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俄羅斯五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讀《20世紀俄羅斯文學》札記之一

俄國學者符·維·阿格諾索夫主編的《20世紀俄羅斯文學》,1997年由俄聯邦教育部專家審定推薦,是俄羅斯文學的基礎讀本,列入部頒系列教材,迄今印數已超過一百萬。這部教材全面介紹20世紀俄羅斯文學,內容充實,觀點新穎,系統評述由原蘇聯文學、僑民文學和地下文學三部分組成的20世紀俄羅斯文學。中文譯本最近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5]。讀完全書,覺得很受啟發,愿向中國讀者介紹其中部分內容。

俄羅斯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共有五位:蒲寧(1933年得獎)、帕斯捷爾納克(1958年得獎)、肖洛霍夫(1965年得獎)、索爾仁尼琴(1970年得獎)、布羅茨基(1987年得獎)。現分別介紹于后。

(一)伊萬·蒲寧(1870—1953年)

蒲寧1870年出生于沃龍涅什一個小貴族家庭,在貴族中學讀過書,但未畢業。由于家庭經濟情況不佳,蒲寧很早開始工作。1889年到1895年在省里一刊物當記者,最初寫過詩歌和短篇小說,深受列夫·托爾斯泰影響,后來托翁又成為蒲寧最崇拜的藝術權威。1894年蒲寧與列夫·托爾斯泰在莫斯科見過面。他的一本詩集1891年在奧爾洛夫出版。

1895年蒲寧先搬到彼得堡,后來又到莫斯科,結識了契訶夫。19世紀90年代后期蒲寧發表了很多作品,其中許多都由高爾基領導的知識出版社出版。1901年出版的詩集《落葉時節》獲俄國科學院普希金獎。1909年蒲寧被選為俄羅斯科學院榮譽院士。

蒲寧愛好旅游,20世紀初游遍歐洲,到過亞洲許多國家,使他增加許多創作素材和靈感。十月革命后蒲寧告別祖國,僑居巴黎,直到1953年在巴黎去世。

蒲寧寫詩,也寫小說。1930年在巴黎發表的《蟻道》可說是一篇超短篇小說,全文如下:

夏日傍晚,一輛三套馬車,一眼望不到頭的空曠大道……俄羅斯空曠的道路和田野多得很,但這樣空無一人,萬籟俱寂,還真不易找。于是車夫對我說:

“先生,這叫蟻道。古時候,數不清的韃靼人就是走這兒,向我們進攻。走啊走,像成群的螞蟻,白天黑夜……走個沒完沒了……”

我問:

“是多久以前!”

“誰也記不得了,”他回答道,“總有幾千年吧!”

這篇短小說極為精練含蓄,但意味深長。它通過生活中一個瞬間的描寫(途中的一幕),讓讀者想到永恒,暗示世界生活的融會貫通和互相聯系,使讀者產生抒情的聯想。蒲寧漠視“生活中的浮沫”,也就是生活中轉瞬即逝的東西,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冷漠,或對人世的操勞與煩惱抱高傲態度。對蒲寧來說,人的最重要的能力,可以說就是牢記并善于體驗生命的美好,盡量感受生命的悲劇性壯美,視自然界為永恒不變的珍寶。

蒲寧的代表作小說《舊金山來的先生》寫一個美國富商生命中最后幾個月的情景。他攜全家乘船游覽歐洲,還計劃去近東和日本,但不幸在旅途中突然死亡,最后只得把他的棺木運回舊金山。

蒲寧擅長細節描寫,但視野非常廣闊,塑造的形象生動感人。

(二)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年)

帕斯捷爾納克1890年生于莫斯科。父親是位出色的藝術家、畫家,曾任莫斯科美術—雕塑—建筑學院教授。給列夫·托爾斯泰小說《復活》畫的插圖,給他帶來巨大名聲,1900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俄國館展出并獲獎。母親是位天才鋼琴家。帕斯捷爾納克從小就生活在藝術氣氛極濃的家庭。1908年考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次年轉入哲學系。1912年赴德國留學,進馬堡大學。至今馬堡大學的紀念碑上還刻著“鮑里斯·列昂尼德維奇·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年)——195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1912年曾為馬堡大學哲學系學生。”由此可見帕斯捷爾納克在國外的影響。

1914年帕斯捷爾納克出版第一本詩集《云中的雙子星》,從此他的詩就像決堤的水源源不斷地噴涌出來,而且越寫越精彩。在他最后一本詩集中有這樣的詩句,可以說是他的詩歌宣言:

對一切的一切

我總想尋根問底,

無論是工作,是探索道路,

還是心境的紛亂陰郁。

追究逝去歲月的實質,

理出它們的來歷,

挖到基礎,挖到根本,

深入核心的奧秘。

抓住種種命運與事件的聯系

一刻不敢懶散,

這樣去生活、思考、感受、愛戀,

如此去不斷追求發現。

這首詩也充分反映出詩人的哲理思考。

1946年蘇共中央發表了關于《星》和《列寧格勒》兩本雜志的決議,它摧毀了左琴科的命運,也使阿赫瑪托娃很長時間不能發表作品。戰勝法西斯后,蘇聯國內政治自由化的愿望沒能實現。正相反,戰后的年代,“螺絲釘擰得更緊了”,政治鎮壓加強了。與藝術作斗爭成為總的政治運動的一項組成部分。

就在這樣一個歷史時期里,帕斯捷爾納克花了十年時間(1945—1955年)完成了他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我把自己對時代和生活的理解體現于長篇小說中,我想塑造出近四十五年俄羅斯的歷史形象。這部作品將表明我對藝術、對《圣經》、對人在歷史中的生活以及其他許多事物的看法。”

《日瓦戈醫生》手稿完成后交給了《新世界》雜志,不料竟被退稿,而在由費定、西蒙諾夫、拉甫列涅夫等人簽名的編輯部退稿信中寫道:“我們和您所站的立場完全相反,因此在《新世界》上發表您這部長篇小說根本不可能。”信中還說:帕斯捷爾納克在小說中歪曲了十月革命的歷史作用,按作者的觀點,它“不僅沒對我們的人民和人類歷史有任何正面意義,而正相反,除了惡與不幸,沒有帶來任何其他東西”。

1956年蘇聯作家協會一名外事干部與意大利電臺駐莫斯科記者安杰洛來到帕斯捷爾納克家。安杰洛拿到一份《日瓦戈醫生》的原稿,就轉交給米蘭一家出版社,之后征詢作者是否同意用意大利文出版。作者表示同意,但不能早于俄文版出書。1957年作者同國家文學出版社簽訂了出版合同。

1958年10月23日瑞典文學院授予帕斯捷爾納克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他“在現代抒情詩和偉大的俄國小說的傳統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蘇聯當局立即通過費定要帕斯捷爾納克拒絕獎金,否則就將以叛賣罪對作家發難,并指出諾貝爾獎就是叛賣的酬金。帕斯捷爾納克斷然拒絕當局向他提出的這種可恥做法。于是對他的報復就接踵而至?!段膶W報》隨即發表一篇題為“國際反動勢力的一次挑釁性偷襲”的文章,認定西方出版商們對小說關注是因為小說中的反人民性、仇恨和藐視普通人的情緒。莫斯科作家全體大會成為對詩人進行迫害的高潮,會上帕斯捷爾納克被開除出蘇聯作協。這樣,帕斯捷爾納克被迫放棄獎金,并發電報給諾貝爾獎委員會秘書安德斯·埃斯特林說:“由于我所屬的社會對你們的獎勵的用意所作的解釋,我必須拒絕這份已經決定授予我的不應得的獎金。請勿因我自愿拒絕而不悅。”

同時帕斯捷爾納克寫了一首詩《諾貝爾獎》,表達自己的心情:

我完了,像一只被圍獵的野獸。

別處自有人在,有自由,有陽光,

而我身后只是一片追捕的喧嚷,

回顧逃出已然無望。

昏暗的林子,水塘旁邊,

橫著松樹放倒的軀干。

周邊的通道全被堵截,

一切都無所謂,我不在乎。

可我干了什么骯臟的勾當?

我是惡棍還是殺人犯?

我逼得整個世界都在

痛惜我們大地的壯美。

即使如此,即使行將就木,

我相信終會有一天,

善心將戰勝

卑鄙和兇惡。

這首痛徹心扉的悲歌也就成了詩人告別人世的絕唱。而他在《日瓦戈醫生》后寫的詩《出名并不美妙》一詩中,說詩人“應該絲毫不喪失本色”,只有精神獨立的人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

帕斯捷爾納克在這種情況下不堪心靈的重負,于1960年5月30日與世長辭。

(三)米哈依爾·肖洛霍夫(1905—1984年)

肖洛霍夫1905年出生于商業職員家庭。1920年他十五歲時參加掃盲運動,1922年來到莫斯科。他在自傳中寫道:“六年中我學會許多行當,當過統計員,小學教師,裝卸工,食品檢查員,石匠,會計,辦事員,記者。有好幾個月失業,靠苦力活維持生計。我一直在刻苦自學。1923年起開始寫作。”

最初出版的短篇小說集《頓河故事》,主要寫頓河哥薩克地區紅軍同白軍的生死搏斗,關注各種“被推進歷史磨盤的悲劇人物”。接著作者就動手寫作享譽全球的小說《靜靜的頓河》。這部四卷長篇的出版可說是歷經曲折,前兩卷出版就受到“文學的階級純潔性”狂熱支持者的猛烈抨擊,說作者錯誤地把宗法農村理想化,偏離了對哥薩克的堅定立場,因為書中很大部分哥薩克不支持布爾什維克革命。接著又有不少人出于妒忌說這部作品是剽竊來的。這種謠言流傳很長時間,直到幾年前,通過對原稿的電子分析才徹底澄清,還作者以清白。

肖洛霍夫認為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具悲劇性的時期,但又堅信生活是不朽的,生活終究會取得勝利。他在創作中一方面顯示同人民精神的密切聯系,另一方面又發展了列夫·托爾斯泰的敘事傳統和人道主義精神?!鹅o靜的頓河》卷首引用了一首哥薩克民歌,就反映了作者這種情懷:

我們光榮的土地不是用犁來翻耕……

我們的土地用馬蹄來翻耕,

光榮的土地上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

靜靜的頓河到處裝點著年輕的寡婦,

我們的父親,靜靜的頓河上到處是孤兒,

靜靜的頓河的滾滾波濤是爹娘的眼淚。

肖洛霍夫在1932年還出版了另一長篇《新墾地》(第一部),反映農村集體化的情況。他寫這第一部時基本上還是真實反映農業集體化這一新事物的,但他身在農村親眼目睹了不少陰暗面。他在1933年4月致信斯大林,講到了黨的干部在糧食收購中對集體農莊莊員進行“折磨、毆打和凌辱”。斯大林一面復信肖洛霍夫,批評他看事情“片面性”,說他庇護怠工分子,那些人與“蘇維埃政權在進行悄悄的戰爭”,同時又派人到頓河流域查處這一類事件。1937年有人誣陷肖洛霍夫要在頓河流域搞反革命叛亂,他面臨被捕的危險,不得不跑到莫斯科,設法去見斯大林,表白自己是無辜的,總算又逃過了一次劫難。

在反法西斯戰爭期間,肖洛霍夫是《真理報》的戰地記者,寫了一系列戰地報道,其中《學會仇恨》一篇對培養蘇聯人民痛恨敵人的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1943年至1944年,《真理報》和《紅星報》同時連載他反映衛國戰爭的長篇小說《他們為祖國而戰》,但未完稿。戰后,在勃列日涅夫當權時,這位總書記同肖洛霍夫談話,對他說:“你別往傷口上撒鹽了?!毙ぢ寤舴蚵犃朔浅鈶崳J為黨不再需要他寫戰爭與戰前生活的小說了。他一氣之下就把《他們為祖國而戰》的手稿燒掉了。

戰后他于195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描寫一位正直的普通戰士在戰爭中的遭遇,作品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人道主義精神,成為反映衛國戰爭的一部劃時代的杰作。1959年至1960年又完成了《新墾地》第二部。這部作品的主題同第一部不同,集體化的主題實質上已變成人民與政權相互關系的主題。

1965年瑞典文學院授予肖洛霍夫諾貝爾文學獎,著重提到《靜靜的頓河》的藝術成就。關于這部小說,俄羅斯評論界最近的評價是這樣的:

《靜靜的頓河》是俄羅斯民族對世界文學的一個貢獻。它展現了20世紀人類與個人的命運。這是偉大藝術家的熱切號召,希望世人保護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拒絕一切戰爭與暴力,肯定人生自身的價值,個人生活應與人民生活、與宇宙融合。小說肯定了生命戰勝死亡的思想。

(四)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1918—2008年)

索爾仁尼琴于1918年生于頓河羅斯托夫一個有文化的農民家庭。父親在兒子出世后六個月因打獵受傷而死,他由母親撫養長大。少年時他加入共青團,參與社會活動,但又常目睹婦女在監獄前排長隊探監的情景,使他難以忘懷。后來他進羅斯托夫大學數學物理系,同時又參與莫斯科哲學與文學學院函授,夢想成為一名作家。

1941年他應征入伍,1942年從軍官學校畢業,上了前線,獲得衛國戰爭二級勛章和紅星勛章。就在這時索爾仁尼琴開始意識到,他所過的生活太無聊,只陶醉于當軍官的權力。他通過信件與一個朋友交換思想,結果兩人雙雙被捕。索爾仁尼琴被判八年勞改,前五年他在莫斯科郊區,后三年在中亞度過。這段生活使他不僅看到獄中地獄般的折磨,還在1952年親眼目睹艾基巴斯圖什犯人的起義。

索爾仁尼琴不幸得了癌癥,但不久出現奇跡:癌癥被治愈了。之后他認為“我不是我自己,而且我的文學命運也不是自己的,而是屬于千百萬人,他們沒有能寫下來,說出來,嘶啞地喊出自己在獄中的苦難和勞改營的經歷”。于是索爾仁尼琴就創作出一系列作品,如《伊凡·杰尼索維奇的一天》(1962年)、《癌病房》(1963—1969年)、《第一圈》(1968—1978年)、《古拉格群島》(1973—1980年)。

1967年9月22日索爾仁尼琴在蘇聯作家協會書記處會議上發言,明確宣布他的文學觀點:“我相信,文學的任務是要告訴人民他們所期望知道的真實情況?!贝送猓骷业娜蝿找膊皇侨ゾS護或批評社會產品的某種分配方式,去維護或批評政府機構的某種形式。作家的任務是選擇更普通和具有永恒性的問題,諸如:人的內心和良知的秘密,生與死的對抗,戰勝精神上的痛苦,以及產生在遠古時代的人類歷史法則,這些法則只有在太陽不會放射光芒時才會消失。

1967年他還致信作協建議廢除審查制度,作協應該捍衛會員的利益。結果引起一場軒然大波。這一切行動觸怒了當局,索爾仁尼琴在1969年被開除出作家協會。

1970年索爾仁尼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74年索爾仁尼琴被蘇聯當局驅逐出境。他先到西德,后轉瑞士,最后移居美國,直至1994年回俄羅斯。

在索爾仁尼琴的眾多作品中,《古拉格群島》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這不僅因為他在這里度過了十一年受盡煎熬的歲月,而且同許多勞改犯成了終生難忘的朋友。難怪作者在本書卷首帶著血淚寫下這樣的文字:

獻給

沒有生存下來的諸君,

要敘述此事他們已無能為力。

但愿他們原諒我,

沒有看到一切,

沒有想到一切,

沒有猜到一切。

(五)約瑟夫·布羅茨基(1940—1996年)

布羅茨基1940年出生于列寧格勒。父親是戰地記者,母親操持家務。1941年全家從列寧格勒疏散,戰后1946年返回該市。布羅茨基迫于生計沒有讀完中學。后自學英語,開始翻譯英國詩人的詩作。

20世紀60年代,在列寧格勒女詩人阿赫瑪托娃周圍形成了一個青年詩人小組,包括雷因、奈曼、博貝舍夫、烏弗里揚德,布羅茨基也是其中一員。后來布羅茨基回憶道:“在她(阿赫瑪托娃)周圍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圈子,敗類是不能涉足的。屬于這個圈子的人,可以說是所有的人,他們的生活態度、行為、性格在很多年間都受到這個圈子的影響。我們所有人身上,就像心靈被太陽照射,留下了反光,反射著她這顆心,這個頭腦,這種精神力量和非同尋常的慷慨?!?/p>

布羅茨基寫了許多詩篇,但詩人聞名全國,除了詩作以外,還因為當局開始注意這個桀驁不馴的年輕詩人,對其進行圍攻。先是在1963年11月29日的《列寧格勒晚報》上,登了一篇小品文,題為《文學邊緣上的食客》。文中布羅茨基被指責為不勞而食,即“有意地逃避社會公益運動”。這在當時,等于被定為犯刑事罪,要受到流放的處分。這篇小品文從頭到尾都是對布羅茨基的誹謗,而當時的體制不容許絲毫偏離當局的規定,不容許有任何獨立行為和觀點的流露。可是布羅茨基寫詩總要流露自己的獨立思想和觀點,而下面這首詩則是這事的直接導火線。

列寧格勒近旁的猶太墳場

列寧格勒近旁猶太人的墳場

傾斜的木柵,霉爛的膠合板。

傍著歪斜的柵欄,

有律師、商人、音樂家和革命者在安眠。

他們為自己唱歌,

他們為自己攢錢。

他們為別人死去。

但生前一直繳稅,

一直尊敬警察,

在這物欲橫流的世界

一直在解說塔木德,[6]

內心永遠是個理想家。

詩人在這首詩里流露感傷情緒,這顯然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中官方的樂觀主義不相符合,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被宣布為當時所有蘇聯作家必須遵循的創作原則。那篇小品文把布羅茨基的詩說成是“頹廢主義、現代主義和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的混合物”,“作者的世界觀顯然是殘缺不全的”。

僅憑這篇小品文,布羅茨基就被逮捕并以過寄生生活的罪名被送上法庭。1964年3月13日布羅茨基作為寄生蟲被判流放五年?!八偷竭呥h地區,實行強制勞動”。

布羅茨基案開庭時,身為教育家、作家、記者的維格多羅娃出席并偷偷記下庭審的全過程。這份筆錄用《如此法庭》為題以手抄本和打字本形式傳播全國。這份筆錄具有強大的震撼力,使以前不知道布羅茨基的人也知道了這位杰出的詩人。他的詩作就以“自版文學”的形式流傳開來。所謂“自版文學”就是無法正式出版的文學作品和政論。而當年在蘇聯以“自版”流傳的作品很多,如索爾仁尼琴的作品,物理學家薩哈羅夫的政論,沃伊諾維奇的長篇小說,茨維塔耶娃、曼德爾施塔姆和布羅茨基的詩作。

1972年夏布羅茨基移居美國,在大學教授英美文學,寫詩并把自己的詩譯成英文。1987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是第五位獲獎的俄羅斯作家。1996年布羅茨基在美國病逝,沒能再看一眼他一直眷戀的故土。

對布羅茨基的評價很多,而亞歷山大·庫什涅爾的話是很有代表性的。他說:“布羅茨基是一位思想悲戚的詩人,可說是一種浪漫主義的絕望情緒。其實,他的失望,他的悲哀,要更加凄苦,更加難以言表,因為他有別于浪漫主義詩人,他無法抵擋世界的冷漠:‘天上是空蕩蕩的’,不能寄什么希望,而自己心中的‘寒冷與黑暗’簡直比‘周圍的嚴寒還要厲害’。”

不過,布羅茨基的詩并非全是絕望的,他對藝術的作用還是評價很高,他說:

哪怕星星會從天上掉下,

哪怕這塊地方不知去向,

自由終歸會留下,

自由的產兒是文章。

只要喉嚨滋潤不干,

文章便有棲身之場。

筆呀,唰唰地響吧。

紙呀,涂滿字吧。

時間呀,展翅飛翔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巧家县| 左云县| 滦南县| 海门市| 塔河县| 彰武县| 宜宾县| 宣汉县| 唐山市| 莱芜市| 柘荣县| 万荣县| 灯塔市| 周至县| 南宁市| 洪江市| 江永县| 和硕县| 始兴县| 布尔津县| 家居| 渝中区| 丹江口市| 驻马店市| 鸡泽县| 新泰市| 青海省| 武穴市| 定西市| 明光市| 衡阳市| 依兰县| 马山县| 新兴县| 博白县| 桐梓县| 航空| 峨边| 兴海县| 花莲市| 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