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嬰譯著全集·第二十二卷
- 草嬰
- 6026字
- 2020-07-06 14:26:32
俄羅斯詩人的苦難歷程
——讀《20世紀俄羅斯文學》札記之二
俄羅斯是一個詩人輩出的地方,18—19世紀是這樣,20世紀也是如此。18—19世紀在俄羅斯的夜空中詩人和作家如群星閃爍,刺破黑暗,鼓舞人們奮起追求光明。20世紀,在歷史的狂風暴雨中,詩人的感情更是受到震蕩,他們既熱情高歌,又傷感嘆息,而他們自己卻都有一段苦難的歷程?,F向我國讀者簡要介紹其中影響較大的五位詩人,他們是葉賽寧、馬雅可夫斯基、阿赫瑪托娃、曼德爾施塔姆和茨維塔耶娃。
(一)謝爾蓋·葉賽寧(1895—1925年)
葉賽寧于1895年生于梁贊州一個農民家庭。他五歲開始閱讀,八九歲就能寫詩。中學畢業后去到莫斯科。十九歲起在報刊上發表詩作。1915年他去彼得格勒,認識詩人勃洛克。他說:“我的文學道路就是從他開始的。”
隨后他又認識了克留耶夫、高爾基、古米廖夫、阿赫瑪托娃等人。1916年葉賽寧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掃墓日》,獲得好評。同年葉賽寧應征入伍,直至1917年二月革命。后來他在自傳里寫道:“在革命的那些年里,我完全站在十月革命一邊,但我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接受一切,帶有農民的傾向性?!痹鐝?0世紀20年代起,葉賽寧對時局就有自己的看法,公開表示自己與要求藝術家無條件服從政權的制度無法相容。葉賽寧的朋友詩人索伯利1925年對霍達謝維奇說:“像葉賽寧這樣公開‘抨擊’布爾什維克,在蘇維埃俄羅斯任何人連想都不敢想;任何一個人敢于說出葉賽寧所說的十分之一的話,早就被槍斃了?!?/p>
1922年至1923年葉賽寧偕同比他大十七歲的夫人,美國著名舞蹈家鄧肯,長期在歐洲和美國旅游。
在葉賽寧總共十年的創作生活中,他出版了近三十本書,包括《天藍色》《無賴漢的自白》《惹是生非者的詩》《普加喬夫》《小酒館式的莫斯科》《關于俄羅斯的革命》《蘇維埃俄羅斯》《波斯抒情詩》。
當局用相當長的時間企圖馴服葉賽寧,但到1925年底已經看得很清楚:要馴服葉賽寧是不可能的。
1925年12月28日夜,在列寧格勒安格列杰爾旅館里葉賽寧突然去世,年僅三十歲。究竟是自殺還是其他原因,文學史至今沒有交代。
葉賽寧是位杰出的抒情詩人,他熱愛農村,熱愛大自然。他覺得大自然是圣潔美麗的,他的詩篇充滿對自然的贊美:
葉賽寧渴望世界與心靈的和諧,因此他想看見人是漂亮、強壯、善良而溫柔的,仿佛像繁花滿枝的蘋果樹,像飛翔的彗星,像熱情的太陽,像“明艷絕倫的花朵”。
葉賽寧的全部創作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一部風格獨特的長篇抒情小說,其主人公就是詩人本人。
葉賽寧對俄羅斯的感情特別真摯深厚,他把俄羅斯稱作“藍色的羅斯”,說是比天堂更可愛的地方:
但葉賽寧終究還是無可奈何地離開他所熱愛的俄羅斯。
(二)弗拉基米爾·馬雅可夫斯基(1893—1930年)
馬雅可夫斯基始終被認為是俄羅斯20世紀的一位大詩人。以前他被稱為“我們蘇維埃時期最優秀、最有才華的詩人”,對他所有的作品都大加贊揚,如今一片贊揚卻被激烈的批評所取代。這是為什么,很耐人尋味。
馬雅可夫斯基1893年出生于格魯吉亞一位林務官家庭。他進中學后不久,父親去世,他隨母親移居莫斯科。還在讀中學時他就對馬克思主義發生興趣,參加地下革命工作。1905年他在地下印刷廠被捕,但不久即獲釋。1909年2月再次被捕,同年7月第三次被捕。他終生都不能忘記在監獄里度過的幾個月生活。
1915年馬雅可夫斯基被征服兵役。在此期間他寫成長詩《戰爭與世界》和《人》,中心思想是在告別痛苦的大地上將會出現新的(自由的?。┤?。馬雅可夫斯基是以驚喜的心情迎接革命的,先是二月革命,然后是十月革命。當時他覺得從今以后有可能按照社會公平的原則建立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人能夠獲得他以前聞所未聞的個人尊嚴。
1919年馬雅可夫斯基參加俄羅斯電訊社,創建“羅斯塔之窗”宣傳欄,來“推動革命實踐”。之后他寫了兩篇影響很大的長詩《列寧》(1924年)和《好!》(1927年),歌頌新社會。但隨著社會實踐的深入,他在作品中增加了諷刺的因素。他創作了諷刺喜劇《臭蟲》(1928年)和《澡堂》(1929年)。在這兩部作品里,他激烈抨擊現實生活,同時又隱含著對真正的人性在未來社會無立足之地的擔憂。這種擔憂越來越明顯,孤獨的主題越來越頑強地表現在詩作中。這種心情不斷滋長,他說:“我孤獨……”又說:“在我身邊沒有一個人同行?!?/p>
他在詩歌中表達自己的內心活動:“我希望我的國家理解我,但如果不被理解——那又奈何……”在那個革命理想變得越來越黯淡的時代,他的確越來越不被理解(確切地說,越來越不被接納)。這也表現在那些決定國家文藝政策的人對他日漸明顯的冷淡態度上。頭面人物中沒有一人(甚至包括作家)來參加1930年2月組織的馬雅可夫斯基“工作二十年”展覽會。《報刊與革命》雜志把已經準備付印的馬雅可夫斯基像撤了下來,還刪掉紀念他的創作和社會活動的祝辭。被梅耶霍德劇院搬上舞臺的《澡堂》一劇,遭到官方異常激烈的批評。這一切都給詩人以沉重打擊。
在愛情生活上,馬雅可夫斯基也不止一次感到痛苦,他愛過俄裔美國人鐘絲,還生有一女,后來又熱戀過雅可夫烈娃,但雅可夫烈娃另行嫁人,最后他愛上莫斯科藝術劇院演員波隆斯卡婭而又遭到拒絕。1930年4月14日,波隆斯卡婭同他進行了一場痛苦的談話,她剛把門關上,就響起了槍聲,詩人結束了他波瀾起伏的短暫的一生。
1930年4月17日,莫斯科大街小巷綿延幾公里的人流為馬雅可夫斯基送葬。此后很多年,他的名字和作品成了公開投機的手段,到了1935年,他突然被捧成蘇維埃第一詩人。帕斯捷爾納克說得好:“馬雅可夫斯基被強制引入今天,就好像葉卡捷琳娜時代土豆被引進來一樣。這是他的第二次死亡。在這件事上,他本人是無辜的?!彼@話的意思是:俄羅斯以前沒有土豆,土豆是在葉卡捷琳娜時代才引入俄國,而馬雅可夫斯基在俄國也是外來的。的確,馬雅可夫斯基去世后他的名字被炒作,但這同他本人是毫無關系的。
馬雅可夫斯基的詩充滿激情,他認為詩不僅應傳達給讀者詩的思想,使讀者激動,還應該促使讀者立即行動。這樣,在他的詩里豪言壯語往往代替真正的激情,而藝術性就被其他評價標準所取代。他這種激情具有破壞性力量,造成用鞭子催促歷史前進的悲劇性后果,而這一點詩人當時還沒有意識到。應該說,加速歷史進程的嘗試其實是一種自殺行為;希望超越時代,其結果就是脫離歷史進程。但這一點,馬雅可夫斯基是后來才意識到的。
(三)安娜·阿赫瑪托娃(1889—1966年)
阿赫瑪托娃是20世紀俄羅斯最富有魅力而又最復雜的女詩人。她于1889年生于敖德薩海軍機械師家庭。一年后全家移居彼得堡,她在那里一直生活到十六歲。她在皇村中學和基輔中學念過書。那時就開始寫詩。1910年她同詩人古米廖夫結婚。
她的第一本詩集《黃昏》在1912年出版,而她的兒子列夫·古米廖夫也在同年出世。1914年出版她的第二本詩集《念珠》,1917年出版第三本詩集《白鳥》。
阿赫瑪托娃最出色的是抒情詩,1918年已經同她離婚的古米廖夫說:“阿赫瑪托娃幾乎涉獵了女性情感的所有領域。每一個當代女詩人,若要找到自己,都須學習阿赫瑪托娃的作品。”早年,阿赫瑪托娃選取生活中的戲劇性細節表現戀愛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因而被稱為“俄羅斯的薩?!?。晚年,愛情題材仍占一定比例,但更引人矚目的是對蹂躪人權的暴政的鞭撻,對生與死這一永恒主題的思索。早期的詩如:
——《我們不再》
阿赫瑪托娃一生的遭遇是很悲慘的。她的第一個丈夫古米廖夫也是才華橫溢的詩人,可是竟以“人民敵人”的罪名于1921年被判處死刑,盡管當時他們已離婚三年,但給她心靈上的打擊還是非常沉重的。她的獨生子列夫·古米廖夫成年后又兩次被捕入獄。兒子被捕后,她作為母親曾多次探監,她在監獄門外曾先后站隊站了三百小時,時間跨度有十七個月。在此期間她寫了不少讓人痛徹心肺的詩句:
阿赫瑪托娃在這種銘心觸骨的精神折磨下,她考慮到自己死后的墓碑:
遵照她的遺愿,阿赫瑪托娃死后的墓建在彼得堡遠郊。這座墓很不尋常,由三部分組成:石片覆蓋的土墳;墳頭上巨大的十字架;一堵石塊壘成的墻,而這墻就象征監獄。墻上有阿赫瑪托娃少婦時的白色浮雕像。
(四)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1891—1938年)
曼德爾施塔姆于1891年出生于彼得堡一個小皮革商家庭,母親是一位受過教育的知識婦女。母親的文化教養給了曼德爾施塔姆良好的語言影響。
1900年至1907年曼德爾施塔姆在中學讀書時,得到文學教師、象征派詩人的吉皮烏斯的教導。1907年至1910年曼德爾施塔姆先后訪問了德國、法國、瑞士和意大利。從1911年至1917年他在彼得堡大學學習語言。
年輕的詩人開始在《阿波羅》雜志上發表詩作,并很快同古米廖夫和阿赫瑪托娃建立了友誼。
曼德爾施塔姆專心研究語言和文化史,他無法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和革命事件,但感覺到日益逼近的時代的變動。十月革命打碎了習慣的世界,使詩人脫離了常軌。他不加入任何政治派別或集團,在各種出版物上發表作品,包括布爾什維克的雜志和社會民主黨的刊物。國內戰爭期間,他輾轉于基輔、克里米亞、莫斯科和彼得堡之間,不為新政權所需要,也沒有棲身之所。在這種生活無定、一籌莫展的情況下,曼德爾施塔姆堅持寫詩。在詩作《我們生活著,卻飄忽無國》(1933年)中,他揭示了他所處的時代和斯大林主義的本質。為此,他被流放到卡馬河畔的切爾登,后來又流放到沃羅涅日。在此期間他創作了著名的《沃羅涅日筆記》。
1937年流放期滿,詩人攜妻子在莫斯科郊區小住。1938年5月2日,曼德爾施塔姆被捕,并經國防委員會三人小組決定遣送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的集中營。
1938年12月27日,由于身體極度虛弱,詩人在集中營里去世,享年47歲。
曼德爾施塔姆留下大量作品:詩集《石頭》(1907—1915年)、《憂傷》(1916—1921年)、《1921年至1925年詩集》;散文有《時間的喧聲》(1925年),長篇小說《埃及郵票》(1927—1928年);還有詩集《莫斯科之詩》(1930—1934年)、《沃羅涅日筆記》(1935—1937年)。
革命前出版的詩集《石頭》,是他在詩意地理解世界和時間之路上邁出的第一步,充滿對即將到來的變革的預感。在革命后大破壞的悲劇時期,他的詩中充滿這樣的用語:“時代野獸”、“病態的世紀”、“世紀瀕死”,又用血流成河之類的比喻來渲染:
——《世紀》
——《因為我不敢握住你的雙手》
曼德爾施塔姆清醒地認識到自己這一代人的悲劇,它觸及每一個詩人。這悲劇就是不為新的現實所需要而被新的現實所拋棄。
在生命的最后幾年,曼德爾施塔姆站在世界文化的立場上,與全面破壞和喪失理智的時代對立。但詩人相信,世界文化的人道主義傳統最終要勝利。在他臨死前一年寫的詩《不要比較:長存者無與倫比……》中說:
關于自己,詩人在《我在天空中迷路》一詩里寫道:
(五)瑪麗娜·茨維塔耶娃(1892—1941年)
茨維塔耶娃的詩仿佛“不合軌道的彗星”,劃過俄羅斯文學的夜空,那時她才十八歲。
茨維塔耶娃于1892年出生于莫斯科。父親是歐洲著名的藝術理論家、藝術博物館的創始人,母親是鋼琴大師魯賓斯坦的學生。
茨維塔耶娃在革命前就出了幾本詩集:《黃昏相冊》(1910)、《有魔法的燈籠》(1912)、《選自兩本書》(1913)。1920年代出版了《里程碑》。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革命給了她很大的刺激,因為觸及了她的丈夫和孩子們的命運。她的丈夫埃夫倫是“志愿軍”軍官,后流亡國外。茨維塔耶娃此時已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在戰時共產主義饑餓的年代,她無力養活一雙女兒,只得把小女兒送進孤兒院,但不久小女兒在那里餓死了。
除了生活中的悲劇,茨維塔耶娃還經歷了創作上的悲?。核脑娂独锍瘫窙]有得到讀者的理解。連一向重視茨維塔耶娃詩作的曼德爾施塔姆也沒有給她好評。這一切都使女詩人感到她在俄羅斯已不為人所需要。不過,她移民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家庭團聚。
1922年茨維塔耶娃出國,在柏林同丈夫相會,后到布拉格,在那里生活了三年。1925年他們移居法國,在那里住了十三年。僑居時期,茨維塔耶娃感到非常孤獨痛苦,因為失去了俄羅斯和俄羅斯的大地,又與僑民社會決裂。談到革命對俄羅斯文化、俄羅斯詩歌的影響,她說:“沒有一個當代俄羅斯大詩人,在革命后不曾感到震驚,沒發出過‘不’的聲音?!?/p>
1939年茨維塔耶娃同丈夫一起回國,正好又碰上嚴酷的年代。她的丈夫和女兒被捕,國家出版社又遲遲不出她的詩集。那些“一帆風順”的詩人向她擲來刻薄的挖苦話,更不給予任何幫助。那時,勃洛克、古米廖夫、葉賽寧、馬雅可夫斯基、曼德爾施塔姆已不在人世。就像在戰時共產主義年代一樣,她無以為生。衛國戰爭爆發后,茨維塔耶娃在俄羅斯大小城市流浪。她本想打工來養活兒子,但就連像洗碗這樣的活都遭到拒絕。1941年8月31日茨維塔耶娃在小城葉拉布加自戕身亡。臨死前,她在一張字條中寫道:“原諒我吧,我已無法承受。”多年后,她的墓上才豎起一塊碑,碑上刻著她的詩句:
茨維塔耶娃從出生到去世,從第一行詩到最后一聲嘆息,照她自己的話來說,她都是一個“純抒情詩人”。她強調詩歌須有最大限度的真誠。在1924年的詩《生活》中她寫道:
在茨維塔耶娃青年時代,她就預感到自己悲劇的命運,在詩《有那么一天——據說很悲哀!……》里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