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萬事開頭難

彭真發現東北情況并不樂觀——招兵買馬發展部隊——東北局向延安要干部——毛澤東下令:霸占全東北——林彪當了總司令

彭真一行到達沈陽后,在原張作霖的“大帥府”安頓停當,立即爭分奪秒地開始了緊張的工作。在“大帥府”西樓,召開了東北局第一次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彭真、陳云、伍修權、葉季壯、李運昌、朱其文、段蘇權等同志。彭真傳達了黨中央“全力爭取東北”的指示,要大家放手接管城市、收集武器資材,猛烈擴大部隊,建立革命政權。據彭真同志估計,由于京漢、津浦鐵路不通,國民黨軍隊短時期內來不了,正是我黨發展的大好時機。當時除了李運昌、曾克林的冀熱遼部隊和周保中的少量抗聯干部,大批各解放區的部隊和干部才剛上路,還沒到達。但是東北局領導決心很大,要在最短時間內干出成績來。

在伍修權陪同下,彭真以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一書記的身份拜訪蘇軍駐沈陽的領導人。開始他們還很客氣。告訴彭真,沈陽附近有一個儲存十萬支槍的軍火倉庫,可以移交給八路軍。彭真聽了非常高興,一面向中央作了匯報,一面帶上葉季壯等人,到處調查尋找我方急需的軍用物資情況。

經過幾天的調查,實際情況卻不像曾克林在延安所說:東北到處是飛機大炮,槍支彈藥隨便可以拿到。9月21日,彭真給中央書記處的電報中說:

一、曾克林部原1500,現已發展到37000,輕重機槍400及相當數量的子彈。

二、現在我看守下的較可靠的軍械庫只有七五山炮11門,迫擊炮70門,六五子彈500萬發,曾在延報告數不確。

三、沈陽兵工廠仍在蘇軍看守下,傳有步槍60萬支,大炮6000門不確。究有多少正調查中。

四、綏中飛機已被蘇軍搬走,沈陽南機場確有27架雙引擎日本爛飛機,及十余個大零件庫。但修理不可能。沈陽西機場有單引擎完整的戰斗機70,但無點滴汽油,目前對我全無作用。備用運輸車交涉尚無結果。

五、已獲得許多幫助,將來能否取得大批武器,還是個謎。

六、在大城市如沈陽我受有相當限制,但仍有相當便利。在廣大鄉村和中小城市基本上我們可以放手干。(1)

9月24日,中央復電東北局,作如下指示:

一、目前對于你們最重要的工作,是迅速組織和接引山東部隊和干部進入東北。

二、較集中的武裝,應布置在靠近熱河、外蒙、蘇聯、朝鮮的地區,以便生存發展和保持多量武器,尤其是重武器。

三、沈陽及其他城市的武器資材,應向鄉村及熱河運出。(2)

這是中央最初的“分散發展”的方針。但是執行中又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意外的情況。

東北對共產黨人來說,是一個空白地帶。日本占領東北后不久,就破壞了中共滿洲省委組織。后來東北抗日聯軍也被日軍擠壓到蘇聯境內,幾年內東北都沒有共產黨人的活動了。東北老百姓對共產黨、八路軍基本不了解,相反,國民黨政府倒是他們心目中的“正統”所在。在沈陽和各大城市,國民黨地下軍人員活動頻繁,鼓動老百姓迎接“國軍”接收東北。蘇軍占領東北后,將“滿洲國”偽軍全部解除武裝,總共17萬人,潰散在各地。只有舊警察仍在負責維持治安和交通秩序。所有這些人的政治態度,都傾向于國民黨。對于共產黨和八路軍,有的持對立態度,有的則持觀望態度,表現為“先投八路,后投中央”。蘇軍在東北到處拆卸工廠,將日本人財產沒收后作為戰利品運回國內,造成大批城市工人失業,日本僑民和家屬流浪街頭。在這樣混亂的局面下,要白手起家地站穩腳跟,建立根據地,談何容易!

盡管面臨種種不利因素,東北局的同志們仍然積極開展工作。伍修權找到一位偽滿軍少將,了解東北偽軍情況。他們到偽軍各部門搜集東北地區軍用地圖,費了很多周折才找到五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地圖十多份,派人分頭送往先期進入東北的萬毅、吳克華部隊。東北局機關當時除了這些領導人,底下是個空架子,用彭真的話說是“有頭無腳”。帶來的兩個報務員、四個機要員白天黑夜地忙碌,與中央通報情況,與各部隊電臺建立聯絡。但是,由于各部隊電臺型號不同,許多地方聯系不上。

根據中央指示,東北局在10月13日發出了“放手發動群眾,發展武裝,收集資材,創造根據地,接收并改組政權,以便在長期斗爭中達到全部控制東北”的行動方針。于是,先期進入東北的李運昌部、曾克林部、周保中部、萬毅部便開始大規模地擴充部隊,他們將城市失業工人、偽軍的散兵游勇、甚至鄉村地主武裝(大排隊),不論來歷,只要肯當兵,統統拉過來。這些部隊在很短時間內急劇膨脹起來。李運昌回憶:“冀熱遼部隊采取以老部隊為基礎,吸收新兵的方法,以連擴為營、團,團擴為旅。新兵大部分是礦工、工廠工人和有愛國思想的青年學生以及被俘人員和關內被抓到東北的勞工,同時也收編和加委了一批偽滿國兵和警察隊。從8月到11月,我冀熱遼出關部隊迅速發展為12個旅、2個支隊、10個獨立團,約十萬余人。”(3)周保中部發展也很快,在他10月18日的日記上,列出了擴軍的統計:

建軍:

哈爾濱      7000—8000

牡丹江      2000

依蘭       1000

佳木斯      1500

延吉       5000—7000

長春       5000—6000

齊齊哈爾     2000—3000

按最高估計,一個月擴軍 24000人。(4)

在沈陽郊區、撫順等地,李運昌、曾克林部打開了一些軍用倉庫,取出大批槍支彈藥,軍裝鞋帽。這些部隊穿著新軍裝,扛著新槍,真是威風得很。其實,這些部隊究竟有多少戰斗力,很值得懷疑。李運昌說:“我們4個分區部隊8個團、2個支隊、1個營,接收了錦州全省(偽滿的省)、熱河全省、遼寧全省、黑龍江和吉林西部地區。地域大了,部隊多了,團長當了旅長,連營長當了團長,班長當了連長,戰士當了班排長,全是新兵了。”(5)原來的老部隊都打散了。他也承認:“在擴軍過程中,由于我們擴充部隊的心情過急,對改編的偽軍審查不嚴,對國民黨先八路后中央的陰謀缺乏警惕,致使后來出現了部分新部隊叛變事件,犧牲了一些干部。”(6)實際上,這樣匆忙組建的新部隊,只求數量而不求質量。致使軍隊成分復雜,內部不純,有的甚至被地主、土匪、偽軍官把持,雖有新武器裝備,卻沒有戰斗力,等于是一群烏合之眾。一個月后戰爭來臨,這些新部隊多數叛變倒戈,教訓是沉痛的。

八路軍在東北招兵買馬,迅速擴大,引起蘇聯方面的不安。第一,他們與國民黨政府有約在先,東北要移交給國民政府。八路軍咋咋呼呼地大干起來,使蘇方處境尷尬,不好交代。第二,蘇聯方面對延安抱有成見,不希望中共在東北強大起來。于是,蘇軍代表通知彭真,要中共軍隊退出沈陽。不得已,李運昌部于10月6日撤出沈陽,移往錦州。彭真當天向中央報告,準備將東北局也遷到錦州。后來蘇方態度轉緩,東北局才留在了沈陽。

由于受到中蘇條約的限制,蘇方一直不允許我們的軍隊在東北公開活動。東北局也處于地下狀態。這對彭真等人來說,確實很受拘束。而國民黨人在各大城市卻很活躍,他們到處活動,聯絡原偽滿官員和上層人士。發黨證,掛牌子。偽滿官員、軍人、警察都紛紛向國民黨方面靠攏,組織“維持會”一類的機構,等待國民黨來接收。八路軍先期進入東北的部隊,多數是在南滿地區(今遼寧省境內)發展。中長鐵路全線在蘇方控制之下,中方不能使用,尤其不得運兵。所以,北滿廣大地區市縣,我方只向一些地方派遣少量干部,很少有部隊,難以形成氣候。彭真認為,如果我黨不建立公開機構,十分吃虧,也難以同國民黨抗衡。在征求中央意見后,決定以召開東北人民代表會議的方式,選舉地方人民自治臨時行政委員會。

組織地方政權,需要大批干部。彭真等向中央緊急求援,希望派大批干部來東北。其實在此之前,延安就把所有能派遣的干部都打發上路了。集中一批走一批,還從晉察冀、晉冀魯豫軍區抽調干部支援東北。在林楓、陶鑄等帶領下,800名干部長途跋涉橫穿山西、河北,到承德乘上火車,于10月23日到達沈陽。一起到達的還有張平化、倪志亮、程世才、袁任遠、劉瀾波、雷經天等。真是雪里送炭。他們一下火車,來不及休整,就被派往各個地區開辟工作。由李富春率領的第二批延安干部隊伍也正在途中。截止到11月1日,毛澤東給彭真的電報中說:“十月底止已到東北及熱河之干部,計有:山東二千,林楓一千九百,晉察冀五百,太行、太岳六百,冀魯豫三百五十,黃永勝一千五百,萬毅八十,共計六千九百。張啟龍、倪志亮、伍晉南等批尚不在內,是否均收到?”(7)為了開創東北根據地,中共中央抽空了陜北和其他根據地,把最得力的部隊和干部都派往東北。這在以往的革命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從1945年10月開始,國民黨政府調兵遣將,把精銳部隊海運北上。爭奪東北的戰爭迫在眉睫。10月11日,毛澤東結束重慶談判,返回延安。在聽取中央書記處的匯報后,決定對東北戰略作大幅度調整。10月16日,毛澤東電示彭真:“蔣軍從秦皇島登陸,向山海關、錦州攻擊前進,是必然的。除令在途各部兼程急進,膠東方面星夜海運,并令林彪急至沈陽助你指揮作戰外,望你就現有力量加強訓練,并動員民眾堅決阻止登陸,爭取時間。”同日,中央又電示彭真、陳云、程子華等:“蔣軍在東北登陸及從任何方面進入東北之蔣軍,須堅決全面消滅之。凡我到東北之曾克林、萬毅、蕭華等部,須迅速集中加以補整,全力消滅蔣軍。除早已分散者外,不要再分散。此刻我軍須集中作戰,暫時不能分散。如能消滅蔣軍先頭部隊,即可使蔣軍后續部隊有所畏懼,方可爭取時間。”“萬毅、呂正操、蕭華、李運昌應暫留遼寧,指揮作戰,整訓部隊,戰勝蔣軍登陸,是目前中心一環,其他一切均為此服務。”10月19日,中央再次指示東北局:“我黨方針是集中主力于錦州、營口、沈陽之線,次要力量莊河、安東之線,堅決拒止蔣軍登陸及殲滅其一切可能的進攻,首先保衛遼寧、安東,然后掌握全東北,放棄過去分散的方針。”(8)

這些命令一下,就把原來“分散發展”的戰略來個大轉彎。但是命令好下,部隊已經撒出去了,幾天之內如何攏得起來?中央的決心十分明確,正如毛澤東10月23日給東北局電報中所說:“總之,竭盡全力霸占全東北。萬一不成,亦造成對抗力量,以利將來談判。”

當時,蘇軍已經撤離了熱河的承德、平泉地區。黃永勝帶領的部隊到達那里后,遵照中央指示,沒有再北上,留下來接管了這些地方。根據中蘇條約規定,蘇軍應該在年底前全部撤離東北。毛澤東感到我軍在東北立足未穩,難與蔣軍抗衡,面臨蔣軍即將在東北登陸,尤其需要得到蘇軍的配合幫助。10月27日,毛澤東代中共中央向斯大林發電報,請求幫助三點:“一、推延撤退時間至明年一月或二月,熱河友軍則請留至十二月底才撤。二、在上述期間請求友軍拒絕蔣軍登陸及接收政權。三、允許我方接收政權,民選地方政府及組織武裝力量。”在三條中,阻止蔣軍在大連登陸最為重要。(9)彭真等向蘇方轉達了中共中央的請求,得到蘇方的允諾。毛澤東獲悉蘇方態度,“甚為欣慰”。

現在惟一的問題就是如何阻止國民黨軍隊在秦皇島一帶登陸。毛澤東對李運昌的部隊寄予了很大期望。10月25日,毛澤東指示彭真、程子華、李運昌:將李運昌的冀東部隊抽出有戰斗力的2萬人,編為10個團,總稱冀東縱隊。“由運昌親率位于機動地區”,準備迎戰來自海上和承德方面的敵人。毛澤東甚至樂觀地認為,像李運昌那樣在遼寧發展,到年底可以組織起100萬地方軍,加上蘇方的幫助,在兩個月內阻止蔣軍登陸是有把握的。(10)

最令毛澤東焦急的是:林彪在哪里?自10月中旬中央電令林彪、蕭勁光速去沈陽以來,有十多天沒有他們的音信。10月30日,中央連發兩電追問。先是毛澤東問彭真,“林彪等現至何處?”后是劉少奇致電林、蕭:“你們現在何處?中央前電要你們即速趕到沈陽,收到否?你們意見如何?久未得復,甚為焦念。現美蔣軍急于在營口、葫蘆島登陸,蘇軍恐難以拒絕,我軍必須堅決抵抗,以阻止蔣軍進入東北。在此情形下,冀東戰略地位,已不如沈陽重要。望你們星夜趕去沈陽,指揮作戰。”(11)

林彪、蕭勁光在冀中接到中央要他們去東北的命令后,真是晝夜兼程趕路,身邊沒有電臺,一路也沒經過大的軍區機關。所以,半個月內與中央沒有聯系。當他們乘上火車,終于到達沈陽時,已是10月29日。林彪幾乎沒來得及喘口氣,山海關一線就交上了火。林彪又受命匆匆趕往錦州,指揮作戰。

為了建立統一的東北軍事指揮部,10月31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給東北局的命令,同意東北局10月22日來電提出的干部配備方案,決定:林彪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呂正操為第一副司令,李運昌為第二副司令,蕭勁光為第三副司令兼參謀長,彭真為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為第二政治委員,程子華為副政委。

11月2日,毛澤東再次電告東北局,補充同意周保中為第四副司令,伍修權為第二參謀長。(12)

為了開辟東北后方工作,中央決定組織東北局北滿分局。以陳云為書記,林楓為副書記。為了加強東北局的工作,中央決定再增派三位領導人從延安去東北。他們是高崗、張聞天、李富春。為了東北,中共中央真是盡了最大努力。毛澤東11月1日以中央軍委名義給各大戰略區的指示電中,明確提出11月份的作戰部署是“我黨任務是奪取東北,鞏固華北華中,而11月份開始之主要作戰方向已轉至東北方面。”(13)國共雙方爭奪東北的戰爭在山海關拉開了序幕。


(1)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彭真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286頁。

(2)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彭真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286頁。

(3) 李運昌:《憶冀熱遼部隊挺進東北》,《中共黨史資料》第15期。

(4) 周保中:《東北抗日游擊日記》。

(5) 李運昌:《在東北三省黨史資料征集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6) 李運昌:《憶冀熱遼部隊挺進東北》。

(7) 參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史料選編》第1輯第1冊。

(8) 參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史料選編》第1輯第1冊。

(9) 參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史料選編》第1輯第1冊。

(10) 參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史料選編》第1輯第1冊。

(11) 參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史料選編》第1輯第1冊。

(12)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頁。

(1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丰市| 延庆县| 上林县| 攀枝花市| 连州市| 嘉兴市| 泽普县| 新安县| 通化市| 商洛市| 宿松县| 措勤县| 彭泽县| 阿瓦提县| 金川县| 山东| 施秉县| 尉氏县| 芜湖市| 洱源县| 岳普湖县| 陈巴尔虎旗| 镇原县| 潞城市| 延寿县| 新邵县| 都匀市| 新化县| 纳雍县| 咸宁市| 无为县| 兴隆县| 泽普县| 昆山市| 玉溪市| 平原县| 海兴县| 嘉鱼县| 海口市| 突泉县| 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