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決戰:東北解放戰爭1945~1948
- 劉統
- 6077字
- 2020-07-24 18:25:06
第3章 十萬大軍闖關東
“向北發展,向南防御”方針的提出——林彪在去山東途中接到去東北的命令——黃克誠師千里長征——羅榮桓組織山東部隊渡海北上
送走彭真一行,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立即發出一封長長的電報,向重慶的毛澤東匯報東北的新情況。提出黨的戰略方針應該是“向北推進,向南防御”。為了避免主力分散,處處陷入被動的局面,建議新四軍在江南的主力立即轉移到江北。從華東、華中抽調十萬部隊北上。
毛澤東在重慶已有二十天,談判還是毫無結果。為了中共的合法地位和軍隊編制,與蔣介石討價還價,蔣介石寸步不讓。9月15日以后,延安方面的電報突然增多,東北的好消息使毛澤東精神振奮。9月17日毛澤東、周恩來復電延安,完全同意組建東北局和力爭東北的決策。并且指出:東北及熱河、察哈爾控制在手,全黨團結一致,什么也不怕。9月19日,毛澤東再次電復延安,完全同意“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并對人事安排作了重要調整,決定陳毅、饒漱石去山東;羅榮桓、蕭華去東北;林彪去熱河,領導那里的軍事指揮。(1)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劉少奇為中央起草了《中央關于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部署給各中央局的指示》,于9月19日發出。指示中說:“國共談判,暫時很難有結果。國民黨軍隊在敵人掩護下,業已進入許多大城市及交通要道,并有進入北平、天津之可能。偽軍幾乎全部為國民黨掌握。熱河及察哈爾兩省我必須全部控制,東北全境我亦有控制可能。但紅軍在12月初將全部撤離東北,我必須迅速作妥善部署,方能保證我黨對于東北的控制。”
為了完成戰略目標,中央的部署是:“山東主力及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東及東北出動,第一步由山東調三萬兵力到冀東,協助冀熱遼軍區肅清偽軍,開辟熱河工作,完全控制冀東、錦州、熱河,并在將來紅軍撤退時完全阻止頑軍進入東北熱河。另由山東調三萬兵力進入東北發展并加裝備。”“華東新四軍(除五師外)調八萬兵力到山東和冀東,保障與發展山東根據地及冀熱遼地區。”“成立冀熱遼中央局,并擴大冀熱遼軍區,以李富春為書記,林彪為司令。羅榮桓到東北工作,將山東局改為華東局。陳毅、饒漱石到山東工作。”
中央指示最后說:“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御。只要我們能控制東北及熱、察兩省,并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斗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2)
黨中央一聲令下,各路人馬立即啟程,分頭從陸路、海路向東北進軍。
9月23日,林彪、蕭勁光一行到達河南濮陽。從延安乘飛機出發時,毛澤東交待給他們的任務是到山東軍區任司令員和副司令員。山東軍區部隊是八路軍115師發展起來的,是林彪的老部隊。林彪自平型關戰斗后被閻錫山軍隊誤傷,身體受到很大損害。后來到蘇聯養病,也未見多少好轉。變得面色蒼白,弱不禁風。但是只要有仗打,林彪的神經便會高度興奮。這次毛澤東把山東戰場的任務交給他,又是指揮自己的老部隊,他當然是很滿意的,所以在晉南與劉伯承、鄧小平告別后,便與蕭勁光等晝夜兼程,向山東奔去。誰知這天突然接到要他到冀東的命令,林彪濃眉緊鎖,掂量這個命令的分量。
林彪與毛澤東的關系,確實非同一般。在井岡山時期,他就是毛澤東一手提拔起來的。二十多歲就當上了紅一軍團的軍團長。他是黃埔軍校四期學生,善于作戰。更重要的是他善于揣度毛澤東的心理,在黨內斗爭的幾次關鍵時刻,他都支持了毛澤東。所以,無論是長征還是延安時期,毛澤東對林彪都很器重。1942年10月,林彪從重慶返回延安。毛澤東聞訊,一反晚睡晚起的常規,特地起個大早,拉上秘書師哲,親自下山迎接。見到林彪,毛澤東和他緊緊握手,非常高興,一路說個不停,還特地安排林彪住在緊靠他的地方。這些舉動使剛從蘇聯回來不久的師哲感到大惑不解,心想:“朱總司令從前線回來,恩來、弼時從蘇聯回來,主席都沒有這樣迎接。恩來1940年回到延安的前一天,在甘泉和他通了電話。第二天八、九點鐘他仍在睡覺,只有李富春前去迎接,而且主要還是接他的夫人蔡暢。過了幾天才在楊家嶺山下的河灘上開了個歡迎會,還是由中組部主持的。而今天他竟親自迎接比朱總、恩來、弼時地位低得多的青年林彪。”(3)所以,林彪后來當上東北戰場的最高指揮員,統帥百萬大軍,絕非偶然。
眼下,林彪是個真正的“光桿司令”。身邊沒有一支戰斗部隊,他不知道將要指揮哪些部隊,甚至不知道具體的作戰任務。他只是按中央安排的路線掉頭北上,先騎馬到河北南宮,再改乘汽車到河北固安的冀中十分區司令部。然后在當地部隊護送下穿越封鎖線,步行到冀東玉田的冀遼熱軍區司令部(4)。這一路,林彪、蕭勁光走了20多天,風塵仆仆。
另一支南下的部隊,也掉轉頭來向北進發。這是著名的359旅。他們在陜北根據地大生產運動中,開荒南泥灣,為粉碎蔣介石的圍困,解決陜北的溫飽立下了功績。1944年,王震先率部分人馬南下開辟根據地,到達湘贛邊界地區。1945年6月,中央命令劉轉連、晏福生率359旅余部3000多人南下與王震會合。9月中旬,當他們行軍到河南林縣,突然接到劉伯承、鄧小平二位首長的命令,要他們迅速北上去東北。并指示他們放下重武器,輕裝前進。
當時,不少北上部隊都收到中央關于東北情況的通報。在層層向下傳達時,本來就已經夸大的情況越說越樂觀。什么“東北遍地是物資,槍炮要多少有多少”。“到東北住大城市,吃大米白面”。還有的說“到東北每人至少提一級”。這些好話把大家的心都說活動了,誰還稀罕手上這些老掉牙的破槍。于是,359旅來個大輕裝,把自己僅有的一門92式日本小鋼炮和五門迫擊炮以及一些輕重機槍、步槍、彈藥,大大方方地留給了林縣的太行軍區七分區。本來十分寶貴的武器現在成了行軍的負擔。他們一路走,一路送,到河北邢臺,又送給冀中軍區地方部隊一批槍支。作為回報,當地同志們送給他們一些自行車。騎上自行車在華北平原上跑,比用兩條腿一步步量當然舒服多了。有的干部看著好奇,也拿自己的手槍、步槍去和地方政府換自行車騎。劉轉連認為這樣違反群眾紀律,下令禁止(5)。當部隊于10月下旬到達河北玉田時,每個班只剩了一支槍。這還是因為站崗放哨的需要才保留下來的。
黃克誠率領的新四軍第3師,是進軍東北的部隊中人數最多、戰斗力最強的一支隊伍。黃克誠將軍是湖南永興人,1925年入黨,1928年湘南起義后,隨朱德、陳毅上了井岡山。后來在紅三軍團工作,與彭德懷同志共事多年。黃克誠作戰指揮有方,又善于獨立思考。他最痛恨“左”傾機會主義的路線和作風,絕不為了迎逢上意而放棄原則。因此,他在歷史上幾次被打成“右傾”,差一點掉了腦袋。但是黃克誠照樣說真話,辦實事,敢于同不良傾向作斗爭。
1945年9月初,黃克誠率新四軍3師返回蘇北根據地。在華中局駐地他獲悉我軍先頭部隊已經進入東北,當即向華中局書記、新四軍政委饒漱石建議:給中央發電報,要求派大部隊到東北去。饒漱石認為這不屬于他管轄的事,不同意發這個電報。于是黃克誠以個人名義,于9月13日給中央發了一封長電,就當前形勢和我黨戰略方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他說:“東北既能派隊伍去,應盡量多派,至少應有五萬人,能去十萬人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軍隊領導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創造總根據地,支援關內戰爭。”“以晉、綏、察三地為關內第一戰略根據地,”“以山東為關內第二戰略根據地”。黃克誠強調指出:“目前我黨若沒有聯系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就不會有大的勝利;沒有大規模決戰的勝利,就不會有聯系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故集中兵力決戰,當為當前之急。如依靠談判或國際干涉,均帶有極大危險性。”
黃克誠作為一個基層指揮員,心里卻裝著全黨全軍的大事,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尚品德和戰略遠見。他的建議與中央的想法不謀而合,劉少奇向毛澤東通報情況時,特別匯報了黃克誠的意見,得到毛澤東的同意。9月23日,黃克誠接到中央命令,要他率3師開赴東北。這樣,3師主力4個旅、3個特務團共35000人在師長黃克誠、副師長劉震、副師長兼參謀長洪學智、政治部主任吳法憲帶領下,士氣高昂地從蘇北淮陰踏上千里征途。
出發時,華中局首長對黃克誠說:中央通報,東北物資武器很多,你們現有的武器可以留下交給地方。黃克誠并不這樣樂觀,萬一到那里沒有槍怎么辦?他堅持部隊要全副武裝,多余的武器可以留下。因此招來一些責難。經過山東時,新四軍軍部又指示他們停留一段時間,協助山東部隊作戰。黃克誠以為兵貴神速,直接向軍委請示。中央軍委10月6日答復:“為了迅速達成戰略任務,3師部隊在到達山東后,應兼程北進,不能在山東擔負戰斗任務。”
這樣,3師僅在臨沂休息了兩天,補充糧食,便繼續北上了。由于淮北痢疾流行,不少老戰士生病。新補充的地方部隊也來不及訓練,拖著全部輜重長途行軍,進度很受影響。黃克誠只好下令把輜重全部留下,輕裝前進。在河北行軍中,又遇上連陰雨天,部隊在泥濘中艱難行進,一些戰士的腳走爛了,一些掉了隊。歷盡千辛萬苦,這支大部隊終于在11月10日到達玉田境內。35000人的隊伍減員3000,還有32000,都已經疲憊不堪。(6)
山東部隊在羅榮桓、蕭華等領導下,開始大規模渡海行動,向遼東半島進軍。中央在8月下旬就命令萬毅部渡海北上,因為沒有部隊接防,拖延了些日子。中央對此很不滿意,幾次批評山東方面行動遲緩。9月19日,中央向各分局傳達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后,指示山東軍區要承擔進軍東北的主要任務。9月20日,劉少奇電告山東分局:“發展東北控制冀東、熱河進而控制東北,除去各地派去之部隊和干部外,中央是完全依靠你們及山東的部隊和干部。原則上以山東全部力量去完成這個任務,其他各地加以幫助。”要求“羅榮桓及蕭華望能很快到東北,林彪到冀東。”9月28日,中央電告羅榮桓:“向東北和冀東進兵及運送干部是目前關系全國大局的戰略行動,對我黨及中國人民今后的斗爭,有決定的作用。在目前是時間決定一切,遲延一天即有一天的損失。”第二天下達嚴厲的命令:“必須在20天至一月內渡過二三萬部隊和干部,否則決不能完成你們的戰略任務。”“必須用全力迅速組織渡海,再不能容許片刻遲緩。”(7)
但是,主持山東軍區工作的羅榮桓卻無法立即動身。接替山東工作的陳毅還在途中,山東這一攤也很重要,不能扔下就走。再說,羅榮桓的腎病越來越重,已經臥床不起。軍令如山,羅榮桓忍著腰痛,調遣人馬,一部分由蕭華指揮走海路,一部分過黃河北上走陸路,許世友等留在山東堅持斗爭,接受陳毅指揮。
10月上旬,陳毅長途跋涉一個多月后,到達臨沂。羅榮桓見到這位井岡山的老戰友,非常高興。他抓緊時間向陳毅交代山東的工作,同時開始組織山東各主力部隊進軍東北的準備工作。配備干部,整編部隊,設置兵站,籌集糧食,制訂渡海和陸地行軍路線,忙得不可開交。
10月25日,毛澤東又給陳毅、羅榮桓等下達嚴厲的渡海命令:“渡海與野戰并重,而渡海最急。”“請羅、李精密組織渡海,務使每日不斷,源源北運。山東應出之兵,請分別陸行、海運,下月必須出完,并全部到達遼寧省,那邊需用至急,愈快愈好。”(8)其實,羅榮桓和山東軍區領導未敢稍有怠慢,各路軍馬紛紛開拔。
這次山東部隊的大搬家規模空前,也是爭奪東北戰略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步。根據東北軍區后來的統計,陸續到達東北的山東部隊有:
萬毅率領的濱海支隊,約3500人,從海路到遼東半島,10月中旬到達盤石、海龍地區。
蕭華率山東軍區機關人員及部隊1000余人,從海路到遼東,于10月下旬到達安東(今丹東市)。
膠東軍區副司令吳克華率山東6師及5師兩個團,約8000人,從海路到遼東,10月24日到達營口地區。
渤海軍區司令楊國夫率山東7師三個團,副政委劉其人率三個團,共12000人,從陸路行軍,11月分別到達山海關、古北口一帶。
山東軍區2師羅華生部,約7500人,從海路到遼東,11月上旬到達沈陽以西地區。
山東軍區1師梁興初部,約7500人,走陸路于11月中旬到達錦州以西地區。
山東田松支隊約1000人,從海路到遼東,11月中旬到達牡丹江地區。
羅榮桓率山東軍區機關直屬部隊和幾個獨立營,約4000人,從海路到遼東,11月到達沈陽、安東地區。
最后出發的是魯中軍區司令羅舜初率領的山東3師及魯中警備第3旅,共9000余人。從海路到遼東,12月上旬到達沈陽、鞍山地區。(9)
上述各部隊,人數總計約六萬人。在1945年進軍東北的十萬大軍中,除去黃克誠部三萬多人,山東部隊顯然是絕對的主力。他們構成了東北野戰軍的基礎,這些經過抗日戰爭考驗的老部隊,作風硬朗,戰斗力強,在東北解放戰爭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勛。
10月24日,羅榮桓接到中央來電,要他“率輕便指揮機關,日內去東北”。當天,羅榮桓帶領參謀處長李作鵬、情報處長蘇靜、國際友人羅生特醫生等,乘汽車離開臨沂去膠東。腎病嚴重的羅榮桓一直在尿血,在通過敵占區時,既不能乘車,又不能騎馬,只好由戰士用擔架抬著行軍,其痛苦可想而知。11月5日,他們到達龍口海濱。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正在指揮各部隊渡海。碼頭上擠滿了征集來的帆船、汽船。(據蕭華回憶,當時征集到小汽船30余只,每只可載70—80人;小帆船140多只,每只可載20—30人。)為了執行中央的命令,在沒有氣象預報,沒有導航設備,缺乏通訊聯絡的條件下,只要不是趕上狂風暴雨天氣,一條條滿載戰士的漁船就從港口強行出海,向遼東半島駛去。他們的命運全交給了老天爺和船老大,只要能到達彼岸,就是勝利。山東老區的人民群眾是值得稱贊的,為了配合部隊行動,他們組織有經驗的漁民水手,掌舵領航。有首長過海,縣里的干部還要親自護送。沿海的老百姓為部隊準備棉衣、干糧,站崗放哨,防奸防特。盡管氣候時有變化,刮風下雨,海運工作卻從未停止。羅榮桓在岸上化裝成商人,與許世友告別,便和隨行人員登上一艘小汽船,向大連方向開去。
這艘汽船當時算是最好的渡海工具了,但遠離海岸后,它就像一片輕飄飄的樹葉,在波濤洶涌的海浪上起伏顛簸。第一次乘船的干部們都被晃得暈頭轉向,嘔吐不止,躺在艙底不能動。而身患重病的羅榮桓卻奇跡般地沒有暈船。下午,海浪越來越大,他們只得到一個島上暫避一時。第二天風浪稍弱,羅榮桓就下令開船。傍晚進入大連海域時,突然迎面開來一艘軍艦。大家頓時緊張起來,做好了預防不測的準備。靠近才發現這是一艘蘇軍巡邏艇。羅榮桓讓翻譯通報:船上有八路軍山東軍區司令員。蘇聯艇長見到羅榮桓,舉手敬禮。并告訴他:蘇軍不干涉八路軍的行動,八路軍可以在旅順、大連以外的任何地點登陸。于是,羅榮桓一行向東北方向駛去,在一個叫貔子窩的地方(今新金縣皮口)平安踏上了東北的土地。隨后,羅榮桓改乘火車,前往沈陽會合彭真。(10)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頁。
(2) 《劉少奇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71頁。
(3) 師哲:《在歷史巨人身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231頁。
(4) 軍委一局電報匯編:《1945年9—12月東北我軍行動部署摘要》,軍事科學院圖書館藏。
(5) 軍委一局電報匯編:《1945年9—12月東北我軍行動部署摘要》,軍事科學院圖書館藏。
(6) 《黃克誠自述》,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頁。
(7) 參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史料選編》第1輯第1冊。
(8)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3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82頁。
(9)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頁。
(10) 楊國慶著:《羅榮桓在東北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第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