一大批新自由制度主義的實證研究,最終形成以國際制度需求理論為核心的新自由制度主義。
新自由制度主義國際制度理論討論國際制度對國家行為的制約,強調國際制度對促進合作的積極意義。建構主義學者則從國際制度在建立國際規范、建構國家身份認同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考點。這就發展了一種不同于新自由制度主義的國際制度理論,理論重心也從對國際制度解決問題的服務功能轉向國際制度塑造行為體偏好和身份的轉化作用。魯杰的《什么因素將世界維系在一起?》是闡釋建構主義國際制度理論的開拓性論文。他提出了三種不同的建構主義形態,也強調了國際規則的兩種類型:限制性規則和構成性規則。對于論文題目中提出的問題,魯杰對國際制度的闡述就是建構主義的基本回答:國際體系是社會性的建構,國際社會需要規則和制度加以維系。這篇論文對建構主義的國際制度觀做出了理論層面的闡釋,多次被轉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從本質上說,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的爭論在于國家的身份和利益是行為體先驗給定的因素,還是后驗實踐互動的結果。這是一個本體論問題。新自由主義(包括其他政治學和經濟學理性主義學派)是把行為體的身份和偏好視為先驗給定的因素,所以才會根據這樣的身份和偏好做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建構主義則認為身份和偏好主要是后驗實踐的結果,因此,身份可以變化,偏好可以調整,行為也就因之而變化和調整。正因為如此,新自由主義將無政府性視為先驗給定,將行為看作在無政府常態下為實現自我利益而做出的合理選擇;建構主義則將無政府性視為互動形成的結果,認為不同互動方式會產生不同的無政府文化,造就不同的身份和利益,行為不過是身份的反映。文化變,則身份變;身份變,則利益變;利益變,則行為變。24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國際制度理論之間的最大不同是國際制度的服務功能和建構功能。前者是理性主義國際制度理論的核心,后者是建構主義國際制度理論的重點。換言之,就是國際組織解決問題的功能和轉化行為體身份的功能。目前,這依然是國際制度理論的一個研究重點。
第三個爭論焦點是觀念的作用。在新現實主義那里,觀念是被排斥在研究框架之外的內容,是被抽象掉了的因素。華爾茲對古典現實主義的一大改革就是所謂的削盡冗繁留清瘦,將非物質性的、非可觀察性的因素盡可能刪除。25在1989年基歐漢和米爾納主編的《觀念與外交政策》一書中,已經明顯地表示出國際關系學者意識到觀念的重要意義,所以才將觀念這一理念性因素和理性主義的許多客觀因素視為同樣重要的變量,比如,新自由主義認為利益是客觀因素,觀念是主觀因素,利益和觀念都會影響行為體行為。26這與新現實主義排除主觀因素的科學化做法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新自由主義者對觀念的處理是將其列為與其他客觀因素同樣重要的自變量。建構主義者認為這是一種進步,因為觀念因素畢竟被列為影響行為的重要變量。但同時,建構主義者也認為,這是一種顛倒順序的做法,因此,在根本上是謬誤的。對于建構主義來說,理念重于物質,觀念先于利益。所以,合理的順序是觀念決定利益,利益決定行為,而不是觀念和利益共同決定行為。27
由于建構主義強調觀念的作用,所以國際規范就成為建構主義研究的重要概念。國際規范屬于觀念范疇,主要是社會范疇之內的事情,所以,它是新現實主義排斥于其研究之外的內容,也是新自由主義的理性選擇研究難以收入的變量。建構主義的規范研究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首先,國際規范形成于國際行為體的互動之中,在國際組織中逐步取得合法性,得到成員國的認同,并影響成員國的偏好。當今國際關系研究的一個前沿問題就是國際規范,包括國際規范的形成、發展和作用等。這在本書收入的一些實證性研究中得到了比較充分的反映。比如芬尼莫爾和斯金克的文章討論了規范的形成,提出了規范生成的生命周期階段論。其次,國際規范對于國際關系行為體具有重要的轉化作用。國際規范研究是建構主義的重要研究議程,其根本意義在于建構行為體的身份、偏好和利益。這在克拉托赫維爾1989年的著作《規則、規范與決策》中已經得到了深刻的闡述。28芬尼莫爾在1996年的著作《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中,對國際規范造就身份和偏好的問題做出了實證性研究。29
再來說明一下自由主義內部論戰這條含蓄的脈絡。
雖然編者沒有明示,但這部著作除了以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作為爭論的兩派為主脈絡組織全書內容之外,還含蓄地表示了國際關系理論的一條次要脈絡。這就是新自由主義內部的分析層次之爭。我們知道,當新自由制度主義興起的時候,其代表人物基歐漢的目的是建立國際體系層面的理論,這是受華爾茲的影響,也是美國國際關系宏理論的基本路徑。后來溫特理論的思維方式也有同樣的痕跡。基歐漢將國際體系層面的因素分為結構與進程兩類。于是,華爾茲的實力結構就被歸為體系結構,而基歐漢自己的國際制度就被歸為國際體系進程范疇。30當華爾茲稱所謂的進程不屬于國際體系層面因素的時候,基歐漢反駁說,不是體系層面因素,難道是單位層面因素?國際互動謂之進程,一個國家是無法進行互動的。所以,進程必然是體系層面因素。但是,由于需要建立體系理論,基歐漢接受了華爾茲的無政府狀態和理性國家這兩個假定。與華爾茲的理論一樣,基歐漢也創立了一種國際體系層次的理論:新自由制度主義。
自由主義內部對體系層次自由主義理論的批判來自兩個方面。第一是對無政府假定的質疑?;鶜W漢是接受現實主義的無政府假定的,接受無政府狀態就意味著將國際體系和國內體系視為兩個本質上不同的研究和實踐領域。31這種國際國內兩分法的研究議程受到自由主義內部的質疑和批評。前面提到的米爾納頗有影響的文章,在質疑無政府性的問題上已經寓含了國內國際政治不可分割的基本觀點。本書收入了米爾納的另一篇論文,既《政治的理性化:正在顯現的國際政治、美國政治與比較政治研究的綜合》。在這篇論文中,米爾納進一步強調了國際政治學與政治學領域的其他分支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比較政治學研究人員在實際研究活動中也將國際國內置于同一個研究議程之中。既然無政府狀態和等級狀態只不過是一個人類組織連續體上的不同程度的狀態,沒有本質差異,那么,米爾納自然會反對將國際和國內政治截然分成兩個不同領域,國內制度的研究方式不僅可以用來研究國際制度,而且還能夠形成一種整合性的研究方式。所以,她才提倡國際政治、美國政治和比較政治學的統合。而馬丁和西蒙斯的文章也強調了國內制度研究對國際制度研究的重要性。所以,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際國內兩個不同層面的結合已經是國際關系研究議程中的重要問題。同時,在實踐層面,國際和國內的事務也確實是更加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即便是在現實主義主導的國際戰略領域,也出現了自由主義學者主編的專門研究國內因素的著作。32
第二是對國家理性和單一性假定的批評。許多現實主義者都堅持一種觀點:國家是國際體系中的主導行為體,是理性的,是單一的決策單位。33本書中加勒特和馬斯坦多諾的兩篇論文也部分地堅持了這些現實主義的基本假定。新自由主義者基歐漢在建構其宏理論體系的時候,必須接受國家是理性的、單一的行為體,舍此則難以構建體系層次的理論框架。溫特的結構建構主義理論又何嘗不是如此?所以,無論是新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還是結構建構主義,都是沿著結構主義的思路去觀察國際關系的世界,去識別結構和行為體,去建立結構和行為體之間的關系。34這些理論的優點是有著明顯的分析框架和相對簡約的理論闡述,比較容易做出研究設計并使主要研究變量可操作化。35
但是,正如德斯勒在1989年的論文中所指出的那樣,體系層次的結構理論雖然簡約,但卻無法包含國際關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即國際體系的轉型性變化(transformative change)。這正是因為結構理論過于追求簡約的緣故。36如果將探究重心下移到單位甚至是次單位層次,就出現了兩個與體系理論不同的假定。第一,國家不再是單一的和理性的行為體,國際關系中行為體的多元化就充分表現出來。第二,單位層次和體系層次是互動的。再擴延開來,次國家、國家、國家間和體系這些不同的分析層次之間不再是分立的、自上而下的因果關系,而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有的時候,單位層次產生的影響比體系層次更大。實際上,這種批評在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興起過程中一直存在,但新自由制度主義的上升勢頭和科學化程度部分地掩蓋了國際國內結合研究的議程。本書第一部分中,三位編者提到了國內結構與國際體系的關系,像古瑞維奇在國際體系對國內體系和進程影響方面的研究,帕特曼的國際國內雙層博弈研究等。這些都是在不滿足于體系層面研究的情況下,試圖將國際國內結合起來的研究議程。在1996年,基歐漢和米爾納也主編過一本重要的文集,題目是《國際化與國內政治》,從國內國際兩個層面相結合的視角,研究了國際層面因素與西方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動,提出了許多富有洞察力的觀點,也收集了重要的實證研究成果。37對于轉型國家、轉型動力、轉型機制等都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主張將國際國內政治結合起來研究的學者,如米爾納、加勒特、謝淑麗(Susan Shirk)等人的論文都收集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