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決戰:東北解放戰爭1945~1948作者名: 劉統本章字數: 8249字更新時間: 2020-07-24 18:25:06
第5章 接收碰壁
老蔣忙著接收內地,一時顧不上東北——鐵路被八路扒了——接收大員到長春——雅爾塔秘約內幕——斯大林教訓蔣經國——杜聿明在營口被堵回來
當我們的十萬大軍向東北開進時,重慶方面卻行動遲緩。一個多月的時間過去了,蔣介石還沒拿出什么有效舉措來接收東北。
難道蔣介石不想要東北?當然不是。是因為當時國內頭緒太多,牽制得蔣介石一時騰不出手來。
承受了多年的苦難,無論是前方淪陷區還是大后方蔣管區,都是一片荒涼破敗景象。正如美國駐重慶的情報官員向華盛頓報告的那樣:“中國的情況,無論在哪個方面都很糟。與外部世界的貿易全部停頓。通貨急劇膨脹;學生、職員和士兵都感到生計難以維持。中國的鐵路90%陷于癱瘓。全部車輛都被砸爛焚毀,隧道和橋梁被破壞,中國曾極為依賴的內河航船幾乎全部毀壞,或因拮據而無法經營。在大多數地區,公路破爛不堪,各種貨運車輛都為數極少。”(1)
抗戰勝利的歡慶剛剛結束,重慶市面上立刻發生了金融恐慌和經濟危機。物價暴跌,那些屯積棉紗、煤油、大米的商人原以為奇貨可居,準備發國難財。誰知日本人一投降,大家都爭先恐后打行李還鄉,誰還存那些東西。眼看價錢天天下落,心痛的商人真想跳樓。在黑市上把紙幣換成美元和金條的市民也吃了大虧,原來打算保值的,沒想到金價也直跌,到官家銀行兌換鈔票,連原來的一半也不值。官家的銀行也恐慌,大批還鄉的人都去提出存款,準備回老家。擠兌的人群在銀行前排起長龍隊,要把銀行保險柜拿空。國民政府的接收大員更不得了,他們都要攜帶巨款,去救濟和重建淪陷區的經濟秩序。干癟的國民政府錢袋,再搖晃也抖落不出幾個錢來。
比經濟危機更要命的是交通危機。重慶這個大后方,日本人進不來。現在日本投降了,中國人又出不去。8月正趕上暴雨季節,長江水位猛漲,僅有的幾條舊輪船,一天未必能開出一班。小小的客輪,最多能載500來名乘客。與朝天門碼頭上翹首待歸的人潮對比,如同杯水車薪。性急的人們,還是采用逃難時的老辦法,乘汽車沿著艱險的盤山蜀道,轉到貴州、廣西,從越南走海路回廣州、上海。
中國的地方畢竟太大,夠老蔣一口口吃的。最重要的當然是南京、上海、北平、廣州。一架架美國軍用運輸機轟隆隆地從重慶起飛,將接收大員、達官貴人運向南京和上海。國民黨軍隊則運用一切交通工具,分別前往華東、中原等各大、中城市,接受日偽軍的投降。抗戰勝利的果實,一批大個、中個的桃子,由南向北,逐個落入蔣介石的囊中。
有限的交通工具不僅要運送官員、軍隊和還鄉老百姓,還有一項沉重的負擔,就是要把100萬侵華日軍遣返回國。日本投降后,各地日軍停止了抵抗,原地等候國民黨軍和美軍前來受降。在受降者尚未到達前,日軍還要負責維護所在地區的治安。無論如何不得交給共產黨領導的武裝。1945年11月初,美國記者在華北采訪,目睹了這些奇怪的現象:
“高大的美軍陸戰隊和鐵路沿線的矮小的日本兵在孤零零的車站上一起站崗。從外表看來,這些日本人是滿腔熱情地承擔他們的警戒任務的。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不這樣做,他們就會減少被遣返日本的機會。”(2)
這些日本兵在中國多住一天,蔣介石政府就要養活他們一天。100萬青壯年男人,一天就要吃多少飯,這個沉重的包袱是可想而知的。蔣介石在向中國北方運兵的同時,還要將一個個地區的遺留日軍分批用火車運到上海、塘沽,讓他們登上回國的輪船。當然,華中、華北地區的日軍是要優先安排的。至于東北境內的大批關東軍和日本僑民、家屬,一時還無暇顧及。讓蘇聯人去管理他們吧。
根據國民黨政府和美方的協議,蔣介石派軍隊先接收華東、華北,然后再接收東北。在美軍配合下,蔣介石開始行動。據美國記者的報道,“在9、10月間,美國運輸機向華東和華北的關鍵防區運送了3個軍的龐大兵力。美國海軍陸戰隊——大約5萬人——在青島、天津、北平和秦皇島登陸,保衛港口和機場。根據計劃,大多數日本人要通過這些港口撤走,因此,為使遣送工作井然有序,牢固把守這些港口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幾支小分遣隊守護著塘沽到秦皇島之間的鐵路和唐山的煤礦、橋梁。通過這種幫助,政府軍接管了華中和華東的大城市和港口。在京滬一帶和長江以南的其他大多數地區,他們幾乎沒有遇到共產黨和地方勢力的對抗。他們可以保證在這些地區的大多數日軍向他們投降,同時把日軍的武器和儲備物資弄到手。”(3)
但是在華北和山東,國民黨軍隊的行動被阻止,進度很慢。通向北方的道路,無論鐵路還是公路,都被扒的破破爛爛。從10月下旬開始,近半個月津浦、隴海兩大干線都不通車。國民黨政府交通部次長凌鴻勛視察津浦路,只見“大多數路軌枕木,均被移走。路基亦有被掘斷者。橋梁之破壞,工程尤為巨大。鋼骨水泥建造之堅固橋墩,均被炸毀。電線桿則多平地鋸去。依照片所示種種跡象,均可證明為有計劃且備新式破壞工具之破壞行為”(4)。
中共中央當然不會坐視國民黨軍隊自由進入華北,進入解放區。為了保證解放區人民的利益,爭取部分受降和配合東北工作的開展,10月15日,劉少奇代表中央起草了《關于在鐵路線上消滅和阻止北進敵軍的方針部署給各局、各區黨委的指示》。在介紹了日本投降兩個月來的敵我形勢后,指出:“目前華北、華中解放區作戰的重心,應放在鐵路線上,作戰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和阻止北進之頑軍。”
為了完成破路任務,劉少奇按各軍區、軍分區所在位置,分片負責,主要破壞津浦、隴海、平漢、正太、同蒲、平綏等幾條干線,既要阻擋蔣軍北上,又要防止閻錫山、傅作義部對解放區的進攻。但是,劉少奇特別指示不得破壞北寧線的北平至塘沽段,膠濟線全線及津浦線徐州至海州段,為的是讓日軍回國。在非解放區的鐵路沿線,“應積極組織破路、襲擾,埋設地雷翻車和相機打擊頑軍,務使其不能乘車而必須步行前進。”
劉少奇特別強調:“必須發動廣大群眾和民兵去進行破壞。凡群眾在破路時,所獲得的一切鐵料、枕木、電桿、電線及其他東西,均歸群眾所有,由公家定價收買。其破壞橋梁、道基、水塔、機車及車輛者,則由公家訂價獎賞。對于鐵路工人和路警,應十分注意聯合和解釋,其失業者,須加救濟,使其參加破路,不反對我軍破路。”“凡為我控制之鐵路及在可能時,對于高出地面用土墊起之路基,及車站、月臺等,均須徹底破壞。所有機車及車輛、行車用具均須徹底毀壞。”(5)
中央指示一下,各解放區軍民聞風而動,在幾天時間內,就將鐵路扒了個稀爛。南北交通大動脈被切斷,火車動彈不得。國民黨軍隊北進的步伐被大大延緩了。與此同時,十萬八路軍、新四軍部隊和來自各解放區的干部,正源源不斷、日夜兼程奔向東北。這一個月的競賽是舉足輕重,共產黨人盡管沒有飛機、火車,就憑兩條腿,硬是走在老蔣之前到了東北。如果沒有破路的配合,這個先機是占不到的。
大后方水運、公路不暢,中原、北方的鐵路又不通,北方老百姓的還鄉愿望無法實現,天天看著發急。《大公報》10月25日發表社論《為交通著急》,不點名地表示對國共兩方的不滿。社論說:“敵人投降兩個月了,一切交通還是陷于麻痹狀態。以重慶作個中心,沿江東下,穿過巫山巫峽,直下武漢京滬,本是海上的康莊大道;但是只見船開出,少見船開回,今天說船艘缺乏,明天說燃料不足,直到而今,運走不了幾千人。循陸到貴陽,那里登記的商車據說有好幾百輛,但都是在等候,并不是川流不息的開著。”大家心里明白,車船都被政府拿去運官運兵,所以社論抱怨說:“復員,復員,除了飛天遁地的少數一群外,誰曾沾到它的光!”
談到北方的鐵路,社論轉過來又罵共產黨:“再跳到收復區看看,情形更奇特了,鐵路非特未有加緊搶修,反而時時被破壞。”“我們認為這種嚴重的情形太不可解。更不可解的是:破壞交通只有敵人在作戰時才有此需要。鐵路交通對于土匪絕無大礙,因為北上的列車不是去剿匪的,只有接收敵人交還的土地與事業以及逃難歸來的同胞,才急需要這種交通。我們不希望收復失土嗎?我們不愿意同胞還鄉嗎?”
這些輿論,顯然是站在國民黨的立場上說話。國民黨也四下散布“八路八路,就是專扒鐵路”。把北方老百姓不能還鄉的責任都推到共產黨頭上。按蔣介石的戰略部署,他首先要把南京、上海、北平、武漢、廣州這些大城市接收過來,然后調兵北上,解除日軍武裝,限制共產黨、八路軍的行動。東北他實在是無兵可調,想等到華北、華東接收完畢,再從蘇聯人手里把東北完整接收過來。再說,有中蘇條約的限制,他作為國民政府首腦,只能照條約辦事,蘇軍三個月不走,他也不能派兵去。
起初,國民黨上上下下都認為,接收東北問題不大。蔣介石委任的“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就說:“簽訂了中蘇條約,中國可以很快的收復東北。東北淪陷區將比華北、華中、華南收復的更早。”“在東北只要同蘇聯處好,一切都沒有問題。”但是9月以來,蔣介石不斷得到情報,說共產黨的軍隊正在秘密進入東北。到底去了多少,分布在什么地區,則不清楚。蔣介石坐不住了,命令接收東北的官員先飛去長春,與蘇方進行交涉。
1945年10月9日,第一架國民黨飛機在長春降落。40多個國民黨軍政官員作為先遣人員,前來進行聯絡和準備工作。隨后,10月12日國民黨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外交特派員蔣經國、經濟委員會主任張嘉趝等國民黨接收大員,乘專機到達長春。
當國民黨空軍人員和隨機前來采訪的新聞記者在長春市內逛街時,被長春的老百姓團團圍住。被日本人欺壓了14年的東北父老,流著眼淚,和他們互相問候。有的還高呼口號。記者看到兩個小孩在用日語談話,用國語去問他們,他們立刻用流利的國語回答。記者問他們是哪國人,兩個孩子挺起胸說:“中國人呀!”記者深切地感到,東北的民心未死。日本人多年的奴化教育,在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面前,煙消云散了。(6)
10月13日,熊式輝、蔣經國等前往蘇軍總部(原關東軍司令部大樓),與蘇軍總司令馬林諾夫斯基元帥進行第一次會談。熊式輝聲明:他們此次來東北的任務是根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辦理接收東北事宜。希望能得到蘇軍的協助,并提出四點要求:
一、協助我方建立政權,并接收各省市行政機構。
二、協助我方接收日本及偽滿在東北之工業機構及其設備。
三、我方決定由海上船運軍隊到東北接防,請指示適宜登陸地點,并予協助。又我方擬船運軍隊在大連港登陸,請將該港口現狀見告。
四、我方為期在蘇軍撤退以前,保有相當兵力以維持各大城市之治安,并準備空運少量部隊到沈陽、長春各地,請予協助。
馬林諾夫斯基元帥對國民黨官員的要求看來是早有準備,立即答復如下:
一、行政接收事務,蘇方可以協助。
二、經濟接收事務將指定專人與張主任委員嘉趝商洽。
三、根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大連為自由港,中國軍隊不能由大連港登陸。
四、空運中國軍隊至東北各大城市一節,應由兩國政府解決而決定之。
熊式輝又提出:蘇方能否提供若干火車車輛和輪船,借給國民黨政府運輸軍隊。馬林諾夫斯基答:東北鐵路車輛已在戰爭期間毀壞,或轉到朝鮮境內,無法借給。輪船也沒有剩余。(7)
談來談去,蘇方立場明確:拒絕國民黨軍隊進入東北。
熊式輝無奈,只好飛回重慶向蔣介石匯報。蔣介石生怕東北落入共產黨之手又不敢和蘇聯鬧翻,只得降格以求,不提在大連登陸,要蘇軍協助國民黨軍隊在營口、葫蘆島方向登陸。
東北接收不利,蔣介石憋了一肚子火。當初的蘇美英雅爾塔會議,就是三大國為了瓜分戰后的勝利果實,劃分新的勢力范圍,背著中國做的一筆交易。斯大林把握羅斯福急于要蘇聯出兵對日作戰的心理,開出了驚人的要價:
一、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之現狀應予維持。
二、由日本于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之俄國昔日權益應予恢復。即
A、庫頁島南部及該島附近之一切島嶼應交還蘇聯。
B、對旅順港及大連之租借權應予恢復。
C、俄日戰爭前俄國經營直至大連出海口之中東鐵路及南滿鐵路之權益應予恢復,其條件為中國繼續擁有對滿洲之全部主權。
三、千島群島應交予蘇聯。
羅斯福與他的助手哈里曼看到斯大林的草案,左右為難。蘇聯的野心是如此的明顯,索取的利益比老沙皇還多。沒有與中國方面協商,來談論關系中國主權的大事,顯然是違背國際準則的。但是斯大林把羅斯福逼到死胡同里,要蘇聯出兵,必須答應這些條件。羅斯福左思右想,并與蘇方討價還價。最終還是為了美國利益,犧牲中國。在雅爾塔協議最后文本上,只是修飾了一下文字。將第二條的B、C兩款改為:
B、大連商港應予國際化,蘇聯在港之優越權益,應予確保。蘇聯之租用旅順為海軍基地應予恢復。
C、對通往大連港出海口之中東鐵路與南滿鐵路,應設立蘇中合辦之公司共同經營之;經諒解,蘇聯之優越權益應予保障,而中國應保持在滿洲之全部主權。(8)
《雅爾塔密約》對外界嚴格保密,當時連蔣介石也沒有看到它的全文。1945年3月15日,蔣介石收到駐美大使魏道明的電報,了解到《密約》的主要內容后,在日記中寫道:“閱此,但有痛憤與自省而已。雅爾塔果已賣華乎?惟如此可以斷定此次黑海會議俄國對日作戰已有成議。果爾,則此次抗倭戰爭之理想,恐成夢幻矣!”(9)
蔣介石心里明白,沒有蘇聯出兵,靠他的力量是無法戰勝日軍的。他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接受這些條件。7月,宋子文、蔣經國等去莫斯科談判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希望在外蒙和東北問題上求得蘇聯的讓步。蔣經國曾在蘇聯生活了10年,加入過蘇聯共青團。30年代蘇聯的大肅反,蔣經國受到株連,被發配到一個北部小城勞動改造,歷盡艱辛苦難。當他再次進入克里姆林宮時,心情是十分復雜的。他抑制住內心的憤怒,委婉地對斯大林說:“你應當諒解,我們中國七年抗戰,就是為了把失土收回來。今天日本還沒有趕走,東北、臺灣還沒有收回,一切土地都在敵人手里,反而把這樣大的一塊土地割讓出去,豈不失卻了抗戰的本意?我們的國民一定不會原諒我們,會說我們出賣了國土;在這樣情形下,國民一定會起來反對政府,那我們就無法支持抗戰,所以我們不同意外蒙古歸并給蘇聯。”
斯大林傲慢地回答:“你這段話很有道理,我不是不知道。不過你要曉得,今天并不是我求你來幫忙,而是你要我來幫忙;倘使你本國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會提出要求。今天,你沒有這個力量,還要講這些話,就等于廢話!”
在離開的時候,一位蘇聯官員問蔣經國:“你再次來這里,有什么感想?”蔣經國冷冷地說:“十年前我來這個大廳,墻正中掛的是一幅列寧鼓動武裝起義的油畫。這次看到墻上換成了彼得大帝的像。”(10)
國民黨政府與蘇聯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最終還是按照《雅爾塔密約》的框架公布了。蔣介石在9月2日的日記中寫下“舊恥雖雪,新恥重重”的話。在簽約時,斯大林曾許諾:東北、新疆主權回歸中國;蘇聯保證支持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并讓中國共產黨人服從蔣介石的命令。蔣介石指望蘇方遵守諾言,讓他順利接收東北。但沒想到熊式輝第一個回合就碰了壁。文的不成來武的。10月22日,蔣介石把他的心腹將領杜聿明召到重慶,面授機宜。
杜聿明,陜西米脂人,黃埔一期畢業。在北伐戰爭中初露鋒芒,由連長晉升到團長。抗日戰爭中,他先后參加過淞滬、忻口諸戰役。不僅作戰勇敢而且善于治軍。蔣介石任命他為第五軍軍長,這是用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第一支機械化部隊。1939年11月,日軍侵占廣西戰略要地昆侖關。杜聿明指揮部隊與日軍激戰18天,包圍殲滅了日軍精銳部隊第5師團第12旅團,打死日軍4000多人。1942年參加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在極其不利的情況下,突破日軍包圍,將部隊帶回云南。杜聿明以其戰績和對蔣介石的忠誠,取得了蔣的信任。
派誰去東北主持軍事,使蔣介石頗費心思。原來任命的是東北軍將領何柱國,但蔣不放心。何生病不能赴任,蔣又打算任命關麟征。熊式輝與關麟征不合,堅決抵制。最后蔣介石決定把杜聿明派去任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才為各方面接受。
蔣介石指示杜聿明:“你到長春去與蘇軍接洽,要他們根據中蘇條約,掩護我軍在東北各港口登陸,接收領土主權。”杜已風聞共產黨部隊秘密進入東北,但具體情報則基本沒有,他請示蔣:“假如共軍確已先進入東北,蘇軍又不承擔掩護我軍接收的任務,下一步怎么辦?”蔣說:“你先到長春去會見馬林諾夫斯基元帥再說。根據條約規定,他們一定要對中國負掩護接收之責。”然后,蔣要杜先去南京見總參謀長何應欽,再去上海拜訪美軍第七艦隊司令金開德海軍上將,聯系運輸軍隊事宜。把這件事辦好,就去東北。
杜聿明身負重任,立即行動起來。在南京,何應欽也拿不出東北軍事的具體情報,只是暗示東北的情況可能會很麻煩。在上海,金開德上將對杜說:美軍的運輸船、登陸艇都準備好了,從上海啟程,三天就能把部隊運到東北。杜聿明吃了定心丸,連聲道謝。便乘飛機前往長春。
10月28日,杜聿明到達長春后,當天就去拜訪馬林諾夫斯基元帥。元帥態度很友好。他說:“杜將軍帶領中國軍隊接收東北的領土主權,蘇軍很歡迎。你們從海路來,從陸路來,我們都歡迎。”經過雙方具體協商,馬林諾夫斯基同意國民黨軍隊從營口登陸,并提供了營口蘇軍位置圖。杜聿明想不到接洽得如此順利,非常高興,對蘇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馬上又飛回重慶,向蔣介石報功。
蔣介石聽了杜聿明的匯報,喜形于色。他告訴杜:已經與美方商量好,用軍艦先將13軍和52軍海運到營口登陸。現在13軍已陸續到達秦皇島,52軍正由越南海防市啟程北上。杜應迅速去秦皇島,乘美國軍艦到營口指揮登陸。
杜聿明沒喘口氣,又飛到天津,拜訪美軍第三陸戰隊司令洛克將軍。請求美軍協助維持天津至秦皇島鐵路的暢通和安全。洛克一口答應。11月3日,杜聿明在秦皇島登上美國軍艦,在第七艦隊司令巴貝中將陪同下前往營口。(11)
秦皇島這個寧靜的港口小城,一下變得喧鬧起來。隨軍記者跟著杜聿明及其隨從登上美國軍艦時,發現海面上停泊著20多艘軍艦。它們是從上海港開來的。從貴州出發的國民黨機械化部隊13軍剛剛到達這里。一望無際的蔚藍色海面上,白色的海鷗在自由飛翔,給美麗的景色點綴生命的氣氛。但是美國水兵們對此一點不感興趣。他們不住地詛咒著。因為他們在海上已經漂泊了19個月,戰爭已經結束了,為什么還不讓他們回國!
11月4日早晨,軍艦到達遼河口。杜聿明在巴貝陪同下從旗艦換乘小艦到營口港去。海上風大浪高,小艦不停地搖晃起伏,似乎給他們一個不祥之兆。當國民黨的聯絡官登岸聯絡時,船上的人都舉著望遠鏡張望。記者看到“遠遠的遼河入口處有一個大炮臺,西岸出現了一群人,其中有兩個著軍裝的,也用望遠鏡向我們看。營口這邊有一幢未完成的大建筑,那時有一個中國軍人指揮著一群人拆去木料,在搭一個工事。”從早晨一直等到下午兩點,聯絡官員才回來。對記者說“蘇軍衛戍司令不在,無法登陸”,就無可奉告了。只見小船又調頭開回旗艦去。(12)
記者們都稀里糊涂,杜聿明可一點不糊涂。他看到岸上的情況不對頭,就與巴貝研究對策。巴貝命令艦上做好一切戰斗準備,然后拿著報話機與登陸的官員保持密切聯系。聯絡官員與岸上來人接觸后,才知道蘇軍機構已經撤離,這里已經由八路軍接管,登陸當然被拒絕了。巴貝朝杜作了一個鬼臉,說:“杜將軍,美國才是中國的真正朋友,你相信吧?”杜聿明憤憤地說:“以目前情況看,要接收東北主權,恐怕非用武力不能解決。”他們根據沿海軍用地圖,對營口至葫蘆島一帶進行了實地偵察,確定了若干登陸點,便返回秦皇島港。
其實,營口岸上的八路軍是來自膠東軍區的吳克華部隊。他們一共只有6000多人,10月24日才到達營口地區。在營口市的只是一部分,尚未作好戰斗準備。以他們簡陋的步槍、機槍,和美軍第七艦隊的火力是沒法比的。但是杜聿明不摸虛實,只好退回秦皇島。兵貴神速,八路軍搶先一步,國民黨軍隊在東北登陸的計劃完全破滅了。
11月6日,杜聿明飛回重慶,向蔣介石匯報營口之行的情況。老蔣尷尬異常,窘態畢露。憤懣地說:一定要打出關東去。杜向蔣呈上擬好的意見書,要老蔣調十個軍的兵力,由美國艦隊掩護,在營口或葫蘆島登陸,肅清東北共軍。老蔣表示:十個軍調不出,只能用13、52兩個軍從山海關打出去。并指示何應欽下達命令,把這兩個軍交杜聿明指揮。三年東北戰爭的戰火,首先在山海關點燃了。
(1) 赫伯特·菲斯:《中國的糾葛》第31章,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2) 《中國戰區史料》第2卷13章。
(3) 赫伯特·菲斯:《中國的糾葛》第31章,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4) 凌鴻勛談話,1945年11月1日《掃蕩報》。
(5)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 解放戰爭時期 過渡階段軍事斗爭 文獻》,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頁。
(6) 《此時此地》,《大公報》1945年10月16日。
(7) 董彥平:《蘇俄據東北》第1編第2節,中正書局1965年版。
(8) 赫伯特·菲斯:《中國的糾葛》第31章,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9) 《蔣介石秘錄》第4卷。
(10) 蔣經國:《風雨中的寧靜》,1967年版。
(11) 杜聿明:《國民黨破壞和平進攻東北始末》,載《遼沈戰役親歷記》,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523頁。
(12) 《渤海上的消息》,《大公報》1945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