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增長法
- 胡賽雄
- 2591字
- 2020-07-02 17:51:56
客戶需求=需(痛點)+求(解決方案)
什么是客戶需求?華為給出的定義可以說最簡單、最樸實,也最具有操作性。需求=需+求,“需”即客戶的痛點,“求”即客戶期望企業提供的產品、服務或解決方案。顯然,要知道客戶的需求,必須先清楚客戶的痛點在哪里。痛在前,求在后;沒有痛,何來求?這就好比醫生看病,醫生先要診斷病根,然后才能對癥下藥;病根是需,藥是求,藥到病除,就是創造價值。
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習慣直接拿著產品去推銷兜售,雖然產品是客戶需要的,但產品僅僅是客戶解決問題工具的一部分,客戶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解決方案。
舉個簡單的例子。客戶要買一把電鉆,想在自家墻壁上打個洞眼,安裝東西。表面上看,客戶的需求是一把電鉆,但其實他想要的是解決方案——打出洞眼。如果你能提供其他方案幫他打出這個洞眼,那么他完全可以不用購買這個電鉆。
所以,單一的產品很容易被競品替代,只有充滿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才是難以替代的,也是客戶真正所需所求的。而華為所做的,就是這個難以替代的個性化解決方案。
挖掘客戶所需,引導客戶所求
企業界有句話很流行,叫“引導客戶需求”,這句話不知道誤導了多少人。試問客戶的痛點能引導嗎?不可以!痛點是客戶的真實存在,就像病人的病根一樣,只能挖掘,不能引導,否則引導偏了,可能就會像吃錯藥一樣,出現不能令人滿意的后果。
比如,一個人才服務機構向一家公司推薦人才,理由是這個人特別有才華、有學問,工作能力超強,如果能進入該公司,可以為該公司創造多少多少價值。但是,如果這家公司沒有招聘需求,那么不論該機構向其推薦的這個人才多么有能力,都不是公司的痛點;即便是,公司也要考慮這個人才是否符合公司的崗位要求。顯然,服務機構引導半天,結果很可能是無功而返。
不能引導客戶所需,那可不可以引導客戶所求?可以!因為我們提供給客戶的產品、服務或解決方案可以多種多樣。我們要引導客戶尋找自己的所需,然后根據自己所需做出正確的選擇,從而實現雙贏的目的。
所以,“引導客戶需求”的說法是相當不準確的,只有“挖掘客戶所需,引導客戶所求”才不會產生誤導。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在現在的商業領域中,不關注客戶所需,一味地引導客戶所求的情況非常普遍。
第一種情況是“我為客戶想”,而實際上卻是自己一廂情愿地想,并不是客戶的真正所想。
比如,我們去商場購物時,一些蹩腳的推銷員總是不先探索顧客的選購意向,上來就自顧自地推銷自己的產品,說自己的產品能如何為顧客增添價值、如何適合顧客等。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不是站在顧客的角度與顧客一起選購商品,而是站在銷售者的角度向顧客展現、推銷產品。我們可能不會懷疑這些商品的價值,但不同顧客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只有商品的價值與顧客的需求相匹配時,它們才能真正滿足顧客的需求,否則只會令顧客反感。
第二種情況是把技術自嗨當成客戶需求。
一些企業在為客戶提供產品或服務時,總是一味地強調技術性能,自認為這才是對客戶的高度負責,殊不知技術性能本身并非客戶所需。如果你不能從客戶痛點出發,技術再好也沒用。
比如,客戶想買一款具有暢快游戲體驗的手機,而你不斷強調某款手機的拍照技術如何好、像素如何高,那顯然不是客戶所需。即使你這款手機性能再高端,若不對應客戶的痛點,客戶也不會為此買單。
第三種情況是除了能想到性價比外,便再沒有其他想象力了。
一些企業喜歡用性價比來感動客戶,但有些客戶要的未必是性價比,還有可能要的是產品所帶來的價值感和心理滿足感。
比如,有些客戶就喜歡最新款的手機、計算機,目的是要體驗最新款電子產品帶來的暢爽感。可你偏偏向客戶推薦性價比高的手機、計算機等,那自然觸碰不到客戶的痛點,除了成交失敗外,不會有更好的結果。
第四種情況就是把想象的或概念化的東西當成現實客戶需求。
隨著中國老齡化趨勢的出現,一些企業似乎看到了商機,對養老產業躍躍欲試,但成功者寥寥無幾。原因何在?仔細分析后不難得知,出現老齡化趨勢是沒錯,但是具有消費能力的人還沒有老,沒有足夠的需求支撐,過早布局養老產業顯然很難成功。
因此,不搞清楚客戶痛點,企業付出再多都是做無用功。喬布斯曾經說過,客戶也不知道他們的需求。我認為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客戶有時確實不知道他們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為什么痛,但他們一定知道他們有痛。所以我認為喬布斯也就是那么一說,我們千萬別當真。蘋果手機如果不能滿足最終用戶的需求,就不可能直到現在都在熱賣。而擺在京瓷展覽館極其精美的陶瓷,一個大概都要幾百萬美元,這完全不是為了客戶,而是滿足稻盛和夫本人的興趣,所以只能放在博物館里。
找到客戶痛點的“十六字方針”
挖掘客戶的痛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就像尋找病人的病根一樣。病人雖然不知道自己的病根在哪里,但一定知道哪里不舒服,所以醫生一般會從病人提到的表象入手,望聞問切,逐步找到病根。
華為在挖掘客戶痛點時,所用的方法其實和醫生一樣,總結起來共有十六個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華為挖掘客戶需求“十六字方針”的背景是因為一線存在這樣的情況:只要客戶提出需求,一線員工就要求后端提供各種支持,但他們反饋的也許只是某個客戶的個人看法,未必是客戶需求。
比如我們準備推出一款產品,那么在進行市場調研時肯定會隨機采訪很多人,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會對這款產品感興趣、有需求。這些被采訪者肯定也會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看法等,那么在這些人中到底誰說的才代表客戶需求呢?
這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萬一決策不好,公司就可能會遭受莫大的損失。
而華為的“十六字方針”,就是要求各部門不要頭腦發熱,要多進行一些客戶調研,基于更多的數據輸入和數據分析,先把客戶需求搞清楚,謀定而后動。在實踐層面的具體做法上,華為是很舍得把最優秀的人放到市場前端去傾聽客戶需求的,甚至會與客戶一起成立聯合創新項目組。只有前端鎖定了客戶需求,后端才能避免做無用功。
但是,現在很多企業在這方面的做法恰恰相反,它們喜歡把能干的人放在后端,把能力一般的人放到市場前端。由于市場前端的人聽不懂客戶的真實需求,找不準客戶需求與企業能力的契合點,結果給后端帶來了大量的無效工作,造成大量的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尤其是當客戶已經定義了自己的需求后,企業再想介入為時已晚,而要讓客戶調整自己的方案來適應企業的方案,其難度系數可想而知。因此,企業管理者必須十分清醒,對B2B(企業對企業)業務來說,前端控制才是重中之重。